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金箔面具
张圆圆接到突如其来的出差任务后,马上被宣传叫过去开会。
换场地直播说起来简单,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目前晏扶光手上最重要的代言,万万不能出纰漏。
收拾东西订酒店,周五下午,两个人轻车简行搭上前往川省的飞机。
遗址所在地位于川省下面一个地级市,好在当地有机场,航班可以直达。
东魏遗址的发掘过程非常漫长,地域跨度又非常之广,当地政府几年前便在最初的发掘地附近修建了一座东魏历史博物馆,专门展示近些年陆续出土的文物。
晏扶光的目的地就是那里。
夜幕下的YJ市显得特别安静,雾蒙蒙的小雨给九月的夏夜平添了几分凉意。
“咱们直接去酒店吗?”张圆圆推着行李箱边走边问。
晏扶光点头。
来到这里,她心里难免有了些感怀。
这里曾经是东魏都城,几千年的时光过去,沧海桑田,如今早已看不出一丝一毫曾经的痕迹。
机场高速入口处有一个大型立牌,宣传YJ市唯一的国家级博物馆馆——东魏历史博物馆。
张圆圆指着立牌问道:“那个就是咱们要去的地方吗?”
一直望着窗外出神的晏扶光闻言点了点头。
“我记得东魏的遗址挖掘好多年了吧,从我上学那会儿就看到过相关报道,之前历史书上有关东魏的记载很少,连女帝的存在都不能完全确定。”
知道要来,张圆圆也是做过功课的。
东魏存在的年代距今至少三千年以上,由于史料缺失,关于那段历史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当年阳江发现的东魏遗迹曾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很大轰动。
博物馆边上就有一家酒店,张圆圆抢到了最后一间套房。
两人低调办理好入住,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呼,可以呀,本来以为小地方的酒店环境不咋地,没想到这里还不错。”
进门后张圆圆例行把屋子检查了一遍,还算满意。
晏扶光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宣传册翻了翻,才道:“原本就是博物馆配套的主题酒店,自然要做好的。”
YJ市因为东魏遗址一跃成为国内热门旅游景点,尤其最近又出了女帝陵的新闻,若不然普通双休日的房间也不会这么难定。
从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就能看到不远处博物馆的轮廓,展馆的设计参考了首批出土的几件国宝级文物,夜幕笼罩之下的确有几分东魏的神韵。
第二天
因为张圆圆要留下来布置晚上直播的设备,晏扶光便一个人出门了。
也许是因为女帝陵的消息被公之于众,即便只是个不年不节的周末,来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
晏扶光检票入场的时候还听到有人议论,说可惜看不到挖掘现场,帝陵的文物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有幸看上一眼。
置身于博物馆之中,听着人们讨论自己的陵寝,这种感觉晏扶光还是头一次体验,很有一种荒谬的喜感。
博物馆的设计者花了很多心思,构建出一个超长的“时空通道”,引导着参观者逐渐沉浸在东魏遗风里,越过几千年的时光,体会东魏的一草、一木、一城、一池。
于晏扶光而言,东魏留给她的记忆大多伴随着着厚重与苍凉。
那时的东魏四面楚歌,魏王御驾亲征却命丧疆场,王后常年缠绵病榻,王庭之中只有一个刚成年的公主,名字叫扶光。
那时的她刚刚去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是东魏唯一的公主,她的人生却与享乐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四面楚歌、强敌环伺,如若亡国灭种,晏扶光很清楚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不知花了多少心思收拢部下,率军亲征添了多少新伤旧伤,从十六岁到二十六岁,从东魏公主到传奇女帝,她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东魏子民。
