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西京救孤2
李药师被人说中心事,当下默然。
他能忘却足伤,然而如何能忘怀出岫?
李药王在旁,听那孙思邈议论病源,见解精辟,料事如神,大为钦佩,不禁叹道:“我虽名唤药王,阁下才不愧是真正的药王!”
孙思邈赶紧谦谢,但仍谆谆叮嘱李药师莫再执着于伤心往事,当以疗伤为意。
李药师唯唯应诺,然而在座三人却都明白,说者容易,若真要他忘却往事,专意疗伤,实是难上加难。
旬日之后,李药师假期届满,单骑返回东都,出尘则留在三原侍奉椿庭。
他李氏祖坟、家庙均在三原,出尘参与祭礼之余,也逐渐清楚他李氏家世。
李氏世居陇西成纪,与汉代名将李广同族。
西晋时期,曾有先祖任刺史、太守等职。
五胡乱起,晋室东迁江左之后,陇西归于匈奴刘氏的前赵。
其后羯人石氏的后赵伐灭前赵,陇西遂沦为后赵与汉人张氏前凉的争战之地。
尔后又辗转归于氐人符氏的前秦、羌人姚氏的后秦,以及鲜卑乞伏氏的西秦。
李药师的高祖父文度曾仕于西秦,任安定太守。
然而这段期间,胡汉诸族兵燹频仍,李氏的生活动荡不安。
其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兴起,西秦为匈奴沮渠氏的北凉所逼,降附于北魏。
李文度遂率族人入北魏,从此定居于京兆山北的三原。
此时正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首都自平城迁至洛阳,力图汉化之际,汉人世族甚得朝廷重视,李氏便也得到重用。
李药师的曾祖父李欢曾仕于北魏,任河、秦二州刺史。
河、秦二州治地相当于西秦故地的绝大部分,李氏的故乡陇西成纪也在其治下。
李欢出掌河、秦,颇有衣锦还乡的荣耀。
其后魏分东西,北周又代西魏。
李药师的祖父李崇义曾为北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
雍州乃是京兆王畿,李崇义开府雍州,其位高权重可知。
李药师兄弟三人,即生于这李氏的全盛时期。
此时在位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最英明的君主,此时也正当北周的全盛时期。
是以他兄弟的童年生活,极为优渥幸福。
也因此得以自幼博览书史,熟读兵法,修养品格,终于成为震古烁今的绝顶人物。
三原因在渭水的河谷平野之间,突起三座“原”而得名。
“原”是顶平如台的高地,原与原之间自然有坡地。
出尘见这李氏故乡,无论是平地或是坡地,都种满旱麦。
阳春时节,麦田苗长,平地上遍野漫眼的全是翠绿,无边无垠地朝东西方向直绵延至天际。
坡地上则辟成梯田,田埂是艳金的黄土颜色。
旱田的梯层并不完全水平,艳金的田埂流成柔和的曲线,适意地上下起伏,再顺着山腰优美的弧线,悠扬轻畅地向四方直蜿蜒至苍莽。
面对如此景致风华,出尘不禁憧憬,夫婿少年时节,或许便如自己现下一般,喜欢望着这圆转如意的艳金田埂,框着那春风拂偃的翠绿麦苗,逍遥彷徨,悠游自适于天地之间。
想那夫婿,既生于簪缨世胄之熏沐,复长于山原垄亩之陶冶,无怪乎培养出那般豪阔俊朗,且又温柔敦厚的胸襟。
这一年之间,出尘善尽人媳之责,与大嫂、弟妇、侄媳一同承欢于慈父膝下。
大业六年素秋,李诠寿终正寝,与世长辞。
李药师与李客师双双丁忧罢职,返家奔丧。
李诠原有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1康县公等爵封,身后又得册赠荆州大都督,丧礼备极哀荣。
父亲入土之后,三兄弟难得相聚,不免便言及天下大势。
杨广年前西巡河右,曾经来到燕支山,当时高昌王曲伯雅、伊吾吐屯设,以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者,皆迎谒道左。
皇帝龙心大悦,诏命凡有西域官民入朝觐谒,所经郡县均须负责接待。
杨广只为夸示大隋之富强,岂顾得西域、东都之间,诸郡县送往迎来,挥霍靡费,竟至于民不聊生。
不久,杨广再幸江都。
其后永济渠凿成,皇帝由江都北上,经运河直驱涿郡。
当时黄河中、下游大水为患,漂没三十余郡,庶民相卖为奴婢。
杨广并不理会,仍然下诏征伐高丽。
高丽曾在曹魏、西晋之际,两度为华夏大军所败。
然而中土南北分裂以来,战乱达数百年之久,无暇对外。
高丽乃趁机坐大,至此已经历百年承平岁月。
当年高丽国主高元不肯应杨广之召,入朝觐谒,本是仗恃国富兵强,无所惧于大隋。
既知强邻大隋好战,高丽早已秣马厉兵,增修守备,严布防御,以待隋军。
如今隋军长途跋涉而来,遭遇顽强抵抗,久攻不克。
杨广见军士伤亡逾半,疲弊劳顿,士气全无,只得退师。
还朝之后,皇帝自然将那败绩的朝臣或斩或废,惟有他大隋天子一人,是永无瑕疵谬误的!
