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火起
今天晚上巡察使杨坤设宴招待到扬州书院讲学的朱东阳朱夫子,特别邀请州指挥使董路,扬州知府贺知文,监察院派到扬州负责监察民政、刑事的都御史刘铮三位陪同。
朱东阳朱夫子,出生于观宁八年,程朱学派传承人,不错,看到姓氏就知道,这是正宗的心学大儒朱氏的嫡系子孙。
朱夫子少年颖慧,16岁就中了举人,成为百年来江南最年轻的举人,被誉为当时扬州才俊第一人,不过朱夫子接下来连续两届会试失利,直到25岁才一举夺魁,获得绍宁五年会试第七,殿试第三,成为最年轻的探花郎。
朱夫子已历观宁、佑宁、绍宁、熙宁四朝,在绍宁时期任过翰林、侍读、提学等官职,不但学问做的好,对四书五经这些有深入的研究,在科举制度的改革创新上有突出的贡献,在提学任上,他先后提出了诸如临时抽题,增加施策,分类阅题等针对以往科举弊端的改变,使科举更加的公平和公正,促进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性。
到熙宁三年,朱夫子以年老体弱辞官回归故里,后来被很多学院邀请开始到处讲学。
几人落座后,杨坤首先敬了朱夫子一杯,非常客气,姿态放的很低,“在建邺时就听到夫子大名,未能当面受教,一直引为遗憾,今天能见到夫子,也是我之幸运,敬夫子一杯!”
“多谢大人抬爱,老朽不敢当大人称赞,老朽也就是讲讲学,带带学生而已,上不能报效朝堂,下不能安抚黎民,惭愧惭愧,”朱夫子不是那种纯清高之人。
州指挥使董大人是个纯正的军人,不太擅长在这个场合发言,都御史刘铮为人刚正,但毕竟内敛,也不是多话的性格,贺知府知道自己不说不行了,“夫子太谦虚了,整个江南谁人不知夫子学士渊博,但所有人最敬重的还是夫子对寒门学子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是淳淳教导,让学生非常敬重,我要替所有的扬州学子敬夫子一杯,”贺知府很会说话,专挑了一件朱夫子引以为傲的事情。
接下来董大人和刘大人也都举杯,朱夫子也是比较感动,难得扬州几位大人对进学的重视,作为扬州本地人,扬州未来的文风还是要依靠官府,朱夫子直说替学子们感谢各位大人。
几人推杯换盏,边喝酒边对扬州的进学谈了未来的一些想法,也请朱夫子从个人角度对扬州提了自己的施政意见。
一个时辰后,朱夫子提出年老不能贪杯,首先告退,杨巡使几人送到门口,看着朱夫子上车后,又吩咐随从几人送朱夫子到家再回来。
几人回到楼上,吩咐人送上茶水,开始对现在的局面进行讨论。
贺知府开始是非常担心的,他不知道内情,也不知道巡察使是怎么谋划的,当他看到现在扬州的态势,听说了沭阳的情况后,心里越发慌了。巡察使这第一把火,把很多人都惊住了,他们想的就是千万不要跟沭阳府一样的做法,扛不住啊。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扬州不能乱了,要是扬州城出了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他这个知府,他可没有巡察使那样的大帽子,自家事自家知。
这也是他今天来的最主要目的,他就想知道接下来巡察使有什么想法,准备怎么应对,他对于扬州城又有什么安排。
朱夫子刚走,几人刚回到房里,贺知府实在沉不住气了,连坐都没有坐,直接开口问道:“杨大人,不知近期沭阳的事您知道吗,对扬州接下来您有什么安排?”
看着贺知府着急的样子,几人到是笑了,杨坤赶紧摆手,“贺大人勿急,这些都是预料中事,今天跟你们透个底,扬州现在不安定啊,不把杂草烧干净,看不清!!”
