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节 威逼利诱
众乡绅没想到张枭会用这样的方式来估量九江的鱼花产量,皆是一惊。关伯益道:“县父母慧眼如炬,学生佩服。”
“那你可知西海每年可产多少鱼花?”张枭又问。
“学生不知。”
“一百二十亿。”张枭道。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人工繁育技术发展起来之前的十多年中,西江广东段每年捕捞的鱼花约五十亿尾,广西段约七十亿尾,但在明末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每年能捕捞起来三四亿尾鱼花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众乡绅虽不知张枭凭什么断定西海每年可产这么多鱼花,但从他一口算准了本乡每年的捕捞量来看,他说的数字可信度却是极高的。
宋国威道:“西海每年可产之鱼花虽多,然捕捞鱼花全靠‘渔师’望天,实难再增产量。”
张枭模仿古人的语调说道:“凡取鱼花,自三月至于八月,当日落时,望某方电脚高,则知某方无雨,某江之水不涨;某方电脚低,则知某方有雨,某方之水涨,涨则某鱼花至矣。来自柳、庆、越三旬、两旬;来自南宁则两旬、旬半,余各迟速有差。我还知梧州以下至九江段,汛期开始早而结束迟,九江乡人喜好之鳙、鲢鱼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支流,鲢鱼约占5%至10%,鳙鱼1%至10%。”
这位澳洲人的县令竟然对本乡的鱼花捕捞如此清楚,众乡绅一时不知张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朱氏族长朱伯莲道:“县父母既然知道鱼花装捞之法,当知本乡确实是靠天吃饭。”
“好个靠天吃饭,”张枭用扇子指着帐篷顶,说:“现在大宋元老院便是天。九江乡人可装捞鱼花,肇庆、封川乡人难道不可?”
不少人闻言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九江乡的鱼花垄断捕捞权说到底是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而非什么不可替代的自然禀赋。张枭的这番话是真的直戳他们的要害,就差把“威胁”二字写在脸上了。
行军帐中的场面一下子便冷了下来,黄熙胤知道双方都在相互试探,便不插嘴。沉默许久后,张枭见火候到了,慢悠悠地说:“众位老先生,不是本县不讲武德欺负老年人,如今倒有一笔好买卖,不知道在座的愿不愿意赏本县这张脸。”
关伯益道:“县父母为我等谋出路,自然是要鼎力支持。”
张枭道:“我准备向广东大区提议,寻一处宝地,建设一个国家级淡水鱼人工繁育基地。”
“人工繁育?”在场的乡绅都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镜,从古自今都是从江河湖海中捕鱼,即便是鱼花,也是老天爷的馈赠,从没听说过什么人工繁育。
张枭故作神秘地问:“你们可曾发觉去年有些地方买的鱼花不是九江出的?”
“呃,略有耳闻。”
“不错,那些鱼花正是我元老院在临高做技术攻关时出产的试验批次,”张枭有些得意,当时搞技术攻关的时候,需要用到鱼脑垂体激素刺激亲鱼排卵,脑垂体的提取和保存技术还是他搞定的,他继续说道:“人工繁育就是字面意思,以后鱼花都从鱼花场里生产出来,不用再去江河里捕捞。基地建成后两年内,鱼花产量至少在你们现有的捕捞量基础上增加十倍,十年内增加百倍。”
外乡的鱼花自然令乡绅们感到隐隐的不安,但这位新县长实在是好大的口气,竟然夸下海口能让鱼花产量增加十倍、百倍。他们不知道的是,旧时空60年代突破淡水鱼人工繁育技术后,到70年代九江就已经达到了700亿尾产量,更不用提元老院穿越前的5000亿尾规模。
“只是如今北方天灾不断、硝烟四起,增产这么多鱼花如何销得出去?”有人担心地问。
“这么说在座的对我元老院的红旗还能插多久没有信心咯?”张枭话里带着些轻蔑。
“不敢!”
“草民绝无此意!”
