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宁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之后,权分六部,而六部之首的吏部天官,是名正言顺的百官之首。早朝排班的时候,蹇义是站在文臣第一位的。
至于内阁诸臣,别说此刻还没成立,就算成立了,内阁大学士也不过区区五品而已,别说跟蹇义比了,就算是和通政使比,都差了一大截。
所谓三杨辅政,其实是内阁权柄越来越大之后,才被人吹嘘起来的,在永乐朝,当之无愧的大佬就是蹇义和夏原吉,这俩位一个执掌人事,一个执掌财政,历二十年而不倒,绝对是朱棣手下的台柱子。
偏偏这两位又是出自徐增寿的门下,或者说是徐增寿推荐给朱棣的。老爹留下的这份人脉,实在是太恐怖了。
徐景昌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姚广孝那么有把握让自己当通政使。他必定知道徐增寿和朱棣之间的往来通信。
如果徐景昌只是个勋贵子弟,也就罢了。一旦发现他有才华,有见识,老和尚怎么可能放过他!
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徐家能一门二公,除了跟朱棣的关系之外,还有朝臣的认可,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而言之,此时的徐景昌觉得自己的地位似乎又高了那么一点点。
早知道还有这一层关系,我就不该那么轻易答应老和尚,再要几个条件才行……徐景昌暗暗埋怨自己,却也悔之晚矣。
要不重来一次三顾茅庐?
“天官,选贤举能,也是人臣本分。我爹能推荐您,必是有安邦定国之策。我年纪也小,当这个通政使,纯粹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我琢磨着,您执掌吏部考评,找个机会,给我打个下等评价,罢官回府就是了。”徐景昌提议道。
蹇义听到这里,险些一口水喷出来。
别人都是求他给好评,为了升官,主动要求差评的,自己还是第一次见到。眼前这位小侯爷,真是与众不同。
“少侯爷,通政使可是大九卿之一,通达政务,联系内外,调理朝政。手上的权柄极重,能管的事情也非常多。而且你又是皇后的侄子,和陛下连着亲戚,没有人比你更适合这位置了。原来我还发愁,没想到能有你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真是运气。”
徐景昌保持着警惕,不光是对着姚广孝,也包括眼前这位和和气气的大叔蹇义。
吏部就是个摆弄人的地方,要是轻易信了他的话,简直不知道怎么死的。
他越是说通政使重要,就越要小心谨慎。
“我自己有多大本事,一清二楚,我志不在朝堂,只想追寻浩渺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对了,蹇天官,你看有没有那种很得罪人的事情,让我捅个不大不小的篓子,就能顺利免官的,你跟我说说呗。”
蹇义当真是哭笑不得,他是真的没有料到,武阳侯的这个儿子,还真是个妙人。
“要说得罪人的事情,我这里倒是有一件,别人未必能干得了。就是宁王朱权,想要讨一块封地。”
徐景昌一愣神,“他的封地不是在大宁吗?又要什么封地?”
蹇义道:“是这样的,陛下有意将大宁都司撤了,内迁保定。还有就是朵颜三卫的事情,陛下有意招抚,因此撤去大宁都司,也是示好之意。”
徐景昌渐渐听明白了,这还是靖难之役留下的屁股没擦干净……当初朱棣兵马不足,而在塞上大宁就藩的宁王朱权,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实力非常雄厚。
朱棣就劫持了宁王朱权,跟他一起造反,甚至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如今朱棣坐上了龙椅,毫无疑问是不可能拿一半江山酬谢朱权,甚至不想让他回到大宁,万一这位想不开,再来个靖难之役怎么办?
至于朵颜三卫的事情,同样是朱棣满世界许诺的结果。他的麾下就有不少蒙古骑兵,靖难成功,论功行赏。
别的不说了,撤销大宁都司,留出这块宽敞的牧场,以示和平友好之意。
也就是说,你朱棣靖难成功了,该兑现承诺了。
蹇义探身道:“徐通政,别的事情都好说,我也能应付,只是牵涉到了宁王,我一个臣子不好说。再有就是朵颜三卫的事情,也不好办。你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
徐景昌很认真想了想,而后道:“我要是处理了这事,能不能找两个御史弹劾,让我罢官回家?”
