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章 李晔的精力所在
已是大顺二年。
即公元八九一年。
开春以后,京畿各县组织了又一次乡练。且有去年冬季的乡练经历,此次乡练,乡民们自发参与的人数更众、积极性更高,县里的组织也有序得多,兵马府派出的教官也明白轻重所在……整个乡练过程,未传来任何大的变故。
与乡练交辉相映,各地的大麦和荞麦长势喜人。
关中本膏腴之地,堰、塘、堤、坝、渠等水利工事冠绝天下,尤其是年前年后瑞雪不断,正应了那句「瑞雪兆丰年」。据吏部和户部考察后上报,各地大麦均已有尺高,已腿了嫩色,一片绿油油,长势喜人,春后必定是一个丰年。
杜让能携刘崇望赴临近的几个县考察了数日,回来后认真总结得失,向天子联名上疏。疏章内,两人概述如今各县民情,又回顾了关中三百年来农桑得失,得出关中之地可养民百万的结论,而近些年关中粮食无法自给,不在于民太多,而在田亩流失。因而他们列出数条政令,希望能将寺庙、大族、富商等侵田的行为以政令的形式扼杀。
再说回京城内。
如今的长安城又渐渐热闹起来,尤其是四方游商汇集,商贸复兴。毕竟京城仍是天下首富之地,各式物品齐全,只要能维持住京城秩序,这些商人们便会立即飞扑过来。
加之去年朝廷便已颁令,明文废除早已名存实亡的宵禁制度。
而且,原为神策军所垄断的酒曲专卖,在朝廷废置神策军后也一并废除,重新开放酒市,允许民间自行酿售。只是出于节省粮食的考虑,朝廷对酒另行征税。
这些都促使了长安城的再次热闹,非独东、西二市里店铺琳琅,便是城北的各处街坊里,也是人来人往,酒肆歌楼内渐人满为患。
只是还不能与这座城市里曾有的繁华相比……
城里人多了起来,问题也相应的多了起来。
李晔只亲手处理了一件。
宵夜,一队禁军将卒酒后大闹宣化坊,当众打死打伤十数平民,还与闻讯赶来的京兆尹不良人发生冲突,又打伤几人。
后来调定都军出兵,才将这伙乱兵给抓了起来。
将卒不遵法令,自有兵马府和兵部处理,可李晔在听闻这伙乱兵来自顺昌军后,决定亲自干涉此事。
李晔下诏,将那伙乱兵移交锦卫。
黄万年请示过后,严刑拷问,得出来的自然便不只是大闹宣化坊一事的因果,而是顺昌军内的问题,包括将校不忠、私受贿赂、克扣粮饷、结交官员、朋党为女干等等。
然后李晔未通知兵马府,也未告知顺昌军都指挥使周济,直接派十余锦卫去军营拿人。
此时张钧与孙惟晟两位兵马府佥事才闻讯,急忙相约入宫来劝谏天子。
一人劝天子慎重,怕会激起兵变,即便要处理部分将领,也应私下慢慢处理;一人劝天子不可大意,既要去军中拿人,也应先调派其,先将顺昌军营地围住,然后再进去拿人。
李晔均未听取。
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天子的英明。
锦卫此次去军营捉拿的是顺昌军内两名都将。要知道顺昌军一共只四个都,四名都将。
然后锦卫一路深入这两个都的营地,当着众将卒的面,宣读圣谕后,带走了这两名都将,都内所有人,无一人敢抗命。包括这两名都将,听说其中一人起初还有抗争的苗头,可看了看身边都垂着脑袋的部属后,乖乖就捕。
当然,李晔事先也不敢保证会如此顺利。
但他先后办了讲武堂,实行了轮戍制,每月亲临阅兵并当场发放饷钱……他也想看一看,在各军将卒眼中,他的诏令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若是连自己眼皮子底下的禁军都管不住,他将来还如何掌控天下之兵?
