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和珅的诡辩
“爷爷,您听,这事情,确实不能全怪孙儿啊,孙儿也是实在没办法!”
乾隆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和珅马上附和道:“圣祖爷,奴才一直为了一直大清肝脑涂地,丝毫不敢因私废公,一不拿科举之钱,二不拿赈灾之钱!”
三是办不成事也不拿钱,但和珅可不敢明目张胆的说。
“奴才深知,科举乃为我大清举贤纳良,储备人才之重要手段,奴才为官至今,从未拿过其中分毫!”
“还有赈灾之钱,奴才也是万万不敢涉及,奴才是亲眼去过灾区,见过百姓之苦的----”
和珅看起来似乎很心疼灾荒中的百姓,他充满同情的说道:“当年北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这些场景无不触目惊心,也是奴才甘愿前往赈灾,为朝廷分忧解难!”
乾隆再次开口:“爷爷,和珅确实为大清立下过功劳,那年大旱,朝廷无人可用,孙儿甚至把内阁学士纪晓岚派去赈灾,但他只是个编书出身,对如何处置一筹莫展,只知道管孙儿要钱要粮!”
“他也不知道想想,朝廷要是能够拿得出那么多东西,还要他去赈灾做什么!”
“可当孙儿派出和珅之后,他很快就让许多真正需要的百姓得到救助。”
康熙看了江逸一眼,似乎是想要确定这些。
江逸点头,道:“确实,在乾隆年间发生过一次极大的灾荒,当时百官束手无策,即便朝廷发放救济粮,也被很多家里有粮食的官或士绅冒充灾民给领走了,导致本就食不果腹的百姓雪上加霜。”
和珅继续说道:“正是因为如此,奴才到任之后,第一个办法就是往粥里加入沙子,甚至把粮食换成糠麸!”
“加入沙子?”
康熙眉头微皱,思考着和珅用意。
“没错,那些有粮食的人是不会愿意吃掺和了沙子的粥或糠麸的,而真正需要救济的灾民,命都快没了,哪里还会管这些?”
和珅战战兢兢地说道,生怕康熙一言不合再次生气:“当时其他同僚们都骂奴才,觉得奴才不人道,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明白,饥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或高居府中,或高居庙堂,不愁吃喝,以为握着一张笔,会写一副好文章,会高谈阔论,把什么都说的很周到,就可以为百姓分忧,就认为可以把民间治理好了,却压根不明主次!”
说到这时,和珅的语气竟似乎有愤怒之意。
江逸推敲着和珅的心境,发现此时的和珅,竟是有种愤世嫉俗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一个人,他明明自己就是黑的,却看不起其他黑的,好像一条鄙视链。
“奴才虽然没能保证他们都有一口好饭吃,但保证了真正需要的人吃得上东西,使越来越多的人挺过饥荒,并从未贪走分毫!”
和珅撇嘴,似乎有些委屈:“同僚们都笑我,劝我,说这样大家就没办法从中获利了,认为只有饥民增多了,朝廷才会调拨越来越多拨款和救济粮,这样层层拿点,大家就都能够获得好处。”
“是奴才痛骂了他们,想尽办法让他们拿不到好处,甚至还遭到了冷嘲热讽!”
“圣祖爷,请恕奴才斗胆进言,此事绝非陛下之过,而是我大清朝的体系已经出了问题,贪人从上到下,没有我和珅,还会有东绅,西绅,而奴才可是地道的八旗子弟,绝对忠于大清。”
“与其让那些人越发不可控制,倒不如让奴才周旋其中,这才是陛下的真正用意!”
和珅说完,朝着康熙磕头俯首。
康熙却有些头疼,怎么感觉说来说去,还是自己的错最大?
乾隆这时也卖起了惨:“爷爷,和珅的确是大清不可多得的人才,大清也有像纪晓岚这样的忠臣,但是他们办事能力皆不行,孙儿所处的这个阶段,还真少不了和珅。”
“若是有人能够替代和珅的话,孙儿也定不会放任他如此下去,可事实就是,那些贪人必须要由他控制!”