蹇义翻了翻眼皮,绷着脸道:“我会尽力而为。”
徐景昌深吸口气,笑道:“其实这事不难,只要名义上将大宁给宁王,实际上交给朵颜三卫就是了。”
蹇义一时没明白,“徐通政,你是什么意思?当真要把大明疆域交给蒙古人?”
徐景昌一笑,“不是的,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我的意思是咱们建了大宁都司,总要妥善管理吧!现在我们加恩朵颜三卫,他们也未必会治理,所以我们还要留一套官吏。待到合适的时机,再把大宁交给他们。当然了,这个合适时机,就看朝廷了。”
“这样一来呢,大宁尚在手里,宁王也不好随便更改封地,就把他留在京城,每年发放藩王俸禄,养起来就是了。”徐景昌从容不迫道。
蹇义稍微一愣,紧跟着目瞪口呆,这主意还真是不错!
宁王因为参与靖难,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肯定心中不满。
朱棣做事不厚道,但身为天子,也不能纵容朱权,反正都是对不起,不如一坑到底。
至于朵颜三卫的事情,名义给他们,实际不给,就这么拖延着,最好能拖个一百年。
“徐通政,你这都是跟谁学的,竟能如此恰到好处?”
徐景昌笑而不语,保持着深沉。
蹇义也不好多问,赶快起身,拉着徐景昌,去见朱棣。
他们来得还挺巧,宁王朱权真的来找朱棣了。
“陛下,臣弟不敢有奢望,若是不能回大宁都司,情愿意在内地就藩。”
朱棣看了看这个兄弟,沉声道:“你看上了哪里?”
“苏州!”
朱权很干脆道:“臣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找个繁华富贵地,温柔和善乡,安享富贵荣华,还望陛下恩准。”
朱棣深深吸口气,他倒是想把朱权养起来,但是苏州这地方确实不行。
“是这样的,当初父皇灭了张士诚,苏州的赋税就比别的地方高,又是南直隶,就在京畿之下,让你就藩,怕是不妥。”
朱权也猜到了结果,却不慌乱,而是说道:“既然苏州不行,那就钱塘吧,那也不错!”
自然不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要苏州,就是杭州呗!
朱棣一肚子怒气没地方撒,治国到底不是过家家,兄弟之间,分家析产也算是平常。但是要把天下第一等的膏腴之地,分给藩王,削弱朝廷财力,朱棣无论如何,也干不出来。
宁可被骂忘恩负义,说话不算数,朱棣也认了。
但是这话要怎么说出口,竟是十分为难。
明明已经告诉了蹇义,让他过来帮忙说话,这家伙怎么来的这么慢?
就在朱棣烦心的时候,郑和前来通禀,说是蹇义和徐景昌求见。
朱棣一喜,连忙让他们进来。
见礼之后,朱棣就笑道:“十七弟,你看见这个年轻人没有?他是武阳侯的儿子,皇后的侄子,年少聪明,颇会读书,俺提拔他当了通政使,对待有功之臣,俺不会吝啬。十七弟不用担心,只是眼下事情不少,可否缓一缓?”
朱棣这么说了,朱权还能说什么,只能答应呗。
但是蹇义和徐景昌都商量好了,哪能错过机会。
“陛下,臣斗胆谏言,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宁王确实有大功于陛下,陛下也不忍宁王殿下流落在外,兄弟之间,旦夕不能相见。不如这样,就把宁王留在京城,陛下可赐下宅子,给宁王居住。”蹇义朗声说道。
朱权听得目瞪口呆,谁愿意留在京城啊?
这时候徐景昌也笑了,“陛下,宁王的封地依旧保留,俸禄也照旧,只是恩准他住在京城,毕竟宁王和其他藩王不同,陛下特别恩遇,也是情理之中。”
朱权简直要骂娘了,这算什么恩遇,你们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不答应!
