152章 得众,则得国
兵家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开春以后,就有不少带着钱财和货物的商人去往凤翔行商,实际他们都是锦卫的间作。
李晔将这个差事交给锦卫,无疑是借助其刺探消息的特长。
而锦卫又以商人的身份伪装,则又是针对李茂贞的特点。李茂贞酷爱敛财,但不贪财,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李茂贞从行伍底层发家,深知钱财方可收买士卒心,所以一心敛财再大肆封赏。
据传,为敛聚足够的钱财以豢养军队,李茂贞禁止民间制作、买卖油脂,甚至禁止松枝柴薪等一切可引火的东西入城,只能去官办的店铺里购买,而且定价奇高,以至于到了夜间,凤翔城内大多居民竟然燃不起油灯……..
锦卫的工作还算顺利。
陆续有消息传回京城,再呈至李晔手中。
几乎全是不利的消息。
李茂贞十分重视军备,一直在不断地翻修凤翔城,乃至凤翔城高大坚固,有罗城有子城,正东正南两座城门外还设有瓮城,城外引雍水为护城河,万难攻取。
而且城内储存的粮草器械充足。在李茂贞的政令下,凤翔兵每攻占一地,除留下少量粮食自给外,其余所有粮食、珠宝、金银、器物等统统都要运回凤翔城。
李茂贞还善于笼络人心。别看他对待外敌十分凶残,但对部下却格外宽厚,从不吝啬钱财赏赐,若有将校乱法,他也会亲自出面说情,以宽厚面目收买人心。而且广收义子,用家族亲情来维系部队控制,凡凤翔军内独镇一方的大将,若不是他的兄弟侄甥,便统统收为义子。
锦卫间作曾尝试收买几名凤翔将领,结果全部失败。暂时看来,他们都对李茂贞无比忠心。
最糟糕的消息是,李茂贞似乎已察觉了朝廷的动向。
目前,驻守凤州的李继徽已被调回凤翔,驻守秦州的李茂庄部,也正抽调精锐赶回凤翔……
而朝廷的消息是如何泄露的,李晔尚不确定。
李晔只有再次缩小商讨军务的范围,将要讨伐凤翔之事,只告与孙惟晟、康承业、张濬、黄万年四人知晓。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李晔也在努力拉拢各方势力。
目前看来,可听从朝廷诏令出兵、合力围攻凤翔的,当有韩建、李思恭、灵武韩氏三方。
李晔不指望韩建能出兵全力攻打凤翔。
但要攻打凤翔,华州必须得派兵随同。若不然,留着华州在背后,朝廷大军便无法全力向西。
李晔依旧派了刘崇望去与韩建沟通。
自然不能清楚告之二人要攻打凤翔,只道,朝廷欲北征邠州,平复邠宁祸乱,欲借华州。
韩建不想同意,找各种借口搪塞。
沟通数次后,李晔也摸准了韩建的心思,无利不起早,既要出兵,便要有收获。
可华州的领土已经限定,北有同州,西是京畿,哪里还有他华州可扩张的地方?至于朝廷的那些官帽子,韩建何等精明之人,早把这些虚名看透了。
既然不能以利相诱,就唯有以力相压。
李晔让刘崇望带话给韩建,朝廷必出兵邠宁,若华州不愿出兵,便唯有请来河东铁骑。
李克用派其子入京上贡,天子又亲自款待,这些消息韩建自是知道的。如今朝廷与河东来往亲密,若朝廷下诏相邀,李克用多半会派出人马来参战,而河东人马入关中,必过蒲津渡。到时候,蒲津渡恐怕就再也不姓韩了。
而蒲津渡绝不容失,不只是战略要地,还有河中的那一车车盐……
韩建虽没有直接答应,但明显动摇了。
李晔一时也不心急,嘱咐刘崇望继续跟他沟通,给他时间好好考虑考虑。
夏绥与灵武两处,则好沟通得多。
李晔已同时派出使臣前去密商。
李思恭不就是想要泾原么,答应给他便是了,反正这两地也不在朝廷手中。而且泾原张钧已完全倒向李茂贞,若要攻打李茂贞,本就要一并除掉。
唯一需要长远考虑的,便是李思恭得了泾原后,势力膨胀,又毗邻关中,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李茂贞。
从史书记载来看,似乎无需忧虑。
