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一章 太子虾
不过李晓峰的这种纠结的状态也并没有持续很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个道理他还是知道的,所以很快李晓峰就想开了,也加入了到船员们的庆祝当中。
晚上李晓峰甚至奢侈的让厨师挑了一条不大不小,一两斤重的大黄鱼,直接给大家做了个一鱼三吃,一半清蒸,一半油泼,鱼肚做汤。
也就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这要是在以前,李晓峰可舍不得。大黄鱼的味道也确实不错,鱼肉呈蒜瓣状,肉质鲜嫩,不然苏东坡也不会用“琐碎金鳞软玉膏”来形容它了。
野生的大黄鱼现在属于一鱼难求,但是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想吃大黄鱼,而不去追求野生的话,其实并不困难。
目前大黄鱼在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而且价格也不算太贵,一般可能也就几十块钱一斤。
想尝一尝大黄鱼的味道,完全可以选择人工养殖的大黄鱼,而且其实普通人也不一定能吃出两者的区别。
吃完晚饭以后,渔船继续朝着钓鱼台海域行驶,在途中他们也又拉了一网。
这一网拉上来有两三万斤的鱼获,可惜没有什么特别值钱的鱼,都是一些像是马面鱼,青占鱼和墨鱼,鲐鱼之类常见的鱼。
拖网拉上来以后,李晓峰也就不准备再下网了,所以他就直接找了个地方把船停了下来。等鱼分拣完以后,厨师又给大家做了一些烧烤,李晓峰也让人把啤酒拿了出来。
这个时候才是他们庆祝收获的时候。厨师自己烤了很多东西,李晓峰也上去帮忙烤了一些,这么多东西都把大家吃完了。
没办法船员们干的都是体力活,个个都是大肚汉。
一行人吃喝到凌晨快一点才结束,好几提啤酒都被大家干完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李晓峰的头还有点晕。
洗漱完,又吃了早餐,才感觉好一点,这海上要是有查酒驾的,李晓峰感觉自己这很有可能被判定是酒后驾驶。
驾驶着渔船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钓鱼台海域。
钓鱼台是附近五个小岛和三个小礁的主岛,总面积加起来也只有6.344平方公里。
乍一看它的面积似乎并不大,但是如果再把它17万平方公里的附属海域面积加上,那可就是很大一块领土了。
钓鱼台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岛,出了海岛上头本身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在附近发现了丰富石油气资源,单单是蕴藏的石油预计就将达到800亿桶!
除了油气资源,在附近还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金,银,钴,镍,锰等重要的金属资源。
钓鱼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渔场。
这里也属于沿岸寒流和台湾暖流的交汇地带,渔业资源丰富,据统计钓鱼台附近的海域每年的鱼获捕捞量可以达到15万吨,是我国东海着名的渔场。
进入钓鱼台海域以后,由于种种传闻,渔船上的很多人,都不由的紧张了起来。
李永林,李永民,张建军和韩明华,还包括其他几名船员这时候都聚集在了渔船的驾驶舱。
不过当他们真正进入钓鱼台海域以后没有多久,他们就遇到了在附近执勤的海监执法船和渔政执法船。
看到他们以后,所有人都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刚刚的紧张感立刻就消失了,代替而来是一种浓浓的国家自豪感。
只有国家强大,它的人民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李晓峰继续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继续朝着发现红魔虾坐标的海域驶去。
可惜到了地方以后,李晓峰并没有在这里发现多少红魔虾的资源。
坐标应该没有问题,李晓峰确实在海底下发现了红魔虾。但是应该是由于之前的过渡捕捞,红魔虾稀稀拉拉的分布在海底,并不具备捕捞价值。
这点红魔虾应该也是之前被反复捕捞剩下的一点,不过李晓峰对此也有心里准备,如果是自己发现了红魔虾的聚集地,肯定也会忍不住多捞几网。
接着李晓峰就驾驶着渔船,以这里为圆心,边拖着渔网边向四周的海域探测开来。
可惜一直快到中午的时候,他都没有找到其它红魔虾的踪迹,这都不禁让李晓峰怀疑这附近海域是不是已经没有其它的红魔虾聚集地了。
不过这么一番探测下来倒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红魔虾没找到,他倒是找到了另外一种虾。
而且这种虾和红魔虾一样都是属于底栖虾,虽然没有红魔虾贵,但是价格也不是太低,关键是量很大啊。
在沙质的海底,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这种红色的虾。
于是李晓峰赶紧通知三叔,让他安排人把拖网下到了海中,而且直接把网下到了海底。
然后渔船拖着拖网在海底拖行,中午李晓峰都是直接在驾驶舱里吃的午饭。
这主要是因为附近海域的海底,有很多地方都布满礁石,珊瑚,现在拖网是沿着海底拖行的,他不放心别人来驾驶渔船。
这要是对海底的情况不清楚,拖网很有可能就会挂到海底的这些东西上面,拖网可能一下子就撕裂开来,那到时候可就白忙了。
就算是他一直盯着地图,驾驶起来也是非常小心,丝毫不敢大意。
就这样渔网在海底拖行了两个小时左右,李晓峰就通知把拖网收了起来。
等到拖网被拉出水面以后,他把渔船交给了旁边的韩明华,然后来到了船尾。
此时甲板上的船员正围着刚刚拖上来的拖网,议论纷纷。
“这是什么虾,白里透红,长得还挺好看的!”
“这颜色是红的,应该是红虾吧?”
“颜色红的就是红虾啊,那虾籽还是蓝色的呢,为什么不叫蓝虾?”
“你们说这虾籽是蓝色的,这虾会不会有毒啊?”
……
不过也不是真的就没有人认识这种虾,李永民仔细的观察以后,笑着说道:“这应该是太子虾,你们也也可以叫它们海花虾,蝴蝶虾,蓑衣虾!”
