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流氓
过年的气氛一过,小曼和紫悠已经出了月子,两人打理王府事务,苏嬷嬷负责照顾徐馨,朱慕辰闲暇之余,就会去禁军营转转。
听庞蛮传过来的消息,郭家父子在西行的路上遇到了山匪,双双毙命,至于郭家女眷,也受不了疾苦,疾病缠身,算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但按照庞蛮所查的,一切都是太孙殿下所为,朱慕辰心中承了这个人情。
四月的天气,朱慕辰去超市转了一圈,就看到一对母女身后跟着一群衣衫褴褛之人,露出皮包骨之象,凡是朱雀街上的人见了,都捂着鼻子往后躲。
“阿吉,先把马车停到一边,随本王下去看看。”
“可是王爷下面,都是流民,万一伤到你了,回府我可怎么跟三位主子交代?”
阿吉颇为担心,但是朱慕辰一听他的语气,原来武昌城之内众人皆知这事,而他这段日子一直都忙在府里,竟如同被蒙在鼓里一般,脸上带上薄怒,“如此大事你们也不汇报?”
被王爷一凶,阿吉颇为委屈,他是准备汇报来着,可是每年有流民之时,都是放任不管,可流民太多了,无论去哪一个城池,谁都收留不了,都是当地土豪施粥,以往老王爷也是在城外设粥棚,这还没来得及呢。
朱慕辰缓缓走到一众流民们面前,流民们看到此人身穿龙纹锦服,全都围了上来,叫苦连天,“王爷呀,可怜可怜我们吧,给碗粥喝吧。”
流民实在可怜,朱慕辰当天就在武昌城外设粥棚,以免流民打扰到当地居民,并且搭建了帐篷,让流民有所去之地,至于城内的百姓,凡是家里有穷困潦倒的,都可以到王府门外登记,并支取一定数量的粮食。
但这其中敢有冒充家里贫困饥饿之徒,朱慕辰也想出了办法,凡是有人敢冒充,被查出来者,三十脊仗,生死不论,禁军营的三十大棍,大家可吃不起,这下也没人敢冒充了。
不光是武昌城外有大量流民,其他城池亦是如此,庞蛮得知消息,山东、河南、湖广等地出现大旱,再加上去年和鞑靼打仗,征收赋税,百姓手中的余粮本来就不多,今年遇到两次冰雹,估计颗粒无收,如今饥荒严重流民四起。
同样南京城内,朱棣头疼不已,好不容易度过新年,头疼麻烦之事又来了,北伐之后,就是饥荒,说不准皇位不保。
早上的时候,那些大臣一个奏折又一个奏折的递上来,已经堆满了整个御书房书案,但朱棣没有看的心思。
看着前来的儿孙,还有各位大臣,朱棣把折子挥了挥,“今年老天爷不仁,众位爱卿可有好的方法?”
此话一出,那些大臣嘴动了动,但都失望的摇了摇头,这能有什么好方法啊?
如果是一城之事,那周边城池可以支援,可是地方太多了,只能一个个头低的如同鹌鹑一般,最为受宠的朱瞻基前后提出几个方案,但都被一一否认。
经过北伐,国库空虚,想要支援流民,实在是拿不出来,恐怕大明国运岌岌可危。
“要不叫富人接济穷人,穷人可以活,而富人做了好事,何乐而不为?”礼部尚书侃侃而谈。
此话说完,其他大臣看着他一脸幽怨,这话说的好听,可要真把流民放起来,不就得接进各位家中吗?谁愿意把流民接家中?
礼部尚书只好闭嘴,一脸难受的表情,就连朱棣也觉得不靠谱,虽然要稳定流民,但要是流民稳定了,京中官员不满意,那岂不是还会生事?
陷入僵局,朱瞻基这几天也查看了不少城池传过来的捷报,都在奏折之中叫着冤屈,甚至流民开始骚扰城内百姓,每天城防守军日夜颠倒,但也不能出手镇压流民,头疼不已。
“孙儿发现武昌城至今没有受到饥荒影响,甚至有大批量的流民去往武昌城,百姓纷纷夸赞,武昌城的饥荒奏折至今都没有收到。”
太孙殿下这么一说,朱棣之前隐隐约约记得身边有人说过,但是说到底还是身边事太多忘记了。
“武昌城,你说楚王的封地没有受到饥荒影响?”