事后,李晔才允可了周济的入宫觐见。
军内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手下两名都将被捕,周济自然是来请罪的。
可李晔一反常态,罕见的好言安抚了周济一次。
大半年以来,李晔也看清了,周济对他对朝廷并无二心,而且不乏带兵经验,之所以难以驾驭顺昌军,皆因军内种种积弊陋习未除。
故而李晔此次亲自过问此事,并有意将事态扩大,就是为了解决顺昌军内的陋习,拿掉那些不服管教的将领。
说到底也是为提升顺昌军的战力。
如今一并除去两名都将,剩下那些骄兵悍卒,相信周济也能够自己处理了……
禁宫内。
淑妃何氏以下,因昭仪李渐荣屡屡表现出众,实际上已帮何氏代理了不少后宫事务,李晔在年后便敕封其为郡国夫人。
不曾想,这反倒引发了李渐荣与德妃张夫人的争宠。
李晔也不确信这是好事还是坏现象。
因为后宫争宠,这往往都是太平年代里才有的景象,说明宫内已太久无事,所以才会为争风吃醋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起争执。若非他改变了历史进程,眼下京城和宫内正风声鹤唳,被地方藩帅轮番逼迫,国将不国,在那种危急局面下,怎么可能会闲得来争宠?
李晔是懒得来过问这些闲事的。
只是李渐荣心气太高,她认为自己的劣势便在于未能为天子诞下龙子,而张夫人则诞有三位皇子,于是便想着法缠住李晔来跟她生孩子。
李晔无奈,这个时代没有现代医学,要怎样才能让李渐荣明白,你已经二了,至今未能生育,便说明你身体有问题,就是再缠住我也没有用……
顺便再说下黄海。
黄海胖了,也再不是以前那个掌勺的胆小爱哭的太监,听说如今在禁内威风得很,一堆人围着他祖宗长祖宗短,若非天子早有警告,只怕也收了几十上百个儿孙了。
黄海如今最大的爱好,便是提着个鸟笼在殿中六局四处转悠,逢人便夸耀,当年他是如何沉毅勇猛、如何扶大厦于将倾,帮助天子手刃阉党……而本该他掌管的禁内庶务,管得甚是一般,反正禁内的小太监女婢们是越发散漫。
这些事,李晔都知道,他只是懒得花心思去过问。
包括以上,各县农桑、京内和朝堂上的事,自有各司打理,李晔都基本不多过问。
他现在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战备上。
要在春后准时发动对凤翔的战争,就必须得做好一切战前准备。
李晔比任何人都清楚,那绝不是一场随随便便的小战事。
即公元八九一年。
开春以后,京畿各县组织了又一次乡练。且有去年冬季的乡练经历,此次乡练,乡民们自发参与的人数更众、积极性更高,县里的组织也有序得多,兵马府派出的教官也明白轻重所在……整个乡练过程,未传来任何大的变故。
与乡练交辉相映,各地的大麦和荞麦长势喜人。
关中本膏腴之地,堰、塘、堤、坝、渠等水利工事冠绝天下,尤其是年前年后瑞雪不断,正应了那句「瑞雪兆丰年」。据吏部和户部考察后上报,各地大麦均已有尺高,已腿了嫩色,一片绿油油,长势喜人,春后必定是一个丰年。
杜让能携刘崇望赴临近的几个县考察了数日,回来后认真总结得失,向天子联名上疏。疏章内,两人概述如今各县民情,又回顾了关中三百年来农桑得失,得出关中之地可养民百万的结论,而近些年关中粮食无法自给,不在于民太多,而在田亩流失。因而他们列出数条政令,希望能将寺庙、大族、富商等侵田的行为以政令的形式扼杀。
再说回京城内。
如今的长安城又渐渐热闹起来,尤其是四方游商汇集,商贸复兴。毕竟京城仍是天下首富之地,各式物品齐全,只要能维持住京城秩序,这些商人们便会立即飞扑过来。
加之去年朝廷便已颁令,明文废除早已名存实亡的宵禁制度。
而且,原为神策军所垄断的酒曲专卖,在朝廷废置神策军后也一并废除,重新开放酒市,允许民间自行酿售。只是出于节省粮食的考虑,朝廷对酒另行征税。
这些都促使了长安城的再次热闹,非独东、西二市里店铺琳琅,便是城北的各处街坊里,也是人来人往,酒肆歌楼内渐人满为患。
只是还不能与这座城市里曾有的繁华相比……
城里人多了起来,问题也相应的多了起来。
李晔只亲手处理了一件。
宵夜,一队禁军将卒酒后大闹宣化坊,当众打死打伤十数平民,还与闻讯赶来的京兆尹不良人发生冲突,又打伤几人。