李思恭、李思谏兄弟虽据有了夏广袤土地,但又恰是黄河以内、渭北高原上最荒芜的地区,境内多沙漠隔壁,地广人稀,羌汉杂居,难以聚集起强大的力量。据载,当后唐十万大兵压境,欲吞并夏绥李氏时,他们抽调出所有番汉人马,也不过三万人。
而且,李氏党项羌人至今仍以游牧为主,以姓氏别分部落,如李氏(或称拓跋氏)这种大部落下又会区分出几个小部落,部落间互不统率,只通过姻亲来维持部落间关系,这种落后的组织形式也严重局限了他们的势力壮大。说到底,还是他们居住的领地和生活方式不足以支撑他们效仿中原先进政体。
党项人的崛起,一直要等到李元昊创大夏国,并仿宋朝建立集权体系。而那时候的他们,不但夺占有关内大片沃土,还袭占了河西之地。
而在这之前,夏绥李氏不过是苟安渭北的一个普通藩镇罢了,非但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便是李茂贞、李克用、朱全忠等强藩,都轮番拿捏过他们。
但李晔也不能因此大意。
等李思恭真的领党项人来攻泾原时,他自会再想方法来限制……
至于灵武韩氏。
与夏绥李氏不同,李晔完全不担心韩氏势力太盛,该如何去防范。
对于灵武韩氏这种久悬中原之外的汉民来说,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仰慕,对于朝廷与大唐天子的忠诚,短时间内根本不用去猜疑。
韩氏入关中,至多不过是下一个孙惟晟。
李晔唯一感到遗憾的,只是灵武那片地方。
灵武,后称宁夏,位于贺兰山脉与黄河之间,也称河套平原中的西套,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水源丰富,亦称「塞上江南」。
就在前数十年,当朝诗人韦蟾就曾留有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可知此地的丰腴。
开春以后,就有不少带着钱财和货物的商人去往凤翔行商,实际他们都是锦卫的间作。
李晔将这个差事交给锦卫,无疑是借助其刺探消息的特长。
而锦卫又以商人的身份伪装,则又是针对李茂贞的特点。李茂贞酷爱敛财,但不贪财,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李茂贞从行伍底层发家,深知钱财方可收买士卒心,所以一心敛财再大肆封赏。
据传,为敛聚足够的钱财以豢养军队,李茂贞禁止民间制作、买卖油脂,甚至禁止松枝柴薪等一切可引火的东西入城,只能去官办的店铺里购买,而且定价奇高,以至于到了夜间,凤翔城内大多居民竟然燃不起油灯……..
锦卫的工作还算顺利。
陆续有消息传回京城,再呈至李晔手中。
几乎全是不利的消息。
李茂贞十分重视军备,一直在不断地翻修凤翔城,乃至凤翔城高大坚固,有罗城有子城,正东正南两座城门外还设有瓮城,城外引雍水为护城河,万难攻取。
而且城内储存的粮草器械充足。在李茂贞的政令下,凤翔兵每攻占一地,除留下少量粮食自给外,其余所有粮食、珠宝、金银、器物等统统都要运回凤翔城。
李茂贞还善于笼络人心。别看他对待外敌十分凶残,但对部下却格外宽厚,从不吝啬钱财赏赐,若有将校乱法,他也会亲自出面说情,以宽厚面目收买人心。而且广收义子,用家族亲情来维系部队控制,凡凤翔军内独镇一方的大将,若不是他的兄弟侄甥,便统统收为义子。
锦卫间作曾尝试收买几名凤翔将领,结果全部失败。暂时看来,他们都对李茂贞无比忠心。
最糟糕的消息是,李茂贞似乎已察觉了朝廷的动向。
目前,驻守凤州的李继徽已被调回凤翔,驻守秦州的李茂庄部,也正抽调精锐赶回凤翔……
而朝廷的消息是如何泄露的,李晔尚不确定。
李晔只有再次缩小商讨军务的范围,将要讨伐凤翔之事,只告与孙惟晟、康承业、张濬、黄万年四人知晓。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李晔也在努力拉拢各方势力。
