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二宫
五月,建业。
自吴国向大汉请降之后,孙权争夺天下的心气便散了,专心处理国政,休养生息,恢复吴国的元气,以来伺机而动。
然而天不怜吴国,建业天降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孙权准备派人救济。却因常年作战,战败于大汉,被夺荆、交二州,粮草物资折损殆尽,不得已向大汉求粮支援。
面对刘禅提出的以粮购买船只的条件,孙权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来。毕竟吴国连续几年间经历了魏吴安丰之战,汉吴襄阳、荆交二战,元气已然大伤,壮男凋零,国无精兵。
若不救济百姓,吴国将彻底没希望了,这是一笔不得不做的买卖。就这样大汉通过粮草购换了数十艘大船,增强了驻守在云梦泽的邓芝麾下水军力量。
没办法,两国谈判的平等与否,皆来源于自身实力上。昔日汉弱吴强,汉出使东吴,常会带点马匹去,以为交好之意。等汉吴均势,即便大汉迁走了五溪蛮人,孙吴也只是不满而已,两国通过信陵之盟化解矛盾。
在如今汉强吴弱,或许说成汉主吴臣更为恰当的局势下,吴国已无多少余地能与大汉讨价还价。
就如当时廖立指着诸葛瑾的鼻子,说大汉可以灭亡吴国可非虚言。彼时的大汉麾下的将士已经渡过了长江,踏上了江南大地,而吴国大军却是折损殆尽。只要大汉不管荆北,死捶东吴就能将其灭国。
在濒临灭国的压力下,孙权能做出一系列屈辱性操作也不意外了。如今以粮换船亦是如此,对孙权或是吴国而言,并无多少的选择余地。
在大汉粮草的救援下,雪灾造成的伤亡已经降到了最低。就在孙权以为吴国将要进入安稳的恢复期时,一个噩耗突然传来。
大汉藩属吴国太子孙登因冒雪救济百姓感染风寒,数日后又突发恶疾,病逝于建业。
吴王孙权闻言,当场昏厥,哀痛不已,日夜痛哭。
不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还有痛失自己完美接班人的痛楚。
在孙登十三岁,受封太子时。孙权首先给他挑了几个一起读书的学伴,分别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张昭之子张休、顾雍的儿子顾谭、陈武之子陈表。这些人的父亲皆是吴国的高官,亦是吴国二代中的栋梁,可见孙权的想法如何。
至于太子的老师更不用说了,乃是两朝老臣张昭,吴国除孙权外声望最高的人。
在孙权称帝后,迁都建业。但他却把孙登留在武昌,派陆逊辅左孙登镇守武昌。除了确立孙登与陆逊之间的君臣关系,又能助于孙登学习政务、军事。
孙登也不负孙权的期望,显示出了极强的治国天分,治事期间‘表定科令,所以防御,甚得止奸之要’。如此优秀的太子,连刘禅都不禁眼馋,曾多次夸奖过孙登。
在孙权对孙登的精心培养下,孙登不仅有了统御老臣的基础,也有了治理地方的军事、行政经验。加之孙权念及自己年老,不知何时病故。近年来,孙权已经让孙登在朝廷上逐步代行君权。
而且在向汉求和之后,孙权更加器重孙登。在他的想法之中,自己忍辱负重,恢复吴国的元气。便于太子孙登上位后,中兴吴国。
但他却没想到年仅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
忽然传来的噩耗,不仅彻底打乱了孙权的计划,也让他陷入无尽的悲伤当中。
经过数日的悲伤之后,孙权也振作起了精神,他要处理因太子病故遗留下来的大麻烦。
没错,就是大麻烦。
孙登在世时,由于孙权自己的培养,以及结交吴国各方大臣。经过了二十年,吴国之中的任何人都接受了这个太子,朝野归心,其余皇子不敢有非分之想。
诸皇子为了避嫌,不惹兄长厌恶,以免上位后清洗,不敢接触朝臣以及政务。而大臣亦基于此点,尽量不与皇子有来往。
但是太子病故了,太子的党羽该何去何从?
