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水利
杨思义显然是很担心自己突然离职,已经开始进行的水利工程出现差多,从而导致百姓受灾,所以说的很详细,甚至都到了有些啰嗦的地步。
但朱标并没有催促,甚至还让刘瑾取来纸笔细致的将重要部分记了下来,太子这般重视,这也让杨思义心中安稳了许多。
等老臣说完,朱标停下笔道:“爱卿临行前安排的很细致了,本宫会责令地方稳步推进,也会让御史台前往监督,总不至辜负爱卿一片苦心。”
“不敢,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为臣本分而已。”
见时候差不多了,给太子换上新茶水后,刘瑾也给杨思义也换上一杯新茶,但见他接过后只是放在一侧,而且身形有些坐立难安,心中顿时了然,回到自家殿下身后小声的说了一句。
朱标起身笑道:“本宫要去更衣,爱卿自便吧。”
说罢起身走向偏殿,杨思义不明所以起身恭送,刘瑾则是留下走到他身旁道:“大人,奴婢领您去外间。”
杨思义这才反应过来,太子殿下这是顾全他的颜面,心怀感激并对刘瑾道谢:“多谢刘总管。”
他这毕竟上了年岁,加上方才讲的忘我,多喝了茶水,这时候确实有些憋不住了,要知道这种事可大可小,说小了是人有三急,说大了就是御前失仪,要被御史弹劾的。
毕竟谈论国朝政务之时,你突然站出来说要去出恭,那肯定不体面至极,一般官员上早朝或是入宫面见前都会少吃不喝,以免到时尴尬。
等刘瑾将杨思义领回来,朱标也还真换了一身衣服从偏殿走回来,落座后继续方才的话题:“只可惜蕲国公在奉命检巡京杭大运河,而且听闻最近害了病,否则由他去走一趟上下皆可安心。”
蕲国公康茂才除能征善战外,昔年便为营田使,分巡各地兴修水利,使地势高的地方不受旱灾影响,地势低的地方不受洪涝灾害侵袭,蓄泄得当,并且组织军士屯田,且耕且战。
杨思义并没有管康茂才身体如何,只是皱眉进言道:“殿下,京杭运河贯穿南北关系紧要,但切不可擅动,二十八年前黄河泛滥,淤泥将大运河堵塞,前元就是为了疏通河道征发徭役才闹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事。”
朱标安抚道:“这点蕲国公也已经上过奏章了,圣上及中书省商议后,已经决定在农闲时少量征发徭役分段疏通河道,宁费十数年也不争朝夕。”
杨思义松了口气:“吾皇英明。”
自己父皇在这方面向来极为敏锐,主张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打天下时就开始设营田使,直至今日先修了江南淮西然后才到广西甘肃等地。
不是盲目滥用民力去修,而是紧跟着迁民屯田等大动作,哪里开荒种地,哪里就得立刻跟上,种到哪修到哪儿,生产和灌溉无缝对接。
对于间接导致隋元覆灭的这条大运河态度极为慎重,至今都还没大修过,目前北方的物资供给还是靠屯垦为主海运为辅。
但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运输粮食的通道,更是王朝的脊柱,撑起了中原王朝的庞大身躯,否则隋唐宋元四朝又怎会为之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所以修肯定是要修的。
但按老朱私下的说法,最好是等到将来朱标即位后国力富强了再开始修,现如今宁愿多折腾些,也不愿大规模的耗费国力民心。
俩人讨论了好一会儿大运河之事,但一算起需要的耗费,就只能摇头叹息,大明现如今百废待兴四面兴兵,哪里还有资本去修这条要命的运河。
说完水利的事,朱标将话头引到云南:“云南那边的情况爱卿可了解了些?”
“微臣沿途看邸报了解了一些,但详细的情况还不甚明。”
朱标瞧了瞧身前的书案道:“倒也没什么大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身亡。
前元逆贼诛尽,征南军进数留下屯田建卫所,或有地方土族造反,然平西候足以镇压。”
“特意要调遣爱卿前去,一则是平西候知兵事,民政稍逊,需要爱卿帮他搭起一个班子,二则就是改风移俗汉化之事。”
杨思义先是一皱眉,殿下的意思很明显,云南诸事是要以平西候为主,武将当国这不太合适,倒不是他贪恋权势,而是地方武将掌权非善事,唐宋皆有前车之鉴。
不过思来云南特殊,初定必多叛乱,确实也需要一个强势些的武将作为过渡,而且平西候作为圣上义子,素来赤胆忠心,所以也不好说什么。
而至于改风移俗,这倒是寻常,莫说原本自成一统的云南了,便是北疆西南州府这几年也都在大力去胡化。
朱标看出他没意识到那个严重的程度:“云南虽经历元朝百年统辖,大理国主降为总管,看似名存实亡,但从文化方面而言,也可说是实存名亡,南诏至大理数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史典籍别异于我中原。”
“所以,要焚其书毁其史!卿可敢承此事,虽说是朝廷政令,然则士林骂名恐怕是少不了的。”
焚毁云南当地六百多年文明的传承,将可能产生的次生文明扼杀在摇篮中,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断绝了另一个文明的诞生,这是迫使云南各族接受新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杨思义面色凝重,这事不及是关乎他自己,甚至连祖宗儿孙都要被囊括其中,不由得不谨慎思虑。
但不过片刻还是振奋神情拱手道:“老臣还是那句话,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有何惧哉!”
