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国富论(下)
朱玉颖有些好奇的拿起送上门,还沾着墨香的书籍,何秋和他父皇朱棣的约定,她也是知道的。
朱玉颖也想知道自家夫君会拿出什么样的稿子。
想来能让何秋有胆气喊出至少比肩《管子》的书,应该差不到哪去吧?
打开书封,首先就看到的是何秋写的绪论。
整片绪论都有将近一万字,全部都是在提前解释经济学的一些术语的。
比如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何为生产力,何为生产关系等等。
朱玉颖看的头都大了,只觉得晕晕乎乎的,但到底是自家夫君的著作,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等她翻开第一章,就看到里面又开始说起商品、劳动、市场等等了,这下子朱玉颖放弃了,开口调笑何秋道。
“夫君难道不打算当勋贵,准备跑去做生意了吗?”
何秋正了正坐姿,认真的说道。
“我这是写的如何经世致用的东西,你若是仔细研读,说不定确实对你经商有所帮助。”
“我打算写一个系列,将这些东西命名为‘政治经济学’。”
朱玉颖撇了撇嘴,嘟囔道。
“能不能经世致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得人肯定很少。”
这是朱玉颖的真实感受,这本书他看了只觉得很是晦涩难懂,这还是朱玉颖平日里读的书不少,也稍稍能理解何秋的想法。
要是换了其他从小读着圣贤书长大的人,恐怕是一个字都读不进去。
何秋很是洒脱的说道。
“我相信有脑子的人,肯定会认真看下去的,而且必然能得到不少收获!”
朱玉颖大怒,娇嗔道。
“你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我没脑子吗!”
气恼的朱玉颖抄着小手就往何秋的身上敲了起来,何秋连声惊呼,笑着躲开了朱玉颖的‘追杀’。
何秋写出来的这本《国富论》,中心思想只有三点:国家需要调控市场,把控整体的经济形势;提高生产力,发展科技;解放人力资源,调整已经不合适的生产关系。
其实这中间还隐藏了一点,如何公平分配的话题。
不过在现在这样的封建王朝,和气要是明目张胆的说什么公平分配,多劳多得,恐怕能先被朱棣关进大牢。
至于里面填补的一些细节,大都是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和历朝历代的经济问题,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也算是放马后炮吧。
不过经济学不就是这点用吗?
指导当下的社会生产,单单指望经济学是不可能的,这么干最好的结果就是脱离实际,引起国家动荡。
何秋也只能尽量根据自己的见闻,指出当前大明的一些经济问题,并且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开出自己的法子,管不管用另说。
说到底,还只能当作农业社会的一种社会指导,毕竟现在的大明连资本主义萌芽和工业革命的萌芽都看不出来,怎么提出警惕资本?
要说资本家,或者说商人,中国自古以来就已经很警惕了,也用不着何秋上杆子去提醒。
所以,算下来,能写出来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了。
别看整本书的自述不算多,也就六七万字,可也是把何秋来到大明后的一些想法几乎全部掏空了。
幸好接下里的百科全书,或者说《永乐大典》并不需要何秋费神,直接拿出来抽到的全本一点点慢慢删改就行了。
皇宫中,一名内侍匆匆将何秋所写的书籍奉上。
“陛下,这是良乡候新著的书籍。”
朱棣有些好奇的接过书稿,喃喃道。
“这小子,怎么写这么快?”
一边的朱元璋也起了兴致,让太监帮他也拿了一本,书刚到手里,两人就被封面的《国富论》三个大字吸引住了。
试问那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呢?
看完绪论和第一章,朱棣就已经开始感慨何秋的思维之活跃了。
任谁都想不到,何秋这次竟然是直接抛开了儒家,话里提都不提仁义道德,直接讲起了这些概念性的东西。
朱元璋虽然老了,精力有些不济,但多年的皇帝生涯也能让他看出来这本书的妙处,和朱玉颖这个傻孩子可不一样。
沉吟片刻,朱元璋说道。
“何秋的这本书,还是太过艰涩了,恐怕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啊!而且更是难以充当变法派的理论依据,有些不合时宜啊!”
这话真的没错,单单看这本书前面一大堆的定义,就能把人劝退了,很难有人能坚持着读到最后。
而且,朱棣之所以让何秋写书,重点不就是找到一个能够用于变法的论据吗?
就像是王安石变法前,玩出一出新学,这样的操作,朱棣父子也是很羡慕的。
朱棣不以为然的说道。
“那就让他写一本更简单的书出来就是了。”
朱元璋哈哈一笑,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何秋打死都想不到,本来叫上这一本书就够了的,结果还被重新抛来,让自己写上一本通俗易懂的《国富论》。
何秋坐在府中,真的是欲哭无泪啊。
纵然是自己的身子都感觉被掏空了,可这事又能交给谁呢?
推脱?推脱是不可能推脱的,朱家父子决定下来的事,又有几人能够推脱呢?
至少何秋没这个本事,苦逼的何秋再次埋头开始秉烛写书,发愤图强。
熬了五夜,勉强赶出来一本《国富论小识》,这本书里压根就不再提那些定义了。
何秋在这本书里将国富的概念玩出花来了,直截了当的定义了国富和国强的关系。
开篇开宗明义说,国强自然国富,国富不一定国强。
而且何秋也举出了两个例子,分别是汉唐和两宋。
前两者都是国强、国富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国家强大,所以才富,百姓们也能在汉唐时期感受到国家的富强。
而两宋只是单纯的国富,国家并不强大,也因此他治下的百姓终日提心吊胆,压根感觉不到国家的富强,日子过的并不安稳。
先点明了这两例子,何秋这才开始解释,如何做到国家富强。
这一次,他就没有单单从拗口的经济学方面解释了,而是找了两个易于理解的东西。
一个叫国家的组织领导能力,一个就是国家的整体产出。
朱玉颖也想知道自家夫君会拿出什么样的稿子。
想来能让何秋有胆气喊出至少比肩《管子》的书,应该差不到哪去吧?