玻璃展柜后的木器残片黑乎乎的一块,参观者们只能通过简介去了解,这是三千年前的漆器,这在当时可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锈迹斑斑的箭簇被沙土胡乱包裹着,埋藏着曾经的锋芒,箭杆和尾羽早已腐朽在时间长河里,不见踪迹。
还有的墙砖,还有屋瓦,一沙一砾都承载着那段不为人所知的时光。
穿过展馆外厅,中心区域的整体风格明显厚重了些。
一进门,晏扶光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金色圆盘。
夸张的纹饰、张扬的造型,灯光下,那抹亮色一如当年的模样。
这是祭祀时用的圣物——赤乌,最后一次出征前,大祭司曾用它为万军祈福。
其实晏扶光并不信仰虚无缥缈的神明,但风雨飘摇中的东魏,需要这样的精神寄托。
看着近在咫尺的赤乌,她恍惚回到了到那场声势浩大的祭典,铜鼓和石磬交织的礼乐仍然在耳边回想。
这一刻,晏扶光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三千年的光阴穿过她的身体,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真实。
赤乌旁边的墙壁上有块巨大的屏幕,播放着它的出土经过,还有专家学者对于它的介绍。
因为缺少文字记载,人们只能推测出圆盘的大致用途,所以赤乌这个名字也无人得知。
今天大家只能用黄金圆盘来称呼它,如果赤乌真的有灵,也不知会不会生气。
除了赤乌之外,主馆还展出了另外六件主要藏品,都是这些年从东魏遗址陆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
有好几样晏扶光也没见过,毕竟她和东魏的交集不过短短十年。
可有一样东西,晏扶光完全没想到还能在这儿再见到它。
那是半副刻着太阳神鸟的金箔面具,薄如蝉翼、美轮美奂。
与其余造型夸张的黄金制品不同,这副面具的比例与真人无异。
它好像在告诉世人,它曾经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主人,而不只是为了供奉想象中的神明。
虽然面具残缺不全,但自出土以来,它吸引到的关注却远超其他。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在黄金制品几乎全用于祭祀的东魏,会出现一副以真实面孔为依托的金箔面具。
而且面具的厚度仅有0.02厘米,很难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人怎样才做到如此极致,在当时的东魏它也必定是国宝级别的存在。
.
.
.
.
.
(P.S.以后更新时间定在每天凌晨0点,谢谢大家的支持!)
换场地直播说起来简单,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目前晏扶光手上最重要的代言,万万不能出纰漏。
收拾东西订酒店,周五下午,两个人轻车简行搭上前往川省的飞机。
遗址所在地位于川省下面一个地级市,好在当地有机场,航班可以直达。
东魏遗址的发掘过程非常漫长,地域跨度又非常之广,当地政府几年前便在最初的发掘地附近修建了一座东魏历史博物馆,专门展示近些年陆续出土的文物。
晏扶光的目的地就是那里。
夜幕下的YJ市显得特别安静,雾蒙蒙的小雨给九月的夏夜平添了几分凉意。
“咱们直接去酒店吗?”张圆圆推着行李箱边走边问。
晏扶光点头。
来到这里,她心里难免有了些感怀。
这里曾经是东魏都城,几千年的时光过去,沧海桑田,如今早已看不出一丝一毫曾经的痕迹。
机场高速入口处有一个大型立牌,宣传YJ市唯一的国家级博物馆馆——东魏历史博物馆。
张圆圆指着立牌问道:“那个就是咱们要去的地方吗?”
