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朱允炆的黯淡表现
又是一天,朱元璋领着朱允炆在那处理奏章,看着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样子,朱元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是储君啊!怎么就能表现的这么小家子气?
思来想去,朱元璋又有些埋怨教导朱允炆的何秋等人,怎么会把太孙教成这样呢?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忘记了,何秋教导皇孙也不过一个月,要是真的能把太孙教成朱标那个样子,那才叫逆天了。
朱元璋想到这就问道。
“允炆,你觉得朕给你挑的老师们都如何?”
朱允炆连忙放下自己手中的奏章,恭敬的说道。
“东宫的老师们各个都是贤良,有栋梁之才,就是教导我其他东西的何先生也极有才华,是一名专才。”
朱元璋听到朱允炆的评价忍不住皱了皱眉,朱允炆看到朱元璋的表情,就更为小心翼翼了,在那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说的不对。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说道。
“何秋可不单单是一名专才,你有些小瞧他了。是不是平日里你很少与他接触?”
朱允炆说道。
“平素里,孙儿事情不少,就连何先生也有自己的事要做,是没有在东宫的师傅们相处的久。”
朱元璋有些不满的说道。
“是真的忙,还是因为有些忌惮他?”
朱允炆吓得脸色一变,赶紧深深一躬,向朱元璋解释道。
“非是孙儿妄言,孙儿才疏学浅,可朝政又很是繁忙,故而少了很多和何先生接触的机会。”
朱元璋在心里大摇其头,这一切不过是托词罢了,以朱元璋的精明,能看不出来朱允炆的小心思?
不外乎是觉得何秋是朱棣的女婿,不敢信任他罢了。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和朱允炆说道。
“不管怎么说,何秋都是皇亲国戚,不会对社稷有什么不满,更不会对你不满。”
“要知道,推行改革,也同样是何秋想要做的,自当初他献良种得以封爵的时候,他就是主张要改的人。”
“既然朝廷已经想要推行新政,就需要一批不一样的人才,这些人大都是没什么跟脚的,为了自保也会聚在你身边。”
“可是他们都是读过何秋编簒的教材的,说起来何秋也算他们的半师,你如果能把他拉到手,那么日后手下就会多出来一批靠谱的人才。”
“就算他岳父是燕王又能如何?”
朱允炆唯唯诺诺的点头称是, 他是不敢当面反驳朱元璋的。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的表情,忍不住开始自我怀疑了,朱允炆真的能管好大明江山吗?
如此猜忌多疑的太孙,真的有肩挑日月的豪气吗?
朱元璋再联想到之前晋王的事,朱元璋曾就陷入过纠结,究竟该如何处置晋王?
他曾就此事询问过朱允炆,朱允炆却力劝朱元璋放过晋王,说晋王到底是朱元璋的儿子,自己的叔父,若是不能宽厚晋王,恐怕会有人说道。
朱元璋本来还觉得朱允炆说的挺有道理的,可是转念一想,晋王确实是你的叔父,可是朱标更是你的父亲。
连因为父亲之死都能轻易放下去的朱允炆,真的会能承受住朝野上下的压力吗?
看着眼前唯唯诺诺的朱允炆,朱元璋就为他感到阵阵担心,心中极为忧虑,如此皇孙真的能够担当大统吗?
“身为一国储君,不应该对这些人才另眼相看,反而要尽量为我所用裁成。”
朱允炆慌慌张张的说的。
“皇祖父,孙儿无能,让皇祖父还在为担忧,还请皇祖父责罚。”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朱允炆一眼。
“人们都说隔辈亲,我这个当祖父的,又怎么舍得责怪你呢?只是你也需要一点点担起储君的责任啊,处事公平,不拘人才来历。”
朱允炆诺诺的点了点头。
朱元璋叹息道。
“你身为储君,不能一味的宽仁,更多的时候,要从天下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定要学会纵观全局,要不然很容易被人糊弄的。
做事的时候,要认准一点,我才是大局,就像你上次说的,认为把武勋之子和太学生提拔起来不好,可你想想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会因此辞官吗?