“那你们大可不必担心销路的事情,不出十年,我元老院必定席卷天下,伏波军的步伐走到哪儿,元老院的鱼花就卖到哪儿。凡有鱼塘处,必有人工鱼,就是远隔重洋的婆罗洲也去得。”在张枭的规划中,九江将与旧时空一样,成为全国甚至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鱼苗繁育中心。
“不仅如此,”张枭起身,扑扇了几下扇子,道:“与我同行的李元老,还有计划同时打造一个蚕桑业改良与推广基地,充分发掘珠三角的资源禀赋,让本地生丝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去。你们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李幺儿今日外出考察去了,张枭便代她谈起了蚕业。
“蚕桑改良?”
“在座的想必都清楚,丝绸是广州府的一大产业,粤缎和粤纱远近闻名,行销海外,可惜啊可惜,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然必吴蚕之丝所织,若本土之丝则黯然无光,色亦不显,止可行与粤境,远贾所不取。”
曾兴祥道:“张父母对本乡物产真是了如指掌。不错,以土丝织者谓之丝纱,价亦贱,佛山纱亦以土丝织成花样,皆用印板,生丝易裂,熟丝易毛,九江茧、龙江茧俱劣。”
正是由于本地蚕种的问题,蚕丝质量远不如江南,以至于本地知名丝坊不得不采购湖丝作为原料生产粤缎和粤纱。所谓香云纱,也是民国初年的发明,西樵民乐村村民通过对织机进行改进,运用起综的小提花和人力扯花法,创造出的具有扭眼通花团的新品种。此时距陈启沅开办第一座机器缫丝厂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
陈启沅开办缫丝厂之所以能抢占一部分国际市场,全是靠茧市对蚕茧进行汰选,把优质的茧输送机器缫丝厂通过较高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自然加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劣质的茧则卖给足踏缫丝机与手缫机经营者缫丝,其产品投放本地丝织业。从整体蚕桑区而言,蚕与桑的质量毫无改变,自然茧质也难有改良可言,这就是近代粤丝改良的真实情况。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机器缫丝厂的出现,广东土丝根本就入不了东西二洋商人的法眼,在道光以前,国际贸易对珠三角地区蚕业刺激作用并不大。
张枭继续道:“鱼、蚕、桑,诸位的家业都系于此,为了完成这番大事业,还需兴建一所新式小学和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作为配套。”
若是寻常人听了,早就喜极而泣,叩谢皇恩了,但明朝的这些“人精”肚子里多的是弯弯绕,他们的疑虑用现代话说,就是“那么,代价是什么?”
关伯益站了起来,道:“张父母思虑周全,可真真是我等之再生父母。不知要如何才能报效?”
“报效就不必了,不过之前我也说了,得按我们的规矩办。”
“愿闻其详。”
“相关产业必须公司化经营,鱼苗繁育公司也好,蚕种公司也罢,学校也罢,都由元老院出人、出技术,在座愿意参股的出塘、出地、出资金。各宗族进行公司化改造,以族产为启动资金,利润扣除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后按股份分红,考虑到各族族产为全族所有,那么族中男丁理所应当均可占股,公司经营须符合大宋《公司法》的规定,账务按新的会计准则执行,财税局派人定期审计……”张枭便将元老院那套对宗族实施的公司化改造要求提了出来。玩阴谋诡计,他们这帮现代人绝不是士绅的对手,元老院也不屑于跟他们斗心眼,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要打就打明牌,要玩就玩阳谋。
张枭透露的消息一个比一个令人震撼,乡绅们一时竟不知该喜还是忧。喜的是这位张县令对九江似乎情有独钟,忧的是“得按我们的规矩办。”
“这……能否容学生回去与族人商议再做答复?”关伯益问。
海量的信息令他们有些思考不过来,毕竟变化实在是太大,简直是翻天覆地。其他人也跟着提出要回去征求族中意见,虽然他们身为一族之长,也不能随意处置族产。
“好,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后我们便去龙江和龙山。”张枭爽快地答道,暗示他们别处的乡绅可都等着上元老院的船。再说了,让他们以此为契机进行宗族改革是给他们面子,若是给脸不要脸,元老院有的是办法收拾他们。
乡绅们都听明白了张枭的话中话,毕竟他们都多少听说香山已经有宗族进行了所谓的公司化改革,还被澳洲人作为典型到处宣传。若是不答应,这天大的好处恐怕就要落在别处了。
“张父母放心,三日之内必有答复。”
