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新的大明
虽然规定后廷不能干政,但重要的事还是会和马皇后商量,这是朱元璋征战多年,养成的习惯。
马皇后保持着沉稳的气度,问:“陛下想用什么来代替它?”
“妹子就是聪明,御史台依附胡惟庸,成何体统!咱想设都察院,重新任命御史,再把他们分派到各府、州、县。”
“淮西的勋贵,他们已经开始享福了。”
“咱赐给他们的还不够,荧阳侯一人不敢如此猖獗,看吧,刘基会把他们一个个找出来的!”
朱元璋说到了最后,脸色冰冷下来。
次日的早朝,朱元璋端坐在上位,目光平静的看着前方的大臣,平静地道:“今日只议一事,废除御史台,开国以来,凡制度都仿元朝旧制,可旧制未必适合新朝。”
李善长三人交换一个眼神。
吏部尚书阮俊道:“纠察的官署,只剩六科,六科不受各部管辖……没有其他官署监督,只怕不能公正。”
大臣们纷纷点头。
户部尚书徐铎问:“敢问陛下,为何要废?”
朱元璋道:“御史陈然装疯,若非齐王,连咱都被他欺弄了,咱想另设都察院,职责与御史台同,疏奏不递六部,可觐见皇帝。”
“刘基任都察院都御史,官轶三品。”
刘基笑着道:“臣谢过陛下!”
朱元璋颔首,道:“至于各府、州、县的御史,将他们召回朝廷……若是为官清正的,吏部重新任用,若如陈然欺下弄上的,就按照律法查办吧。”
听到这里,六部的官员们松了一口气。
早看那些御史不爽了,整日跑来值房巡查,仗着无人能治理他们,颐指气使,今天终于忍到头了。
刘基问:“陛下,臣有一言要谏。”
朱元璋看着皱眉,“刘卿家说吧,”
“裁撤中书省后,应当稳固刑部在朝中的地位……此次御史台的事,应当由刑部来办。”
刘基毫不避讳地说道。
朱元璋的脸色微微一沉,道:“嗯,就由都察院和刑部办吧。”
……
朝廷废除御史台的邸报,传遍了九州四海。
开国时,那些淮西勋贵持功自傲,随意欺压百姓,南雄侯和荧阳侯接连被处死后,淮西勋贵们恍然大悟。
陛下在盯着他们。
而刘基正着手设立新的都察院……
这一日,朱榑来到春和宫,瞧见朱标正在看赋税,凑几下过去看几眼,顿时愣住了。
“兄长…这赋税?”
朱标微笑道:“朝廷肃清……百姓安居,太平之景啊。”
赋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比前几年更明显。
朱榑看着匆忙离去的朱榑,“怎的……不陪兄长再坐坐?”
“啊,我今日有事……”
朱榑走出了长春宫。
一个纯净的王朝正在慢慢崭现。
一个国家开国之初,就是时代红利最兴盛的时候,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一片荒凉,人丁逐渐兴盛……
朱榑没有理由不吃这波时代红利。
若是削藩,供养军队要银两吧,父皇恐怕也想看到天下兴盛……不行,不能眼睁睁看着士绅时代的红利,本王不吃。
此刻皇家小院中。
一间清幽雅静的厢房,案台上摆着许多书稿,朱榑终于做了穿越者该做的事。
明清小说盛行,得益于江南一带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朝廷推行大诰,提升了百姓的识字律…读书人只会越来越多。
客栈酒肆的说书,也即将盛行。
而今,一切都还在原点。
主要还是在洪武沉重又压抑的氛围中,士绅百姓太苦闷,人人都需要来一口精神粮食……
朱榑在想,我抄什么?
