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鉴别古琴(二更之一)
八点五十八分,最后一位主宾终于露面了,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士,西装革履,气宇轩昂。
重要的活动掐着点来,其实是一种怠慢。
蔡高阳掩饰住不快的神情,把最后一位主宾引到讲台上坐下。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微汗,向来宾们致开场白:“各位嘉宾,各位好友,我们华夏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证的已有三千多年。《诗经》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说的就是古琴。今天在寒舍举办古琴鉴赏交流会,以琴会友,是我蔡某人的荣幸。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主要嘉宾。”
“古琴鉴藏家黄兴文先生。”
须发皆白、身穿藏青色休闲衣衫的老翁,起身向大家致意。下面响起礼貌性的掌声。
“港大中文系教授武婉女士。”
文文静静身穿旗袍的中年女子起身致意。
礼貌性的掌声。
“中环古琴社社长丁永宁先生。”
西装革履的男士起身致意。
礼貌性的掌声。
就在大家觉得已经介绍完的时候,蔡高阳又说道:“最后,请让我荣幸地介绍一位内地来的神医,我的救命恩人,严子休严先生。”说完带头鼓掌。
严子休微微有些意外,但还是在掌声中从容起身,先转身向观众席致意,后向主宾们致意,然后自然地坐下。
众人一边鼓掌一边窃窃私语:“这个年轻人是谁?”
“怎么小蔡这么隆重地介绍他?”
“我好像听说过,蔡高阳的颈椎病就是他治好的。”
“有那么神吗?”
“可能有两把刷子。你看田华对他也是很敬重的样子。”
……
“我们今天的活动分为三大项。第一是鉴别古琴,第二是欣赏名琴,第三是琴艺交流。”蔡高阳宣布道,“下面是第一项,鉴别古琴。有请古琴鉴藏家黄兴文先生主持。”
蔡高阳说完,下台走到严子休身边坐下。
须发皆白的黄老先生起身说道:“各位嘉宾,各位好友,古琴作为一种器物,除了满足古琴演奏家的需求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存世的50余种不同风格的古琴造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由于古琴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一些艺术价值不高的仿品也频现于各大文物交易场所。因此,如何鉴赏和收藏古琴已成为艺术品收藏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说得是啊。”下面的观众频频点头。所谓术业有专攻。黄老先生的话,一听就是行家里手。
黄老先生拍了拍手,两位佣人抬上一个琴箱。
佣人打开琴箱,小心翼翼地把一张古琴取出来放在书桌上。书桌较高,大家都能看到。
“诸位觉得此琴如何?”黄老先生笑问。
观众们议论纷纷,此琴古色古香,线条、弧度都较自然,冠角的用料、雕刻也很精美。但到底如何,隔行如隔山,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蔡高阳对严子休说:“有人认为这是一张元琴,价值八十万港币。”
严子休用望气诀和时光回溯术看了看,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他这一摇头,被黄老先生看到了:“这位严小友,可是有话要说?”
严子休不得已,起身说道:“此琴为新旧搭配而成,价值不高。”
除了黄老先生之外,其他人都是一愣:这严医生居然还懂古琴鉴别?
黄老先生抚须笑道:“严小友可愿意进一步加以说明?”
“此琴没有旧气,除额头部位和二弦以外六徽至七徽间、底面的尾部是真流水断外,其余部分的断纹皆十分生硬,即是证据。”
“哈哈,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此琴新旧搭配,价值不高。好,好,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老夫展示此琴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收藏古琴时不要随意出手。严小友请就座。”
下面的观众都感觉这里面的水好深,没有真正的专家保驾护航,确实不能冲动。
台下站起一位女观众,三十多岁,相貌端庄:“黄老先生,我叫顾映之。最近买到一张琴,不知道能否麻烦您给鉴别鉴别?”
