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潇湘4
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因位于衡山北麓山脚,地势最低,故曰“为足”。
继续溯水而上,便到株洲。
舰队在此由湘水转入渌水,上溯来到醴陵,炎帝陵便在左近。
李药师命张宝相等率舰队泊于醴陵,自己轻车简从,前往炎帝陵。
原来李大亮传来音信,皇帝以他为安州刺史,随李药师南巡。
他得张善安告知有意归唐,要求先与李药师会面。
张善安,兖州人,大业末年在淮南起事。
他攻下庐江郡后,前往豫章依附林士弘。
林士弘对他并不信任,不允许他进入城内,只让他在南塘扎营。
张善安不满,攻打林士弘,烧毁豫章城墙。
萧铣趁双方争斗,进攻豫章,取得其北直至九江的地区。
林士弘,饶州人,大业末年起事,攻占豫章郡城。
曾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攻占南康,自称楚帝。
当时北至九江,南至番禺,皆为他所领有。
其后败于萧铣,退保南郡,仅余豫章、南康、循州、潮州等数地。
李孝恭、李药师戡平萧铣之后,颇有萧梁余众投靠林士弘。
他得以重振声势,括有部众数万,领地跨越五岭南北。
此时李药师南巡,而张善安与林士弘有隙,若能得他归唐,对于“招慰”林士弘必有大用,因此李药师应允会见。
来到炎帝陵,张善安表示愿意支持唐军,但有条件:归唐之后得授总管之位。
张善安部众既少,领地又狭,任为刺史都颇勉强。
他的要求超出承制拜授的权限,李药师必须向李孝恭请示。
后世醴陵有“靖兴寺”,相传为李靖所建;又有“李卫公祠”,为当地百姓感念李靖之德泽所建。
离开醴陵,舰队转回湘水,继续溯流而上,右手一带已全是南岳大山。
这日来到衡州,此地即是今日的衡阳。
《南岳记》曰“回雁为首”,回雁峰就在衡州,据传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而得名。
另有云密峰,亦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俗称禹王碑的“岣嵝碑”就在这里。
《南岳记》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
当地胜景虽多,李药师却无暇逐一临观。
离开衡州,继续溯湘水上行,即到永州,潇水在此汇入湘水。
莫说当时,就是中唐以至两宋,永州之地依然是“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属于偏远边陲。
因此获罪的大臣,比如寇准、范纯仁、蔡京等宰辅,柳宗元、苏轼、苏辙等文豪,都曾被贬永州。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便是谪居永州时的山水游记,然这八篇吐嘱优美的鸿文成就于两百年后,李药师并未能够读到。
这天李大亮赶到永州,追上舰队,来见李药师。
他明白李药师调他辅佐南巡的美意,忱辞致谢,彼此尽欢。
次日舰队转入潇水,溯水而上。
因有李大亮统率步骑,李药师便将薛孤吴留在身边。
潇水之东是九疑山,但见山青水绿,明澈灵秀,好不可人!李药师、陆泽生一面游观,一面引郭璞《山海经》、郦道元《水经注》等典籍交谈,又是“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又是“岫壑负阻,异岭同势”,又是“游者疑焉,故曰九疑”⋯⋯薛孤吴听得不耐,去寻白鹘,可玉爪也不甚搭理他。
正自百无聊赖之际,却听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等语,薛孤吴不禁问道:“『帝之二女』、『二妃』,可是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
李药师点头道:“正是。帝舜陟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薛孤吴对苍梧之野、九疑零陵没大兴趣,只问道:“听说二妃啼泣,泪洒竹上而成斑竹,可是就在这里?”
李药师点头笑道:“士庶相传,确实有此一说。”
薛孤吴喜道:“咱们回程可得取些斑竹,带给夫人。”
出尘待他如子,他也时时念着这位和煦的长辈。
陆泽生微笑道:“哈疼暖咯!”
薛孤吴白了陆泽生一眼,李药师则与陆泽生相顾莞尔。
***************
李药师率舰队由湘水转入潇水,溯水上行,不久已到荆州总管府辖域的南界。
由此再往西南,便进入交州总管府;若再往东南,则进入广州总管府。
这带地区自秦代括入华夏版图以来,曾先后隶属于交州、广州、荆州。
莫说当时,就是现代,这里仍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
李药师早有与蛮獠交流的经验,便随当地土著登上九疑大山。
但见巨木葱茏,林海苍莽,遍眼皆是浓密的石枞、香杉,当然更有猗猗斑竹。
“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帝舜之陵称为零陵,其庙在九疑山南。
李药师由陆泽生、薛孤吴等陪同,越过重重密林,来到山阳拜谒舜庙。
随后行至崖边,举目远眺南国。
他背倚九疑山,东河就在脚下。
隔河与萌渚岭相望,彼岸已是“五岭”之一,地属岭南了。
眼前这带地势非但位于荆、交、广三州之界,更有东河、西河汇流,无论陆路、水路,都当交通枢纽。
李药师在此新建县治,是为江华县。
土著仍多以渔猎采集维生,他便配合天候地貌,传授耕牧技术,带领原民进入农业社会。
后世感念他抚民之泽、教化之恩,许多地方建有李王庙、李卫公祠。
在九疑山停留期间,陆泽生注意到一件瓌宝:汉代蔡邕〈九疑山铭〉的碑拓。
南巡之后李药师将之携回朝中,欧阳询、令狐德棻等编修《艺文类聚》时,将此帖收录。
不过当年的碑铭、碑拓早已无存,今日所见的玉管岩〈九疑山铭〉碑,乃是南宋修葺舜庙时所立。
且说当时。
