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 章议迁都
黄子澄肯定的说道:“迁都是必然的,暂不提无险可守,单单是离养马地和九边太远,陛下就一定会迁都的。”
朱标微微颔首,确实是这样。
和最后一点比起来,就是养马地太远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整个朝廷中枢,离朝廷掌握的最精锐的兵马几千里远,若是边地有警,恐怕都等不到朝廷下令,就要大规模厮杀开了。
除非给边将一定的决定权力,但这大唐藩镇之祸在前,大明也不敢轻易开这条口子。
何况大军在外,若是边将有心叛乱,朝廷都弹压不过来,离得太远了。
唯有一个办法,把都城从金陵迁到北地,尽量离这些军事重镇近上一点。
这一点,就是黄子澄他们这些不通军事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更别说朱元璋这个久经战阵的皇帝了。
朱标监理朝政多年,对于金陵的种种弊端也是很清楚的。
朱标看着黄子澄问道。
“你觉得在何处建都比较好?”
黄子澄沉吟片刻,说道。
“我看还是洛阳好些。”
“长安自从唐以后,就变得有些残破,关中平原开发多年,产粮很少,若是要定都在那,一大批宫人、大臣、勋贵一同过去,每年粮食都不够吃。”
“开封虽然在宋朝成为了国都,可是这里也是无险可守,一马平川,一旦天数有变,恐怕很容易被攻破。何况开封地势较低,水系复杂,只怕也常常会被淹。”
“洛阳自隋炀开通大运河之后,粮食就可从南方一路水运,到达洛阳,粮食无忧,位置极佳,据天下之中,且附近有雄关高山,确实是处定都的好地方。”
朱标点了点头,叹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啊,只是现在还是要先去看看各地情况,若是民生凋敝,就不太适合在那营造都城了。”
黄子澄也点了点头,确实如此,要不然恐怕老早朱元璋就把都城迁走了。
要不是当初北地都比较残破,朝廷也没有太多的钱,朱元璋出于政治考虑,对内休养生息,事情就不会拖到现在了。
没过几天,朱标就动身出发,巡视四方,明面上说的是要探查民情,看看还有没有敢贪污受贿的。
但一看他巡视的地方,陕西、河南,这几处地方这两年也没听说有什么贪腐之事,更没什么大的灾情。
朝堂上的聪明人就明白了,这恐怕是想要迁都了。
朱元璋的心思,他们一直都明白,不过文官们都不想多事,能不迁都,尽量就不迁都。
只是看到眼下,连太子都先行考察地理了,他们就明白了,迁都之事,在所难免。
于是,不少人就试探着上奏,表明自己的迁都之意,朱元璋把这些奏章全部留中不发。
这下朝臣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鼓吹迁都的奏章很快就如同潮水一样向朱元璋涌来。
朱元璋有心把这群人都骂一顿,都闲的没事干了吗?!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了吗?!
可是这种事说到底还是需要一定的舆论支持的,没有这些官员的鼓噪,确实不是个好事。
朱元璋也就半推半就,默许了下来,只是下诏,不得延误各自工作。
……
迁都的风,很快就吹到了北平,朱棣知道这件事,也很惊讶,他在北平呆了这么多年,对金陵的风气也很不屑。
他自然是不满意金陵作为大明国都的,只是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元璋都没有这个想法,他都以为以后的国都就会在金陵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朱元璋忽然想要迁都。
朱棣把道衍和何秋喊过来,商议了起来。
道衍听完朱棣的疑惑,捋着胡子说道。
“陛下当初不迁都,恐怕是怜惜民力,刚刚驱逐北元,连年大战,唯有镇之以静,所以还留在金陵。”
“如今,北患已除,民生也慢慢恢复了,陛下手里又有了闲钱,心思就动了起来了。”
一旁的何秋沉默不语,他还有些印象,太子朱标就是因为考察国都的事死掉的吧?
好像是积劳成疾?反正之后朱元璋伤心过度,就没再提迁都的事了。
可是,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时候吧?
这历史算是提前了吗?
想到这,何秋有些恍惚,也不知道这次朱标会不会因为迁都之事太过劳累去世,按道理时间提前了,事情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发生了。
知道朱棣询问何秋,看到他没什么反应,连连又喊了他好几声,才把何秋从沉思中喊醒。
何秋有些茫然的看向朱棣,刚才他问的什么,何秋一个字都没听到。
朱棣无奈的说道。
“我是想问问你,你心目中比较合适的都城有哪些?”
何秋反问了句,“之前你和道衍大师商量,觉得哪些地方合适?”
“我和道衍大师都觉得洛阳就不错。”
何秋沉吟片刻说道。
“若是只想着和以往的各朝一样,那定都洛阳未尝不可,洛阳的条件确实比其他各地好太多了。”
“可若是想做出些改变,兼顾开海,最好的选择还是北平。”
朱棣有些惊讶,“北平?!”
