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前往南京祝寿
朱桂的话让朱楧愣了好半天。
他明显能感觉到这番话里的意思,似乎是他这位皇弟和这次的灾民民变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他没有证据。
不过由于畏惧那些灾民肯能会冲进肃王府,威胁到他自己的安全,所以朱楧还是听取了朱桂的话,住在了军营之中。
这场民变开展的十分迅速,而且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城内的那些可能有存粮的大户。
而且结束的也非常突然,当城内一半以上的大户都被席卷一空后,这场激烈的运动突然戛然而止了。
以至于一开始对抗这些灾民的边防军都有些不知所措。
至于那些被抢了的豪绅世家,他们不是没有去找肃王,只不过在肃王派出边军无果后,他们再去寻求帮助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肃王了。
他们倒是没忘了城内还有一位住在军营内的代王,只不过军营门口的悍卒阻止了他们,甚至是甘州的当地官来拜见都不放行。
当民变结束以后,朱桂又不知道从哪里抓来了几十个闹事的头目,送到了肃王府前,给足了肃王朱楧的面子。
而消失了两天的朱楧也终于出现了。
一上来他就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处刑。
几十个闹事的头目掉了脑袋,引得前来围观的不少灾民脸上都露出了不忍的神情。
而肃王朱楧只是对这次民变事件进行了一番口头谴责,不过既然已经处决了带头闹事者,那这件事也就算是结束了。
至于那些豪强想要追回钱粮的做法,朱楧并没有予以理会。
这让那些豪强世家只能憋了一肚子火,不少人甚至迁出了甘州城。
朱楧对此也有些痛心的。
他之前的很多活动都是靠这些世家豪强支持的,双方的利益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致的。
“代王啊,这次的事实在是闹得太大了,要是父皇怪罪起来,你我都不好看啊。”朱楧一边数着钞票,一边痛心疾首的说道。
这些钞票自然是朱桂用来‘弥补’朱楧这次的损失的,也难怪他们会这么好说话。
“王兄多虑了,敲打一下这些豪绅,也好让他们摆正他们的位置,王兄才是这甘州的主人,更何况王兄以后也不需要依仗他们,反而是百姓和土地,才是我大明的根基。”
朱桂说道。
他也不清楚这番话朱楧能听进去几分,不过就算是花钱养着对方,他也还不吝惜,这样也能间接的改变甘州的情况,也算是为大明增加一点将来抵抗危机的能力了。
朱楧终于数完了钞票,不多不少,又是五万两,这样他修葺王府的钱也算是有着落了。
“朱桂啊,你说的对,所以本王打算把甘州城重新修葺一下,以后就住在这里了。”
朱楧一脸认真的说道。
……
又过了三天,朝廷的圣旨竟然和大同商会的商队一起到了。
甘州城举城欢腾起来,这次的五只商队大半装载的都是粮食,随行的还有一千大同府卫军。
虽然这几万石粮食无法完全解决甘州城目前的困境,但是后面还会陆续有商队前来。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远道而来的大同商队的粮食的价格竟然非常的低,以至于普通百姓都可以承担得起。
这再次让城中的世家豪族都看傻了眼,明明可以大赚一笔,这位代王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难道他不喜欢钱?开玩笑,会有人不喜欢钱吗?