晚上李晓峰甚至奢侈的让厨师挑了一条不大不小,一两斤重的大黄鱼,直接给大家做了个一鱼三吃,一半清蒸,一半油泼,鱼肚做汤。
也就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这要是在以前,李晓峰可舍不得。大黄鱼的味道也确实不错,鱼肉呈蒜瓣状,肉质鲜嫩,不然苏东坡也不会用“琐碎金鳞软玉膏”来形容它了。
野生的大黄鱼现在属于一鱼难求,但是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想吃大黄鱼,而不去追求野生的话,其实并不困难。
目前大黄鱼在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而且价格也不算太贵,一般可能也就几十块钱一斤。
想尝一尝大黄鱼的味道,完全可以选择人工养殖的大黄鱼,而且其实普通人也不一定能吃出两者的区别。
吃完晚饭以后,渔船继续朝着钓鱼台海域行驶,在途中他们也又拉了一网。
这一网拉上来有两三万斤的鱼获,可惜没有什么特别值钱的鱼,都是一些像是马面鱼,青占鱼和墨鱼,鲐鱼之类常见的鱼。
拖网拉上来以后,李晓峰也就不准备再下网了,所以他就直接找了个地方把船停了下来。等鱼分拣完以后,厨师又给大家做了一些烧烤,李晓峰也让人把啤酒拿了出来。
这个时候才是他们庆祝收获的时候。厨师自己烤了很多东西,李晓峰也上去帮忙烤了一些,这么多东西都把大家吃完了。
没办法船员们干的都是体力活,个个都是大肚汉。
一行人吃喝到凌晨快一点才结束,好几提啤酒都被大家干完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李晓峰的头还有点晕。
洗漱完,又吃了早餐,才感觉好一点,这海上要是有查酒驾的,李晓峰感觉自己这很有可能被判定是酒后驾驶。
驾驶着渔船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钓鱼台海域。
钓鱼台是附近五个小岛和三个小礁的主岛,总面积加起来也只有6.344平方公里。
乍一看它的面积似乎并不大,但是如果再把它17万平方公里的附属海域面积加上,那可就是很大一块领土了。
钓鱼台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岛,出了海岛上头本身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在附近发现了丰富石油气资源,单单是蕴藏的石油预计就将达到800亿桶!
除了油气资源,在附近还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金,银,钴,镍,锰等重要的金属资源。
钓鱼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渔场。
这里也属于沿岸寒流和台湾暖流的交汇地带,渔业资源丰富,据统计钓鱼台附近的海域每年的鱼获捕捞量可以达到15万吨,是我国东海着名的渔场。
进入钓鱼台海域以后,由于种种传闻,渔船上的很多人,都不由的紧张了起来。
李永林,李永民,张建军和韩明华,还包括其他几名船员这时候都聚集在了渔船的驾驶舱。
不过当他们真正进入钓鱼台海域以后没有多久,他们就遇到了在附近执勤的海监执法船和渔政执法船。
看到他们以后,所有人都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刚刚的紧张感立刻就消失了,代替而来是一种浓浓的国家自豪感。
只有国家强大,它的人民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李晓峰继续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继续朝着发现红魔虾坐标的海域驶去。
可惜到了地方以后,李晓峰并没有在这里发现多少红魔虾的资源。
坐标应该没有问题,李晓峰确实在海底下发现了红魔虾。但是应该是由于之前的过渡捕捞,红魔虾稀稀拉拉的分布在海底,并不具备捕捞价值。
这点红魔虾应该也是之前被反复捕捞剩下的一点,不过李晓峰对此也有心里准备,如果是自己发现了红魔虾的聚集地,肯定也会忍不住多捞几网。
接着李晓峰就驾驶着渔船,以这里为圆心,边拖着渔网边向四周的海域探测开来。
可惜一直快到中午的时候,他都没有找到其它红魔虾的踪迹,这都不禁让李晓峰怀疑这附近海域是不是已经没有其它的红魔虾聚集地了。
不过这么一番探测下来倒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红魔虾没找到,他倒是找到了另外一种虾。
而且这种虾和红魔虾一样都是属于底栖虾,虽然没有红魔虾贵,但是价格也不是太低,关键是量很大啊。
在沙质的海底,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这种红色的虾。
于是李晓峰赶紧通知三叔,让他安排人把拖网下到了海中,而且直接把网下到了海底。
然后渔船拖着拖网在海底拖行,中午李晓峰都是直接在驾驶舱里吃的午饭。
这主要是因为附近海域的海底,有很多地方都布满礁石,珊瑚,现在拖网是沿着海底拖行的,他不放心别人来驾驶渔船。
这要是对海底的情况不清楚,拖网很有可能就会挂到海底的这些东西上面,拖网可能一下子就撕裂开来,那到时候可就白忙了。
就算是他一直盯着地图,驾驶起来也是非常小心,丝毫不敢大意。
就这样渔网在海底拖行了两个小时左右,李晓峰就通知把拖网收了起来。
等到拖网被拉出水面以后,他把渔船交给了旁边的韩明华,然后来到了船尾。
此时甲板上的船员正围着刚刚拖上来的拖网,议论纷纷。
“这是什么虾,白里透红,长得还挺好看的!”
“这颜色是红的,应该是红虾吧?”
“颜色红的就是红虾啊,那虾籽还是蓝色的呢,为什么不叫蓝虾?”
“你们说这虾籽是蓝色的,这虾会不会有毒啊?”
……
不过也不是真的就没有人认识这种虾,李永民仔细的观察以后,笑着说道:“这应该是太子虾,你们也也可以叫它们海花虾,蝴蝶虾,蓑衣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