至于内阁诸臣,别说此刻还没成立,就算成立了,内阁大学士也不过区区五品而已,别说跟蹇义比了,就算是和通政使比,都差了一大截。
所谓三杨辅政,其实是内阁权柄越来越大之后,才被人吹嘘起来的,在永乐朝,当之无愧的大佬就是蹇义和夏原吉,这俩位一个执掌人事,一个执掌财政,历二十年而不倒,绝对是朱棣手下的台柱子。
偏偏这两位又是出自徐增寿的门下,或者说是徐增寿推荐给朱棣的。老爹留下的这份人脉,实在是太恐怖了。
徐景昌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姚广孝那么有把握让自己当通政使。他必定知道徐增寿和朱棣之间的往来通信。
如果徐景昌只是个勋贵子弟,也就罢了。一旦发现他有才华,有见识,老和尚怎么可能放过他!
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徐家能一门二公,除了跟朱棣的关系之外,还有朝臣的认可,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而言之,此时的徐景昌觉得自己的地位似乎又高了那么一点点。
早知道还有这一层关系,我就不该那么轻易答应老和尚,再要几个条件才行……徐景昌暗暗埋怨自己,却也悔之晚矣。
要不重来一次三顾茅庐?
“天官,选贤举能,也是人臣本分。我爹能推荐您,必是有安邦定国之策。我年纪也小,当这个通政使,纯粹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我琢磨着,您执掌吏部考评,找个机会,给我打个下等评价,罢官回府就是了。”徐景昌提议道。
蹇义听到这里,险些一口水喷出来。
别人都是求他给好评,为了升官,主动要求差评的,自己还是第一次见到。眼前这位小侯爷,真是与众不同。
“少侯爷,通政使可是大九卿之一,通达政务,联系内外,调理朝政。手上的权柄极重,能管的事情也非常多。而且你又是皇后的侄子,和陛下连着亲戚,没有人比你更适合这位置了。原来我还发愁,没想到能有你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真是运气。”
徐景昌保持着警惕,不光是对着姚广孝,也包括眼前这位和和气气的大叔蹇义。
吏部就是个摆弄人的地方,要是轻易信了他的话,简直不知道怎么死的。
他越是说通政使重要,就越要小心谨慎。
“我自己有多大本事,一清二楚,我志不在朝堂,只想追寻浩渺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对了,蹇天官,你看有没有那种很得罪人的事情,让我捅个不大不小的篓子,就能顺利免官的,你跟我说说呗。”
蹇义当真是哭笑不得,他是真的没有料到,武阳侯的这个儿子,还真是个妙人。
“要说得罪人的事情,我这里倒是有一件,别人未必能干得了。就是宁王朱权,想要讨一块封地。”
徐景昌一愣神,“他的封地不是在大宁吗?又要什么封地?”
蹇义道:“是这样的,陛下有意将大宁都司撤了,内迁保定。还有就是朵颜三卫的事情,陛下有意招抚,因此撤去大宁都司,也是示好之意。”
徐景昌渐渐听明白了,这还是靖难之役留下的屁股没擦干净……当初朱棣兵马不足,而在塞上大宁就藩的宁王朱权,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实力非常雄厚。
朱棣就劫持了宁王朱权,跟他一起造反,甚至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如今朱棣坐上了龙椅,毫无疑问是不可能拿一半江山酬谢朱权,甚至不想让他回到大宁,万一这位想不开,再来个靖难之役怎么办?
至于朵颜三卫的事情,同样是朱棣满世界许诺的结果。他的麾下就有不少蒙古骑兵,靖难成功,论功行赏。
别的不说了,撤销大宁都司,留出这块宽敞的牧场,以示和平友好之意。
也就是说,你朱棣靖难成功了,该兑现承诺了。
蹇义探身道:“徐通政,别的事情都好说,我也能应付,只是牵涉到了宁王,我一个臣子不好说。再有就是朵颜三卫的事情,也不好办。你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
徐景昌很认真想了想,而后道:“我要是处理了这事,能不能找两个御史弹劾,让我罢官回家?”
