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辗转硖州3
霎时火种点燃布帛火油,瞬即熊熊燃起,借着风力迅速蔓延。
只因神农架山区内难以使用火攻,邓世洛所部没有相应的训练,全军乱了手脚。
而邓世洛的消息不若李药师详实,尚未侦知王弘烈已将兵马撤回。
加以薛孤吴引猿猴啸闹山林,使邓世洛无法厘清在东南谷口放火的究竟是哪路敌军?人数若干?果如李药师所料,邓世洛不敢冲向东南,全军慌乱朝西北窜逃。
唐军守在西北谷口,擒获大批蛮兵。
中唐杜佑编撰《通典》,〈兵十三〉讨论火攻诸法,其中也包括“火禽”。
杜佑极为尊崇李靖,《通典》引述颇多卫公兵法,惜然未将此役载入,或许因为后人难以仿效?北宋路振《九国志.卷二》则记载“发机飞火”的火攻方式,原理即与此战略同。
且说眼前。
邓世洛驻军之处虽然较为干燥,可行火攻,但神农架山区纵已多月少雨,仍比山外潮湿。
因此火势并未大肆扩散,不久即成闷烧的浓烟。
对有防御火攻经验的军队来说,此时已可整军反击,不过邓世洛并没有此等能耐。
也因为火势并未大肆扩散,这次火攻造成的伤亡并不严重。
然而看在李药师眼中,已是大为不忍。
暗想若非敌我兵力过于悬殊,委实再无他策,否则绝不至于使用此法。
此役擒获的蛮兵许多来自遭邓世洛强势兼并的部落,无家可归,李药师便请李大亮妥为安顿。
如此数千蛮兵全归金州,成为李瑗、李大亮的功绩,他们自然乐意。
至于李药师,只带八百元从继续朝向东南,赶往硖州。
不料方才行得两日,竟已大雨滂沱。
原来这年当地梅雨来得特别迟,李药师不禁大呼“侥幸”!设若梅雨早来两日,或王弘烈晚退两日,就无法使用火攻。
如此,想要击溃邓世洛,将极为困难。
李药师先采怀柔之策,招安数个蛮族部落,让蛮族将他视为能与神兽、神禽沟通的师尊;后以火攻击溃邓世洛,更在部落之间形成传言,认为这位师尊能够驾驭火神,对他更加敬畏。
因此他率八百元从继续前行,纵使遇到少数与邓世洛交通声息的部落,此时也不敢稍有蠢动。
梅雨既来,连日霪雨,山区随时随处都有崩土落石,漫山遍野混成泥流,不时冲刷改道,致使寸步难行。
出尘原本担心,这般景象或许会让夫婿想起阿姊、想起龙子祠,不免格外留意。
却见李药师并未受到影响,偶尔还与张宝相等人讨论兵法,比如⋯⋯
李药师问身边众人:“日前我军火攻,若你等是邓世洛,当如何因应?”
竟无人能回答。
李药师叹道:“兵学、兵法都在兵书上,你等若想知兵,便应多读兵书啊!《六韬.虎韬》中有〈火战〉,讨论遭遇火攻之时,该当如何行止。”
他随口复诵〈火战〉文字,可惜众将并无兴奋期待的眼神,他也只能默叹。
神农架山区面积太大,原始密林太多,李药师前后费时月余,方才大抵招安。
击溃邓世洛后,他又收降数千蛮兵。
蛮族啸据山林,原本无意介入中原各家的逐鹿问鼎。
只是重山野岭之间生存不易,些许布帛器物,往往就能招徕归附。
当初萧铣即用此法拢络蛮族,现在李药师不过故计重施而已。
然而得到蛮族依附却有极大好处,如今行在这烟瘴密林之间,非但不再须要探路,甚至还可得到援引。
因此纵使在这饱受梅雨蹂躏的山间,李药师一行仍然顺利行出神农架,赶往硖州增援许绍。
许绍,安州人,祖父、父亲在北周、杨隋时期曾任楚州刺史。
李渊之父李昞任安州总管时期,李渊随父游宦,曾与许绍同窗,成为好友。
许绍在大业年间任夷陵郡通守,杨广被弒之后,他奉杨侗为主。
李孝恭来到山南,游说许绍投效老同学李渊。
此时恰逢王世充罢黜杨侗称帝自立,许绍便归附李唐,得授为硖州刺史。
李药师抵达硖州之时,已是武德二年七月。
三个月前许绍归唐以来,硖州时时遭到多方夹攻,捉襟见肘,处境艰难。
李渊早就告诉这位儿时同学,已遣李药师驰援。
可是许绍一等再等,却迟迟未见援军到来。
他已再度上书,得到李渊密函敕令,命他将这“迟留”的李药师问斩。
因此李药师一行来到硖州,远远就已望见,府城之外等着他的,完全不似两个月前去到金州,李瑗初见他时那般欢欣喜悦,而是⋯⋯一队斧钺。
李药师方才抵达,当即被缚。
出尘跟在身边,但她对外是亲兵身分,夫婿又示意少安勿躁,她便没有出声。
李药师朗声问道:“许大人,不知下官身犯何罪?”