何秋点了点头说道。
“北平以南,是大块平原,虽然因为黄河连年泛滥,现在收成不好,但若是大力治理黄河,还是能保障北平大部分的粮食开销的,其余不够的,可通过大运河或者海运送达。”
“东部就是天津港,距离北平特别近,海运的货物不过三日就能从天津抵达北平,交通往来非常便利,也能让朝廷更好的把控开海的得失!”
“整个北平城处在燕山和太行之间,有一定屏障,何况北部就是长城,是九边,蒙古没那么轻易冲进来,不容易威胁到北平。”
“再往北就是大宁,那边是一处养马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北平原本就是元朝的大都,宫殿营造比较完善,若是迁都到这,又可省下一大笔费用。”
朱棣摸了摸脑门,苦笑着说。
“被你这么一说,要我是父皇,我肯定会迁都到北平了。”
道衍略略思考了一会儿,就笑了。
“可是陛下终究不是殿下,陛下对元朝的造物是有一定排斥的,而且他不太清楚开海到底有何利可图,恐怕不会把北平作为备选。”
朱棣哀叹一声,他的心里是有些犹豫的,到底要不要把北平的情况告诉父皇,让他把国都建在这里呢?
可若是国都迁到北平,他朱棣恐怕就没地方可去了,北地已经封完了,南边无仗可打,他也不愿意到南边。
何秋看出了朱棣心里的犹豫,就劝道。
“殿下别想那么多,咱就当不知道,把这事埋在心里就好。”
朱棣默默点了点头,就看朱元璋能想起来北平不能。
何秋想了想,考虑了下明朝的部分历史说道。
“陛下想要迁都恐怕还有一个原因。”
看到朱棣把目光投向他,何秋认真的说道。
“殿下不觉得朝堂上的南方人太多了吗?”
朱棣耸然一惊,是啊!
朝堂上现在大半江西人,还有部分江浙地区的,出身北方的少之又少,纵然朱元璋采取了南北分榜的办法,北方人的比例也一直没有提上来。
朝廷这么多官员都是同乡,那这皇帝肯定是当不安稳的,国人一向重视同乡之情,这样纠缠在一块,吏治难清,还有结党谋私的趋势。
这也无怪乎朱元璋多次对勋贵,对官员下手了,全都是老乡,有些还是同乡加同年的交情。
这换了朱棣,他肯定也要动手的,不然政令都难以发出,下面的人阴奉阳违就会成为必然。
朱棣叹了口气说道,“平衡南北士子,这还真是个难事啊!”
若是朱元璋的迁都之心还有这种意味在里面,那这次迁都情况恐怕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
他朱棣还是老老实实的闭嘴为妙,他可不想惹得一身骚。
朱标微微颔首,确实是这样。
和最后一点比起来,就是养马地太远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整个朝廷中枢,离朝廷掌握的最精锐的兵马几千里远,若是边地有警,恐怕都等不到朝廷下令,就要大规模厮杀开了。
除非给边将一定的决定权力,但这大唐藩镇之祸在前,大明也不敢轻易开这条口子。
何况大军在外,若是边将有心叛乱,朝廷都弹压不过来,离得太远了。
唯有一个办法,把都城从金陵迁到北地,尽量离这些军事重镇近上一点。
这一点,就是黄子澄他们这些不通军事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更别说朱元璋这个久经战阵的皇帝了。
朱标监理朝政多年,对于金陵的种种弊端也是很清楚的。
朱标看着黄子澄问道。
“你觉得在何处建都比较好?”
黄子澄沉吟片刻,说道。
“我看还是洛阳好些。”
“长安自从唐以后,就变得有些残破,关中平原开发多年,产粮很少,若是要定都在那,一大批宫人、大臣、勋贵一同过去,每年粮食都不够吃。”
“开封虽然在宋朝成为了国都,可是这里也是无险可守,一马平川,一旦天数有变,恐怕很容易被攻破。何况开封地势较低,水系复杂,只怕也常常会被淹。”
“洛阳自隋炀开通大运河之后,粮食就可从南方一路水运,到达洛阳,粮食无忧,位置极佳,据天下之中,且附近有雄关高山,确实是处定都的好地方。”
朱标点了点头,叹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啊,只是现在还是要先去看看各地情况,若是民生凋敝,就不太适合在那营造都城了。”
黄子澄也点了点头,确实如此,要不然恐怕老早朱元璋就把都城迁走了。
要不是当初北地都比较残破,朝廷也没有太多的钱,朱元璋出于政治考虑,对内休养生息,事情就不会拖到现在了。
没过几天,朱标就动身出发,巡视四方,明面上说的是要探查民情,看看还有没有敢贪污受贿的。
但一看他巡视的地方,陕西、河南,这几处地方这两年也没听说有什么贪腐之事,更没什么大的灾情。
朝堂上的聪明人就明白了,这恐怕是想要迁都了。
朱元璋的心思,他们一直都明白,不过文官们都不想多事,能不迁都,尽量就不迁都。
只是看到眼下,连太子都先行考察地理了,他们就明白了,迁都之事,在所难免。
于是,不少人就试探着上奏,表明自己的迁都之意,朱元璋把这些奏章全部留中不发。
这下朝臣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鼓吹迁都的奏章很快就如同潮水一样向朱元璋涌来。
朱元璋有心把这群人都骂一顿,都闲的没事干了吗?!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了吗?!
