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部论语,修身治国
前文中提到的赵匡胤罢黜三相,其实从政治角度来说,这三位呢是到时间了,该下台了。赵普正式拜相之前,其官职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各位看官也不必太在意这些官职名称,以前的官员一般都是在正职后挂很多职位的,和现在的挂职有些类似。
这位赵大神在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都有其身影。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杯酒释兵权”了。但是今天呢咱不妨来看看这位赵学究为何能得到赵匡胤如此青睐。学究是赵匡胤对赵普的戏称,由于赵普非进士出身,又好弄些文人风雅之事,所以赵匡胤时常会称赵普为赵学究。咱说回正题,赵普是滁州之战中为赵匡胤引路的那位“隐士”,但是这位“隐士”并非淡泊名利的主。反而出身官宦世家的他一心想着如何才能飞黄腾达,于是乎和赵匡胤一拍即合,滁州之战后赵匡胤就把其留在了身边。陈桥驿兵变的程序几乎就是出自咱这位赵学究一人之手。
兵变之后呢,赵普就一直掌管着赵匡胤的军机大权,得见赵匡胤对此人的信任。但是说到这位大神,仿佛就绕不开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咱们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件事情的利弊,以及其中赵普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故事始末大致就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召石守信,王审琦等宿将饮酒。这些人呢都是跟着赵匡胤南征北战的高级马仔,太祖上台后,北宋的兵马几乎就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了。此时的背景条件下,地方藩镇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哥几个手握重兵,要是你们也整个陈桥驿兵变我老赵肯定是遭不住噻。众将在后周时期本就是赵匡胤的下属,从军者最重命令。宴席后的第二日便纷纷上请退休,太祖自是欣然应允。至于赵匡胤在宴席上到底说了些什么,自然无从考证反正最后目的肯定是达到了。自此军政大权赵匡胤就是两手抓了,对于杯酒释兵权其实变相的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钱粮和虚职就打发了那些跟着自己许久的将领,偏偏石守信等人还对赵匡胤感恩戴德,也是令人唏嘘。
历史上杯酒释兵权的把戏,赵匡胤使了两次。第二次就是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太祖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等人,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很多史记会引导别人去误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害怕手下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才不得已为之,实际上赵匡胤此举只是为了稳定国家政权,彼时的宋朝对外虽有辽国此强敌。但是宋辽在当时的背景下,并没有要开战的意图。大宋需要的是统一,是安定。说白了,连年征战最苦的是谁,是老百姓。百姓不在乎谁做皇帝,能够提供安稳的环境,让自己有饭吃,有地种对他们来说就是明君。当然这样来讲咱这位宋太祖似乎也太过于伟大了,其实权力肯定是握在自己手里最重要,当了皇帝就不可能和之前带兵打仗时一样。所以这件事情,历史上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各位看官不妨大胆畅想一下,如果是您处于那种情况下,您会作何选择。我想没有任何一位君主会拒绝赵普这样的宰相。
老赵上台后,对其地位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君弱臣强,杯酒释兵权完美的解决了这一情况。但是在赵普给太祖皇帝提出的十二字方针里,这仅仅是一部分。赵宋王朝还面临着诸多难题,若继续沿用前朝之制,怎能保证大宋不会重蹈覆辙呢。“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十二字方针奠定了宋朝三百年的政治基调。在赵普的参赞下,分权制衡渗透进了宋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员建制当中。首先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使三分宰相职权。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赵匡胤也是行伍出身,一下子就知晓了其中的精髓,赤裸裸的加强君主的权利啊,三方制约下,相权和君权的平衡几乎就直接打破了。心中默默给赵普点了个赞。
地方上呢,就设立一位正职一位副职,文人担任知州为正职,副手通判为帝王耳目。两相制衡,防止地方专权出现。制其钱谷就是设立转运使主地方钱粮运往中枢之事。此十二字方针一出,政治上,中央三分宰相之权,变相的加强了君权。兵权上,中央的精兵由枢密院统一领导,枢密使对皇帝直接负责,兵权掌握在君主手里。钱粮上,设立转运使一职,彻底解决了节度使和藩镇问题。所以赵普在治国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理解,这也是赵匡胤如此青睐他的一大原因。包括太宗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之弟)继位后对赵普也是极其看重。关键是这位赵学究虽然书读得不多,但是对于赵宋王朝真的是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得以在太祖,太宗二朝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乾德二年太祖拜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命吕余庆,薛居正为参知政事辅助赵普。