“因为孙儿……早已杀不完他们了!!!”
康熙在紫禁城里,沉思着踱步,这下倒好,本来还想训斥乾隆一番,可到头来问题居然是自己埋下的?
观众们见到这幕也都乐起来了,第一次觉得看典藏华夏竟然这么开心。
“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此处心疼康熙帝一秒钟!”
“不过和珅这话总感觉是在诡辩,为什么我挑不出来毛病呢?”
“完蛋了,我不会被和珅说服了吧,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反正不管怎么样,贪是铁定的事实!”
就在大家热议之时。
江逸看着乾隆说道:“确实如乾隆帝所说,杀不完了,但这一切,可并非与你没有半点关系。”
乾隆一愣,这人难道不是被自己的文治武功和长远布局所折服,想要在爷爷面前帮自己说好话的嘛?
不知为何,这一刻,康熙竟是觉得自己的心情稍微好了一点。
“后世快说说,弘历到底还做了什么,是朕不知道的!”
康熙腰杆缓缓挺直。
“陛下的确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但雍正皇帝也做出了补救的措施,虽说短时间内并非取得根本成效,但也掀起了一阵浪潮。”
“养廉银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但若是乾隆帝选择做出改进或另想他法整肃吏治的话,不管是乾隆,还是嘉庆时期,相信大清的风气都会好上不少。”
江逸剖析道:“可到乾隆帝时,他非但没有发扬好的,反而让捐纳制度更往上升了一级,平民逐渐可以可以捐贡生、监生,甚至还可以通过捐钱升职!
“譬如,若是想当国子监博士,进士就只需要捐370两,没考中进士则需要捐520两,举人则要捐660两等。”
“在后来,他还搞出了‘议罪银’,更是夸张离谱。”
话到此处,江逸是真有点心疼雍正帝了。
一个康熙,一个乾隆,这两一个开创,一个发扬,夹在中间的雍正本想力挽狂澜,分明留下了一个就快得到解法的过程,却被乾隆置之不扬……
“弘历,这就是你干得好事!”
康熙这下,是真火了!
乾隆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和珅马上附和道:“圣祖爷,奴才一直为了一直大清肝脑涂地,丝毫不敢因私废公,一不拿科举之钱,二不拿赈灾之钱!”
三是办不成事也不拿钱,但和珅可不敢明目张胆的说。
“奴才深知,科举乃为我大清举贤纳良,储备人才之重要手段,奴才为官至今,从未拿过其中分毫!”
“还有赈灾之钱,奴才也是万万不敢涉及,奴才是亲眼去过灾区,见过百姓之苦的----”
和珅看起来似乎很心疼灾荒中的百姓,他充满同情的说道:“当年北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这些场景无不触目惊心,也是奴才甘愿前往赈灾,为朝廷分忧解难!”
乾隆再次开口:“爷爷,和珅确实为大清立下过功劳,那年大旱,朝廷无人可用,孙儿甚至把内阁学士纪晓岚派去赈灾,但他只是个编书出身,对如何处置一筹莫展,只知道管孙儿要钱要粮!”
“他也不知道想想,朝廷要是能够拿得出那么多东西,还要他去赈灾做什么!”
“可当孙儿派出和珅之后,他很快就让许多真正需要的百姓得到救助。”
康熙看了江逸一眼,似乎是想要确定这些。
江逸点头,道:“确实,在乾隆年间发生过一次极大的灾荒,当时百官束手无策,即便朝廷发放救济粮,也被很多家里有粮食的官或士绅冒充灾民给领走了,导致本就食不果腹的百姓雪上加霜。”
和珅继续说道:“正是因为如此,奴才到任之后,第一个办法就是往粥里加入沙子,甚至把粮食换成糠麸!”
“加入沙子?”
康熙眉头微皱,思考着和珅用意。
“没错,那些有粮食的人是不会愿意吃掺和了沙子的粥或糠麸的,而真正需要救济的灾民,命都快没了,哪里还会管这些?”