杨坤接下来不慌不忙的把前面的安排说了出来,当然中间忽略了一些不太方便透露的东西,这中间知道最多的当然是州指挥使董大人,很多事情两人都一起商量过。
当时听到海匪消息的时候,杨巡使可是吃惊不少,他这个巡察使可不是简单的文官,不但在青州做过一任县官,剿灭过境内的山匪和强盗,采取多项措施快速安定了县内民众,还在陇州任过通判、知府以及边军副巡使等职位,在面对异民族的侵袭和争执中,立场坚定,敢于出手,面对很多繁杂多变的局面,往往快速及时进行了处理,是一位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能吏,得到了当时朝中重臣于瑞于公的看重。
杨巡使在跟董大人商讨后,已经初步判断,这次海匪的偷偷潜入,应该就是扬州境内一些不安分势力勾结海匪来对付官府的,如果没有任何防备,一旦海匪里应外合,到时整个扬州都会遭到海匪的劫掳,对扬州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两人都知道,要是现在就对相关人员进行搜捕,查出内应不是问题,可海匪虽然没有了内应,但是他们同样也会更加谨慎,也有了防备,他们的阴谋就会重新谋划,对付他们也会更困难。对于目前的扬州来说,剿灭内应不算最好的应对策略,所以两人分析了一番,决定引蛇出洞,再关门打狗,不但要让海匪内应感觉不到泄露了秘密,还要让他们在计划好的时机按部就班的实施,这样,整个海匪都在掌控之中。
这才有了,扬州一系列的变故,杨巡使的原话就是,既然看不清楚,那就加一把火,把杂乱的东西烧一烧,总有一些头绪会被烧出来。
贺知府和刘大人听到这些,稍微松了一口气。
松江县衙,已经很晚了,县衙后院的书房,一盏油灯,书桌后面的靠背椅上坐着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人,方脸短须,面色憔悴,看着书桌上各地汇总的资料,正在发愁。
松江近一个月来先后遭到超过百人的大股海匪上岸劫掳十二次,几十人的小群海匪更是多达几十次,只松江一带,被海匪杀害上百人,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苏州府上报苏州巡察使官衙后,对松江的抗击海匪情况很是不满,已经几次下文训斥松江知县吴令凯,让他抓紧时间扩建民团,一定要把海匪防御在陆地之外。
吴知县手底下还有当地民团700多人,民团的战斗力本来就差,平时抓几个蟊贼还行,对付海匪可就差远了,往往几十个海匪就把民团几百人冲散了,他也是无奈,这些人说穿了就是一群农民,年龄差距大,身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很多人就是里长喊来凑数的。
他想着要是正规军到了,那些防卫海匪的民团就可以撤下来,抽点时间整顿操练了,不说别的,至少在面对小股海匪侵袭时能有一战之力,给当地百姓撤离留出时间。
没过几天,吴知县接到了卫军和镇戍军完成移驻的消息,这才真正放下心来,赶紧筹措了点物资带着县丞直奔青江。在吴知县心里,镇戍军虽然人少,但是要比卫军好打交道,毕竟镇戍军的组成人员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不像卫军,虽然也都是扬州人组成,但是人员更加复杂,中高层军官也是五花八门,哪里都有,当然也不太好说话。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吴知县认得镇戍军的这个姚游击,姚游击也是出身苏州府,两人是旧识,自然关系也很好。
朱东阳朱夫子,出生于观宁八年,程朱学派传承人,不错,看到姓氏就知道,这是正宗的心学大儒朱氏的嫡系子孙。
朱夫子少年颖慧,16岁就中了举人,成为百年来江南最年轻的举人,被誉为当时扬州才俊第一人,不过朱夫子接下来连续两届会试失利,直到25岁才一举夺魁,获得绍宁五年会试第七,殿试第三,成为最年轻的探花郎。
朱夫子已历观宁、佑宁、绍宁、熙宁四朝,在绍宁时期任过翰林、侍读、提学等官职,不但学问做的好,对四书五经这些有深入的研究,在科举制度的改革创新上有突出的贡献,在提学任上,他先后提出了诸如临时抽题,增加施策,分类阅题等针对以往科举弊端的改变,使科举更加的公平和公正,促进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性。
到熙宁三年,朱夫子以年老体弱辞官回归故里,后来被很多学院邀请开始到处讲学。
几人落座后,杨坤首先敬了朱夫子一杯,非常客气,姿态放的很低,“在建邺时就听到夫子大名,未能当面受教,一直引为遗憾,今天能见到夫子,也是我之幸运,敬夫子一杯!”
