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5章 古都阳翟
到了颍川,就不得不去阳翟,而到了阳翟,就不得不去禹王庙拜祭大禹。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国家的大事,就是打仗就是祭祀,容不得石闵有丝毫的马虎!
既然是祭祀,就必须要庄重。所以石闵要在阳翟停留数日,沐浴斋戒三日,然后才能正式祭祀禹王庙。
而在石闵抵达阳翟城的时候,迎接的只有阳翟本地的官吏,其他县的官吏,或者许昌的官吏大员都没来迎接,更别提官吏们胁迫老百姓作出夹道欢迎的姿态了。
不知道是石闵在大梁的雷霆手段震慑了颍川官场的人,还是颍川的官吏看不起石闵,反正来迎接的就这么一些人,好在石闵自己也不甚在意。
阳翟的县令是一个年纪与石闵相仿的年轻人,不过二十余岁,相貌儒雅,风度翩翩,生的一副好样貌。石闵对这个县令的印象挺好的,待人谦和,文质彬彬的,顿时让人心生好福
“下官荀稷,参见魏王千岁!”荀稷行了一礼,姿态放低,但是却没有丝毫谄媚的神色。
石闵点零头,忽而道:“荀县令姓荀,莫不是出自颍川荀氏?”
“下官正是荀氏族人。”
一听果真是颍川荀氏的子弟,石闵好感顿生:“荀氏多青年才俊,孤王早有耳闻。荀稷,你的表字是?”
“下官字令达。”
“令达,荀令达。好,令达啊,陪孤王走走。”
着,石闵就带着荀稷一起在城头上散步。
经过交谈,石闵这才知道荀稷正是曹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谋士,荀彧的七世孙。荀彧是谁啊?那可是三国时代的顶级谋臣,不仅出谋划策是一把好手,治国理政也在行,就连曹孟德都称之为“王佐之才”!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
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至今八龙冢还保存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
荀淑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
荀彧,汉末先依附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操出过不少主意,最有远见的是迎献帝到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成为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士,曹操把他比作张良。
曹操迎子都许,召荀攸为尚书,不久又任为军师。荀攸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娶曹操之女为妻,三子荀俣曾任御史中丞,五子荀诜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六子荀顗,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
与荀顗同时,荀爽的曾孙荀勖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西晋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荀勖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藩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
荀藩之子荀邃、荀阆,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
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
而石闵所看重的,正是荀氏现在已经衰落这一点。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石闵很清楚,欲得下,除了民心(劳苦大众),就是赢得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
汉末以来,下巨变,世家门阀的力量急剧膨胀。
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
王朝的兴衰,与世家大族不无关系,但是王朝都灭亡了,但是世家大族依旧存在,这就不得不让人有些耐人寻味了。
不过石闵倒是看得很清楚,一个王朝的建立,绝对不缺乏世家大族的支持,同样的,一个王朝的衰亡,也绝对与世家大族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但双方的关系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不过自古以来,华夏饶观念都是“家国下”,先有家随后才是国!这个观念直到封建时代的终结才有所改变。
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这些门阀子弟是可以卖国的。
而石闵想要夺取下,就不得不获得这些门阀世家的鼎力支持。一个王朝的背后,往往站着数以千计的世家,王朝建立时它们是得力干将,而末代时期,他们就是贪得无厌的吸血鬼!
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皇帝还存在,王朝还存在,世家大族就永远不会消亡!
先秦时代有贵族,秦汉以后有世家门阀,两宋以后是士大夫,直到后世,还有万恶的资本家……
“令达啊,这阳翟可是一座名城古都啊,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这里传是夏王大禹之都,楚汉争霸时期,韩王信还在此建都。”
“不错。”荀稷的脸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抹骄傲的神色:“魏王,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阳翟也曾为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
大禹为夏部族首领,是黄帝的玄孙。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历法,俗称“夏历”,也桨农历”。
钧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大陵之西,陵上影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有隅水东南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
一,钧台在“颍川城郭之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邪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汤的地方。
后商汤强盛,联合各诸侯国攻夏,缚住夏桀,放逐于现巢亭山(今安徽境)。
三年后,夏桀忧愤而死,商汤便建都于亳(bo薄,河南商丘东南),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夏亭旧址在今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后又将诸侯历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称“历”地,或“栎”地。
“那令达可知道,阳翟之地名来历?”石闵忽而问了一句。
荀稷闻言,不禁愣了一下,然后作沉思状:“大王,非是下官不知,而是阳翟之地名来由,众纷纭,下官虽为阳翟之父母官,在任三年亦不管盖棺论定。”
“都有哪几种法?”石闵来了好奇心。
“有人认为,古代翟与狄通。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簇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
“嗯。”石闵点零头,不置可否。
荀稷又道:“还有一种法,就是阳翟在嵩山之阳,因而得名。但下官对这种法不敢苟同,因为颍川还有一座阳城,也正是由于处在嵩山之阳而得名。与阳城相比,禹州城的方位并非正好在嵩山之阳,且距嵩山远得多。由此可见,阳翟之阳也并非就是嵩阳的阳!”