得到黄老先生应允后,她一招手,佣人们抬上一个琴箱。
等把琴取出来时,严子休远远望去,只见琴体匀称平和、神恬气静,漆色温润悦目,不由得点头赞赏。
田华问道:“严老弟,莫非此琴不错?”
“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确实是一张好琴。”
由于严子休坐在前排,这话又被黄老先生听到了:“严小友可愿上台共同鉴赏?”说完带头鼓掌欢迎。
下面的林老板、蔡高阳和田华跟着鼓掌,带动了观众们一起鼓掌。台上的另外两位主宾,带有疑虑地礼貌性鼓了鼓掌。
严子休也没客气,上了讲台。女观众顾映之也站在了古琴旁边。
黄老问:“严小友可能看出此琴优劣?”
这是一张仲尼式的古琴,通体皆是流水断,断纹波光粼粼。
严子休拨动残存的三根琴弦,顿时即从琴腹内发出幽古灵透之声,令人顿消躁妄之气:“此乃一张宝琴。”
黄老先生又问:“出自何朝何代?”
严子休早已用望气诀和时光回溯术看过了:“宋代。”
女观众顾映之轻轻一笑:“严医生说此琴是宝琴,确实不错。朝代却是说错了。”
严子休问:“愿闻其详。”他不急着反驳,而是先听听对方的依据。
顾映之道:“我是按明琴的价格买的,当然希望它是宋琴。但是此琴腹内有款识,写的是大明万历丁丑年黄文昊制。诸多专家都判断为明琴。所以严医生看错了啊。”
听到严子休判断错了,林老板等人自然是惋惜,当然也有看笑话的。
比如中环古琴社社长丁永宁,就不屑地一笑。他觉得小年轻就是小年轻,碰巧说对一句两句还行。实战起来,还是功力不足。
黄老先生端详了一番此琴,又用手电筒照着,看了看琴腹内的款识,有些拿不准:“严小友说是宋琴,我初看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这琴腹内的明人款识,让我有些犹豫了。”
本章部分内容参考与化用了马维衡先生的《琴事百问》,特表致谢。
重要的活动掐着点来,其实是一种怠慢。
蔡高阳掩饰住不快的神情,把最后一位主宾引到讲台上坐下。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微汗,向来宾们致开场白:“各位嘉宾,各位好友,我们华夏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证的已有三千多年。《诗经》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说的就是古琴。今天在寒舍举办古琴鉴赏交流会,以琴会友,是我蔡某人的荣幸。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主要嘉宾。”
“古琴鉴藏家黄兴文先生。”
须发皆白、身穿藏青色休闲衣衫的老翁,起身向大家致意。下面响起礼貌性的掌声。
“港大中文系教授武婉女士。”
文文静静身穿旗袍的中年女子起身致意。
礼貌性的掌声。
“中环古琴社社长丁永宁先生。”
西装革履的男士起身致意。
礼貌性的掌声。
就在大家觉得已经介绍完的时候,蔡高阳又说道:“最后,请让我荣幸地介绍一位内地来的神医,我的救命恩人,严子休严先生。”说完带头鼓掌。
严子休微微有些意外,但还是在掌声中从容起身,先转身向观众席致意,后向主宾们致意,然后自然地坐下。
众人一边鼓掌一边窃窃私语:“这个年轻人是谁?”
“怎么小蔡这么隆重地介绍他?”
“我好像听说过,蔡高阳的颈椎病就是他治好的。”
“有那么神吗?”