此时李客师已历任军职,多所见闻,对两位兄长说道:“辽东之地苦寒,秋、冬两季冰封雪埋,夏季又有潦雨,均不利于行军作战。若欲攻占那高句骊,只有趁冻期已过、霪雨未及的巳、午两月。而且须得速战速决,数攻不能取胜,便得及时撤兵。否则雨季一起,泥泞难行,连退师都备极艰困。若遭追击,则后果更不堪设想。”
“高句骊”乃是古称,魏晋之后,才渐简称为高丽。
李药王闻言,赞道:“不想你离家不过数年,竟已通达行军用兵之道,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爹爹泉下有知,必也欣慰。”
大业九年暮春,杨广再度御驾亲征,麾军直指高丽。
此时隋帝国境内,因为皇帝的奢侈放荡,士庶徭役繁重,民生冻馁,早已是怨声载道。
前此为出征高丽,调兵集饷,搅得全国骚动。
结果伤亡累累,败绩而还。
人民对于朝廷之施政,已然信心全无。
他能忘却足伤,然而如何能忘怀出岫?
李药王在旁,听那孙思邈议论病源,见解精辟,料事如神,大为钦佩,不禁叹道:“我虽名唤药王,阁下才不愧是真正的药王!”
孙思邈赶紧谦谢,但仍谆谆叮嘱李药师莫再执着于伤心往事,当以疗伤为意。
李药师唯唯应诺,然而在座三人却都明白,说者容易,若真要他忘却往事,专意疗伤,实是难上加难。
旬日之后,李药师假期届满,单骑返回东都,出尘则留在三原侍奉椿庭。
他李氏祖坟、家庙均在三原,出尘参与祭礼之余,也逐渐清楚他李氏家世。
李氏世居陇西成纪,与汉代名将李广同族。
西晋时期,曾有先祖任刺史、太守等职。
五胡乱起,晋室东迁江左之后,陇西归于匈奴刘氏的前赵。
其后羯人石氏的后赵伐灭前赵,陇西遂沦为后赵与汉人张氏前凉的争战之地。
尔后又辗转归于氐人符氏的前秦、羌人姚氏的后秦,以及鲜卑乞伏氏的西秦。
李药师的高祖父文度曾仕于西秦,任安定太守。
然而这段期间,胡汉诸族兵燹频仍,李氏的生活动荡不安。
其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兴起,西秦为匈奴沮渠氏的北凉所逼,降附于北魏。
李文度遂率族人入北魏,从此定居于京兆山北的三原。
此时正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首都自平城迁至洛阳,力图汉化之际,汉人世族甚得朝廷重视,李氏便也得到重用。
李药师的曾祖父李欢曾仕于北魏,任河、秦二州刺史。
河、秦二州治地相当于西秦故地的绝大部分,李氏的故乡陇西成纪也在其治下。
李欢出掌河、秦,颇有衣锦还乡的荣耀。
其后魏分东西,北周又代西魏。
李药师的祖父李崇义曾为北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
雍州乃是京兆王畿,李崇义开府雍州,其位高权重可知。
李药师兄弟三人,即生于这李氏的全盛时期。
此时在位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最英明的君主,此时也正当北周的全盛时期。
是以他兄弟的童年生活,极为优渥幸福。
也因此得以自幼博览书史,熟读兵法,修养品格,终于成为震古烁今的绝顶人物。
三原因在渭水的河谷平野之间,突起三座“原”而得名。
“原”是顶平如台的高地,原与原之间自然有坡地。