“三国和西游虽然还未听闻,但肯定有人写了……如此看来,就只剩下那几本了,红楼,读的人不会太多……”
刘九很佩服自家皇子,凶狠起来敢杀人,可坐下来,却又娴静得像书生。
朱榑想了想,决定了。
“聊斋适合说书,且可以多人同时代笔……我不可能亲自写,最多提供一个百十字的大纲。”
写书看起来,自然是不赚什么钱。
这就要看如何运作了。
冬伊端着铜盆进来,拿起锦帕给朱榑擦了擦手心的汗,伺候穿衣和用过午膳,御马监将御赐的马车送来。
是一辆双驾马车,马车所用为香楠木,红色车盖,内饰用料皆是丝绸段子,后方是个红色软座。
出了皇宫,刘九问道:“殿下,咱们去哪里?”
朱榑数着赏赐的三百贯宝钞,朝廷缩衣节食,想通过节俭把银两省出来……明明有这时代红利。
“都进了士绅的腰包啊,士绅个个挥金如土,朝廷却捉襟见肘…终究是因为父皇厌恶商户。”
朱榑心里想着。
刘九再次问道:“殿下,去哪里……”
朱榑也不知道去哪儿找代笔。
下午的长安大街,百姓来来往往走在大街上,贩夫走卒沿街叫卖,商铺敞开大门迎接天南地北的客人…丝毫不受胡惟庸案影响啊。
马车在京城转了一圈,到了成贤大街,国子监对面的客店,五个灰头土脸的读书人被赶出来。
“士奇,接下来…我们去往何处?”
四个读书人齐齐望去,一个书生深邃眸子,温文尔雅,气度沉凝,他是杨士奇。
平日就数杨思奇最有主意,大家都听他的。
杨士奇捡起破旧的包袱,“京城外,有一座鸡鸣寺,那里接纳来往的百姓……可以到寺中住一段时日,吃些斋饭。”
杨士奇的出身很苦。
幼岁时,元末乱世父亲死了,他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个小官,后来那小官受牵连,全家都落罪……
杨士奇背起包,“我以前,在那里小住过几日。”
一个高瘦的书生苦道:“士奇兄,你知道的真多,若不是有士奇兄在,只怕,开科之前都要留宿街头了……”
杨士奇:“别想太多,他们不会收留我们太久……”
四个读书人又垂头丧气,来到京城外的鸡鸣寺,主持听说五个书生想要留宿一段时日,断然把寺门关上。
杨士奇也没了主意。
“你们来给我写书稿吧?”
马皇后保持着沉稳的气度,问:“陛下想用什么来代替它?”
“妹子就是聪明,御史台依附胡惟庸,成何体统!咱想设都察院,重新任命御史,再把他们分派到各府、州、县。”
“淮西的勋贵,他们已经开始享福了。”
“咱赐给他们的还不够,荧阳侯一人不敢如此猖獗,看吧,刘基会把他们一个个找出来的!”
朱元璋说到了最后,脸色冰冷下来。
次日的早朝,朱元璋端坐在上位,目光平静的看着前方的大臣,平静地道:“今日只议一事,废除御史台,开国以来,凡制度都仿元朝旧制,可旧制未必适合新朝。”
李善长三人交换一个眼神。
吏部尚书阮俊道:“纠察的官署,只剩六科,六科不受各部管辖……没有其他官署监督,只怕不能公正。”
大臣们纷纷点头。
户部尚书徐铎问:“敢问陛下,为何要废?”
朱元璋道:“御史陈然装疯,若非齐王,连咱都被他欺弄了,咱想另设都察院,职责与御史台同,疏奏不递六部,可觐见皇帝。”
“刘基任都察院都御史,官轶三品。”
刘基笑着道:“臣谢过陛下!”
朱元璋颔首,道:“至于各府、州、县的御史,将他们召回朝廷……若是为官清正的,吏部重新任用,若如陈然欺下弄上的,就按照律法查办吧。”
听到这里,六部的官员们松了一口气。
早看那些御史不爽了,整日跑来值房巡查,仗着无人能治理他们,颐指气使,今天终于忍到头了。
刘基问:“陛下,臣有一言要谏。”
朱元璋看着皱眉,“刘卿家说吧,”
“裁撤中书省后,应当稳固刑部在朝中的地位……此次御史台的事,应当由刑部来办。”
刘基毫不避讳地说道。
朱元璋的脸色微微一沉,道:“嗯,就由都察院和刑部办吧。”
……
朝廷废除御史台的邸报,传遍了九州四海。
开国时,那些淮西勋贵持功自傲,随意欺压百姓,南雄侯和荧阳侯接连被处死后,淮西勋贵们恍然大悟。
陛下在盯着他们。
而刘基正着手设立新的都察院……
这一日,朱榑来到春和宫,瞧见朱标正在看赋税,凑几下过去看几眼,顿时愣住了。
“兄长…这赋税?”
