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开科取士
这几日朱棣,虽说想把楚王调来,可是朝廷之上那些奏折就没停,尤其是老臣更是直指老天爷降罪,隐含他上位不正。
虽说下朝了,但是三杨却被留在了御书房里,看着皇上发飙,只能低着头,压着心思不敢说话。
朱瞻基轻叹一声,老臣只知道向皇上请奏,可是压根儿没人站出来的,此事还得靠着楚王解决。
朱棣把一堆奏折扫到了地上,“看看这说的都是什么?但凡他们靠谱点还用朕如此操心吗?还需要朕千里迢迢把楚王请来?”
到关键时刻,朝廷没一个能用的人才,全都是把事推到他这个皇帝身上,不但要御驾亲征,如今更是要连这点小事都来麻烦他,眉宇之间忍着不快,朱棣很是烦躁。
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人站了出来,“皇上,臣等觉得朝廷缺乏人才,不如开科取士,若能有大量人才,或许可以解燃眉之急。”
都是官员不作为,否则怎会让京城都遭遇如此困境?
三人也是抖着胆子,说完以后,头如同鹌鹑一般,赶紧就低头了,害怕皇上发火。
朱棣心思微动,如果开科举士,确实可以引进人才,起码可以换掉朝廷上的酒囊饭袋。可如今这个节骨眼上,是真的合适吗?万一搞不好还会因为饥荒,引动更大的麻烦。
汉王朱高煦站出来,“父皇,万万不可,当务之急是压住北方鞑靼还有瓦剌部的隐患。”
好不容易打个胜仗,哪能半途而废?
再说鞑靼的马哈木跑了,势必会东山再起。
赵王朱高燧也颇为认可,“父皇,饥荒在前,这个时候开科取士,会被天下百姓以为我们皇家是在营造声势,故意逃避问题,此等行为绝对不妥。”
被两个儿子一劝,朱棣也明白先按着鞑靼和瓦剌部的好,可朝廷因为此次饥荒问题,也暴露出无人可用的情景。
要是开科取士,他以后还能稍微歇会,手底下有几个可用之人,一时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取舍。
太子朱高炽看了一眼汉王和赵王,他们两人的心思,无非就是讨伐罢了,为了解决饥荒,没有长远目光,进谏道:“父王,儿子以为三位杨大人说的对,我们应该开科取士,饥荒之中,本就民心惶惶,若是此时朝廷能够开科取士,那对于百姓来说也是一桩大好事,他们找到了出路,起码精神上有所依托,朝廷不至于焦头烂额。”
藩王力量强大,父皇所用之人极少,甚至有些藩王很少干实事,一旦朝廷力量统一,那以后就算朱高炽继承了皇位,也不至于一穷二白,落得和父皇一样的局面。
为父皇铺路,为大明铺路,以后也是为自己铺路,朱高炽心里明白,只要他现在是太子,就能稳压赵王和汉王,开科取士对他有着莫大的助力,何乐而不为?
皇太孙朱瞻基也认可他爹的说法,“孙儿以为父王说的对,如今饥荒重重,朝廷不但有帮助百姓渡过饥饿,还要让他们有路可去,让天下士子信服朝廷。”
“广开言路,有官可做,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派到实地去,皇爷爷也可省心。”
御书房里,双方意见不同,汉王和赵王自然不同意要开科取士。
但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人却是言辞灼灼,始终不肯退让一步,坐在主位的朱棣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心中两个小人在打架。
朱瞻基上前拱手,“皇爷爷君为周,民为水,水亦可载舟,亦可覆舟,望皇爷爷考虑清楚,如今民不聊生,若是皇爷爷坚持要继续北伐,可有考虑过百姓?”
“百姓连饭都吃不起,若是到时打仗,肯定又得增加赋税,百姓哀声载道,若是这一场仗赢了,那又有何用?”
此话一出,朱棣脸色一变,气得站了起来,他好不容易爬到龙椅上,怎可放开位置?
御书房的气压越来越低,朱瞻基知道这么说,肯定惹得皇爷爷生气,但是汉王和赵王却坚决反对,他也只能如此了,在皇爷爷身边待了许久,他知道皇爷爷最忌惮的是什么。
太子朱高炽也借机趁热打铁,“还请父皇仔细考虑,为了大明百姓暂时放弃北伐,一旦我们大明强盛起来,打倒鞑靼,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何必为了一时之胜伤了民心?”