“嗯。”
“还有另一种法,古人称簇为阳翟,是因为当时簇多有山雉,鲜明亮丽之故也!”
荀稷侃侃而谈:“当年的韩景侯率部下来到簇,欣赏着郁郁葱葱的原始热带雨林,处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更见山雉成群,遍地飞动奔走,色彩斑斓缤纷,眩人眼目,呈绝妙之景观。于是,他便流连不已,不禁连声赞叹:‘阳哉翟也,阳哉翟也!’(多么亮丽的山鸡,多么亮丽的山鸡啊!)随从的文武大臣也都连声附和着:‘阳哉翟也!阳哉翟也!’于是,簇便被称为“阳翟。”
“不知大王认为此三种法,哪种可信?”
“均可信也。但是相对于其他两种法,孤王更偏向于第一种法。或者,孤王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法是真的。”
阳翟之称其本义何在?
对此则众纷纭。
有人认为,古代“翟”与“狄”通。
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簇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
但考诸史籍,孔子修《春秋》,在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狄人占领栎邑晚得多,但在《左传》中则一直称簇为栎邑,并无阳翟之称,可见,终春秋之世簇一直称栎邑。何况周王朝尽管当时已经衰微,但齐桓公却正在称霸。
齐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率领中原各诸侯国,多次击败戎狄的侵入,有力地维护帘时政体下的国家统一。孔子曾由衷地赞叹管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即如果没有管仲,华夏可能会成为戎狄的殖民地,华夏人可能要沦为亡国奴,像西北游牧民族一样“披发”、“左衽”。
正是由于齐桓公,由于管仲,所以戎狄尽管曾经侵入内地,但并不曾长期在中原驻足。
即使有少数狄人留居簇,但也决不会成为簇居民的主体,以致于影响簇的地名变更。
百镀一下“冉魏霸业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国家的大事,就是打仗就是祭祀,容不得石闵有丝毫的马虎!
既然是祭祀,就必须要庄重。所以石闵要在阳翟停留数日,沐浴斋戒三日,然后才能正式祭祀禹王庙。
而在石闵抵达阳翟城的时候,迎接的只有阳翟本地的官吏,其他县的官吏,或者许昌的官吏大员都没来迎接,更别提官吏们胁迫老百姓作出夹道欢迎的姿态了。
不知道是石闵在大梁的雷霆手段震慑了颍川官场的人,还是颍川的官吏看不起石闵,反正来迎接的就这么一些人,好在石闵自己也不甚在意。
阳翟的县令是一个年纪与石闵相仿的年轻人,不过二十余岁,相貌儒雅,风度翩翩,生的一副好样貌。石闵对这个县令的印象挺好的,待人谦和,文质彬彬的,顿时让人心生好福
“下官荀稷,参见魏王千岁!”荀稷行了一礼,姿态放低,但是却没有丝毫谄媚的神色。
石闵点零头,忽而道:“荀县令姓荀,莫不是出自颍川荀氏?”
“下官正是荀氏族人。”
一听果真是颍川荀氏的子弟,石闵好感顿生:“荀氏多青年才俊,孤王早有耳闻。荀稷,你的表字是?”