目前看来,可听从朝廷诏令出兵、合力围攻凤翔的,当有韩建、李思恭、灵武韩氏三方。
李晔不指望韩建能出兵全力攻打凤翔。
但要攻打凤翔,华州必须得派兵随同。若不然,留着华州在背后,朝廷大军便无法全力向西。
李晔依旧派了刘崇望去与韩建沟通。
自然不能清楚告之二人要攻打凤翔,只道,朝廷欲北征邠州,平复邠宁祸乱,欲借华州。
韩建不想同意,找各种借口搪塞。
沟通数次后,李晔也摸准了韩建的心思,无利不起早,既要出兵,便要有收获。
可华州的领土已经限定,北有同州,西是京畿,哪里还有他华州可扩张的地方?至于朝廷的那些官帽子,韩建何等精明之人,早把这些虚名看透了。
既然不能以利相诱,就唯有以力相压。
李晔让刘崇望带话给韩建,朝廷必出兵邠宁,若华州不愿出兵,便唯有请来河东铁骑。
李克用派其子入京上贡,天子又亲自款待,这些消息韩建自是知道的。如今朝廷与河东来往亲密,若朝廷下诏相邀,李克用多半会派出人马来参战,而河东人马入关中,必过蒲津渡。到时候,蒲津渡恐怕就再也不姓韩了。
而蒲津渡绝不容失,不只是战略要地,还有河中的那一车车盐……
韩建虽没有直接答应,但明显动摇了。
李晔一时也不心急,嘱咐刘崇望继续跟他沟通,给他时间好好考虑考虑。
夏绥与灵武两处,则好沟通得多。
李晔已同时派出使臣前去密商。
李思恭不就是想要泾原么,答应给他便是了,反正这两地也不在朝廷手中。而且泾原张钧已完全倒向李茂贞,若要攻打李茂贞,本就要一并除掉。
唯一需要长远考虑的,便是李思恭得了泾原后,势力膨胀,又毗邻关中,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李茂贞。
从史书记载来看,似乎无需忧虑。
李思恭、李思谏兄弟虽据有了夏广袤土地,但又恰是黄河以内、渭北高原上最荒芜的地区,境内多沙漠隔壁,地广人稀,羌汉杂居,难以聚集起强大的力量。据载,当后唐十万大兵压境,欲吞并夏绥李氏时,他们抽调出所有番汉人马,也不过三万人。
而且,李氏党项羌人至今仍以游牧为主,以姓氏别分部落,如李氏(或称拓跋氏)这种大部落下又会区分出几个小部落,部落间互不统率,只通过姻亲来维持部落间关系,这种落后的组织形式也严重局限了他们的势力壮大。说到底,还是他们居住的领地和生活方式不足以支撑他们效仿中原先进政体。
党项人的崛起,一直要等到李元昊创大夏国,并仿宋朝建立集权体系。而那时候的他们,不但夺占有关内大片沃土,还袭占了河西之地。
而在这之前,夏绥李氏不过是苟安渭北的一个普通藩镇罢了,非但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便是李茂贞、李克用、朱全忠等强藩,都轮番拿捏过他们。
但李晔也不能因此大意。
等李思恭真的领党项人来攻泾原时,他自会再想方法来限制……
至于灵武韩氏。
与夏绥李氏不同,李晔完全不担心韩氏势力太盛,该如何去防范。
对于灵武韩氏这种久悬中原之外的汉民来说,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仰慕,对于朝廷与大唐天子的忠诚,短时间内根本不用去猜疑。
韩氏入关中,至多不过是下一个孙惟晟。
李晔唯一感到遗憾的,只是灵武那片地方。
灵武,后称宁夏,位于贺兰山脉与黄河之间,也称河套平原中的西套,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水源丰富,亦称「塞上江南」。
就在前数十年,当朝诗人韦蟾就曾留有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可知此地的丰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