蹇义翻了翻眼皮,绷着脸道:“我会尽力而为。”
徐景昌深吸口气,笑道:“其实这事不难,只要名义上将大宁给宁王,实际上交给朵颜三卫就是了。”
蹇义一时没明白,“徐通政,你是什么意思?当真要把大明疆域交给蒙古人?”
徐景昌一笑,“不是的,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我的意思是咱们建了大宁都司,总要妥善管理吧!现在我们加恩朵颜三卫,他们也未必会治理,所以我们还要留一套官吏。待到合适的时机,再把大宁交给他们。当然了,这个合适时机,就看朝廷了。”
“这样一来呢,大宁尚在手里,宁王也不好随便更改封地,就把他留在京城,每年发放藩王俸禄,养起来就是了。”徐景昌从容不迫道。
蹇义稍微一愣,紧跟着目瞪口呆,这主意还真是不错!
宁王因为参与靖难,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肯定心中不满。
朱棣做事不厚道,但身为天子,也不能纵容朱权,反正都是对不起,不如一坑到底。
至于朵颜三卫的事情,名义给他们,实际不给,就这么拖延着,最好能拖个一百年。
“徐通政,你这都是跟谁学的,竟能如此恰到好处?”
徐景昌笑而不语,保持着深沉。
蹇义也不好多问,赶快起身,拉着徐景昌,去见朱棣。
他们来得还挺巧,宁王朱权真的来找朱棣了。
“陛下,臣弟不敢有奢望,若是不能回大宁都司,情愿意在内地就藩。”
朱棣看了看这个兄弟,沉声道:“你看上了哪里?”
“苏州!”
朱权很干脆道:“臣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找个繁华富贵地,温柔和善乡,安享富贵荣华,还望陛下恩准。”
朱棣深深吸口气,他倒是想把朱权养起来,但是苏州这地方确实不行。
“是这样的,当初父皇灭了张士诚,苏州的赋税就比别的地方高,又是南直隶,就在京畿之下,让你就藩,怕是不妥。”
朱权也猜到了结果,却不慌乱,而是说道:“既然苏州不行,那就钱塘吧,那也不错!”
自然不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要苏州,就是杭州呗!
朱棣一肚子怒气没地方撒,治国到底不是过家家,兄弟之间,分家析产也算是平常。但是要把天下第一等的膏腴之地,分给藩王,削弱朝廷财力,朱棣无论如何,也干不出来。
宁可被骂忘恩负义,说话不算数,朱棣也认了。
但是这话要怎么说出口,竟是十分为难。
明明已经告诉了蹇义,让他过来帮忙说话,这家伙怎么来的这么慢?
就在朱棣烦心的时候,郑和前来通禀,说是蹇义和徐景昌求见。
朱棣一喜,连忙让他们进来。
见礼之后,朱棣就笑道:“十七弟,你看见这个年轻人没有?他是武阳侯的儿子,皇后的侄子,年少聪明,颇会读书,俺提拔他当了通政使,对待有功之臣,俺不会吝啬。十七弟不用担心,只是眼下事情不少,可否缓一缓?”
朱棣这么说了,朱权还能说什么,只能答应呗。
但是蹇义和徐景昌都商量好了,哪能错过机会。
“陛下,臣斗胆谏言,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宁王确实有大功于陛下,陛下也不忍宁王殿下流落在外,兄弟之间,旦夕不能相见。不如这样,就把宁王留在京城,陛下可赐下宅子,给宁王居住。”蹇义朗声说道。
朱权听得目瞪口呆,谁愿意留在京城啊?
这时候徐景昌也笑了,“陛下,宁王的封地依旧保留,俸禄也照旧,只是恩准他住在京城,毕竟宁王和其他藩王不同,陛下特别恩遇,也是情理之中。”
朱权简直要骂娘了,这算什么恩遇,你们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