一直望着窗外出神的晏扶光闻言点了点头。
“我记得东魏的遗址挖掘好多年了吧,从我上学那会儿就看到过相关报道,之前历史书上有关东魏的记载很少,连女帝的存在都不能完全确定。”
知道要来,张圆圆也是做过功课的。
东魏存在的年代距今至少三千年以上,由于史料缺失,关于那段历史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当年阳江发现的东魏遗迹曾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很大轰动。
博物馆边上就有一家酒店,张圆圆抢到了最后一间套房。
两人低调办理好入住,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呼,可以呀,本来以为小地方的酒店环境不咋地,没想到这里还不错。”
进门后张圆圆例行把屋子检查了一遍,还算满意。
晏扶光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宣传册翻了翻,才道:“原本就是博物馆配套的主题酒店,自然要做好的。”
YJ市因为东魏遗址一跃成为国内热门旅游景点,尤其最近又出了女帝陵的新闻,若不然普通双休日的房间也不会这么难定。
从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就能看到不远处博物馆的轮廓,展馆的设计参考了首批出土的几件国宝级文物,夜幕笼罩之下的确有几分东魏的神韵。
第二天
因为张圆圆要留下来布置晚上直播的设备,晏扶光便一个人出门了。
也许是因为女帝陵的消息被公之于众,即便只是个不年不节的周末,来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
晏扶光检票入场的时候还听到有人议论,说可惜看不到挖掘现场,帝陵的文物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有幸看上一眼。
置身于博物馆之中,听着人们讨论自己的陵寝,这种感觉晏扶光还是头一次体验,很有一种荒谬的喜感。
博物馆的设计者花了很多心思,构建出一个超长的“时空通道”,引导着参观者逐渐沉浸在东魏遗风里,越过几千年的时光,体会东魏的一草、一木、一城、一池。
于晏扶光而言,东魏留给她的记忆大多伴随着着厚重与苍凉。
那时的东魏四面楚歌,魏王御驾亲征却命丧疆场,王后常年缠绵病榻,王庭之中只有一个刚成年的公主,名字叫扶光。
那时的她刚刚去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是东魏唯一的公主,她的人生却与享乐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四面楚歌、强敌环伺,如若亡国灭种,晏扶光很清楚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不知花了多少心思收拢部下,率军亲征添了多少新伤旧伤,从十六岁到二十六岁,从东魏公主到传奇女帝,她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东魏子民。
玻璃展柜后的木器残片黑乎乎的一块,参观者们只能通过简介去了解,这是三千年前的漆器,这在当时可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锈迹斑斑的箭簇被沙土胡乱包裹着,埋藏着曾经的锋芒,箭杆和尾羽早已腐朽在时间长河里,不见踪迹。
还有的墙砖,还有屋瓦,一沙一砾都承载着那段不为人所知的时光。
穿过展馆外厅,中心区域的整体风格明显厚重了些。
一进门,晏扶光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金色圆盘。
夸张的纹饰、张扬的造型,灯光下,那抹亮色一如当年的模样。
这是祭祀时用的圣物——赤乌,最后一次出征前,大祭司曾用它为万军祈福。
其实晏扶光并不信仰虚无缥缈的神明,但风雨飘摇中的东魏,需要这样的精神寄托。
看着近在咫尺的赤乌,她恍惚回到了到那场声势浩大的祭典,铜鼓和石磬交织的礼乐仍然在耳边回想。
这一刻,晏扶光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三千年的光阴穿过她的身体,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真实。
赤乌旁边的墙壁上有块巨大的屏幕,播放着它的出土经过,还有专家学者对于它的介绍。
因为缺少文字记载,人们只能推测出圆盘的大致用途,所以赤乌这个名字也无人得知。
今天大家只能用黄金圆盘来称呼它,如果赤乌真的有灵,也不知会不会生气。
除了赤乌之外,主馆还展出了另外六件主要藏品,都是这些年从东魏遗址陆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
有好几样晏扶光也没见过,毕竟她和东魏的交集不过短短十年。
可有一样东西,晏扶光完全没想到还能在这儿再见到它。
那是半副刻着太阳神鸟的金箔面具,薄如蝉翼、美轮美奂。
与其余造型夸张的黄金制品不同,这副面具的比例与真人无异。
它好像在告诉世人,它曾经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主人,而不只是为了供奉想象中的神明。
虽然面具残缺不全,但自出土以来,它吸引到的关注却远超其他。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在黄金制品几乎全用于祭祀的东魏,会出现一副以真实面孔为依托的金箔面具。
而且面具的厚度仅有0.02厘米,很难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人怎样才做到如此极致,在当时的东魏它也必定是国宝级别的存在。
.
.
.
.
.
(P.S.以后更新时间定在每天凌晨0点,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