而且这些年除了培养孙登外,孙权对诸皇子的培养较少。这些皇子们对于处理政务一窍不通,而且国内大臣因太子缘故,对皇子也缺乏了解。
当然还有更重要一点,随着吴国被大汉挤压到了江东一隅之地,依仗江东大族的情况越重。
但依仗江东士族又岂是没有弊端,权势渐大的江东士族在雪灾之中,隐藏人口,劳役百姓,兼并土地。若非孙权明里暗里的告戒,江东士族根本不会停手。
孙权自己在时,江东士族尚且如此。这些毫无威望的皇子在继位之后,根本威慑不住江东士族,甚至可能会被江东士族架空。至于中兴大吴,基本是天方夜谭。
在以上种种的因素之下,孙权甚是头疼。
思考太子人选许久,孙权又想起了太子孙登留下的遗书。
在遗书内,孙登除了表达自己无法侍奉孙权的难过之情,也认为东吴因战事,而导致郡县荒芜残破,百姓凋敝,犯奸作乱屡禁不止。法令严苛,刑罚深重。建议孙权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同时孙登向孙权举荐了如步骘、诸葛恪、张休、顾谭、谢景、刁玄等一众知名以及不知名的贤能人才,也表达了皇子孙和可以继承太子位。
望着太子孙登气绝前所上的遗书,孙权不禁再次流下泪水,感慨说道:“太子病故,乃国之大丧也!”
孙权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盯着表上皇子孙和的名字,陷入了深思当中。
孙和,字子孝。孙权第三子,其母乃是孙权宠爱的王夫人。自幼受孙权宠爱,其待遇诸皇子不能及也。
十四岁时,孙权令中书令阚泽教习经传典籍及六艺。其爱好文学,擅长骑射,礼贤下士,颇为人们所赞誉。但话是如此,但与孙登相比亦是不如。
半晌后,孙权提笔沾墨,在巾帛上写下孙和、孙霸二字。
孙霸,字子威,孙和之弟,孙权四子,与孙和同母也。自长子孙登病故,次子孙虑早逝,就属孙和、孙霸二人最长。
看着巾帛上的名字,孙权满意地点了点头,或许二人相争,能有强者。
“大王!太子谥号定‘宣’,不知如何?”中书令孙弘在阶下问道。
两汉之时,诸侯王嗣子可称太子。在魏晋之后,诸王嗣子改称世子。
宣者,有圣善周闻,施而不成等意,乃是上等谥号;西汉中宗刘询其谥号便是汉孝宣皇帝,其有中兴之意。
“宣太子!”孙权念叨几声,说道:“此谥可行,便定‘宣’为太子谥号。”
“诺!”
顿了顿,中书令孙弘面露迟疑半晌,不知其口中的话当说不当说。
孙权见孙弘欲言欲止,问道:“当有何事?”
孙弘犹豫了下,说道:“启禀大王,太子病故及其追封谥号等事,是否需要向汉朝言之。”
闻言,孙权脸色微沉,叹了口气,说道:“向汉朝说声,省得落人口舌。”
自大汉收服东吴之后,作为藩属国的吴国需要在礼仪上遵从大汉。而太子病故便乃大事,若是不禀,与礼不合。
在诸葛亮病故后,吴国也有派遣使者向大汉致哀,同时还带上了礼物。
“诺!”
“稍等!”
孙权喊住了欲告退的孙弘,说道:“稍后传令四王子入宫,许久未见朕颇是想念。”
】
“诺!”
低着头领命的孙弘微张眼睛,心有所思。太子病故之后,无人为储君,四王子孙霸莫非?