两人软硬兼施,又触及到了朱棣心里最在乎的东西,他无奈地挥了挥手,“就依太子和瞻基所言,从即日起,发布开科取士之言,让天下士子都有机会进入朝廷,为朝廷效力。”
汉王和赵王还想说什么,但是皇上却一副累了的模样,大家只好出去。
“太子真是好手段,皇侄也让人眼前一亮,开科取士若是到时没有可用之才,本王看你们怎么跟父皇交代。”朱高煦很是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留下赵王朱高燧,眼神在他们身上划过,“老臣在朝廷效力这么多年,却毫无办法,靠着开科取士进来的寒门学子,又有几分本事?”
他们在御书房商量了几天,都没有结果,想要靠民间力量,真是贻笑大方,他们本就没有见过世面,又如何会处理?希望太子和太孙殿下,到时也能笑得如此开怀。
看着两人一左一右离开的身影,太子朱高炽叹息一声,“他们只看到了眼前,若是开科取士,没有达到父皇预想的效果,恐怕被他们踩起来,也不好受。”
这两人摆明了不会再管开科取士之事,但是只要这次开科取士没有结果,一定会狠狠的反扑,到时在父皇面前,会比今日言辞更加激烈,甚至极有可能狠抓他太子之位。
朱慕辰即使再有心,再和城内的各大粮行谈好条件,但是仅靠着武昌城,依旧是无法支撑的,尤其是城外来的流民越来越多了,几大粮行也支撑不住,已经叫苦连天了。
看着马上就要空掉的粮仓,朱慕辰让庞蛮去隔壁城池,先自掏腰包,日日买些粮食过来,接济城外百姓,施粥维系生计。
这来来往往的车马,路上百姓都在,看着楚王如此善举,更是深得民心,很多百姓都自发叫起了民间贤王之称。
各地藩王日日头疼,但消息也听到了不少,虽然气朱慕辰有此等才能,但是也不得不佩服藩王之中,确实只有楚王能够收治如此多的流民了。
旁边几座城池的藩王,更是觉得有愧对之意,吩咐以最低的价格让楚王购进粮食,否则恶意抬高价格,恐怕事后被追查起来,他们还要定一个搜刮民脂民膏,吃人血馒头的恶名。
南京的圣旨送来了,送圣旨的行官,看得目瞪口呆,这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因为饥荒影响到的百姓,形状很是恐怖凄惨,见了人如同饿狼一般扑上来。
但是在武昌城就不一样了,这里搭着帐篷,分在了城门外两侧,就算是来往的百姓也气色极好,绝不会见人就扑上来。
“圣旨到!”
随着行官的一声,城外的流民全都激动了起来,城内的百姓更是把眼神放在了城门口。
朱慕辰正在城门楼子上,听到宣告急匆匆的走下去行礼跪地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楚王在武昌城内治理饥荒流民有功,深得朕意,乃我朝藩王之楷模也,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请楚王即刻前往京城,辅佐朝廷治理饥荒之事,钦此!”
此话一出,顿时流民全都炸开了,如果楚王走了,那他们怎么办?
朱慕辰向两边各看了一眼,顿时道路两侧的流民纷纷噤声,他双手接过圣旨,“臣领旨,皇上圣恭安!”
宣旨意的行官递过圣旨应道:“朕安!”
行官一路跑来,倒也累了,阿吉这两天跟在楚王身边做事,长了些眼色,赶紧端上来一碗粥,“还希望行官大人不要嫌弃,楚王日日与流民同食,还请尝尝!”
白粥里飘着一丝油花,还有一些可见的青菜和肉粒,闻着倒也美味,行官抱拳感激,“那就多谢楚王了。”
楚王都能与流民同吃饭,那他有何不可,一饮而尽,唇齿之间竟流着香味,顿时惊奇,“楚王不但让流民吃的好,这粥的味道也不错,怪不得武昌城外的流民如此之多,但都能守好秩序。”
朱慕辰哭笑不得,把圣旨收起来,“恐怕本王还需几日安顿,不但要安顿武昌城的流民,还要带着家眷,这一路需耽搁几日,还请行关稍微通融。”
“这自然是,来之前太孙殿下吩咐了不可催促,还让本官带来的人,帮助楚王一起前往南京。”
行官提醒,朱慕辰就知道这事和太孙殿下脱不了关系,他又帮忙延迟了一次,如果是朱棣的命令,定是立即启程前往南京赈灾。
如今皇帝下了圣旨,让自己调回南京,也算是藩王之中的首例,这也算是皇恩浩荡了。
行官安顿在了武昌城内,而朱慕辰回复以后,就让苏嬷嬷准备,大家一起去京城,去之前最需要安顿好的就是两位郡主,还有怀孕的徐馨,她肚子已经显怀了,这几日虽然不吐了,但是也吃不进去,身体虚弱!