“可能有两把刷子。你看田华对他也是很敬重的样子。”
……
“我们今天的活动分为三大项。第一是鉴别古琴,第二是欣赏名琴,第三是琴艺交流。”蔡高阳宣布道,“下面是第一项,鉴别古琴。有请古琴鉴藏家黄兴文先生主持。”
蔡高阳说完,下台走到严子休身边坐下。
须发皆白的黄老先生起身说道:“各位嘉宾,各位好友,古琴作为一种器物,除了满足古琴演奏家的需求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存世的50余种不同风格的古琴造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由于古琴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一些艺术价值不高的仿品也频现于各大文物交易场所。因此,如何鉴赏和收藏古琴已成为艺术品收藏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说得是啊。”下面的观众频频点头。所谓术业有专攻。黄老先生的话,一听就是行家里手。
黄老先生拍了拍手,两位佣人抬上一个琴箱。
佣人打开琴箱,小心翼翼地把一张古琴取出来放在书桌上。书桌较高,大家都能看到。
“诸位觉得此琴如何?”黄老先生笑问。
观众们议论纷纷,此琴古色古香,线条、弧度都较自然,冠角的用料、雕刻也很精美。但到底如何,隔行如隔山,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蔡高阳对严子休说:“有人认为这是一张元琴,价值八十万港币。”
严子休用望气诀和时光回溯术看了看,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他这一摇头,被黄老先生看到了:“这位严小友,可是有话要说?”
严子休不得已,起身说道:“此琴为新旧搭配而成,价值不高。”
除了黄老先生之外,其他人都是一愣:这严医生居然还懂古琴鉴别?
黄老先生抚须笑道:“严小友可愿意进一步加以说明?”
“此琴没有旧气,除额头部位和二弦以外六徽至七徽间、底面的尾部是真流水断外,其余部分的断纹皆十分生硬,即是证据。”
“哈哈,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此琴新旧搭配,价值不高。好,好,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老夫展示此琴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收藏古琴时不要随意出手。严小友请就座。”
下面的观众都感觉这里面的水好深,没有真正的专家保驾护航,确实不能冲动。
台下站起一位女观众,三十多岁,相貌端庄:“黄老先生,我叫顾映之。最近买到一张琴,不知道能否麻烦您给鉴别鉴别?”
得到黄老先生应允后,她一招手,佣人们抬上一个琴箱。
等把琴取出来时,严子休远远望去,只见琴体匀称平和、神恬气静,漆色温润悦目,不由得点头赞赏。
田华问道:“严老弟,莫非此琴不错?”
“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确实是一张好琴。”
由于严子休坐在前排,这话又被黄老先生听到了:“严小友可愿上台共同鉴赏?”说完带头鼓掌欢迎。
下面的林老板、蔡高阳和田华跟着鼓掌,带动了观众们一起鼓掌。台上的另外两位主宾,带有疑虑地礼貌性鼓了鼓掌。
严子休也没客气,上了讲台。女观众顾映之也站在了古琴旁边。
黄老问:“严小友可能看出此琴优劣?”
这是一张仲尼式的古琴,通体皆是流水断,断纹波光粼粼。
严子休拨动残存的三根琴弦,顿时即从琴腹内发出幽古灵透之声,令人顿消躁妄之气:“此乃一张宝琴。”
黄老先生又问:“出自何朝何代?”
严子休早已用望气诀和时光回溯术看过了:“宋代。”
女观众顾映之轻轻一笑:“严医生说此琴是宝琴,确实不错。朝代却是说错了。”
严子休问:“愿闻其详。”他不急着反驳,而是先听听对方的依据。
顾映之道:“我是按明琴的价格买的,当然希望它是宋琴。但是此琴腹内有款识,写的是大明万历丁丑年黄文昊制。诸多专家都判断为明琴。所以严医生看错了啊。”
听到严子休判断错了,林老板等人自然是惋惜,当然也有看笑话的。
比如中环古琴社社长丁永宁,就不屑地一笑。他觉得小年轻就是小年轻,碰巧说对一句两句还行。实战起来,还是功力不足。
黄老先生端详了一番此琴,又用手电筒照着,看了看琴腹内的款识,有些拿不准:“严小友说是宋琴,我初看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这琴腹内的明人款识,让我有些犹豫了。”
本章部分内容参考与化用了马维衡先生的《琴事百问》,特表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