就在这些世家豪族准备动手屯粮的时候,又惊讶的发现,这大同商会竟然实行了配给制。
也就是只有向甘州城府衙登记的当地人才能购买粮食,而且每天都有限额。
于是,灾民纷纷在甘州府衙登记入册。
有了粮食,修葺官路也终于开始了。
朱桂也没有忘了派遣一批人修葺甘州城的城墙以城中的肃王府,这让不用出一分钱的朱楧非常的满意。
而圣旨也同意了朱桂和蒙古人贸易的请求,只不过有诸多限制,比如只能提供基本的粮食,不能让蒙古人没有后顾之忧,同时盐和铁也是禁售的。
这些朱桂也都想到了,于是当即派人通知了蒙古人,并派去了一支商队,送去粮食的同时,把大批的蒙古牛羊都拉了回来。
后续又陆续有大同商会的商队赶到,甘州城和城外的蒙古人都稳定了下来。
蒙古人遵守约定,逐步退出了之前占领的数座边城。
这让肃王朱楧喜出望外,对朱桂的决策更不疑有他。
而朱桂也趁机提议把其中一座边城向蒙古人开放外城。
这座城市专门用来和蒙古人进行贸易,同时也允许蒙古人定居在外城。
朱楧思考再三还是同意了下来。
毕竟只要能稳定了蒙古人,甘州以后就不用再维持庞大的边军了,这样他也不用再支付高昂的军饷了。
藩王是需要自己支付边军的军饷的,虽然明朝实行的是军屯制,但军备物资以及军饷还是要要由藩王提供的。
朱楧由此甚至有些羡慕只有一千‘云州军’的朱桂。
这次和蒙古人的战争也就告一段落了,不过后面的事态发展还要看朱桂能否长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粮食了。
这对朱桂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和谁做生意不是做呢?而起蒙古人的牛羊甚至是战马在大明内地可都是抢手货,其中的利益只会驱动更多的商会和商人来到边关做生意,大同商会也可以趁机扩大影响力。
与此同时,这次的圣旨上还说明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让肃王朱楧以及代王朱桂回南京祝寿。
虽然圣旨上说的是向皇上祝寿,但因为太子朱标的寿辰只比朱元璋早十天,而且以他在诸王之间的威望,相信大部分在外的藩王都会提前赶回南京。
朱桂也是这么想的。
现在距离朱标的生日已经不足十天了,现在赶去南京虽然还来得及,但是礼物恐怕就来不及了。
但这对朱桂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于是他带着徐妙清连日赶往南京。
而徐膺绪则带着剩余的大同府驻军以及云州军和战死的战士遗骨返回了大同府。
他明显能感觉到这番话里的意思,似乎是他这位皇弟和这次的灾民民变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他没有证据。
不过由于畏惧那些灾民肯能会冲进肃王府,威胁到他自己的安全,所以朱楧还是听取了朱桂的话,住在了军营之中。
这场民变开展的十分迅速,而且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城内的那些可能有存粮的大户。
而且结束的也非常突然,当城内一半以上的大户都被席卷一空后,这场激烈的运动突然戛然而止了。
以至于一开始对抗这些灾民的边防军都有些不知所措。
至于那些被抢了的豪绅世家,他们不是没有去找肃王,只不过在肃王派出边军无果后,他们再去寻求帮助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肃王了。
他们倒是没忘了城内还有一位住在军营内的代王,只不过军营门口的悍卒阻止了他们,甚至是甘州的当地官来拜见都不放行。
当民变结束以后,朱桂又不知道从哪里抓来了几十个闹事的头目,送到了肃王府前,给足了肃王朱楧的面子。
而消失了两天的朱楧也终于出现了。
一上来他就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处刑。
几十个闹事的头目掉了脑袋,引得前来围观的不少灾民脸上都露出了不忍的神情。
而肃王朱楧只是对这次民变事件进行了一番口头谴责,不过既然已经处决了带头闹事者,那这件事也就算是结束了。
至于那些豪强想要追回钱粮的做法,朱楧并没有予以理会。
这让那些豪强世家只能憋了一肚子火,不少人甚至迁出了甘州城。
朱楧对此也有些痛心的。
