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仇本无间
虽然一般提到四无量心的顺序是“慈、悲、喜、舍”,但观修时必须先从平等舍开始修起。因为慈悲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平等舍的无量心,是让我们进入真正无分别慈悲最善巧的方法。
对亲人仇敌的分别偏执之心,是修习“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徒修行上的最大障碍。当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人时,往往会忘记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忘了必须对一切众生都负起责任使命,因而很难生起希望对方成佛的想法,导致理想与现实冲突。不论是执着亲情或仇敌关系,都将使我们因情绪上的喜好产生选择性的慈悲。这是有分别的慈悲,而非真正平等无二的慈悲。
每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时,主意识感到悦意的对境,我们会“喜欢”,不悦意的对境,我们就会“不喜欢”。因为主意识通过五根对外境产生了分别,而使得色声香味触有了“喜欢”与“不喜欢”的分别。如果先将“慈”和“悲”运用在自己的心灵上,我们很容易因为习惯分别的习气,落入“悦意”和“不悦意”的偏执之中。
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平衡对好恶的执着,而达到真正无偏执的慈悲?就是“平等舍”,即“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舍”是放下,放下对好与不好的执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事、物。然而,对众生平等看待,并不是要离弃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要我们从心上学会不去执着,学会放下。
对于平等舍的建立,我们也必须先从认清亲仇关系在无常中的转换开始,否则很难真正发出不偏执的菩提心。因为独自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成佛,这并不难;但当遭遇挫折或是必须面对现实时,就不是件容易事了。平等舍的无量心,就是要让我们先了解并增强“世俗本来就是无常”的观念。因为无常,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包括亲人和仇敌也不会是恒常的关系。你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永远都是你的敌人、亲人或朋友。
我们最不喜欢的是敌人,但有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敌人,我们也感到厌恶,原因何在?因为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思考方式总倾向寻找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检视自己的毛病,所以总有一些人或事或物令我们觉得不顺心、不顺眼。每个人平常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若有人给予快乐,我们会连带地不喜欢给予快乐的人;如果他正遭受痛苦,而有人前去帮助,我们也会对伸出援手的人感到不高兴;当他产生了病痛,或者遭受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会对那个给予伤害、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产生欢喜之心。换句话说,只要对象是我们不喜欢的人,若有人伤害他的身体,或以语言讽刺他,我们都会随喜这些不善之举;反之,当有人去护持、协助或赞叹时,我们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相对地,我们会对某些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执着的心,比如亲戚、家人、朋友,乃至于自己周边比较如自己意的人、事、物,也因而会产生种种情绪——这些情绪和我们面对不喜欢之人的情绪完全相反。
亲情跟仇人的关系,常常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迦旃延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他托钵时看到,有个妇人怀抱着一个小孩在喂奶,自己口中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在溪边钓来并已烤熟的鱼。吃完后,她将骨头丢出去,这时有只母狗想吃鱼骨头,妇人向它扔掷石头。迦旃延大师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
弟子疑惑大师为何而笑,迦旃延大师说:“世间怎么那么可笑?妇人怀中的小孩是前世她所杀害的大仇人,因为有这种业力,所以现在投胎成为她的小孩来讨债;而她的父亲前世是渔夫,往生后投胎为鱼,被女儿钓来烤着吃;她的母亲往生后,投胎成为一只母狗,去咬她先生的骨头。”这妇人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因缘,所以抱着仇人投胎的小孩,烤食父亲投胎的鱼,扔石头砸母亲投胎的狗。本来应该孝敬的是后两者,但一个被她烤来吃,一个被她用石头打,而应该仇恨的,现在却成为她最需要付出关爱的宝贝。
佛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凡夫之所以有很多的爱恨情仇,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太多的执着和颠倒梦想。这种执着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我们觉得患得患失。当我们内心被颠倒梦想所左右时,又有很多的分别念来造作喜欢与厌恶等等的心绪变化。其实只是我们因为无明障碍住了自己智慧的心灵,因为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相聚和离散,我们也不清楚曾经的缘分是友还是敌,一味地仅凭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和取舍,这只是愚昧的一种表现。佛法教导我们,来到世间就需要了缘了业。用平常心和感恩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相遇,因为都是缘分使然。