虽说下朝了,但是三杨却被留在了御书房里,看着皇上发飙,只能低着头,压着心思不敢说话。
朱瞻基轻叹一声,老臣只知道向皇上请奏,可是压根儿没人站出来的,此事还得靠着楚王解决。
朱棣把一堆奏折扫到了地上,“看看这说的都是什么?但凡他们靠谱点还用朕如此操心吗?还需要朕千里迢迢把楚王请来?”
到关键时刻,朝廷没一个能用的人才,全都是把事推到他这个皇帝身上,不但要御驾亲征,如今更是要连这点小事都来麻烦他,眉宇之间忍着不快,朱棣很是烦躁。
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人站了出来,“皇上,臣等觉得朝廷缺乏人才,不如开科取士,若能有大量人才,或许可以解燃眉之急。”
都是官员不作为,否则怎会让京城都遭遇如此困境?
三人也是抖着胆子,说完以后,头如同鹌鹑一般,赶紧就低头了,害怕皇上发火。
朱棣心思微动,如果开科举士,确实可以引进人才,起码可以换掉朝廷上的酒囊饭袋。可如今这个节骨眼上,是真的合适吗?万一搞不好还会因为饥荒,引动更大的麻烦。
汉王朱高煦站出来,“父皇,万万不可,当务之急是压住北方鞑靼还有瓦剌部的隐患。”
好不容易打个胜仗,哪能半途而废?
再说鞑靼的马哈木跑了,势必会东山再起。
赵王朱高燧也颇为认可,“父皇,饥荒在前,这个时候开科取士,会被天下百姓以为我们皇家是在营造声势,故意逃避问题,此等行为绝对不妥。”
被两个儿子一劝,朱棣也明白先按着鞑靼和瓦剌部的好,可朝廷因为此次饥荒问题,也暴露出无人可用的情景。
要是开科取士,他以后还能稍微歇会,手底下有几个可用之人,一时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取舍。
太子朱高炽看了一眼汉王和赵王,他们两人的心思,无非就是讨伐罢了,为了解决饥荒,没有长远目光,进谏道:“父王,儿子以为三位杨大人说的对,我们应该开科取士,饥荒之中,本就民心惶惶,若是此时朝廷能够开科取士,那对于百姓来说也是一桩大好事,他们找到了出路,起码精神上有所依托,朝廷不至于焦头烂额。”
藩王力量强大,父皇所用之人极少,甚至有些藩王很少干实事,一旦朝廷力量统一,那以后就算朱高炽继承了皇位,也不至于一穷二白,落得和父皇一样的局面。
为父皇铺路,为大明铺路,以后也是为自己铺路,朱高炽心里明白,只要他现在是太子,就能稳压赵王和汉王,开科取士对他有着莫大的助力,何乐而不为?
皇太孙朱瞻基也认可他爹的说法,“孙儿以为父王说的对,如今饥荒重重,朝廷不但有帮助百姓渡过饥饿,还要让他们有路可去,让天下士子信服朝廷。”
“广开言路,有官可做,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派到实地去,皇爷爷也可省心。”
御书房里,双方意见不同,汉王和赵王自然不同意要开科取士。
但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人却是言辞灼灼,始终不肯退让一步,坐在主位的朱棣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心中两个小人在打架。
朱瞻基上前拱手,“皇爷爷君为周,民为水,水亦可载舟,亦可覆舟,望皇爷爷考虑清楚,如今民不聊生,若是皇爷爷坚持要继续北伐,可有考虑过百姓?”
“百姓连饭都吃不起,若是到时打仗,肯定又得增加赋税,百姓哀声载道,若是这一场仗赢了,那又有何用?”
此话一出,朱棣脸色一变,气得站了起来,他好不容易爬到龙椅上,怎可放开位置?
御书房的气压越来越低,朱瞻基知道这么说,肯定惹得皇爷爷生气,但是汉王和赵王却坚决反对,他也只能如此了,在皇爷爷身边待了许久,他知道皇爷爷最忌惮的是什么。
太子朱高炽也借机趁热打铁,“还请父皇仔细考虑,为了大明百姓暂时放弃北伐,一旦我们大明强盛起来,打倒鞑靼,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何必为了一时之胜伤了民心?”