许绍的神色倒颇平和,说道:“李开府,下官五月间接获圣诏,得知你来『驰援』,如今却已经是七月。陛下震怒,责你『迟留』,命我将你问斩。不过⋯⋯”
许绍语音稍顿,身后走出一个人来。
此人青袍皂带,羽扇纶巾,李药师、出尘却并不陌生,竟是袁天纲。
许绍接着说道:“过去三数月间,硖州屡遭夹攻,颇为局促,幸得袁真人前来相助,方才稍得缓解。袁真人甚是谦抑,对足下极为推崇,认为足下在神农架招抚蛮族,乃是替硖州阻住西方、西北之危。且说硖州存亡,必须仰赖足下。因此⋯⋯”
许绍边说边走上前来,亲解李药师之缚:“因此下官已上表奏,拜请陛下三思。只是⋯⋯只是刻下尚未接获圣谕,怕是得请李开府暂时委屈几日了。”
这可真是无妄之灾啊!然而眼下,李药师也只有深深向许绍、袁天纲致谢,并随许绍进入牢中。
在长安大牢、岐州大牢之后,这已是二十多个月来,李药师第三度进入牢房。
不过这次的牢房和前两次可不一般。
只因神农架山区内难以使用火攻,邓世洛所部没有相应的训练,全军乱了手脚。
而邓世洛的消息不若李药师详实,尚未侦知王弘烈已将兵马撤回。
加以薛孤吴引猿猴啸闹山林,使邓世洛无法厘清在东南谷口放火的究竟是哪路敌军?人数若干?果如李药师所料,邓世洛不敢冲向东南,全军慌乱朝西北窜逃。
唐军守在西北谷口,擒获大批蛮兵。
中唐杜佑编撰《通典》,〈兵十三〉讨论火攻诸法,其中也包括“火禽”。
杜佑极为尊崇李靖,《通典》引述颇多卫公兵法,惜然未将此役载入,或许因为后人难以仿效?北宋路振《九国志.卷二》则记载“发机飞火”的火攻方式,原理即与此战略同。
且说眼前。
邓世洛驻军之处虽然较为干燥,可行火攻,但神农架山区纵已多月少雨,仍比山外潮湿。
因此火势并未大肆扩散,不久即成闷烧的浓烟。
对有防御火攻经验的军队来说,此时已可整军反击,不过邓世洛并没有此等能耐。
也因为火势并未大肆扩散,这次火攻造成的伤亡并不严重。
然而看在李药师眼中,已是大为不忍。
暗想若非敌我兵力过于悬殊,委实再无他策,否则绝不至于使用此法。
此役擒获的蛮兵许多来自遭邓世洛强势兼并的部落,无家可归,李药师便请李大亮妥为安顿。
如此数千蛮兵全归金州,成为李瑗、李大亮的功绩,他们自然乐意。
至于李药师,只带八百元从继续朝向东南,赶往硖州。
不料方才行得两日,竟已大雨滂沱。
原来这年当地梅雨来得特别迟,李药师不禁大呼“侥幸”!设若梅雨早来两日,或王弘烈晚退两日,就无法使用火攻。
如此,想要击溃邓世洛,将极为困难。
李药师先采怀柔之策,招安数个蛮族部落,让蛮族将他视为能与神兽、神禽沟通的师尊;后以火攻击溃邓世洛,更在部落之间形成传言,认为这位师尊能够驾驭火神,对他更加敬畏。
因此他率八百元从继续前行,纵使遇到少数与邓世洛交通声息的部落,此时也不敢稍有蠢动。
梅雨既来,连日霪雨,山区随时随处都有崩土落石,漫山遍野混成泥流,不时冲刷改道,致使寸步难行。
出尘原本担心,这般景象或许会让夫婿想起阿姊、想起龙子祠,不免格外留意。
却见李药师并未受到影响,偶尔还与张宝相等人讨论兵法,比如⋯⋯
李药师问身边众人:“日前我军火攻,若你等是邓世洛,当如何因应?”