对亲人仇敌的分别偏执之心,是修习“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徒修行上的最大障碍。当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人时,往往会忘记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忘了必须对一切众生都负起责任使命,因而很难生起希望对方成佛的想法,导致理想与现实冲突。不论是执着亲情或仇敌关系,都将使我们因情绪上的喜好产生选择性的慈悲。这是有分别的慈悲,而非真正平等无二的慈悲。
每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时,主意识感到悦意的对境,我们会“喜欢”,不悦意的对境,我们就会“不喜欢”。因为主意识通过五根对外境产生了分别,而使得色声香味触有了“喜欢”与“不喜欢”的分别。如果先将“慈”和“悲”运用在自己的心灵上,我们很容易因为习惯分别的习气,落入“悦意”和“不悦意”的偏执之中。
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平衡对好恶的执着,而达到真正无偏执的慈悲?就是“平等舍”,即“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舍”是放下,放下对好与不好的执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事、物。然而,对众生平等看待,并不是要离弃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要我们从心上学会不去执着,学会放下。
对于平等舍的建立,我们也必须先从认清亲仇关系在无常中的转换开始,否则很难真正发出不偏执的菩提心。因为独自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成佛,这并不难;但当遭遇挫折或是必须面对现实时,就不是件容易事了。平等舍的无量心,就是要让我们先了解并增强“世俗本来就是无常”的观念。因为无常,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包括亲人和仇敌也不会是恒常的关系。你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永远都是你的敌人、亲人或朋友。
我们最不喜欢的是敌人,但有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敌人,我们也感到厌恶,原因何在?因为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思考方式总倾向寻找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检视自己的毛病,所以总有一些人或事或物令我们觉得不顺心、不顺眼。每个人平常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若有人给予快乐,我们会连带地不喜欢给予快乐的人;如果他正遭受痛苦,而有人前去帮助,我们也会对伸出援手的人感到不高兴;当他产生了病痛,或者遭受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会对那个给予伤害、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产生欢喜之心。换句话说,只要对象是我们不喜欢的人,若有人伤害他的身体,或以语言讽刺他,我们都会随喜这些不善之举;反之,当有人去护持、协助或赞叹时,我们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相对地,我们会对某些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执着的心,比如亲戚、家人、朋友,乃至于自己周边比较如自己意的人、事、物,也因而会产生种种情绪——这些情绪和我们面对不喜欢之人的情绪完全相反。
亲情跟仇人的关系,常常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迦旃延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他托钵时看到,有个妇人怀抱着一个小孩在喂奶,自己口中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在溪边钓来并已烤熟的鱼。吃完后,她将骨头丢出去,这时有只母狗想吃鱼骨头,妇人向它扔掷石头。迦旃延大师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
弟子疑惑大师为何而笑,迦旃延大师说:“世间怎么那么可笑?妇人怀中的小孩是前世她所杀害的大仇人,因为有这种业力,所以现在投胎成为她的小孩来讨债;而她的父亲前世是渔夫,往生后投胎为鱼,被女儿钓来烤着吃;她的母亲往生后,投胎成为一只母狗,去咬她先生的骨头。”这妇人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因缘,所以抱着仇人投胎的小孩,烤食父亲投胎的鱼,扔石头砸母亲投胎的狗。本来应该孝敬的是后两者,但一个被她烤来吃,一个被她用石头打,而应该仇恨的,现在却成为她最需要付出关爱的宝贝。
佛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凡夫之所以有很多的爱恨情仇,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太多的执着和颠倒梦想。这种执着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我们觉得患得患失。当我们内心被颠倒梦想所左右时,又有很多的分别念来造作喜欢与厌恶等等的心绪变化。其实只是我们因为无明障碍住了自己智慧的心灵,因为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相聚和离散,我们也不清楚曾经的缘分是友还是敌,一味地仅凭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和取舍,这只是愚昧的一种表现。佛法教导我们,来到世间就需要了缘了业。用平常心和感恩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相遇,因为都是缘分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