朱慕辰的性格不至于把流民赶出去,他到底是如何办到的,就连朱棣也好奇了。
杨荣和其他两人对视了一眼,站了出来,“回皇上,楚王耕田免租,去年大收,如今流民去了,不但有粥喝,而且有个安稳地儿,甚至剩下的地,楚王愿意分给流民,让他们安家……”
有了地,流民也就有了家,有了吃的,自然是不会闹,朱棣恍然大悟,楚王真是好计策,只是每个藩王手中的地都是他们的命根子,没有人愿意让出来的,楚王却提前让了出来,饥荒之时没受到影响,真是意外之喜。
杨荣顶着胆子继续说道:“其他藩王那里乱成一锅粥了,但楚王却有条不紊,真是当世英才。”
他这不说话还好,一说话,旁边的杨士奇恨不得给他一巴掌,皇帝最害怕的,就是藩王强大,偏偏在楚王头上盖了这么大一顶帽子,万一皇上发了火,那就是浮尸遍野。
朱瞻基看着皇爷爷的脸色很不好看,站出来极力推荐,“楚王北伐本就有功,如今又对抗饥荒,有着本事,不但收留流民,而且每次设立粥棚施粥之时都会宣讲皇上功德,其心昭昭,日月可鉴。”
太孙殿下力挽狂澜,果然朱棣的脸色好看许多,不得不说,朱慕辰这小子还真是个人才,朱棣动了心思,如果身边有此等大臣,他还用跟这一群酒囊饭袋如此周旋,这么头疼吗?
太孙殿下趁热打铁,极力推荐,“藩王各居一方,但是像楚王这般有能力的不易,如今京城是多事之秋,不如皇爷爷让楚王进京城,辅佐朝廷赈灾。”
只有楚王来到京城,他们之间的联络才显得顺理成章,也能多多见面,太孙殿下这些话,不光是为了让朱慕辰来到京城更加得圣心,更是为了以后大统做准备。
一直没说话的汉王朱高煦,罕见的与侄儿的意见相同,“既然楚王能够想出解决办法,想必他也愿意,不如父皇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施展抱负才行啊。”
有了汉王和太孙殿下请求,朱棣心态动摇了,京城没有一个官员能够站出来赈灾的,若是楚王能够解燃眉之急,他这个皇位也不至于被有心之人暗中弹劾,说什么上天降罪。
朱高煦看到皇上还在犹豫,再次说道:“本王愿意为了此次饥荒之灾,拿出钱财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只是这具体计策还得等楚王来安排。”
他这话一出,朱瞻基忍不住惊讶,抬起头来看向朱高煦,这可是一只铁公鸡,他愿意出钱?
朱棣神色带上打量,颇为诧异,根据探子来报,汉王跟楚王之间似乎并无来往,但为何肯为楚王出头?
但现在迫在眉睫,虽没想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有人愿意拿钱,愿意掏腰包,有人愿意出力,这合起来朱棣还能领个名声,何乐而不为?一直皱着的眉头总算舒展,龙颜大悦批准道:“既然你叔侄二人都跟朕请求,要把楚王调到京城,那朕就准了你们,立刻写一道圣旨,送到武昌城去。”
出了御书房之后,朱瞻基刚想离开,就被汉王朱光煦叫住了,“贤侄真是厉害,几句话,父皇就听了你的,本王听说你与那楚王是朋友。”
“皇叔这是哪里的话,不过就是在鞑靼之时,说得上两句话罢了,倒是皇叔从未与他有过接触,但却愿意与他合作,倒是让侄儿有些惊讶呢。”
两人各藏心思,话里话外都带着锋芒,朱瞻基心中冷笑,恐怕是皇叔看上楚王的能力了,所以这才极力招揽,为了见到楚王之时,留个好印象罢了。
自己与楚王之间,虽然有着生死之交,但是皇家之事谁又能说得准,朱瞻基心中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对楚王更好一点,才能赢得其扶持之心。
武昌城内,庞蛮带着一众禁军营的大老爷们儿,负责维持秩序,以免让流民因为抢饭,发生踩踏事件。
而朱慕辰在城墙上,稍微看了一会,心中微微叹气,眼看着别的城池流民,全都向着这边来了,甚至有些藩王,专门把流民赶了出来,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武昌城。
武昌城外,几乎十里之内,全都是流民。
佰小曼站在他旁边,“王爷,你把得到的封地全都分了出去,这虽然能解决明年,但今年眼下是越来越困难了。”
摸上她的肩膀,两人并立站在城头,接受着流民的感激,朱慕辰淡淡道:“本王已经和武昌城内的各大粮行商量好了,他们有往年积压的粮食,今年先接济流民,等到明年赋税低一半,并且能够优先获得流民的粮食采购权,比别处购买要便宜的多。”
听庞蛮传过来的消息,郭家父子在西行的路上遇到了山匪,双双毙命,至于郭家女眷,也受不了疾苦,疾病缠身,算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但按照庞蛮所查的,一切都是太孙殿下所为,朱慕辰心中承了这个人情。
四月的天气,朱慕辰去超市转了一圈,就看到一对母女身后跟着一群衣衫褴褛之人,露出皮包骨之象,凡是朱雀街上的人见了,都捂着鼻子往后躲。
“阿吉,先把马车停到一边,随本王下去看看。”
“可是王爷下面,都是流民,万一伤到你了,回府我可怎么跟三位主子交代?”