打开书封,首先就看到的是何秋写的绪论。
整片绪论都有将近一万字,全部都是在提前解释经济学的一些术语的。
比如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何为生产力,何为生产关系等等。
朱玉颖看的头都大了,只觉得晕晕乎乎的,但到底是自家夫君的著作,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等她翻开第一章,就看到里面又开始说起商品、劳动、市场等等了,这下子朱玉颖放弃了,开口调笑何秋道。
“夫君难道不打算当勋贵,准备跑去做生意了吗?”
何秋正了正坐姿,认真的说道。
“我这是写的如何经世致用的东西,你若是仔细研读,说不定确实对你经商有所帮助。”
“我打算写一个系列,将这些东西命名为‘政治经济学’。”
朱玉颖撇了撇嘴,嘟囔道。
“能不能经世致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得人肯定很少。”
这是朱玉颖的真实感受,这本书他看了只觉得很是晦涩难懂,这还是朱玉颖平日里读的书不少,也稍稍能理解何秋的想法。
要是换了其他从小读着圣贤书长大的人,恐怕是一个字都读不进去。
何秋很是洒脱的说道。
“我相信有脑子的人,肯定会认真看下去的,而且必然能得到不少收获!”
朱玉颖大怒,娇嗔道。
“你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我没脑子吗!”
气恼的朱玉颖抄着小手就往何秋的身上敲了起来,何秋连声惊呼,笑着躲开了朱玉颖的‘追杀’。
何秋写出来的这本《国富论》,中心思想只有三点:国家需要调控市场,把控整体的经济形势;提高生产力,发展科技;解放人力资源,调整已经不合适的生产关系。
其实这中间还隐藏了一点,如何公平分配的话题。
不过在现在这样的封建王朝,和气要是明目张胆的说什么公平分配,多劳多得,恐怕能先被朱棣关进大牢。
至于里面填补的一些细节,大都是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和历朝历代的经济问题,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也算是放马后炮吧。
不过经济学不就是这点用吗?
指导当下的社会生产,单单指望经济学是不可能的,这么干最好的结果就是脱离实际,引起国家动荡。
何秋也只能尽量根据自己的见闻,指出当前大明的一些经济问题,并且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开出自己的法子,管不管用另说。
说到底,还只能当作农业社会的一种社会指导,毕竟现在的大明连资本主义萌芽和工业革命的萌芽都看不出来,怎么提出警惕资本?
要说资本家,或者说商人,中国自古以来就已经很警惕了,也用不着何秋上杆子去提醒。
所以,算下来,能写出来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了。
别看整本书的自述不算多,也就六七万字,可也是把何秋来到大明后的一些想法几乎全部掏空了。
幸好接下里的百科全书,或者说《永乐大典》并不需要何秋费神,直接拿出来抽到的全本一点点慢慢删改就行了。
皇宫中,一名内侍匆匆将何秋所写的书籍奉上。
“陛下,这是良乡候新著的书籍。”
朱棣有些好奇的接过书稿,喃喃道。
“这小子,怎么写这么快?”
一边的朱元璋也起了兴致,让太监帮他也拿了一本,书刚到手里,两人就被封面的《国富论》三个大字吸引住了。
试问那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呢?
看完绪论和第一章,朱棣就已经开始感慨何秋的思维之活跃了。
任谁都想不到,何秋这次竟然是直接抛开了儒家,话里提都不提仁义道德,直接讲起了这些概念性的东西。
朱元璋虽然老了,精力有些不济,但多年的皇帝生涯也能让他看出来这本书的妙处,和朱玉颖这个傻孩子可不一样。
沉吟片刻,朱元璋说道。
“何秋的这本书,还是太过艰涩了,恐怕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啊!而且更是难以充当变法派的理论依据,有些不合时宜啊!”
这话真的没错,单单看这本书前面一大堆的定义,就能把人劝退了,很难有人能坚持着读到最后。
而且,朱棣之所以让何秋写书,重点不就是找到一个能够用于变法的论据吗?
就像是王安石变法前,玩出一出新学,这样的操作,朱棣父子也是很羡慕的。
朱棣不以为然的说道。
“那就让他写一本更简单的书出来就是了。”
朱元璋哈哈一笑,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何秋打死都想不到,本来叫上这一本书就够了的,结果还被重新抛来,让自己写上一本通俗易懂的《国富论》。
何秋坐在府中,真的是欲哭无泪啊。
纵然是自己的身子都感觉被掏空了,可这事又能交给谁呢?
推脱?推脱是不可能推脱的,朱家父子决定下来的事,又有几人能够推脱呢?
至少何秋没这个本事,苦逼的何秋再次埋头开始秉烛写书,发愤图强。
熬了五夜,勉强赶出来一本《国富论小识》,这本书里压根就不再提那些定义了。
何秋在这本书里将国富的概念玩出花来了,直截了当的定义了国富和国强的关系。
开篇开宗明义说,国强自然国富,国富不一定国强。
而且何秋也举出了两个例子,分别是汉唐和两宋。
前两者都是国强、国富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国家强大,所以才富,百姓们也能在汉唐时期感受到国家的富强。
而两宋只是单纯的国富,国家并不强大,也因此他治下的百姓终日提心吊胆,压根感觉不到国家的富强,日子过的并不安稳。
先点明了这两例子,何秋这才开始解释,如何做到国家富强。
这一次,他就没有单单从拗口的经济学方面解释了,而是找了两个易于理解的东西。
一个叫国家的组织领导能力,一个就是国家的整体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