同年,陈桥驿黄甑村,一陆姓农户家中诞下一子。其妻怀胎三年才生下一子,农户不敢声张此事,请了算命先生为其子算卦。当日恰逢暴雨,先生看后长叹道:“吾等窥道之人,忌泄露天机。”未收取农户一分钱财,转身便消失在了风雨当中。
这位赵大神在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都有其身影。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杯酒释兵权”了。但是今天呢咱不妨来看看这位赵学究为何能得到赵匡胤如此青睐。学究是赵匡胤对赵普的戏称,由于赵普非进士出身,又好弄些文人风雅之事,所以赵匡胤时常会称赵普为赵学究。咱说回正题,赵普是滁州之战中为赵匡胤引路的那位“隐士”,但是这位“隐士”并非淡泊名利的主。反而出身官宦世家的他一心想着如何才能飞黄腾达,于是乎和赵匡胤一拍即合,滁州之战后赵匡胤就把其留在了身边。陈桥驿兵变的程序几乎就是出自咱这位赵学究一人之手。
兵变之后呢,赵普就一直掌管着赵匡胤的军机大权,得见赵匡胤对此人的信任。但是说到这位大神,仿佛就绕不开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咱们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件事情的利弊,以及其中赵普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故事始末大致就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召石守信,王审琦等宿将饮酒。这些人呢都是跟着赵匡胤南征北战的高级马仔,太祖上台后,北宋的兵马几乎就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了。此时的背景条件下,地方藩镇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哥几个手握重兵,要是你们也整个陈桥驿兵变我老赵肯定是遭不住噻。众将在后周时期本就是赵匡胤的下属,从军者最重命令。宴席后的第二日便纷纷上请退休,太祖自是欣然应允。至于赵匡胤在宴席上到底说了些什么,自然无从考证反正最后目的肯定是达到了。自此军政大权赵匡胤就是两手抓了,对于杯酒释兵权其实变相的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钱粮和虚职就打发了那些跟着自己许久的将领,偏偏石守信等人还对赵匡胤感恩戴德,也是令人唏嘘。
历史上杯酒释兵权的把戏,赵匡胤使了两次。第二次就是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太祖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等人,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很多史记会引导别人去误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害怕手下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才不得已为之,实际上赵匡胤此举只是为了稳定国家政权,彼时的宋朝对外虽有辽国此强敌。但是宋辽在当时的背景下,并没有要开战的意图。大宋需要的是统一,是安定。说白了,连年征战最苦的是谁,是老百姓。百姓不在乎谁做皇帝,能够提供安稳的环境,让自己有饭吃,有地种对他们来说就是明君。当然这样来讲咱这位宋太祖似乎也太过于伟大了,其实权力肯定是握在自己手里最重要,当了皇帝就不可能和之前带兵打仗时一样。所以这件事情,历史上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各位看官不妨大胆畅想一下,如果是您处于那种情况下,您会作何选择。我想没有任何一位君主会拒绝赵普这样的宰相。
老赵上台后,对其地位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君弱臣强,杯酒释兵权完美的解决了这一情况。但是在赵普给太祖皇帝提出的十二字方针里,这仅仅是一部分。赵宋王朝还面临着诸多难题,若继续沿用前朝之制,怎能保证大宋不会重蹈覆辙呢。“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十二字方针奠定了宋朝三百年的政治基调。在赵普的参赞下,分权制衡渗透进了宋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员建制当中。首先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使三分宰相职权。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赵匡胤也是行伍出身,一下子就知晓了其中的精髓,赤裸裸的加强君主的权利啊,三方制约下,相权和君权的平衡几乎就直接打破了。心中默默给赵普点了个赞。
地方上呢,就设立一位正职一位副职,文人担任知州为正职,副手通判为帝王耳目。两相制衡,防止地方专权出现。制其钱谷就是设立转运使主地方钱粮运往中枢之事。此十二字方针一出,政治上,中央三分宰相之权,变相的加强了君权。兵权上,中央的精兵由枢密院统一领导,枢密使对皇帝直接负责,兵权掌握在君主手里。钱粮上,设立转运使一职,彻底解决了节度使和藩镇问题。所以赵普在治国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理解,这也是赵匡胤如此青睐他的一大原因。包括太宗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之弟)继位后对赵普也是极其看重。关键是这位赵学究虽然书读得不多,但是对于赵宋王朝真的是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得以在太祖,太宗二朝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乾德二年太祖拜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命吕余庆,薛居正为参知政事辅助赵普。
同年,陈桥驿黄甑村,一陆姓农户家中诞下一子。其妻怀胎三年才生下一子,农户不敢声张此事,请了算命先生为其子算卦。当日恰逢暴雨,先生看后长叹道:“吾等窥道之人,忌泄露天机。”未收取农户一分钱财,转身便消失在了风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