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春蚕到死
“老师好。”
同学们站起身来,热情洋溢地冲女老师打招呼道。
“请坐。”
女老师笑着点了点头,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自己也从桌上起身的样子。
只不过那时候,教室里的地面可不是水泥路,而是泥土路。
每次下雨天教室里都会淹得又湿又潮,孩子们上学哪怕到了教室都有可能滑倒,大家平日里下课追逐打闹时,摔跤是常有的事情。
要想好好读书,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集中精神,克服各种恶劣的环境,这就是大多乡村孩子们读书的现状。
随着国家的发展,大批的财政支出投在了教育上,孩子们在教室里再也不用去踩水泥地,即便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也绝大多数都能享受到这个环境。
唯一还有不少需要修缮的,就是操场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孩子的操场还是泥土地,一到下雨天,老师们就得想办法搞来几块板子,临时搭出一条板子路来,否则孩子们还没到教室里,往往就会湿了裤脚,或摔的一声湿。
大部分乡村读书的90后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一些还不算十分偏远的学生们,见证了学校的泥土操场,变作水泥操场的过程。
这其中,有好心人的投资修缮,也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出,这也是江逸说的,为何要感恩国家的原因。
现在,女老师看着教室内外都已经是水泥路的学校,心里十分开心,一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
家里让你淋了雨,的确是家里还有需要进步的地方,但要是因为淋了点雨,就跑到别家而放弃养育自己的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老祖宗和父辈用血和汗水拼出来的土地,需要的是后辈承前启后地改进,带动整个家族兴旺起来,不是说把你护大了让你给别国送子弹。
长大后,她成为了曾经授业的老师,接过教育兴国之棒,继续砥砺前行。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课是……”
……
画面一转。
年轻的女老师拎着礼品,找到坐在瓦片屋檐下的老师。
“老师好!”
见到老师果然还住在这,年轻老师立即鞠躬道。
“你是?”
老师看起来已经有六七十岁了,她的脸上满是皱纹,记忆力也下降了许多,怎么也记不起眼前这个人来。
“我是您的学生,陈小莲。”
“哦?”老教师转了转眸子,抬头看了看天,怔神许久之后,说道,“孩子,不好意思啊,我不记得了。”
“老师,我记得您就行了。”
陈小莲赶忙凑上前来,蹲下膝盖,对老师说道:“十几年前,我小学毕业后爸妈就带我到外地读书去了,一直想回来,但是当时没什么钱,一直耽搁着没能来看您。”
陈小莲叹了口气,那时候的高铁,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又是学生,真去了外地,一年到头都未必能回来一次。
“哦,那你现在,还好吗?”老教师抬起手,轻拍着她的手背,问道。
“还好,还好,老师,我现在也来到这个村子里教书了,我打算向您一样,让我们村的孩子们都能走出大山。”
“像我一样啊?”
老教师笑着,露出只有少许牙的嘴巴,感慨道:“那要吃很多的苦哦。”
“我不怕苦,老师您条件那么苦都能坚持留在这教我们,现在学校里的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呢。”
“现在啊,都没多少年轻人愿意来乡下教书了,你到这来,老师怕会耽搁你的前程,可惜我实在是有心无力了,否则,怎么也得为咱国家啊,多培养几代年轻人!”
一说到教书,老教师满是皱纹的眼睛就放起了光,说起话来的劲气也足了许多。
“老师您放心,这事啊,以后就交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了,许多地方的乡村教师虽然少,但光是今年,选择到乡村支教的老师就有好几万人呢!”
“好几万人?”
老教师欣喜地想要起身,却双腿一软又不由坐在了竹椅上,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有好几万人愿意投身乡村教育?”
“是的,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千千万万的老师,教给千千万万个学生的道理,我们现在懂得了这个道理,也想把这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陈小莲感受到,老教师握着自己的手充满了劲道,知道她是真的激动了。
“好啊,好!”
老教师笑道:“真要这样的话,我死也瞑目了,我还一直担心,要是没有年轻人愿意来了,那那些还无法走出大山的孩子们该怎么办啊?”
“他们买不起城里的房子,也很难走出去,要是没个老师教,可怎么得了,可怎么得了啊!”
说着说着,老教师的眼角就流下了泪来,泪水划过她满是皱纹的脸颊,苍老的眸子里尽是沧桑,和对乡村孩子的担忧。
这,也是现代,千千万万个扎根在乡村教育的老师,最担心的问题。
他们扎根乡村数十年,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的沧海变迁。
有越来越好的,也有渐渐没落的,每次看到没落时,他们都生怕,这一方土地上,仅仅只有几个的学生,会被这个社会抛弃,会没有老师愿意来教他们。
不是谁家都有能力走到城市,每个人生来都享有教育的权利。
乡下的孩子虽然少了,但哪怕只有一个,老师都有存在的必要啊。
无数的乡村教师,都在头疼这个问题,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为的就是能将乡村的孩子们,送上高等教育的学府,可以拥有更好的命运。
可是……可是他们,也会老啊,也会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到那时,要是还有学生,却没有老师教,该怎么办啊?
老教师每每想到这里,都会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现在好了,村里总算又来了个老师,虽说不知道能待多久,但哪怕是一年、两年,也能让孩子多学习到一点知识,不至于做文盲或弱后于人太多啊。
一念至此,老教师噙着热泪,既满是慈祥,又心疼地看向自己的学生,颤巍巍道:
“孩子,老师怕你在这里吃苦,可又怕……那些曾经像你一样的孩子,没有出路……”
“你说老师,到底该怎么想……才好?”
