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章 勒令韦昭度致仕
几乎在崔安潜返京的同时,岐国公、太保、中书令、同平章事、前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回京复命。
外派官员回京,首先得入宫面圣。
然而天子下谕,韦国公旅途辛劳,宜静养休憩,调养身体,不必入宫。
圣谕一下,外朝官员们都明白了,天子这是对韦昭度在西川碌碌无为的不满,故而不愿召见。
说不定,还会遭到贬斥。
但他们仍认为贬斥的可能性不大。
韦昭度可是三朝元老,早在先帝僖宗时被敕封国公,离京赴西川前,也是朝堂上的首席宰臣。便是如今深受天子器重的杜让能、张濬等人,想当初那也只是韦昭度的下属。
更大可能,等过段时间,等天子消气后,依旧是让韦昭度官复原职,继续出入朝堂。
为务农一事忙得透不过气的杜让能听说此事后,也专程登门拜访了韦昭度,并预备上奏,为他的老上司说情。
毕竟,征讨西川两年未果,主要也不是韦昭度之过……
然而仅仅两天后,天子绕开朝堂,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墨敕。
敕文里,斥责韦昭度出使西川毫无建树,贻事误国,念其往日功劳,可保留品秩爵位,薪俸照旧,但夺其所有朝中职事,并勒令致仕。
此敕文一下,满朝哗然。
谁曾想得到,天子竟如此狠决。
还不是贬斥,而是直接从朝中除名。
哪怕,天子不愿韦昭度再过问朝堂,也应当私底下给韦昭度透个话,后者识趣,再主动上书乞骸骨,请求离任,也可保全名声。
直接勒令致仕,这都是于国于朝有罪的女干臣才享有的「待遇」。
可怜韦昭度,堂堂国老,位极人臣,仅一着不慎,便落得如此凄惨下场,连最后的名声都未能保住……
再望向禁宫内天子所在时,朝中官员们不禁汗流浃背。看来他们眼中那个从善如流、果敢善断的天子,还有着他们不知晓的另一面。
同时他们也不得不心存侥幸,还好那个触及天子另一面的人,是韦昭度,而不是他们自己。
宫内,锦卫卫所。
天子亲临,黄万年闻讯忙来侍驾。
李晔此来,便是探听外朝反应的。
黄万年据实以答,朝臣们无人敢议论此事,一时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只是私底下……
「说。」李晔道。
「据奴婢所知,有几个水部的小吏私下聚会,喝多了酒,说圣上……凉薄……还有韦家几个不知好歹的子弟,纠结了朝内一些官员,跑到杜府上去吵闹,骂杜让能忘恩负义,不施以援手……」..
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李晔不感到稀奇。
黄万年请示道:「要不要奴婢去抓几个人,杀鸡儆猴?」
「不用。」李晔摆手制止,「除了那几个子弟,韦家还有什么反应?韦昭度如何?」
「奴婢听人说,韦昭度离开西川时,曾与王建会过一面,又留有族中子弟在王建身边,故而韦家遭大家遗弃后,有投蜀之意……但此事纯是风闻,奴婢未听得韦家有人亲口道出,故不能确认。
「至于韦昭度本人,如今闭门谢客,只一两僧人能出入韦府,听说是在思过……」
再想起近来听得的消息,韦家前后的变故,黄万年不由叹道:「其实也没几个人敢拜访韦府,韦家如今算是败了……」
李晔瞥了他一眼,警示道:「不要滥用你的同情心。」
李晔弃用韦昭度,有三个原因。
一是韦昭度无能。
若是普通官员平庸也就罢了,但他韦昭度偏偏又曾
位极人臣,于朝中百官有着巨大影响力,那他的平庸无能,以及在征讨西川两年中毫无建树,徒劳消耗朝廷的人力物力,就不得不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二是京兆韦氏在京中势力庞大。
李晔曾专修唐史,自然从史书上了解到唐朝的门阀势力有多可怕。
可等到做了这大唐天子后,又并未发现京中、朝中的门阀士族有多可怕的势力。或许是已至残唐的缘故,或许还有其他因素,他如今无暇去深究。他只需知道,门阀势力的衰败,于他而言是好事,也省得他再花费精力去对付这一拨人。