两人软硬兼施,又触及到了朱棣心里最在乎的东西,他无奈地挥了挥手,“就依太子和瞻基所言,从即日起,发布开科取士之言,让天下士子都有机会进入朝廷,为朝廷效力。”
汉王和赵王还想说什么,但是皇上却一副累了的模样,大家只好出去。
“太子真是好手段,皇侄也让人眼前一亮,开科取士若是到时没有可用之才,本王看你们怎么跟父皇交代。”朱高煦很是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留下赵王朱高燧,眼神在他们身上划过,“老臣在朝廷效力这么多年,却毫无办法,靠着开科取士进来的寒门学子,又有几分本事?”
他们在御书房商量了几天,都没有结果,想要靠民间力量,真是贻笑大方,他们本就没有见过世面,又如何会处理?希望太子和太孙殿下,到时也能笑得如此开怀。
看着两人一左一右离开的身影,太子朱高炽叹息一声,“他们只看到了眼前,若是开科取士,没有达到父皇预想的效果,恐怕被他们踩起来,也不好受。”
这两人摆明了不会再管开科取士之事,但是只要这次开科取士没有结果,一定会狠狠的反扑,到时在父皇面前,会比今日言辞更加激烈,甚至极有可能狠抓他太子之位。
朱慕辰即使再有心,再和城内的各大粮行谈好条件,但是仅靠着武昌城,依旧是无法支撑的,尤其是城外来的流民越来越多了,几大粮行也支撑不住,已经叫苦连天了。
看着马上就要空掉的粮仓,朱慕辰让庞蛮去隔壁城池,先自掏腰包,日日买些粮食过来,接济城外百姓,施粥维系生计。
这来来往往的车马,路上百姓都在,看着楚王如此善举,更是深得民心,很多百姓都自发叫起了民间贤王之称。
各地藩王日日头疼,但消息也听到了不少,虽然气朱慕辰有此等才能,但是也不得不佩服藩王之中,确实只有楚王能够收治如此多的流民了。
旁边几座城池的藩王,更是觉得有愧对之意,吩咐以最低的价格让楚王购进粮食,否则恶意抬高价格,恐怕事后被追查起来,他们还要定一个搜刮民脂民膏,吃人血馒头的恶名。
南京的圣旨送来了,送圣旨的行官,看得目瞪口呆,这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因为饥荒影响到的百姓,形状很是恐怖凄惨,见了人如同饿狼一般扑上来。
但是在武昌城就不一样了,这里搭着帐篷,分在了城门外两侧,就算是来往的百姓也气色极好,绝不会见人就扑上来。
“圣旨到!”
随着行官的一声,城外的流民全都激动了起来,城内的百姓更是把眼神放在了城门口。
朱慕辰正在城门楼子上,听到宣告急匆匆的走下去行礼跪地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楚王在武昌城内治理饥荒流民有功,深得朕意,乃我朝藩王之楷模也,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请楚王即刻前往京城,辅佐朝廷治理饥荒之事,钦此!”
此话一出,顿时流民全都炸开了,如果楚王走了,那他们怎么办?
朱慕辰向两边各看了一眼,顿时道路两侧的流民纷纷噤声,他双手接过圣旨,“臣领旨,皇上圣恭安!”
宣旨意的行官递过圣旨应道:“朕安!”
行官一路跑来,倒也累了,阿吉这两天跟在楚王身边做事,长了些眼色,赶紧端上来一碗粥,“还希望行官大人不要嫌弃,楚王日日与流民同食,还请尝尝!”
白粥里飘着一丝油花,还有一些可见的青菜和肉粒,闻着倒也美味,行官抱拳感激,“那就多谢楚王了。”
楚王都能与流民同吃饭,那他有何不可,一饮而尽,唇齿之间竟流着香味,顿时惊奇,“楚王不但让流民吃的好,这粥的味道也不错,怪不得武昌城外的流民如此之多,但都能守好秩序。”
朱慕辰哭笑不得,把圣旨收起来,“恐怕本王还需几日安顿,不但要安顿武昌城的流民,还要带着家眷,这一路需耽搁几日,还请行关稍微通融。”
“这自然是,来之前太孙殿下吩咐了不可催促,还让本官带来的人,帮助楚王一起前往南京。”
行官提醒,朱慕辰就知道这事和太孙殿下脱不了关系,他又帮忙延迟了一次,如果是朱棣的命令,定是立即启程前往南京赈灾。
如今皇帝下了圣旨,让自己调回南京,也算是藩王之中的首例,这也算是皇恩浩荡了。
行官安顿在了武昌城内,而朱慕辰回复以后,就让苏嬷嬷准备,大家一起去京城,去之前最需要安顿好的就是两位郡主,还有怀孕的徐馨,她肚子已经显怀了,这几日虽然不吐了,但是也吃不进去,身体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