孙弘虽是姓孙,却与王室吴郡孙氏毫无关系,其乃扬州会稽(绍兴)人。他与太子旧党诸葛恪、张休等人素来不和,互相抨击。
如今孙登去世,太子旧党离散。他若早早地寻上一王子辅左,自己日后有从龙之功,当是无畏诸葛恪,亦能往上走走。
自吴国向大汉请降之后,孙权争夺天下的心气便散了,专心处理国政,休养生息,恢复吴国的元气,以来伺机而动。
然而天不怜吴国,建业天降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孙权准备派人救济。却因常年作战,战败于大汉,被夺荆、交二州,粮草物资折损殆尽,不得已向大汉求粮支援。
面对刘禅提出的以粮购买船只的条件,孙权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来。毕竟吴国连续几年间经历了魏吴安丰之战,汉吴襄阳、荆交二战,元气已然大伤,壮男凋零,国无精兵。
若不救济百姓,吴国将彻底没希望了,这是一笔不得不做的买卖。就这样大汉通过粮草购换了数十艘大船,增强了驻守在云梦泽的邓芝麾下水军力量。
没办法,两国谈判的平等与否,皆来源于自身实力上。昔日汉弱吴强,汉出使东吴,常会带点马匹去,以为交好之意。等汉吴均势,即便大汉迁走了五溪蛮人,孙吴也只是不满而已,两国通过信陵之盟化解矛盾。
在如今汉强吴弱,或许说成汉主吴臣更为恰当的局势下,吴国已无多少余地能与大汉讨价还价。
就如当时廖立指着诸葛瑾的鼻子,说大汉可以灭亡吴国可非虚言。彼时的大汉麾下的将士已经渡过了长江,踏上了江南大地,而吴国大军却是折损殆尽。只要大汉不管荆北,死捶东吴就能将其灭国。
在濒临灭国的压力下,孙权能做出一系列屈辱性操作也不意外了。如今以粮换船亦是如此,对孙权或是吴国而言,并无多少的选择余地。
在大汉粮草的救援下,雪灾造成的伤亡已经降到了最低。就在孙权以为吴国将要进入安稳的恢复期时,一个噩耗突然传来。
大汉藩属吴国太子孙登因冒雪救济百姓感染风寒,数日后又突发恶疾,病逝于建业。
吴王孙权闻言,当场昏厥,哀痛不已,日夜痛哭。
不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还有痛失自己完美接班人的痛楚。
在孙登十三岁,受封太子时。孙权首先给他挑了几个一起读书的学伴,分别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张昭之子张休、顾雍的儿子顾谭、陈武之子陈表。这些人的父亲皆是吴国的高官,亦是吴国二代中的栋梁,可见孙权的想法如何。
至于太子的老师更不用说了,乃是两朝老臣张昭,吴国除孙权外声望最高的人。
在孙权称帝后,迁都建业。但他却把孙登留在武昌,派陆逊辅左孙登镇守武昌。除了确立孙登与陆逊之间的君臣关系,又能助于孙登学习政务、军事。
孙登也不负孙权的期望,显示出了极强的治国天分,治事期间‘表定科令,所以防御,甚得止奸之要’。如此优秀的太子,连刘禅都不禁眼馋,曾多次夸奖过孙登。
在孙权对孙登的精心培养下,孙登不仅有了统御老臣的基础,也有了治理地方的军事、行政经验。加之孙权念及自己年老,不知何时病故。近年来,孙权已经让孙登在朝廷上逐步代行君权。
而且在向汉求和之后,孙权更加器重孙登。在他的想法之中,自己忍辱负重,恢复吴国的元气。便于太子孙登上位后,中兴吴国。
但他却没想到年仅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
忽然传来的噩耗,不仅彻底打乱了孙权的计划,也让他陷入无尽的悲伤当中。
经过数日的悲伤之后,孙权也振作起了精神,他要处理因太子病故遗留下来的大麻烦。
没错,就是大麻烦。
孙登在世时,由于孙权自己的培养,以及结交吴国各方大臣。经过了二十年,吴国之中的任何人都接受了这个太子,朝野归心,其余皇子不敢有非分之想。
诸皇子为了避嫌,不惹兄长厌恶,以免上位后清洗,不敢接触朝臣以及政务。而大臣亦基于此点,尽量不与皇子有来往。
但是太子病故了,太子的党羽该何去何从?