“多谢大人抬爱,老朽不敢当大人称赞,老朽也就是讲讲学,带带学生而已,上不能报效朝堂,下不能安抚黎民,惭愧惭愧,”朱夫子不是那种纯清高之人。
州指挥使董大人是个纯正的军人,不太擅长在这个场合发言,都御史刘铮为人刚正,但毕竟内敛,也不是多话的性格,贺知府知道自己不说不行了,“夫子太谦虚了,整个江南谁人不知夫子学士渊博,但所有人最敬重的还是夫子对寒门学子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是淳淳教导,让学生非常敬重,我要替所有的扬州学子敬夫子一杯,”贺知府很会说话,专挑了一件朱夫子引以为傲的事情。
接下来董大人和刘大人也都举杯,朱夫子也是比较感动,难得扬州几位大人对进学的重视,作为扬州本地人,扬州未来的文风还是要依靠官府,朱夫子直说替学子们感谢各位大人。
几人推杯换盏,边喝酒边对扬州的进学谈了未来的一些想法,也请朱夫子从个人角度对扬州提了自己的施政意见。
一个时辰后,朱夫子提出年老不能贪杯,首先告退,杨巡使几人送到门口,看着朱夫子上车后,又吩咐随从几人送朱夫子到家再回来。
几人回到楼上,吩咐人送上茶水,开始对现在的局面进行讨论。
贺知府开始是非常担心的,他不知道内情,也不知道巡察使是怎么谋划的,当他看到现在扬州的态势,听说了沭阳的情况后,心里越发慌了。巡察使这第一把火,把很多人都惊住了,他们想的就是千万不要跟沭阳府一样的做法,扛不住啊。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扬州不能乱了,要是扬州城出了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他这个知府,他可没有巡察使那样的大帽子,自家事自家知。
这也是他今天来的最主要目的,他就想知道接下来巡察使有什么想法,准备怎么应对,他对于扬州城又有什么安排。
朱夫子刚走,几人刚回到房里,贺知府实在沉不住气了,连坐都没有坐,直接开口问道:“杨大人,不知近期沭阳的事您知道吗,对扬州接下来您有什么安排?”
看着贺知府着急的样子,几人到是笑了,杨坤赶紧摆手,“贺大人勿急,这些都是预料中事,今天跟你们透个底,扬州现在不安定啊,不把杂草烧干净,看不清!!”
杨坤接下来不慌不忙的把前面的安排说了出来,当然中间忽略了一些不太方便透露的东西,这中间知道最多的当然是州指挥使董大人,很多事情两人都一起商量过。
当时听到海匪消息的时候,杨巡使可是吃惊不少,他这个巡察使可不是简单的文官,不但在青州做过一任县官,剿灭过境内的山匪和强盗,采取多项措施快速安定了县内民众,还在陇州任过通判、知府以及边军副巡使等职位,在面对异民族的侵袭和争执中,立场坚定,敢于出手,面对很多繁杂多变的局面,往往快速及时进行了处理,是一位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能吏,得到了当时朝中重臣于瑞于公的看重。
杨巡使在跟董大人商讨后,已经初步判断,这次海匪的偷偷潜入,应该就是扬州境内一些不安分势力勾结海匪来对付官府的,如果没有任何防备,一旦海匪里应外合,到时整个扬州都会遭到海匪的劫掳,对扬州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两人都知道,要是现在就对相关人员进行搜捕,查出内应不是问题,可海匪虽然没有了内应,但是他们同样也会更加谨慎,也有了防备,他们的阴谋就会重新谋划,对付他们也会更困难。对于目前的扬州来说,剿灭内应不算最好的应对策略,所以两人分析了一番,决定引蛇出洞,再关门打狗,不但要让海匪内应感觉不到泄露了秘密,还要让他们在计划好的时机按部就班的实施,这样,整个海匪都在掌控之中。
这才有了,扬州一系列的变故,杨巡使的原话就是,既然看不清楚,那就加一把火,把杂乱的东西烧一烧,总有一些头绪会被烧出来。
贺知府和刘大人听到这些,稍微松了一口气。
松江县衙,已经很晚了,县衙后院的书房,一盏油灯,书桌后面的靠背椅上坐着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人,方脸短须,面色憔悴,看着书桌上各地汇总的资料,正在发愁。
松江近一个月来先后遭到超过百人的大股海匪上岸劫掳十二次,几十人的小群海匪更是多达几十次,只松江一带,被海匪杀害上百人,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苏州府上报苏州巡察使官衙后,对松江的抗击海匪情况很是不满,已经几次下文训斥松江知县吴令凯,让他抓紧时间扩建民团,一定要把海匪防御在陆地之外。
吴知县手底下还有当地民团700多人,民团的战斗力本来就差,平时抓几个蟊贼还行,对付海匪可就差远了,往往几十个海匪就把民团几百人冲散了,他也是无奈,这些人说穿了就是一群农民,年龄差距大,身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很多人就是里长喊来凑数的。
他想着要是正规军到了,那些防卫海匪的民团就可以撤下来,抽点时间整顿操练了,不说别的,至少在面对小股海匪侵袭时能有一战之力,给当地百姓撤离留出时间。
没过几天,吴知县接到了卫军和镇戍军完成移驻的消息,这才真正放下心来,赶紧筹措了点物资带着县丞直奔青江。在吴知县心里,镇戍军虽然人少,但是要比卫军好打交道,毕竟镇戍军的组成人员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不像卫军,虽然也都是扬州人组成,但是人员更加复杂,中高层军官也是五花八门,哪里都有,当然也不太好说话。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吴知县认得镇戍军的这个姚游击,姚游击也是出身苏州府,两人是旧识,自然关系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