竟无人能回答。
李药师叹道:“兵学、兵法都在兵书上,你等若想知兵,便应多读兵书啊!《六韬.虎韬》中有〈火战〉,讨论遭遇火攻之时,该当如何行止。”
他随口复诵〈火战〉文字,可惜众将并无兴奋期待的眼神,他也只能默叹。
神农架山区面积太大,原始密林太多,李药师前后费时月余,方才大抵招安。
击溃邓世洛后,他又收降数千蛮兵。
蛮族啸据山林,原本无意介入中原各家的逐鹿问鼎。
只是重山野岭之间生存不易,些许布帛器物,往往就能招徕归附。
当初萧铣即用此法拢络蛮族,现在李药师不过故计重施而已。
然而得到蛮族依附却有极大好处,如今行在这烟瘴密林之间,非但不再须要探路,甚至还可得到援引。
因此纵使在这饱受梅雨蹂躏的山间,李药师一行仍然顺利行出神农架,赶往硖州增援许绍。
许绍,安州人,祖父、父亲在北周、杨隋时期曾任楚州刺史。
李渊之父李昞任安州总管时期,李渊随父游宦,曾与许绍同窗,成为好友。
许绍在大业年间任夷陵郡通守,杨广被弒之后,他奉杨侗为主。
李孝恭来到山南,游说许绍投效老同学李渊。
此时恰逢王世充罢黜杨侗称帝自立,许绍便归附李唐,得授为硖州刺史。
李药师抵达硖州之时,已是武德二年七月。
三个月前许绍归唐以来,硖州时时遭到多方夹攻,捉襟见肘,处境艰难。
李渊早就告诉这位儿时同学,已遣李药师驰援。
可是许绍一等再等,却迟迟未见援军到来。
他已再度上书,得到李渊密函敕令,命他将这“迟留”的李药师问斩。
因此李药师一行来到硖州,远远就已望见,府城之外等着他的,完全不似两个月前去到金州,李瑗初见他时那般欢欣喜悦,而是⋯⋯一队斧钺。
李药师方才抵达,当即被缚。
出尘跟在身边,但她对外是亲兵身分,夫婿又示意少安勿躁,她便没有出声。
李药师朗声问道:“许大人,不知下官身犯何罪?”
许绍的神色倒颇平和,说道:“李开府,下官五月间接获圣诏,得知你来『驰援』,如今却已经是七月。陛下震怒,责你『迟留』,命我将你问斩。不过⋯⋯”
许绍语音稍顿,身后走出一个人来。
此人青袍皂带,羽扇纶巾,李药师、出尘却并不陌生,竟是袁天纲。
许绍接着说道:“过去三数月间,硖州屡遭夹攻,颇为局促,幸得袁真人前来相助,方才稍得缓解。袁真人甚是谦抑,对足下极为推崇,认为足下在神农架招抚蛮族,乃是替硖州阻住西方、西北之危。且说硖州存亡,必须仰赖足下。因此⋯⋯”
许绍边说边走上前来,亲解李药师之缚:“因此下官已上表奏,拜请陛下三思。只是⋯⋯只是刻下尚未接获圣谕,怕是得请李开府暂时委屈几日了。”
这可真是无妄之灾啊!然而眼下,李药师也只有深深向许绍、袁天纲致谢,并随许绍进入牢中。
在长安大牢、岐州大牢之后,这已是二十多个月来,李药师第三度进入牢房。
不过这次的牢房和前两次可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