而且这些年除了培养孙登外,孙权对诸皇子的培养较少。这些皇子们对于处理政务一窍不通,而且国内大臣因太子缘故,对皇子也缺乏了解。
当然还有更重要一点,随着吴国被大汉挤压到了江东一隅之地,依仗江东大族的情况越重。
但依仗江东士族又岂是没有弊端,权势渐大的江东士族在雪灾之中,隐藏人口,劳役百姓,兼并土地。若非孙权明里暗里的告戒,江东士族根本不会停手。
孙权自己在时,江东士族尚且如此。这些毫无威望的皇子在继位之后,根本威慑不住江东士族,甚至可能会被江东士族架空。至于中兴大吴,基本是天方夜谭。
在以上种种的因素之下,孙权甚是头疼。
思考太子人选许久,孙权又想起了太子孙登留下的遗书。
在遗书内,孙登除了表达自己无法侍奉孙权的难过之情,也认为东吴因战事,而导致郡县荒芜残破,百姓凋敝,犯奸作乱屡禁不止。法令严苛,刑罚深重。建议孙权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同时孙登向孙权举荐了如步骘、诸葛恪、张休、顾谭、谢景、刁玄等一众知名以及不知名的贤能人才,也表达了皇子孙和可以继承太子位。
望着太子孙登气绝前所上的遗书,孙权不禁再次流下泪水,感慨说道:“太子病故,乃国之大丧也!”
孙权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盯着表上皇子孙和的名字,陷入了深思当中。
孙和,字子孝。孙权第三子,其母乃是孙权宠爱的王夫人。自幼受孙权宠爱,其待遇诸皇子不能及也。
十四岁时,孙权令中书令阚泽教习经传典籍及六艺。其爱好文学,擅长骑射,礼贤下士,颇为人们所赞誉。但话是如此,但与孙登相比亦是不如。
半晌后,孙权提笔沾墨,在巾帛上写下孙和、孙霸二字。
孙霸,字子威,孙和之弟,孙权四子,与孙和同母也。自长子孙登病故,次子孙虑早逝,就属孙和、孙霸二人最长。
看着巾帛上的名字,孙权满意地点了点头,或许二人相争,能有强者。
“大王!太子谥号定‘宣’,不知如何?”中书令孙弘在阶下问道。
两汉之时,诸侯王嗣子可称太子。在魏晋之后,诸王嗣子改称世子。
宣者,有圣善周闻,施而不成等意,乃是上等谥号;西汉中宗刘询其谥号便是汉孝宣皇帝,其有中兴之意。
“宣太子!”孙权念叨几声,说道:“此谥可行,便定‘宣’为太子谥号。”
“诺!”
顿了顿,中书令孙弘面露迟疑半晌,不知其口中的话当说不当说。
孙权见孙弘欲言欲止,问道:“当有何事?”
孙弘犹豫了下,说道:“启禀大王,太子病故及其追封谥号等事,是否需要向汉朝言之。”
闻言,孙权脸色微沉,叹了口气,说道:“向汉朝说声,省得落人口舌。”
自大汉收服东吴之后,作为藩属国的吴国需要在礼仪上遵从大汉。而太子病故便乃大事,若是不禀,与礼不合。
在诸葛亮病故后,吴国也有派遣使者向大汉致哀,同时还带上了礼物。
“诺!”
“稍等!”
孙权喊住了欲告退的孙弘,说道:“稍后传令四王子入宫,许久未见朕颇是想念。”
】
“诺!”
低着头领命的孙弘微张眼睛,心有所思。太子病故之后,无人为储君,四王子孙霸莫非?
孙弘虽是姓孙,却与王室吴郡孙氏毫无关系,其乃扬州会稽(绍兴)人。他与太子旧党诸葛恪、张休等人素来不和,互相抨击。
如今孙登去世,太子旧党离散。他若早早地寻上一王子辅左,自己日后有从龙之功,当是无畏诸葛恪,亦能往上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