李药师一行顺潇水回到永州,继续溯湘水南进,前往桂州,此地即是今日的桂林。
桂州乃是“岭南门户”,湘水的源头就在这里。
继续溯水而上,便到株洲。
舰队在此由湘水转入渌水,上溯来到醴陵,炎帝陵便在左近。
李药师命张宝相等率舰队泊于醴陵,自己轻车简从,前往炎帝陵。
原来李大亮传来音信,皇帝以他为安州刺史,随李药师南巡。
他得张善安告知有意归唐,要求先与李药师会面。
张善安,兖州人,大业末年在淮南起事。
他攻下庐江郡后,前往豫章依附林士弘。
林士弘对他并不信任,不允许他进入城内,只让他在南塘扎营。
张善安不满,攻打林士弘,烧毁豫章城墙。
萧铣趁双方争斗,进攻豫章,取得其北直至九江的地区。
林士弘,饶州人,大业末年起事,攻占豫章郡城。
曾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攻占南康,自称楚帝。
当时北至九江,南至番禺,皆为他所领有。
其后败于萧铣,退保南郡,仅余豫章、南康、循州、潮州等数地。
李孝恭、李药师戡平萧铣之后,颇有萧梁余众投靠林士弘。
他得以重振声势,括有部众数万,领地跨越五岭南北。
此时李药师南巡,而张善安与林士弘有隙,若能得他归唐,对于“招慰”林士弘必有大用,因此李药师应允会见。
来到炎帝陵,张善安表示愿意支持唐军,但有条件:归唐之后得授总管之位。
张善安部众既少,领地又狭,任为刺史都颇勉强。
他的要求超出承制拜授的权限,李药师必须向李孝恭请示。
后世醴陵有“靖兴寺”,相传为李靖所建;又有“李卫公祠”,为当地百姓感念李靖之德泽所建。
离开醴陵,舰队转回湘水,继续溯流而上,右手一带已全是南岳大山。
这日来到衡州,此地即是今日的衡阳。
《南岳记》曰“回雁为首”,回雁峰就在衡州,据传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而得名。
另有云密峰,亦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俗称禹王碑的“岣嵝碑”就在这里。
《南岳记》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
当地胜景虽多,李药师却无暇逐一临观。
离开衡州,继续溯湘水上行,即到永州,潇水在此汇入湘水。
莫说当时,就是中唐以至两宋,永州之地依然是“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属于偏远边陲。
因此获罪的大臣,比如寇准、范纯仁、蔡京等宰辅,柳宗元、苏轼、苏辙等文豪,都曾被贬永州。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便是谪居永州时的山水游记,然这八篇吐嘱优美的鸿文成就于两百年后,李药师并未能够读到。
这天李大亮赶到永州,追上舰队,来见李药师。
他明白李药师调他辅佐南巡的美意,忱辞致谢,彼此尽欢。
次日舰队转入潇水,溯水而上。
因有李大亮统率步骑,李药师便将薛孤吴留在身边。
潇水之东是九疑山,但见山青水绿,明澈灵秀,好不可人!李药师、陆泽生一面游观,一面引郭璞《山海经》、郦道元《水经注》等典籍交谈,又是“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又是“岫壑负阻,异岭同势”,又是“游者疑焉,故曰九疑”⋯⋯薛孤吴听得不耐,去寻白鹘,可玉爪也不甚搭理他。
正自百无聊赖之际,却听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等语,薛孤吴不禁问道:“『帝之二女』、『二妃』,可是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
李药师点头道:“正是。帝舜陟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薛孤吴对苍梧之野、九疑零陵没大兴趣,只问道:“听说二妃啼泣,泪洒竹上而成斑竹,可是就在这里?”
李药师点头笑道:“士庶相传,确实有此一说。”
薛孤吴喜道:“咱们回程可得取些斑竹,带给夫人。”
出尘待他如子,他也时时念着这位和煦的长辈。
陆泽生微笑道:“哈疼暖咯!”
薛孤吴白了陆泽生一眼,李药师则与陆泽生相顾莞尔。
***************
李药师率舰队由湘水转入潇水,溯水上行,不久已到荆州总管府辖域的南界。
由此再往西南,便进入交州总管府;若再往东南,则进入广州总管府。
这带地区自秦代括入华夏版图以来,曾先后隶属于交州、广州、荆州。
莫说当时,就是现代,这里仍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
李药师早有与蛮獠交流的经验,便随当地土著登上九疑大山。
但见巨木葱茏,林海苍莽,遍眼皆是浓密的石枞、香杉,当然更有猗猗斑竹。
“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帝舜之陵称为零陵,其庙在九疑山南。
李药师由陆泽生、薛孤吴等陪同,越过重重密林,来到山阳拜谒舜庙。
随后行至崖边,举目远眺南国。
他背倚九疑山,东河就在脚下。
隔河与萌渚岭相望,彼岸已是“五岭”之一,地属岭南了。
眼前这带地势非但位于荆、交、广三州之界,更有东河、西河汇流,无论陆路、水路,都当交通枢纽。
李药师在此新建县治,是为江华县。
土著仍多以渔猎采集维生,他便配合天候地貌,传授耕牧技术,带领原民进入农业社会。
后世感念他抚民之泽、教化之恩,许多地方建有李王庙、李卫公祠。
在九疑山停留期间,陆泽生注意到一件瓌宝:汉代蔡邕〈九疑山铭〉的碑拓。
南巡之后李药师将之携回朝中,欧阳询、令狐德棻等编修《艺文类聚》时,将此帖收录。
不过当年的碑铭、碑拓早已无存,今日所见的玉管岩〈九疑山铭〉碑,乃是南宋修葺舜庙时所立。
且说当时。
李药师一行顺潇水回到永州,继续溯湘水南进,前往桂州,此地即是今日的桂林。
桂州乃是“岭南门户”,湘水的源头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