阿吉颇为担心,但是朱慕辰一听他的语气,原来武昌城之内众人皆知这事,而他这段日子一直都忙在府里,竟如同被蒙在鼓里一般,脸上带上薄怒,“如此大事你们也不汇报?”
被王爷一凶,阿吉颇为委屈,他是准备汇报来着,可是每年有流民之时,都是放任不管,可流民太多了,无论去哪一个城池,谁都收留不了,都是当地土豪施粥,以往老王爷也是在城外设粥棚,这还没来得及呢。
朱慕辰缓缓走到一众流民们面前,流民们看到此人身穿龙纹锦服,全都围了上来,叫苦连天,“王爷呀,可怜可怜我们吧,给碗粥喝吧。”
流民实在可怜,朱慕辰当天就在武昌城外设粥棚,以免流民打扰到当地居民,并且搭建了帐篷,让流民有所去之地,至于城内的百姓,凡是家里有穷困潦倒的,都可以到王府门外登记,并支取一定数量的粮食。
但这其中敢有冒充家里贫困饥饿之徒,朱慕辰也想出了办法,凡是有人敢冒充,被查出来者,三十脊仗,生死不论,禁军营的三十大棍,大家可吃不起,这下也没人敢冒充了。
不光是武昌城外有大量流民,其他城池亦是如此,庞蛮得知消息,山东、河南、湖广等地出现大旱,再加上去年和鞑靼打仗,征收赋税,百姓手中的余粮本来就不多,今年遇到两次冰雹,估计颗粒无收,如今饥荒严重流民四起。
同样南京城内,朱棣头疼不已,好不容易度过新年,头疼麻烦之事又来了,北伐之后,就是饥荒,说不准皇位不保。
早上的时候,那些大臣一个奏折又一个奏折的递上来,已经堆满了整个御书房书案,但朱棣没有看的心思。
看着前来的儿孙,还有各位大臣,朱棣把折子挥了挥,“今年老天爷不仁,众位爱卿可有好的方法?”
此话一出,那些大臣嘴动了动,但都失望的摇了摇头,这能有什么好方法啊?
如果是一城之事,那周边城池可以支援,可是地方太多了,只能一个个头低的如同鹌鹑一般,最为受宠的朱瞻基前后提出几个方案,但都被一一否认。
经过北伐,国库空虚,想要支援流民,实在是拿不出来,恐怕大明国运岌岌可危。
“要不叫富人接济穷人,穷人可以活,而富人做了好事,何乐而不为?”礼部尚书侃侃而谈。
此话说完,其他大臣看着他一脸幽怨,这话说的好听,可要真把流民放起来,不就得接进各位家中吗?谁愿意把流民接家中?
礼部尚书只好闭嘴,一脸难受的表情,就连朱棣也觉得不靠谱,虽然要稳定流民,但要是流民稳定了,京中官员不满意,那岂不是还会生事?
陷入僵局,朱瞻基这几天也查看了不少城池传过来的捷报,都在奏折之中叫着冤屈,甚至流民开始骚扰城内百姓,每天城防守军日夜颠倒,但也不能出手镇压流民,头疼不已。
“孙儿发现武昌城至今没有受到饥荒影响,甚至有大批量的流民去往武昌城,百姓纷纷夸赞,武昌城的饥荒奏折至今都没有收到。”
太孙殿下这么一说,朱棣之前隐隐约约记得身边有人说过,但是说到底还是身边事太多忘记了。
“武昌城,你说楚王的封地没有受到饥荒影响?”
