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小说 > 收藏纪元全文免费阅读

第42章 看门世家

目录
  有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又有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位就是一看门的油腻大叔,可是值不当别人又是敬烟,又是陪笑陪聊的。

  “得,被您看出来了,我也不藏着掖着了。”

  常闲不敢小觑天下英雄,老实道:“我不是收旧货的吗,看您手头的扇子有年头了,想上手看看……“

  “我还说是什么事儿呢,这弯得绕东三省去了,看吧看吧……“

  男子挺爽快的答应。

  常闲定睛一看,折扇的品相尚佳,不失风采。

  正面是观音图,背面是用簪花小楷书写的《心经》。

  看其款识,正反面的书画都是出自梅兰芳之手。

  “嚯,原来是梅先生的扇子,这可是有说道了,您这是怎么来的啊?“

  “说起这扇子吧,是我们家老爷子留下的,他在世的时候啊,在津门大戏院工作……“

  “那您这是曲艺世家啊,难怪刚才听您那西皮二黄可是不错,有板有眼的!“

  “哪儿的曲艺世家,我们是看门世家!“

  男子嘿了一声,“他在津门大戏院看门,我在这儿看门!“

  他拍拍脑门,特自豪,“都是看门,在津门大戏院可是不一样。“

  “原来那可是叫中国大戏院,知道吗?是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顾维钧先生给的地,有五层,设三层观众席,坐席2380个,绝对的中国第一,孟少臣先生还在那儿安装了丑国奥地斯电梯………”

  男子一脸与有荣焉的表情:“你别说洋鬼子的东西,就是皮实,就这电梯据说现在都还在使用……“

  虽然常闲不是票友,津门大戏院他还是知道的。

  津门大戏院在京剧行是什么地位呢?

  这么说吧,音乐家眼中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什么地位,当时津门大戏院在京剧行中就什么地位。

  当时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等各派名家走马灯似的,那叫络绎不绝。

  行内话说什么?

  “唱红中国,中国唱红!“

  没在津门大戏院叫响字号,没在那里的舞台得彩就敢称角?

  姥姥!

  ……

  “三六年开幕是当时的津门市长张自忠将军为戏院剪彩,马连良先生主持。当时我们家老爷子就在那儿了。“

  男子看得出是真正的戏迷,“爷们,听过相声卖站票吗?当时那人头乌泱乌泱的,是真的卖站票啊!“

  “当时马先生和姜妙香、李洪福、刘连荣、茹富蕙等名家合作,首场揭幕演出了《群英会》和《借东风》,后面马连良还加演《跳加官》。”

  “知道吗?马先生一生就演出过这一场《跳加官》啊!搁现在,别说站票,挂票也要去啊!“

  他一脸神往:“我是没这福分啰,也就我们家老爷子,打三六年开始他就在那儿,一直到退休,哪场好戏也没落下,哪个角都熟……“

  常闲也不搭话,笑吟吟的听着,他特别喜欢听这样的故事,这也是一种传承。

  “你小子运道好,他孙子我儿子眼看着要结婚,被这婚房给难住了,本来想等着房价能落点儿吧,没想到它反倒涨得邪乎……“

  男子的声音中透着无奈和落寞:“这些东西都是老爷子当年陪笑脸求来的,本来是打死也不会卖的,但谁让做老子的没本事呢!“

  老津门人有这毛病,儿子结婚,老子得给备上房子,要不然就会被人嘲笑老子没本事。

  可这一个月一千多收入的老子在长着翅膀的钢筋水泥面前,能有多大的本事呢?

  说着,他蹭的站起来,把传达室锁上:“你帮我看着点,二十分钟,我把家里的都拿来,你先看看!”

  二十分钟之后,他抱着厚实的一卷过来。

  用牛皮纸细细的包着,很是用心。

  常闲看着眼前这一堆,数数足足有二十七幅,不用细看,从灵觉感应都是真迹。

  有书有画,可能和职业关系,几乎都是扇面,主要是团扇和折扇。

  ……

  说起扇子,这又有的说头。

  我们普通人吧,自然是逮着什么就是什么,实在没有,撩起衣衫也能扇呼两下子。

  但有身份的人,可就不一样了。

  有权的人,一块泥巴都要显示等级,有钱的人,喝口水都要体现身份。

  扇子作为重要饰物,当然不能随便。

  随什么东西都要有往祖坟上刨的精神,最初的扇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

  现如今印第安土人,人就下身披着树叶,头上戴着羽毛。

  我们的古人大抵也如此,尤其是华丽的羽毛,可代表着猎物和财富。

  所以古代有身份的人,就用羽毛并列成扇子。

  现在在戏剧舞台,人可以看到帝王的仪仗,后面是团团的用羽毛做的宝扇,其实那就是一种炫富。

  汉朝的时候羽扇流行,当然最好的羽毛,肯定是在贵族手里。

  诸葛亮羽扇纶巾,这个形象已经千古。

  他手上拿的绝对不是一把普通的羽毛扇,至少是当时最好的羽毛,最洁白的羽毛,配着华贵的装饰。

  男人用羽扇,女人呢?

  用丝绸的团扇。

  在汉朝的后宫,就流行像月亮一样的团扇。

  班婕妤是这样写的:“皎洁如霜雪,团圆似明月”。

  这扇子,既可以扇风,又可以做美人的道具。

  遮住半边脸,产生了审美的效果。

  但是这样的扇子,因为不好洗涤,往往只能够用一个夏天,第二年就等着再做新的吧。于是美丽的扇子就变成了怨妇或者文人的牢骚,扇子就是等待用完了被抛弃的。

  折扇的出现比团扇晚,据说是朝.鲜传过来的。

  但有人引经据典,说中国人哪里就没有折扇?咱们这么聪明还需要从朝.鲜传过来吗?至少在晋朝就有了叠扇。

  也是,想一想原理,折叠折叠,这就和折扇差不离了。

  但宋朝的苏东坡确实是说,朝.鲜喜欢做一种折扇,展开广尺,合上来两指许。

  不管信不信吧,折扇的盛行是在明朝,由皇帝开始主导。

  永乐皇帝他在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大的折扇,哧溜就把上面打开,还经常在上面吟诗作赋,分发给大臣。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于是乎江南四大才子,人人都是折扇的形象代言人。
目录
热门小说推荐:大医凌然 无限列车 我从凡间来 仙界第一卧底 第一氏族 嫡女贵嫁 一拳歼星 传奇再现 通天之路 无敌师叔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