他之前的很多活动都是靠这些世家豪强支持的,双方的利益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致的。
“代王啊,这次的事实在是闹得太大了,要是父皇怪罪起来,你我都不好看啊。”朱楧一边数着钞票,一边痛心疾首的说道。
这些钞票自然是朱桂用来‘弥补’朱楧这次的损失的,也难怪他们会这么好说话。
“王兄多虑了,敲打一下这些豪绅,也好让他们摆正他们的位置,王兄才是这甘州的主人,更何况王兄以后也不需要依仗他们,反而是百姓和土地,才是我大明的根基。”
朱桂说道。
他也不清楚这番话朱楧能听进去几分,不过就算是花钱养着对方,他也还不吝惜,这样也能间接的改变甘州的情况,也算是为大明增加一点将来抵抗危机的能力了。
朱楧终于数完了钞票,不多不少,又是五万两,这样他修葺王府的钱也算是有着落了。
“朱桂啊,你说的对,所以本王打算把甘州城重新修葺一下,以后就住在这里了。”
朱楧一脸认真的说道。
……
又过了三天,朝廷的圣旨竟然和大同商会的商队一起到了。
甘州城举城欢腾起来,这次的五只商队大半装载的都是粮食,随行的还有一千大同府卫军。
虽然这几万石粮食无法完全解决甘州城目前的困境,但是后面还会陆续有商队前来。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远道而来的大同商队的粮食的价格竟然非常的低,以至于普通百姓都可以承担得起。
这再次让城中的世家豪族都看傻了眼,明明可以大赚一笔,这位代王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难道他不喜欢钱?开玩笑,会有人不喜欢钱吗?
就在这些世家豪族准备动手屯粮的时候,又惊讶的发现,这大同商会竟然实行了配给制。
也就是只有向甘州城府衙登记的当地人才能购买粮食,而且每天都有限额。
于是,灾民纷纷在甘州府衙登记入册。
有了粮食,修葺官路也终于开始了。
朱桂也没有忘了派遣一批人修葺甘州城的城墙以城中的肃王府,这让不用出一分钱的朱楧非常的满意。
而圣旨也同意了朱桂和蒙古人贸易的请求,只不过有诸多限制,比如只能提供基本的粮食,不能让蒙古人没有后顾之忧,同时盐和铁也是禁售的。
这些朱桂也都想到了,于是当即派人通知了蒙古人,并派去了一支商队,送去粮食的同时,把大批的蒙古牛羊都拉了回来。
后续又陆续有大同商会的商队赶到,甘州城和城外的蒙古人都稳定了下来。
蒙古人遵守约定,逐步退出了之前占领的数座边城。
这让肃王朱楧喜出望外,对朱桂的决策更不疑有他。
而朱桂也趁机提议把其中一座边城向蒙古人开放外城。
这座城市专门用来和蒙古人进行贸易,同时也允许蒙古人定居在外城。
朱楧思考再三还是同意了下来。
毕竟只要能稳定了蒙古人,甘州以后就不用再维持庞大的边军了,这样他也不用再支付高昂的军饷了。
藩王是需要自己支付边军的军饷的,虽然明朝实行的是军屯制,但军备物资以及军饷还是要要由藩王提供的。
朱楧由此甚至有些羡慕只有一千‘云州军’的朱桂。
这次和蒙古人的战争也就告一段落了,不过后面的事态发展还要看朱桂能否长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粮食了。
这对朱桂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和谁做生意不是做呢?而起蒙古人的牛羊甚至是战马在大明内地可都是抢手货,其中的利益只会驱动更多的商会和商人来到边关做生意,大同商会也可以趁机扩大影响力。
与此同时,这次的圣旨上还说明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让肃王朱楧以及代王朱桂回南京祝寿。
虽然圣旨上说的是向皇上祝寿,但因为太子朱标的寿辰只比朱元璋早十天,而且以他在诸王之间的威望,相信大部分在外的藩王都会提前赶回南京。
朱桂也是这么想的。
现在距离朱标的生日已经不足十天了,现在赶去南京虽然还来得及,但是礼物恐怕就来不及了。
但这对朱桂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于是他带着徐妙清连日赶往南京。
而徐膺绪则带着剩余的大同府驻军以及云州军和战死的战士遗骨返回了大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