“至于你们提出的读书人的上进之途,这件事元老院亦有考量,不日南海县督学便来本地宣讲教育政策。到时答疑解惑,大家尽可畅所欲言--只是这大明的科举以后不会再有了。”
“那你可知西海每年可产多少鱼花?”张枭又问。
“学生不知。”
“一百二十亿。”张枭道。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人工繁育技术发展起来之前的十多年中,西江广东段每年捕捞的鱼花约五十亿尾,广西段约七十亿尾,但在明末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每年能捕捞起来三四亿尾鱼花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众乡绅虽不知张枭凭什么断定西海每年可产这么多鱼花,但从他一口算准了本乡每年的捕捞量来看,他说的数字可信度却是极高的。
宋国威道:“西海每年可产之鱼花虽多,然捕捞鱼花全靠‘渔师’望天,实难再增产量。”
张枭模仿古人的语调说道:“凡取鱼花,自三月至于八月,当日落时,望某方电脚高,则知某方无雨,某江之水不涨;某方电脚低,则知某方有雨,某方之水涨,涨则某鱼花至矣。来自柳、庆、越三旬、两旬;来自南宁则两旬、旬半,余各迟速有差。我还知梧州以下至九江段,汛期开始早而结束迟,九江乡人喜好之鳙、鲢鱼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支流,鲢鱼约占5%至10%,鳙鱼1%至10%。”
这位澳洲人的县令竟然对本乡的鱼花捕捞如此清楚,众乡绅一时不知张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朱氏族长朱伯莲道:“县父母既然知道鱼花装捞之法,当知本乡确实是靠天吃饭。”
“好个靠天吃饭,”张枭用扇子指着帐篷顶,说:“现在大宋元老院便是天。九江乡人可装捞鱼花,肇庆、封川乡人难道不可?”
不少人闻言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九江乡的鱼花垄断捕捞权说到底是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而非什么不可替代的自然禀赋。张枭的这番话是真的直戳他们的要害,就差把“威胁”二字写在脸上了。
行军帐中的场面一下子便冷了下来,黄熙胤知道双方都在相互试探,便不插嘴。沉默许久后,张枭见火候到了,慢悠悠地说:“众位老先生,不是本县不讲武德欺负老年人,如今倒有一笔好买卖,不知道在座的愿不愿意赏本县这张脸。”
关伯益道:“县父母为我等谋出路,自然是要鼎力支持。”
张枭道:“我准备向广东大区提议,寻一处宝地,建设一个国家级淡水鱼人工繁育基地。”
“人工繁育?”在场的乡绅都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镜,从古自今都是从江河湖海中捕鱼,即便是鱼花,也是老天爷的馈赠,从没听说过什么人工繁育。
张枭故作神秘地问:“你们可曾发觉去年有些地方买的鱼花不是九江出的?”
“呃,略有耳闻。”
“不错,那些鱼花正是我元老院在临高做技术攻关时出产的试验批次,”张枭有些得意,当时搞技术攻关的时候,需要用到鱼脑垂体激素刺激亲鱼排卵,脑垂体的提取和保存技术还是他搞定的,他继续说道:“人工繁育就是字面意思,以后鱼花都从鱼花场里生产出来,不用再去江河里捕捞。基地建成后两年内,鱼花产量至少在你们现有的捕捞量基础上增加十倍,十年内增加百倍。”
外乡的鱼花自然令乡绅们感到隐隐的不安,但这位新县长实在是好大的口气,竟然夸下海口能让鱼花产量增加十倍、百倍。他们不知道的是,旧时空60年代突破淡水鱼人工繁育技术后,到70年代九江就已经达到了700亿尾产量,更不用提元老院穿越前的5000亿尾规模。
“只是如今北方天灾不断、硝烟四起,增产这么多鱼花如何销得出去?”有人担心地问。
“这么说在座的对我元老院的红旗还能插多久没有信心咯?”张枭话里带着些轻蔑。
“不敢!”
“草民绝无此意!”
“那你们大可不必担心销路的事情,不出十年,我元老院必定席卷天下,伏波军的步伐走到哪儿,元老院的鱼花就卖到哪儿。凡有鱼塘处,必有人工鱼,就是远隔重洋的婆罗洲也去得。”在张枭的规划中,九江将与旧时空一样,成为全国甚至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鱼苗繁育中心。
“不仅如此,”张枭起身,扑扇了几下扇子,道:“与我同行的李元老,还有计划同时打造一个蚕桑业改良与推广基地,充分发掘珠三角的资源禀赋,让本地生丝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去。你们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李幺儿今日外出考察去了,张枭便代她谈起了蚕业。
“蚕桑改良?”