同学们站起身来,热情洋溢地冲女老师打招呼道。
“请坐。”
女老师笑着点了点头,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自己也从桌上起身的样子。
只不过那时候,教室里的地面可不是水泥路,而是泥土路。
每次下雨天教室里都会淹得又湿又潮,孩子们上学哪怕到了教室都有可能滑倒,大家平日里下课追逐打闹时,摔跤是常有的事情。
要想好好读书,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集中精神,克服各种恶劣的环境,这就是大多乡村孩子们读书的现状。
随着国家的发展,大批的财政支出投在了教育上,孩子们在教室里再也不用去踩水泥地,即便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也绝大多数都能享受到这个环境。
唯一还有不少需要修缮的,就是操场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孩子的操场还是泥土地,一到下雨天,老师们就得想办法搞来几块板子,临时搭出一条板子路来,否则孩子们还没到教室里,往往就会湿了裤脚,或摔的一声湿。
大部分乡村读书的90后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一些还不算十分偏远的学生们,见证了学校的泥土操场,变作水泥操场的过程。
这其中,有好心人的投资修缮,也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出,这也是江逸说的,为何要感恩国家的原因。
现在,女老师看着教室内外都已经是水泥路的学校,心里十分开心,一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
家里让你淋了雨,的确是家里还有需要进步的地方,但要是因为淋了点雨,就跑到别家而放弃养育自己的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老祖宗和父辈用血和汗水拼出来的土地,需要的是后辈承前启后地改进,带动整个家族兴旺起来,不是说把你护大了让你给别国送子弹。
长大后,她成为了曾经授业的老师,接过教育兴国之棒,继续砥砺前行。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课是……”
……
画面一转。
年轻的女老师拎着礼品,找到坐在瓦片屋檐下的老师。
“老师好!”
见到老师果然还住在这,年轻老师立即鞠躬道。
“你是?”
老师看起来已经有六七十岁了,她的脸上满是皱纹,记忆力也下降了许多,怎么也记不起眼前这个人来。
“我是您的学生,陈小莲。”
“哦?”老教师转了转眸子,抬头看了看天,怔神许久之后,说道,“孩子,不好意思啊,我不记得了。”
“老师,我记得您就行了。”
陈小莲赶忙凑上前来,蹲下膝盖,对老师说道:“十几年前,我小学毕业后爸妈就带我到外地读书去了,一直想回来,但是当时没什么钱,一直耽搁着没能来看您。”
陈小莲叹了口气,那时候的高铁,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又是学生,真去了外地,一年到头都未必能回来一次。
“哦,那你现在,还好吗?”老教师抬起手,轻拍着她的手背,问道。
“还好,还好,老师,我现在也来到这个村子里教书了,我打算向您一样,让我们村的孩子们都能走出大山。”
“像我一样啊?”
老教师笑着,露出只有少许牙的嘴巴,感慨道:“那要吃很多的苦哦。”
“我不怕苦,老师您条件那么苦都能坚持留在这教我们,现在学校里的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呢。”
“现在啊,都没多少年轻人愿意来乡下教书了,你到这来,老师怕会耽搁你的前程,可惜我实在是有心无力了,否则,怎么也得为咱国家啊,多培养几代年轻人!”
一说到教书,老教师满是皱纹的眼睛就放起了光,说起话来的劲气也足了许多。
“老师您放心,这事啊,以后就交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了,许多地方的乡村教师虽然少,但光是今年,选择到乡村支教的老师就有好几万人呢!”
“好几万人?”
老教师欣喜地想要起身,却双腿一软又不由坐在了竹椅上,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有好几万人愿意投身乡村教育?”
“是的,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千千万万的老师,教给千千万万个学生的道理,我们现在懂得了这个道理,也想把这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陈小莲感受到,老教师握着自己的手充满了劲道,知道她是真的激动了。
“好啊,好!”
老教师笑道:“真要这样的话,我死也瞑目了,我还一直担心,要是没有年轻人愿意来了,那那些还无法走出大山的孩子们该怎么办啊?”
“他们买不起城里的房子,也很难走出去,要是没个老师教,可怎么得了,可怎么得了啊!”
说着说着,老教师的眼角就流下了泪来,泪水划过她满是皱纹的脸颊,苍老的眸子里尽是沧桑,和对乡村孩子的担忧。
这,也是现代,千千万万个扎根在乡村教育的老师,最担心的问题。
他们扎根乡村数十年,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的沧海变迁。
有越来越好的,也有渐渐没落的,每次看到没落时,他们都生怕,这一方土地上,仅仅只有几个的学生,会被这个社会抛弃,会没有老师愿意来教他们。
不是谁家都有能力走到城市,每个人生来都享有教育的权利。
乡下的孩子虽然少了,但哪怕只有一个,老师都有存在的必要啊。
无数的乡村教师,都在头疼这个问题,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为的就是能将乡村的孩子们,送上高等教育的学府,可以拥有更好的命运。
可是……可是他们,也会老啊,也会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到那时,要是还有学生,却没有老师教,该怎么办啊?
老教师每每想到这里,都会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现在好了,村里总算又来了个老师,虽说不知道能待多久,但哪怕是一年、两年,也能让孩子多学习到一点知识,不至于做文盲或弱后于人太多啊。
一念至此,老教师噙着热泪,既满是慈祥,又心疼地看向自己的学生,颤巍巍道:
“孩子,老师怕你在这里吃苦,可又怕……那些曾经像你一样的孩子,没有出路……”
“你说老师,到底该怎么想……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