事情总得有人去做,云南何等大的疆域,代表着多少田土人口,于国于民皆是千秋功业,怎么能因为爱惜自己一家一姓的名声就此退却呢?
朱标欣然点头:“如此圣上及本宫就安心了,平西候那边已经开始准备,爱卿赴任之后即刻开始。”
“段氏这两年中就会陆续迁走,高氏等世家大族则尚需时日,卿不妨大力拉拢任用,朝廷现在官吏生员短缺,恐怕是不能给你派过去足够的人手。”
等朱标说完后杨思义抚了抚颚下山羊短须道:“老臣有个想法,既要焚书毁史,不若再进一步,移民换种,最先就是将四川贵州和云南的百姓们掺杂调换个遍。”
朱标一愣,果然要说坏,还得是看这帮读书人,交换地区生活的同化行动,必然会让当地居民被迫进行了汉化,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土地记忆,强制他们接受新的文化、并且认同新的文化。
没有了祖辈传承的土地,大规模的强制迁民,有着民风民俗记忆的老者恐怕尽数都要死在路上,等他们到了新的土地,不接受不认同汉化就得灭亡。
这时候反倒是杨思义来劝他了:“殿下,云南毕竟是不同于贵州辽东,他们曾是开国建制,军伍律法健全的国家,不下猛药难改沉疴痼疾,否将来一旦天时有变,岂不瞬间成割据复国之局,殿下,此时不可有妇人之仁。”
“千般罪孽,皆由老臣来担吧。”
……………。@·无错首发~~
但朱标并没有催促,甚至还让刘瑾取来纸笔细致的将重要部分记了下来,太子这般重视,这也让杨思义心中安稳了许多。
等老臣说完,朱标停下笔道:“爱卿临行前安排的很细致了,本宫会责令地方稳步推进,也会让御史台前往监督,总不至辜负爱卿一片苦心。”
“不敢,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为臣本分而已。”
见时候差不多了,给太子换上新茶水后,刘瑾也给杨思义也换上一杯新茶,但见他接过后只是放在一侧,而且身形有些坐立难安,心中顿时了然,回到自家殿下身后小声的说了一句。
朱标起身笑道:“本宫要去更衣,爱卿自便吧。”
说罢起身走向偏殿,杨思义不明所以起身恭送,刘瑾则是留下走到他身旁道:“大人,奴婢领您去外间。”
杨思义这才反应过来,太子殿下这是顾全他的颜面,心怀感激并对刘瑾道谢:“多谢刘总管。”
他这毕竟上了年岁,加上方才讲的忘我,多喝了茶水,这时候确实有些憋不住了,要知道这种事可大可小,说小了是人有三急,说大了就是御前失仪,要被御史弹劾的。
毕竟谈论国朝政务之时,你突然站出来说要去出恭,那肯定不体面至极,一般官员上早朝或是入宫面见前都会少吃不喝,以免到时尴尬。
等刘瑾将杨思义领回来,朱标也还真换了一身衣服从偏殿走回来,落座后继续方才的话题:“只可惜蕲国公在奉命检巡京杭大运河,而且听闻最近害了病,否则由他去走一趟上下皆可安心。”
蕲国公康茂才除能征善战外,昔年便为营田使,分巡各地兴修水利,使地势高的地方不受旱灾影响,地势低的地方不受洪涝灾害侵袭,蓄泄得当,并且组织军士屯田,且耕且战。
杨思义并没有管康茂才身体如何,只是皱眉进言道:“殿下,京杭运河贯穿南北关系紧要,但切不可擅动,二十八年前黄河泛滥,淤泥将大运河堵塞,前元就是为了疏通河道征发徭役才闹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事。”
朱标安抚道:“这点蕲国公也已经上过奏章了,圣上及中书省商议后,已经决定在农闲时少量征发徭役分段疏通河道,宁费十数年也不争朝夕。”
杨思义松了口气:“吾皇英明。”
自己父皇在这方面向来极为敏锐,主张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打天下时就开始设营田使,直至今日先修了江南淮西然后才到广西甘肃等地。
不是盲目滥用民力去修,而是紧跟着迁民屯田等大动作,哪里开荒种地,哪里就得立刻跟上,种到哪修到哪儿,生产和灌溉无缝对接。
对于间接导致隋元覆灭的这条大运河态度极为慎重,至今都还没大修过,目前北方的物资供给还是靠屯垦为主海运为辅。
但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运输粮食的通道,更是王朝的脊柱,撑起了中原王朝的庞大身躯,否则隋唐宋元四朝又怎会为之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所以修肯定是要修的。
但按老朱私下的说法,最好是等到将来朱标即位后国力富强了再开始修,现如今宁愿多折腾些,也不愿大规模的耗费国力民心。
俩人讨论了好一会儿大运河之事,但一算起需要的耗费,就只能摇头叹息,大明现如今百废待兴四面兴兵,哪里还有资本去修这条要命的运河。
说完水利的事,朱标将话头引到云南:“云南那边的情况爱卿可了解了些?”