“在座的想必都清楚,丝绸是广州府的一大产业,粤缎和粤纱远近闻名,行销海外,可惜啊可惜,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然必吴蚕之丝所织,若本土之丝则黯然无光,色亦不显,止可行与粤境,远贾所不取。”
曾兴祥道:“张父母对本乡物产真是了如指掌。不错,以土丝织者谓之丝纱,价亦贱,佛山纱亦以土丝织成花样,皆用印板,生丝易裂,熟丝易毛,九江茧、龙江茧俱劣。”
正是由于本地蚕种的问题,蚕丝质量远不如江南,以至于本地知名丝坊不得不采购湖丝作为原料生产粤缎和粤纱。所谓香云纱,也是民国初年的发明,西樵民乐村村民通过对织机进行改进,运用起综的小提花和人力扯花法,创造出的具有扭眼通花团的新品种。此时距陈启沅开办第一座机器缫丝厂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
陈启沅开办缫丝厂之所以能抢占一部分国际市场,全是靠茧市对蚕茧进行汰选,把优质的茧输送机器缫丝厂通过较高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自然加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劣质的茧则卖给足踏缫丝机与手缫机经营者缫丝,其产品投放本地丝织业。从整体蚕桑区而言,蚕与桑的质量毫无改变,自然茧质也难有改良可言,这就是近代粤丝改良的真实情况。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机器缫丝厂的出现,广东土丝根本就入不了东西二洋商人的法眼,在道光以前,国际贸易对珠三角地区蚕业刺激作用并不大。
张枭继续道:“鱼、蚕、桑,诸位的家业都系于此,为了完成这番大事业,还需兴建一所新式小学和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作为配套。”
若是寻常人听了,早就喜极而泣,叩谢皇恩了,但明朝的这些“人精”肚子里多的是弯弯绕,他们的疑虑用现代话说,就是“那么,代价是什么?”
关伯益站了起来,道:“张父母思虑周全,可真真是我等之再生父母。不知要如何才能报效?”
“报效就不必了,不过之前我也说了,得按我们的规矩办。”
“愿闻其详。”
“相关产业必须公司化经营,鱼苗繁育公司也好,蚕种公司也罢,学校也罢,都由元老院出人、出技术,在座愿意参股的出塘、出地、出资金。各宗族进行公司化改造,以族产为启动资金,利润扣除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后按股份分红,考虑到各族族产为全族所有,那么族中男丁理所应当均可占股,公司经营须符合大宋《公司法》的规定,账务按新的会计准则执行,财税局派人定期审计……”张枭便将元老院那套对宗族实施的公司化改造要求提了出来。玩阴谋诡计,他们这帮现代人绝不是士绅的对手,元老院也不屑于跟他们斗心眼,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要打就打明牌,要玩就玩阳谋。
张枭透露的消息一个比一个令人震撼,乡绅们一时竟不知该喜还是忧。喜的是这位张县令对九江似乎情有独钟,忧的是“得按我们的规矩办。”
“这……能否容学生回去与族人商议再做答复?”关伯益问。
海量的信息令他们有些思考不过来,毕竟变化实在是太大,简直是翻天覆地。其他人也跟着提出要回去征求族中意见,虽然他们身为一族之长,也不能随意处置族产。
“好,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后我们便去龙江和龙山。”张枭爽快地答道,暗示他们别处的乡绅可都等着上元老院的船。再说了,让他们以此为契机进行宗族改革是给他们面子,若是给脸不要脸,元老院有的是办法收拾他们。
乡绅们都听明白了张枭的话中话,毕竟他们都多少听说香山已经有宗族进行了所谓的公司化改革,还被澳洲人作为典型到处宣传。若是不答应,这天大的好处恐怕就要落在别处了。
“张父母放心,三日之内必有答复。”
“至于你们提出的读书人的上进之途,这件事元老院亦有考量,不日南海县督学便来本地宣讲教育政策。到时答疑解惑,大家尽可畅所欲言--只是这大明的科举以后不会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