出尘见这李氏故乡,无论是平地或是坡地,都种满旱麦。
阳春时节,麦田苗长,平地上遍野漫眼的全是翠绿,无边无垠地朝东西方向直绵延至天际。
坡地上则辟成梯田,田埂是艳金的黄土颜色。
旱田的梯层并不完全水平,艳金的田埂流成柔和的曲线,适意地上下起伏,再顺着山腰优美的弧线,悠扬轻畅地向四方直蜿蜒至苍莽。
面对如此景致风华,出尘不禁憧憬,夫婿少年时节,或许便如自己现下一般,喜欢望着这圆转如意的艳金田埂,框着那春风拂偃的翠绿麦苗,逍遥彷徨,悠游自适于天地之间。
想那夫婿,既生于簪缨世胄之熏沐,复长于山原垄亩之陶冶,无怪乎培养出那般豪阔俊朗,且又温柔敦厚的胸襟。
这一年之间,出尘善尽人媳之责,与大嫂、弟妇、侄媳一同承欢于慈父膝下。
大业六年素秋,李诠寿终正寝,与世长辞。
李药师与李客师双双丁忧罢职,返家奔丧。
李诠原有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1康县公等爵封,身后又得册赠荆州大都督,丧礼备极哀荣。
父亲入土之后,三兄弟难得相聚,不免便言及天下大势。
杨广年前西巡河右,曾经来到燕支山,当时高昌王曲伯雅、伊吾吐屯设,以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者,皆迎谒道左。
皇帝龙心大悦,诏命凡有西域官民入朝觐谒,所经郡县均须负责接待。
杨广只为夸示大隋之富强,岂顾得西域、东都之间,诸郡县送往迎来,挥霍靡费,竟至于民不聊生。
不久,杨广再幸江都。
其后永济渠凿成,皇帝由江都北上,经运河直驱涿郡。
当时黄河中、下游大水为患,漂没三十余郡,庶民相卖为奴婢。
杨广并不理会,仍然下诏征伐高丽。
高丽曾在曹魏、西晋之际,两度为华夏大军所败。
然而中土南北分裂以来,战乱达数百年之久,无暇对外。
高丽乃趁机坐大,至此已经历百年承平岁月。
当年高丽国主高元不肯应杨广之召,入朝觐谒,本是仗恃国富兵强,无所惧于大隋。
既知强邻大隋好战,高丽早已秣马厉兵,增修守备,严布防御,以待隋军。
如今隋军长途跋涉而来,遭遇顽强抵抗,久攻不克。
杨广见军士伤亡逾半,疲弊劳顿,士气全无,只得退师。
还朝之后,皇帝自然将那败绩的朝臣或斩或废,惟有他大隋天子一人,是永无瑕疵谬误的!
此时李客师已历任军职,多所见闻,对两位兄长说道:“辽东之地苦寒,秋、冬两季冰封雪埋,夏季又有潦雨,均不利于行军作战。若欲攻占那高句骊,只有趁冻期已过、霪雨未及的巳、午两月。而且须得速战速决,数攻不能取胜,便得及时撤兵。否则雨季一起,泥泞难行,连退师都备极艰困。若遭追击,则后果更不堪设想。”
“高句骊”乃是古称,魏晋之后,才渐简称为高丽。
李药王闻言,赞道:“不想你离家不过数年,竟已通达行军用兵之道,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爹爹泉下有知,必也欣慰。”
大业九年暮春,杨广再度御驾亲征,麾军直指高丽。
此时隋帝国境内,因为皇帝的奢侈放荡,士庶徭役繁重,民生冻馁,早已是怨声载道。
前此为出征高丽,调兵集饷,搅得全国骚动。
结果伤亡累累,败绩而还。
人民对于朝廷之施政,已然信心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