大局在我,你又何必那么照顾这些官员的情绪?”
朱元璋也是无奈,他已经不像以往教育朱标时那么精力充沛了,又不敢放朱允炆出去深入民间,只能这样一遍又一遍的给朱允炆提醒。
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希望朱允炆能把他的话记在心里。朱允炆也确实不停的在点着头,好像在认真记朱元璋说的这些东西。
可是等到和朱元璋分开之后,还是没有主动多和何秋沟通的心思,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改变。
这些事,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对朱允炆的失望又多了一分。
朱元璋也很清楚,为什么朱允炆会是这样的态度,他怕!
从他在何秋的课堂上说削藩的事,朱元璋就意识到了,朱允炆特别怕他的叔叔们,认为他们是动乱之源。
何况这些叔叔们都有不少兵马,晋王是特殊情况,朝廷才能这么快就把晋王作乱的火苗给扑灭了。
可是燕王若是想要作乱,朝廷就很难对他有所应对了。
但是朱元璋更明白的是,说到底这天下他们老朱家的人才是真正一体的,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们不管有多混账,至少有一点,绝对不会反对大明。
有这一点,朱元璋也就不在乎他们手里拿着很多军权了。
何况朱允炆大义在手,就算燕王反了又能如何?
归根究底。
还是朱允炆这人,自身的底气不够,若是他有朱标的底气,又怎么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朱元璋在心里转过无数个念头,还是个告诫自己,再等等看,孩子总要长大的那一天。
等到朱允炆长大一些,就能看清朝堂上的很多事了,没有自己亲身经历,恐怕朱允炆就一直不会明白。
文臣不应该是他最相信的那批人,该用,更改防!
朱元璋想到自己的身体,只能在心中暗自期待,希望在自己去世前,能看到朱允炆成长起来,要不然的话,改革大事恐怕要就此断了。
你是储君啊!怎么就能表现的这么小家子气?
思来想去,朱元璋又有些埋怨教导朱允炆的何秋等人,怎么会把太孙教成这样呢?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忘记了,何秋教导皇孙也不过一个月,要是真的能把太孙教成朱标那个样子,那才叫逆天了。
朱元璋想到这就问道。
“允炆,你觉得朕给你挑的老师们都如何?”
朱允炆连忙放下自己手中的奏章,恭敬的说道。
“东宫的老师们各个都是贤良,有栋梁之才,就是教导我其他东西的何先生也极有才华,是一名专才。”
朱元璋听到朱允炆的评价忍不住皱了皱眉,朱允炆看到朱元璋的表情,就更为小心翼翼了,在那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说的不对。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说道。
“何秋可不单单是一名专才,你有些小瞧他了。是不是平日里你很少与他接触?”
朱允炆说道。
“平素里,孙儿事情不少,就连何先生也有自己的事要做,是没有在东宫的师傅们相处的久。”
朱元璋有些不满的说道。
“是真的忙,还是因为有些忌惮他?”
朱允炆吓得脸色一变,赶紧深深一躬,向朱元璋解释道。
“非是孙儿妄言,孙儿才疏学浅,可朝政又很是繁忙,故而少了很多和何先生接触的机会。”
朱元璋在心里大摇其头,这一切不过是托词罢了,以朱元璋的精明,能看不出来朱允炆的小心思?
不外乎是觉得何秋是朱棣的女婿,不敢信任他罢了。
朱元璋语重心长的和朱允炆说道。
“不管怎么说,何秋都是皇亲国戚,不会对社稷有什么不满,更不会对你不满。”
“要知道,推行改革,也同样是何秋想要做的,自当初他献良种得以封爵的时候,他就是主张要改的人。”
“既然朝廷已经想要推行新政,就需要一批不一样的人才,这些人大都是没什么跟脚的,为了自保也会聚在你身边。”
“可是他们都是读过何秋编簒的教材的,说起来何秋也算他们的半师,你如果能把他拉到手,那么日后手下就会多出来一批靠谱的人才。”
“就算他岳父是燕王又能如何?”