如果说京中还有残余门阀势力,那韦昭度的韦家便首当其冲,因而借此次机会,先将韦昭度拿下,为以后自己的一系列变革提前扫除障碍。
至于第三个原因。
李晔是先用韦昭度给朝中官员们打个样,顺便展露一下自己的天威,试试反应。
接下来,他要重组朝堂了。
以明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为参照,重组朝堂,加强君权,提升行政效率,一直是李晔的夙愿,如今也该着手实施了。
唐朝的三省六部为框架、九负责职事这套行政体系,本就是皇权与门阀望族相妥协的结果,早在盛唐时就过了它的有效期,弊端百生;其后又冒出的以节度使为代表的使职体系,是对原有行政体系的填补,但更是一种冲击和破坏,其有效期更短,甚至可说是诞生之初便伴随着无法解决的弊端;而至黄巢之乱后,朝堂上已谈不上有成套的行政体系,完全崩坏,纯靠着惯性在维持大厦将倾未倾。
没有一套强有力的中央行政体系,不能强化自己手里的君权,想带领这个残唐走上复兴之路,根本就不可能。
甚至,李晔觉得他不是在中兴大唐,而是要重构一个崭新的大唐。
前段时间,杜让能挑选京畿各县县令时,听说朝中部分官员就相互推诿,不愿出京为官,有的在调令已下的情况下还能最终留京成功……
李晔当时就想重组朝堂。
可考虑到当时正用人之际,需要大量官员配合杜让能的工作,他忍下了。
如今各县的重建已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刻,慢慢步上正轨,朝中那些官员们又闲下来了。在李晔看来,就该是时候重新调配他们了。
此次韦昭度之事,又让李晔看见了,如今朝中百官毫无权势,全仰仗他这个天子的鼻息,又内部体系混乱,既不能高效地处理行政事务,也不可能组织起来与他相抗……
综上,李晔决定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
外派官员回京,首先得入宫面圣。
然而天子下谕,韦国公旅途辛劳,宜静养休憩,调养身体,不必入宫。
圣谕一下,外朝官员们都明白了,天子这是对韦昭度在西川碌碌无为的不满,故而不愿召见。
说不定,还会遭到贬斥。
但他们仍认为贬斥的可能性不大。
韦昭度可是三朝元老,早在先帝僖宗时被敕封国公,离京赴西川前,也是朝堂上的首席宰臣。便是如今深受天子器重的杜让能、张濬等人,想当初那也只是韦昭度的下属。
更大可能,等过段时间,等天子消气后,依旧是让韦昭度官复原职,继续出入朝堂。
为务农一事忙得透不过气的杜让能听说此事后,也专程登门拜访了韦昭度,并预备上奏,为他的老上司说情。
毕竟,征讨西川两年未果,主要也不是韦昭度之过……
然而仅仅两天后,天子绕开朝堂,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墨敕。
敕文里,斥责韦昭度出使西川毫无建树,贻事误国,念其往日功劳,可保留品秩爵位,薪俸照旧,但夺其所有朝中职事,并勒令致仕。
此敕文一下,满朝哗然。
谁曾想得到,天子竟如此狠决。
还不是贬斥,而是直接从朝中除名。
哪怕,天子不愿韦昭度再过问朝堂,也应当私底下给韦昭度透个话,后者识趣,再主动上书乞骸骨,请求离任,也可保全名声。
直接勒令致仕,这都是于国于朝有罪的女干臣才享有的「待遇」。
可怜韦昭度,堂堂国老,位极人臣,仅一着不慎,便落得如此凄惨下场,连最后的名声都未能保住……
再望向禁宫内天子所在时,朝中官员们不禁汗流浃背。看来他们眼中那个从善如流、果敢善断的天子,还有着他们不知晓的另一面。
同时他们也不得不心存侥幸,还好那个触及天子另一面的人,是韦昭度,而不是他们自己。
宫内,锦卫卫所。
天子亲临,黄万年闻讯忙来侍驾。
李晔此来,便是探听外朝反应的。
黄万年据实以答,朝臣们无人敢议论此事,一时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只是私底下……
「说。」李晔道。
「据奴婢所知,有几个水部的小吏私下聚会,喝多了酒,说圣上……凉薄……还有韦家几个不知好歹的子弟,纠结了朝内一些官员,跑到杜府上去吵闹,骂杜让能忘恩负义,不施以援手……」..