后来调定都军出兵,才将这伙乱兵给抓了起来。
将卒不遵法令,自有兵马府和兵部处理,可李晔在听闻这伙乱兵来自顺昌军后,决定亲自干涉此事。
李晔下诏,将那伙乱兵移交锦卫。
黄万年请示过后,严刑拷问,得出来的自然便不只是大闹宣化坊一事的因果,而是顺昌军内的问题,包括将校不忠、私受贿赂、克扣粮饷、结交官员、朋党为女干等等。
然后李晔未通知兵马府,也未告知顺昌军都指挥使周济,直接派十余锦卫去军营拿人。
此时张钧与孙惟晟两位兵马府佥事才闻讯,急忙相约入宫来劝谏天子。
一人劝天子慎重,怕会激起兵变,即便要处理部分将领,也应私下慢慢处理;一人劝天子不可大意,既要去军中拿人,也应先调派其,先将顺昌军营地围住,然后再进去拿人。
李晔均未听取。
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天子的英明。
锦卫此次去军营捉拿的是顺昌军内两名都将。要知道顺昌军一共只四个都,四名都将。
然后锦卫一路深入这两个都的营地,当着众将卒的面,宣读圣谕后,带走了这两名都将,都内所有人,无一人敢抗命。包括这两名都将,听说其中一人起初还有抗争的苗头,可看了看身边都垂着脑袋的部属后,乖乖就捕。
当然,李晔事先也不敢保证会如此顺利。
但他先后办了讲武堂,实行了轮戍制,每月亲临阅兵并当场发放饷钱……他也想看一看,在各军将卒眼中,他的诏令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若是连自己眼皮子底下的禁军都管不住,他将来还如何掌控天下之兵?
事后,李晔才允可了周济的入宫觐见。
军内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手下两名都将被捕,周济自然是来请罪的。
可李晔一反常态,罕见的好言安抚了周济一次。
大半年以来,李晔也看清了,周济对他对朝廷并无二心,而且不乏带兵经验,之所以难以驾驭顺昌军,皆因军内种种积弊陋习未除。
故而李晔此次亲自过问此事,并有意将事态扩大,就是为了解决顺昌军内的陋习,拿掉那些不服管教的将领。
说到底也是为提升顺昌军的战力。
如今一并除去两名都将,剩下那些骄兵悍卒,相信周济也能够自己处理了……
禁宫内。
淑妃何氏以下,因昭仪李渐荣屡屡表现出众,实际上已帮何氏代理了不少后宫事务,李晔在年后便敕封其为郡国夫人。
不曾想,这反倒引发了李渐荣与德妃张夫人的争宠。
李晔也不确信这是好事还是坏现象。
因为后宫争宠,这往往都是太平年代里才有的景象,说明宫内已太久无事,所以才会为争风吃醋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起争执。若非他改变了历史进程,眼下京城和宫内正风声鹤唳,被地方藩帅轮番逼迫,国将不国,在那种危急局面下,怎么可能会闲得来争宠?
李晔是懒得来过问这些闲事的。
只是李渐荣心气太高,她认为自己的劣势便在于未能为天子诞下龙子,而张夫人则诞有三位皇子,于是便想着法缠住李晔来跟她生孩子。
李晔无奈,这个时代没有现代医学,要怎样才能让李渐荣明白,你已经二了,至今未能生育,便说明你身体有问题,就是再缠住我也没有用……
顺便再说下黄海。
黄海胖了,也再不是以前那个掌勺的胆小爱哭的太监,听说如今在禁内威风得很,一堆人围着他祖宗长祖宗短,若非天子早有警告,只怕也收了几十上百个儿孙了。
黄海如今最大的爱好,便是提着个鸟笼在殿中六局四处转悠,逢人便夸耀,当年他是如何沉毅勇猛、如何扶大厦于将倾,帮助天子手刃阉党……而本该他掌管的禁内庶务,管得甚是一般,反正禁内的小太监女婢们是越发散漫。
这些事,李晔都知道,他只是懒得花心思去过问。
包括以上,各县农桑、京内和朝堂上的事,自有各司打理,李晔都基本不多过问。
他现在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战备上。
要在春后准时发动对凤翔的战争,就必须得做好一切战前准备。
李晔比任何人都清楚,那绝不是一场随随便便的小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