和珅战战兢兢地说道,生怕康熙一言不合再次生气:“当时其他同僚们都骂奴才,觉得奴才不人道,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明白,饥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或高居府中,或高居庙堂,不愁吃喝,以为握着一张笔,会写一副好文章,会高谈阔论,把什么都说的很周到,就可以为百姓分忧,就认为可以把民间治理好了,却压根不明主次!”
说到这时,和珅的语气竟似乎有愤怒之意。
江逸推敲着和珅的心境,发现此时的和珅,竟是有种愤世嫉俗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一个人,他明明自己就是黑的,却看不起其他黑的,好像一条鄙视链。
“奴才虽然没能保证他们都有一口好饭吃,但保证了真正需要的人吃得上东西,使越来越多的人挺过饥荒,并从未贪走分毫!”
和珅撇嘴,似乎有些委屈:“同僚们都笑我,劝我,说这样大家就没办法从中获利了,认为只有饥民增多了,朝廷才会调拨越来越多拨款和救济粮,这样层层拿点,大家就都能够获得好处。”
“是奴才痛骂了他们,想尽办法让他们拿不到好处,甚至还遭到了冷嘲热讽!”
“圣祖爷,请恕奴才斗胆进言,此事绝非陛下之过,而是我大清朝的体系已经出了问题,贪人从上到下,没有我和珅,还会有东绅,西绅,而奴才可是地道的八旗子弟,绝对忠于大清。”
“与其让那些人越发不可控制,倒不如让奴才周旋其中,这才是陛下的真正用意!”
和珅说完,朝着康熙磕头俯首。
康熙却有些头疼,怎么感觉说来说去,还是自己的错最大?
乾隆这时也卖起了惨:“爷爷,和珅的确是大清不可多得的人才,大清也有像纪晓岚这样的忠臣,但是他们办事能力皆不行,孙儿所处的这个阶段,还真少不了和珅。”
“若是有人能够替代和珅的话,孙儿也定不会放任他如此下去,可事实就是,那些贪人必须要由他控制!”
“因为孙儿……早已杀不完他们了!!!”
康熙在紫禁城里,沉思着踱步,这下倒好,本来还想训斥乾隆一番,可到头来问题居然是自己埋下的?
观众们见到这幕也都乐起来了,第一次觉得看典藏华夏竟然这么开心。
“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此处心疼康熙帝一秒钟!”
“不过和珅这话总感觉是在诡辩,为什么我挑不出来毛病呢?”
“完蛋了,我不会被和珅说服了吧,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反正不管怎么样,贪是铁定的事实!”
就在大家热议之时。
江逸看着乾隆说道:“确实如乾隆帝所说,杀不完了,但这一切,可并非与你没有半点关系。”
乾隆一愣,这人难道不是被自己的文治武功和长远布局所折服,想要在爷爷面前帮自己说好话的嘛?
不知为何,这一刻,康熙竟是觉得自己的心情稍微好了一点。
“后世快说说,弘历到底还做了什么,是朕不知道的!”
康熙腰杆缓缓挺直。
“陛下的确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但雍正皇帝也做出了补救的措施,虽说短时间内并非取得根本成效,但也掀起了一阵浪潮。”
“养廉银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但若是乾隆帝选择做出改进或另想他法整肃吏治的话,不管是乾隆,还是嘉庆时期,相信大清的风气都会好上不少。”
江逸剖析道:“可到乾隆帝时,他非但没有发扬好的,反而让捐纳制度更往上升了一级,平民逐渐可以可以捐贡生、监生,甚至还可以通过捐钱升职!
“譬如,若是想当国子监博士,进士就只需要捐370两,没考中进士则需要捐520两,举人则要捐660两等。”
“在后来,他还搞出了‘议罪银’,更是夸张离谱。”
话到此处,江逸是真有点心疼雍正帝了。
一个康熙,一个乾隆,这两一个开创,一个发扬,夹在中间的雍正本想力挽狂澜,分明留下了一个就快得到解法的过程,却被乾隆置之不扬……
“弘历,这就是你干得好事!”
康熙这下,是真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