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李晔不感到稀奇。
黄万年请示道:「要不要奴婢去抓几个人,杀鸡儆猴?」
「不用。」李晔摆手制止,「除了那几个子弟,韦家还有什么反应?韦昭度如何?」
「奴婢听人说,韦昭度离开西川时,曾与王建会过一面,又留有族中子弟在王建身边,故而韦家遭大家遗弃后,有投蜀之意……但此事纯是风闻,奴婢未听得韦家有人亲口道出,故不能确认。
「至于韦昭度本人,如今闭门谢客,只一两僧人能出入韦府,听说是在思过……」
再想起近来听得的消息,韦家前后的变故,黄万年不由叹道:「其实也没几个人敢拜访韦府,韦家如今算是败了……」
李晔瞥了他一眼,警示道:「不要滥用你的同情心。」
李晔弃用韦昭度,有三个原因。
一是韦昭度无能。
若是普通官员平庸也就罢了,但他韦昭度偏偏又曾
位极人臣,于朝中百官有着巨大影响力,那他的平庸无能,以及在征讨西川两年中毫无建树,徒劳消耗朝廷的人力物力,就不得不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二是京兆韦氏在京中势力庞大。
李晔曾专修唐史,自然从史书上了解到唐朝的门阀势力有多可怕。
可等到做了这大唐天子后,又并未发现京中、朝中的门阀士族有多可怕的势力。或许是已至残唐的缘故,或许还有其他因素,他如今无暇去深究。他只需知道,门阀势力的衰败,于他而言是好事,也省得他再花费精力去对付这一拨人。
如果说京中还有残余门阀势力,那韦昭度的韦家便首当其冲,因而借此次机会,先将韦昭度拿下,为以后自己的一系列变革提前扫除障碍。
至于第三个原因。
李晔是先用韦昭度给朝中官员们打个样,顺便展露一下自己的天威,试试反应。
接下来,他要重组朝堂了。
以明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为参照,重组朝堂,加强君权,提升行政效率,一直是李晔的夙愿,如今也该着手实施了。
唐朝的三省六部为框架、九负责职事这套行政体系,本就是皇权与门阀望族相妥协的结果,早在盛唐时就过了它的有效期,弊端百生;其后又冒出的以节度使为代表的使职体系,是对原有行政体系的填补,但更是一种冲击和破坏,其有效期更短,甚至可说是诞生之初便伴随着无法解决的弊端;而至黄巢之乱后,朝堂上已谈不上有成套的行政体系,完全崩坏,纯靠着惯性在维持大厦将倾未倾。
没有一套强有力的中央行政体系,不能强化自己手里的君权,想带领这个残唐走上复兴之路,根本就不可能。
甚至,李晔觉得他不是在中兴大唐,而是要重构一个崭新的大唐。
前段时间,杜让能挑选京畿各县县令时,听说朝中部分官员就相互推诿,不愿出京为官,有的在调令已下的情况下还能最终留京成功……
李晔当时就想重组朝堂。
可考虑到当时正用人之际,需要大量官员配合杜让能的工作,他忍下了。
如今各县的重建已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刻,慢慢步上正轨,朝中那些官员们又闲下来了。在李晔看来,就该是时候重新调配他们了。
此次韦昭度之事,又让李晔看见了,如今朝中百官毫无权势,全仰仗他这个天子的鼻息,又内部体系混乱,既不能高效地处理行政事务,也不可能组织起来与他相抗……
综上,李晔决定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