可是这种事说到底还是需要一定的舆论支持的,没有这些官员的鼓噪,确实不是个好事。
朱元璋也就半推半就,默许了下来,只是下诏,不得延误各自工作。
……
迁都的风,很快就吹到了北平,朱棣知道这件事,也很惊讶,他在北平呆了这么多年,对金陵的风气也很不屑。
他自然是不满意金陵作为大明国都的,只是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元璋都没有这个想法,他都以为以后的国都就会在金陵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朱元璋忽然想要迁都。
朱棣把道衍和何秋喊过来,商议了起来。
道衍听完朱棣的疑惑,捋着胡子说道。
“陛下当初不迁都,恐怕是怜惜民力,刚刚驱逐北元,连年大战,唯有镇之以静,所以还留在金陵。”
“如今,北患已除,民生也慢慢恢复了,陛下手里又有了闲钱,心思就动了起来了。”
一旁的何秋沉默不语,他还有些印象,太子朱标就是因为考察国都的事死掉的吧?
好像是积劳成疾?反正之后朱元璋伤心过度,就没再提迁都的事了。
可是,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时候吧?
这历史算是提前了吗?
想到这,何秋有些恍惚,也不知道这次朱标会不会因为迁都之事太过劳累去世,按道理时间提前了,事情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发生了。
知道朱棣询问何秋,看到他没什么反应,连连又喊了他好几声,才把何秋从沉思中喊醒。
何秋有些茫然的看向朱棣,刚才他问的什么,何秋一个字都没听到。
朱棣无奈的说道。
“我是想问问你,你心目中比较合适的都城有哪些?”
何秋反问了句,“之前你和道衍大师商量,觉得哪些地方合适?”
“我和道衍大师都觉得洛阳就不错。”
何秋沉吟片刻说道。
“若是只想着和以往的各朝一样,那定都洛阳未尝不可,洛阳的条件确实比其他各地好太多了。”
“可若是想做出些改变,兼顾开海,最好的选择还是北平。”
朱棣有些惊讶,“北平?!”
何秋点了点头说道。
“北平以南,是大块平原,虽然因为黄河连年泛滥,现在收成不好,但若是大力治理黄河,还是能保障北平大部分的粮食开销的,其余不够的,可通过大运河或者海运送达。”
“东部就是天津港,距离北平特别近,海运的货物不过三日就能从天津抵达北平,交通往来非常便利,也能让朝廷更好的把控开海的得失!”
“整个北平城处在燕山和太行之间,有一定屏障,何况北部就是长城,是九边,蒙古没那么轻易冲进来,不容易威胁到北平。”
“再往北就是大宁,那边是一处养马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北平原本就是元朝的大都,宫殿营造比较完善,若是迁都到这,又可省下一大笔费用。”
朱棣摸了摸脑门,苦笑着说。
“被你这么一说,要我是父皇,我肯定会迁都到北平了。”
道衍略略思考了一会儿,就笑了。
“可是陛下终究不是殿下,陛下对元朝的造物是有一定排斥的,而且他不太清楚开海到底有何利可图,恐怕不会把北平作为备选。”
朱棣哀叹一声,他的心里是有些犹豫的,到底要不要把北平的情况告诉父皇,让他把国都建在这里呢?
可若是国都迁到北平,他朱棣恐怕就没地方可去了,北地已经封完了,南边无仗可打,他也不愿意到南边。
何秋看出了朱棣心里的犹豫,就劝道。
“殿下别想那么多,咱就当不知道,把这事埋在心里就好。”
朱棣默默点了点头,就看朱元璋能想起来北平不能。
何秋想了想,考虑了下明朝的部分历史说道。
“陛下想要迁都恐怕还有一个原因。”
看到朱棣把目光投向他,何秋认真的说道。
“殿下不觉得朝堂上的南方人太多了吗?”
朱棣耸然一惊,是啊!
朝堂上现在大半江西人,还有部分江浙地区的,出身北方的少之又少,纵然朱元璋采取了南北分榜的办法,北方人的比例也一直没有提上来。
朝廷这么多官员都是同乡,那这皇帝肯定是当不安稳的,国人一向重视同乡之情,这样纠缠在一块,吏治难清,还有结党谋私的趋势。
这也无怪乎朱元璋多次对勋贵,对官员下手了,全都是老乡,有些还是同乡加同年的交情。
这换了朱棣,他肯定也要动手的,不然政令都难以发出,下面的人阴奉阳违就会成为必然。
朱棣叹了口气说道,“平衡南北士子,这还真是个难事啊!”
若是朱元璋的迁都之心还有这种意味在里面,那这次迁都情况恐怕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
他朱棣还是老老实实的闭嘴为妙,他可不想惹得一身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