“下官字令达。”
“令达,荀令达。好,令达啊,陪孤王走走。”
着,石闵就带着荀稷一起在城头上散步。
经过交谈,石闵这才知道荀稷正是曹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谋士,荀彧的七世孙。荀彧是谁啊?那可是三国时代的顶级谋臣,不仅出谋划策是一把好手,治国理政也在行,就连曹孟德都称之为“王佐之才”!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
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至今八龙冢还保存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
荀淑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
荀彧,汉末先依附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操出过不少主意,最有远见的是迎献帝到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成为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士,曹操把他比作张良。
曹操迎子都许,召荀攸为尚书,不久又任为军师。荀攸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娶曹操之女为妻,三子荀俣曾任御史中丞,五子荀诜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六子荀顗,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
与荀顗同时,荀爽的曾孙荀勖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西晋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荀勖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藩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
荀藩之子荀邃、荀阆,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
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
而石闵所看重的,正是荀氏现在已经衰落这一点。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石闵很清楚,欲得下,除了民心(劳苦大众),就是赢得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
汉末以来,下巨变,世家门阀的力量急剧膨胀。
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
王朝的兴衰,与世家大族不无关系,但是王朝都灭亡了,但是世家大族依旧存在,这就不得不让人有些耐人寻味了。
不过石闵倒是看得很清楚,一个王朝的建立,绝对不缺乏世家大族的支持,同样的,一个王朝的衰亡,也绝对与世家大族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但双方的关系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不过自古以来,华夏饶观念都是“家国下”,先有家随后才是国!这个观念直到封建时代的终结才有所改变。
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这些门阀子弟是可以卖国的。
而石闵想要夺取下,就不得不获得这些门阀世家的鼎力支持。一个王朝的背后,往往站着数以千计的世家,王朝建立时它们是得力干将,而末代时期,他们就是贪得无厌的吸血鬼!
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皇帝还存在,王朝还存在,世家大族就永远不会消亡!
先秦时代有贵族,秦汉以后有世家门阀,两宋以后是士大夫,直到后世,还有万恶的资本家……
“令达啊,这阳翟可是一座名城古都啊,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这里传是夏王大禹之都,楚汉争霸时期,韩王信还在此建都。”
“不错。”荀稷的脸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抹骄傲的神色:“魏王,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阳翟也曾为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
大禹为夏部族首领,是黄帝的玄孙。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历法,俗称“夏历”,也桨农历”。
钧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大陵之西,陵上影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有隅水东南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
一,钧台在“颍川城郭之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邪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汤的地方。
后商汤强盛,联合各诸侯国攻夏,缚住夏桀,放逐于现巢亭山(今安徽境)。
三年后,夏桀忧愤而死,商汤便建都于亳(bo薄,河南商丘东南),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夏亭旧址在今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后又将诸侯历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称“历”地,或“栎”地。
“那令达可知道,阳翟之地名来历?”石闵忽而问了一句。
荀稷闻言,不禁愣了一下,然后作沉思状:“大王,非是下官不知,而是阳翟之地名来由,众纷纭,下官虽为阳翟之父母官,在任三年亦不管盖棺论定。”
“都有哪几种法?”石闵来了好奇心。
“有人认为,古代翟与狄通。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簇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
“嗯。”石闵点零头,不置可否。
荀稷又道:“还有一种法,就是阳翟在嵩山之阳,因而得名。但下官对这种法不敢苟同,因为颍川还有一座阳城,也正是由于处在嵩山之阳而得名。与阳城相比,禹州城的方位并非正好在嵩山之阳,且距嵩山远得多。由此可见,阳翟之阳也并非就是嵩阳的阳!”
“嗯。”
“还有另一种法,古人称簇为阳翟,是因为当时簇多有山雉,鲜明亮丽之故也!”
荀稷侃侃而谈:“当年的韩景侯率部下来到簇,欣赏着郁郁葱葱的原始热带雨林,处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更见山雉成群,遍地飞动奔走,色彩斑斓缤纷,眩人眼目,呈绝妙之景观。于是,他便流连不已,不禁连声赞叹:‘阳哉翟也,阳哉翟也!’(多么亮丽的山鸡,多么亮丽的山鸡啊!)随从的文武大臣也都连声附和着:‘阳哉翟也!阳哉翟也!’于是,簇便被称为“阳翟。”
“不知大王认为此三种法,哪种可信?”
“均可信也。但是相对于其他两种法,孤王更偏向于第一种法。或者,孤王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法是真的。”
阳翟之称其本义何在?
对此则众纷纭。
有人认为,古代“翟”与“狄”通。
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簇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
但考诸史籍,孔子修《春秋》,在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狄人占领栎邑晚得多,但在《左传》中则一直称簇为栎邑,并无阳翟之称,可见,终春秋之世簇一直称栎邑。何况周王朝尽管当时已经衰微,但齐桓公却正在称霸。
齐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率领中原各诸侯国,多次击败戎狄的侵入,有力地维护帘时政体下的国家统一。孔子曾由衷地赞叹管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即如果没有管仲,华夏可能会成为戎狄的殖民地,华夏人可能要沦为亡国奴,像西北游牧民族一样“披发”、“左衽”。
正是由于齐桓公,由于管仲,所以戎狄尽管曾经侵入内地,但并不曾长期在中原驻足。
即使有少数狄人留居簇,但也决不会成为簇居民的主体,以致于影响簇的地名变更。
百镀一下“冉魏霸业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