“微臣沿途看邸报了解了一些,但详细的情况还不甚明。”
朱标瞧了瞧身前的书案道:“倒也没什么大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身亡。
前元逆贼诛尽,征南军进数留下屯田建卫所,或有地方土族造反,然平西候足以镇压。”
“特意要调遣爱卿前去,一则是平西候知兵事,民政稍逊,需要爱卿帮他搭起一个班子,二则就是改风移俗汉化之事。”
杨思义先是一皱眉,殿下的意思很明显,云南诸事是要以平西候为主,武将当国这不太合适,倒不是他贪恋权势,而是地方武将掌权非善事,唐宋皆有前车之鉴。
不过思来云南特殊,初定必多叛乱,确实也需要一个强势些的武将作为过渡,而且平西候作为圣上义子,素来赤胆忠心,所以也不好说什么。
而至于改风移俗,这倒是寻常,莫说原本自成一统的云南了,便是北疆西南州府这几年也都在大力去胡化。
朱标看出他没意识到那个严重的程度:“云南虽经历元朝百年统辖,大理国主降为总管,看似名存实亡,但从文化方面而言,也可说是实存名亡,南诏至大理数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史典籍别异于我中原。”
“所以,要焚其书毁其史!卿可敢承此事,虽说是朝廷政令,然则士林骂名恐怕是少不了的。”
焚毁云南当地六百多年文明的传承,将可能产生的次生文明扼杀在摇篮中,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断绝了另一个文明的诞生,这是迫使云南各族接受新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杨思义面色凝重,这事不及是关乎他自己,甚至连祖宗儿孙都要被囊括其中,不由得不谨慎思虑。
但不过片刻还是振奋神情拱手道:“老臣还是那句话,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有何惧哉!”
事情总得有人去做,云南何等大的疆域,代表着多少田土人口,于国于民皆是千秋功业,怎么能因为爱惜自己一家一姓的名声就此退却呢?
朱标欣然点头:“如此圣上及本宫就安心了,平西候那边已经开始准备,爱卿赴任之后即刻开始。”
“段氏这两年中就会陆续迁走,高氏等世家大族则尚需时日,卿不妨大力拉拢任用,朝廷现在官吏生员短缺,恐怕是不能给你派过去足够的人手。”
等朱标说完后杨思义抚了抚颚下山羊短须道:“老臣有个想法,既要焚书毁史,不若再进一步,移民换种,最先就是将四川贵州和云南的百姓们掺杂调换个遍。”
朱标一愣,果然要说坏,还得是看这帮读书人,交换地区生活的同化行动,必然会让当地居民被迫进行了汉化,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土地记忆,强制他们接受新的文化、并且认同新的文化。
没有了祖辈传承的土地,大规模的强制迁民,有着民风民俗记忆的老者恐怕尽数都要死在路上,等他们到了新的土地,不接受不认同汉化就得灭亡。
这时候反倒是杨思义来劝他了:“殿下,云南毕竟是不同于贵州辽东,他们曾是开国建制,军伍律法健全的国家,不下猛药难改沉疴痼疾,否将来一旦天时有变,岂不瞬间成割据复国之局,殿下,此时不可有妇人之仁。”
“千般罪孽,皆由老臣来担吧。”
……………。@·无错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