朱标微笑道:“朝廷肃清……百姓安居,太平之景啊。”
赋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比前几年更明显。
朱榑看着匆忙离去的朱榑,“怎的……不陪兄长再坐坐?”
“啊,我今日有事……”
朱榑走出了长春宫。
一个纯净的王朝正在慢慢崭现。
一个国家开国之初,就是时代红利最兴盛的时候,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一片荒凉,人丁逐渐兴盛……
朱榑没有理由不吃这波时代红利。
若是削藩,供养军队要银两吧,父皇恐怕也想看到天下兴盛……不行,不能眼睁睁看着士绅时代的红利,本王不吃。
此刻皇家小院中。
一间清幽雅静的厢房,案台上摆着许多书稿,朱榑终于做了穿越者该做的事。
明清小说盛行,得益于江南一带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朝廷推行大诰,提升了百姓的识字律…读书人只会越来越多。
客栈酒肆的说书,也即将盛行。
而今,一切都还在原点。
主要还是在洪武沉重又压抑的氛围中,士绅百姓太苦闷,人人都需要来一口精神粮食……
朱榑在想,我抄什么?
“三国和西游虽然还未听闻,但肯定有人写了……如此看来,就只剩下那几本了,红楼,读的人不会太多……”
刘九很佩服自家皇子,凶狠起来敢杀人,可坐下来,却又娴静得像书生。
朱榑想了想,决定了。
“聊斋适合说书,且可以多人同时代笔……我不可能亲自写,最多提供一个百十字的大纲。”
写书看起来,自然是不赚什么钱。
这就要看如何运作了。
冬伊端着铜盆进来,拿起锦帕给朱榑擦了擦手心的汗,伺候穿衣和用过午膳,御马监将御赐的马车送来。
是一辆双驾马车,马车所用为香楠木,红色车盖,内饰用料皆是丝绸段子,后方是个红色软座。
出了皇宫,刘九问道:“殿下,咱们去哪里?”
朱榑数着赏赐的三百贯宝钞,朝廷缩衣节食,想通过节俭把银两省出来……明明有这时代红利。
“都进了士绅的腰包啊,士绅个个挥金如土,朝廷却捉襟见肘…终究是因为父皇厌恶商户。”
朱榑心里想着。
刘九再次问道:“殿下,去哪里……”
朱榑也不知道去哪儿找代笔。
下午的长安大街,百姓来来往往走在大街上,贩夫走卒沿街叫卖,商铺敞开大门迎接天南地北的客人…丝毫不受胡惟庸案影响啊。
马车在京城转了一圈,到了成贤大街,国子监对面的客店,五个灰头土脸的读书人被赶出来。
“士奇,接下来…我们去往何处?”
四个读书人齐齐望去,一个书生深邃眸子,温文尔雅,气度沉凝,他是杨士奇。
平日就数杨思奇最有主意,大家都听他的。
杨士奇捡起破旧的包袱,“京城外,有一座鸡鸣寺,那里接纳来往的百姓……可以到寺中住一段时日,吃些斋饭。”
杨士奇的出身很苦。
幼岁时,元末乱世父亲死了,他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个小官,后来那小官受牵连,全家都落罪……
杨士奇背起包,“我以前,在那里小住过几日。”
一个高瘦的书生苦道:“士奇兄,你知道的真多,若不是有士奇兄在,只怕,开科之前都要留宿街头了……”
杨士奇:“别想太多,他们不会收留我们太久……”
四个读书人又垂头丧气,来到京城外的鸡鸣寺,主持听说五个书生想要留宿一段时日,断然把寺门关上。
杨士奇也没了主意。
“你们来给我写书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