朱慕辰的性格不至于把流民赶出去,他到底是如何办到的,就连朱棣也好奇了。
杨荣和其他两人对视了一眼,站了出来,“回皇上,楚王耕田免租,去年大收,如今流民去了,不但有粥喝,而且有个安稳地儿,甚至剩下的地,楚王愿意分给流民,让他们安家……”
有了地,流民也就有了家,有了吃的,自然是不会闹,朱棣恍然大悟,楚王真是好计策,只是每个藩王手中的地都是他们的命根子,没有人愿意让出来的,楚王却提前让了出来,饥荒之时没受到影响,真是意外之喜。
杨荣顶着胆子继续说道:“其他藩王那里乱成一锅粥了,但楚王却有条不紊,真是当世英才。”
他这不说话还好,一说话,旁边的杨士奇恨不得给他一巴掌,皇帝最害怕的,就是藩王强大,偏偏在楚王头上盖了这么大一顶帽子,万一皇上发了火,那就是浮尸遍野。
朱瞻基看着皇爷爷的脸色很不好看,站出来极力推荐,“楚王北伐本就有功,如今又对抗饥荒,有着本事,不但收留流民,而且每次设立粥棚施粥之时都会宣讲皇上功德,其心昭昭,日月可鉴。”
太孙殿下力挽狂澜,果然朱棣的脸色好看许多,不得不说,朱慕辰这小子还真是个人才,朱棣动了心思,如果身边有此等大臣,他还用跟这一群酒囊饭袋如此周旋,这么头疼吗?
太孙殿下趁热打铁,极力推荐,“藩王各居一方,但是像楚王这般有能力的不易,如今京城是多事之秋,不如皇爷爷让楚王进京城,辅佐朝廷赈灾。”
只有楚王来到京城,他们之间的联络才显得顺理成章,也能多多见面,太孙殿下这些话,不光是为了让朱慕辰来到京城更加得圣心,更是为了以后大统做准备。
一直没说话的汉王朱高煦,罕见的与侄儿的意见相同,“既然楚王能够想出解决办法,想必他也愿意,不如父皇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施展抱负才行啊。”
有了汉王和太孙殿下请求,朱棣心态动摇了,京城没有一个官员能够站出来赈灾的,若是楚王能够解燃眉之急,他这个皇位也不至于被有心之人暗中弹劾,说什么上天降罪。
朱高煦看到皇上还在犹豫,再次说道:“本王愿意为了此次饥荒之灾,拿出钱财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只是这具体计策还得等楚王来安排。”
他这话一出,朱瞻基忍不住惊讶,抬起头来看向朱高煦,这可是一只铁公鸡,他愿意出钱?
朱棣神色带上打量,颇为诧异,根据探子来报,汉王跟楚王之间似乎并无来往,但为何肯为楚王出头?
但现在迫在眉睫,虽没想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有人愿意拿钱,愿意掏腰包,有人愿意出力,这合起来朱棣还能领个名声,何乐而不为?一直皱着的眉头总算舒展,龙颜大悦批准道:“既然你叔侄二人都跟朕请求,要把楚王调到京城,那朕就准了你们,立刻写一道圣旨,送到武昌城去。”
出了御书房之后,朱瞻基刚想离开,就被汉王朱光煦叫住了,“贤侄真是厉害,几句话,父皇就听了你的,本王听说你与那楚王是朋友。”
“皇叔这是哪里的话,不过就是在鞑靼之时,说得上两句话罢了,倒是皇叔从未与他有过接触,但却愿意与他合作,倒是让侄儿有些惊讶呢。”
两人各藏心思,话里话外都带着锋芒,朱瞻基心中冷笑,恐怕是皇叔看上楚王的能力了,所以这才极力招揽,为了见到楚王之时,留个好印象罢了。
自己与楚王之间,虽然有着生死之交,但是皇家之事谁又能说得准,朱瞻基心中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对楚王更好一点,才能赢得其扶持之心。
武昌城内,庞蛮带着一众禁军营的大老爷们儿,负责维持秩序,以免让流民因为抢饭,发生踩踏事件。
而朱慕辰在城墙上,稍微看了一会,心中微微叹气,眼看着别的城池流民,全都向着这边来了,甚至有些藩王,专门把流民赶了出来,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武昌城。
武昌城外,几乎十里之内,全都是流民。
佰小曼站在他旁边,“王爷,你把得到的封地全都分了出去,这虽然能解决明年,但今年眼下是越来越困难了。”
摸上她的肩膀,两人并立站在城头,接受着流民的感激,朱慕辰淡淡道:“本王已经和武昌城内的各大粮行商量好了,他们有往年积压的粮食,今年先接济流民,等到明年赋税低一半,并且能够优先获得流民的粮食采购权,比别处购买要便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