朱允炆唯唯诺诺的点头称是, 他是不敢当面反驳朱元璋的。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的表情,忍不住开始自我怀疑了,朱允炆真的能管好大明江山吗?
如此猜忌多疑的太孙,真的有肩挑日月的豪气吗?
朱元璋再联想到之前晋王的事,朱元璋曾就陷入过纠结,究竟该如何处置晋王?
他曾就此事询问过朱允炆,朱允炆却力劝朱元璋放过晋王,说晋王到底是朱元璋的儿子,自己的叔父,若是不能宽厚晋王,恐怕会有人说道。
朱元璋本来还觉得朱允炆说的挺有道理的,可是转念一想,晋王确实是你的叔父,可是朱标更是你的父亲。
连因为父亲之死都能轻易放下去的朱允炆,真的会能承受住朝野上下的压力吗?
看着眼前唯唯诺诺的朱允炆,朱元璋就为他感到阵阵担心,心中极为忧虑,如此皇孙真的能够担当大统吗?
“身为一国储君,不应该对这些人才另眼相看,反而要尽量为我所用裁成。”
朱允炆慌慌张张的说的。
“皇祖父,孙儿无能,让皇祖父还在为担忧,还请皇祖父责罚。”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朱允炆一眼。
“人们都说隔辈亲,我这个当祖父的,又怎么舍得责怪你呢?只是你也需要一点点担起储君的责任啊,处事公平,不拘人才来历。”
朱允炆诺诺的点了点头。
朱元璋叹息道。
“你身为储君,不能一味的宽仁,更多的时候,要从天下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定要学会纵观全局,要不然很容易被人糊弄的。
做事的时候,要认准一点,我才是大局,就像你上次说的,认为把武勋之子和太学生提拔起来不好,可你想想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会因此辞官吗?
大局在我,你又何必那么照顾这些官员的情绪?”
朱元璋也是无奈,他已经不像以往教育朱标时那么精力充沛了,又不敢放朱允炆出去深入民间,只能这样一遍又一遍的给朱允炆提醒。
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希望朱允炆能把他的话记在心里。朱允炆也确实不停的在点着头,好像在认真记朱元璋说的这些东西。
可是等到和朱元璋分开之后,还是没有主动多和何秋沟通的心思,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改变。
这些事,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对朱允炆的失望又多了一分。
朱元璋也很清楚,为什么朱允炆会是这样的态度,他怕!
从他在何秋的课堂上说削藩的事,朱元璋就意识到了,朱允炆特别怕他的叔叔们,认为他们是动乱之源。
何况这些叔叔们都有不少兵马,晋王是特殊情况,朝廷才能这么快就把晋王作乱的火苗给扑灭了。
可是燕王若是想要作乱,朝廷就很难对他有所应对了。
但是朱元璋更明白的是,说到底这天下他们老朱家的人才是真正一体的,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们不管有多混账,至少有一点,绝对不会反对大明。
有这一点,朱元璋也就不在乎他们手里拿着很多军权了。
何况朱允炆大义在手,就算燕王反了又能如何?
归根究底。
还是朱允炆这人,自身的底气不够,若是他有朱标的底气,又怎么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朱元璋在心里转过无数个念头,还是个告诫自己,再等等看,孩子总要长大的那一天。
等到朱允炆长大一些,就能看清朝堂上的很多事了,没有自己亲身经历,恐怕朱允炆就一直不会明白。
文臣不应该是他最相信的那批人,该用,更改防!
朱元璋想到自己的身体,只能在心中暗自期待,希望在自己去世前,能看到朱允炆成长起来,要不然的话,改革大事恐怕要就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