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江浙之赋税
朱榑睁开眼,就看到冬伊站在床榻旁,一双灵动的眸子正羞怯望着他,昨夜就像抱着一个香软的枕头。
他没睡懵,昨夜的事还记得。
冬伊站在香楠木桌旁,低垂眉,嚅声嚅气道:“殿下…皇子十二岁之后会有侍女教…”
侍女不能在皇子塌边过夜,会有尚寝监的女官提醒。
她昨夜子时就回去了。
“没错。”
“齐……齐王殿下,奴婢能回去了吗?”
朱榑发现,冬伊雪白的眼眸下,隐隐有些浮肿和朦胧,昨晚她估计没睡。
“昨夜的事,一个字也不能告诉娘和母妃!不然,本王会把你送到教坊司,你知道那个地方吧?”
“嗯~”
冬伊看向朱榑,问:“奴今日要做什么?”
“你白天不用做事,晚上才要。”
朱榑起身穿衣,在冬伊的服侍下用过早膳,出了皇家府邸就来到春和宫。
四哥大婚,短期内不会离开京城,等他去北平府,他父皇就会逐渐将兵权转移给四哥。
他来春和宫瞧瞧,是否有机会将刘伯温弄回朝堂。
殿前的检校拦住朱榑,“齐王需得到通报,才能觐见太子殿下。”
“以前没有这个规矩,我大哥说的?”
那检校道:“毛千户刚下的命令,卑职也不清楚。”
“那你愣着干嘛?”刘九拿出豪奴恶犬的气势,为朱榑开道,在宫里,主人被阻拦,当心腹太监的总是要说一两句的。
那检校进去通报了。
朱榑往殿里走去,“兄长,来春和宫也要通报了?”
朱标正批阅堆积如山的疏奏,方才就听到殿外的动静,抬起头:
“父皇定下的礼仪,凡文武大臣要见太子,需觐见过皇帝,才能来东宫禀报,不过,七弟就不必如此繁琐了。”
朱榑道:“四哥他何时去北平府?”
“就藩的事不着急,近日北方偃旗息鼓,四弟怕要在京城呆上一段时日了……七弟你来得正好,陪我出宫一趟。”
朱标递过来一本疏奏。
朱榑瞥了眼,近城之地多荒芜,请乞延赋一年…赋税交不上来,可是要死官员的。
“是江浙之地赋税?”
朱标点头:“农桑衣食之本,江浙之地又是天下粮仓,竟请乞要延纳赋税,此事,我已压下来了。”
父皇知道,不知要死多少人。
“那大哥是想?”
“我想去宫外微访御史陈济,疏奏就是他呈递上来的。”
朱标不想让六个辅官跟着,担心传到朱元璋耳中。
坐上车撵。
朱榑才知道,他们即将要去见的陈济,乃负责监察浙江的御史,这趟专程入京,等待皇帝答复。
马车摇摇晃晃,穿过成贤大街。
朱标有感而发:“岁荒年饥,朝廷减岁租的数额,以舒缓民困,我担忧是江浙之地的官员,隐而不报,七弟你也知道,若是治理不当,父皇不会轻饶了他们。”
朱榑问:“兄长是害怕父皇问罪他们,所以,来微访陈济。”
朱标轻叹一声:“父皇实在杀了太多人了……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君主能够接受臣工的谏言,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此乃自古治国之法……父皇稍有不满,就怪罪到臣工们头上,臣工们一直不敢谏言。”
朱榑不满道:“若是父皇听见,定然会将大哥挂在奉天殿的金梁上,用胡人赶驾的鞭子,抽你一顿!”
朱标不理会他,轻叹一声,“君臣相得益彰,自古就很难。”
没有拱卫司的检校开路,马车行进很慢,七拐八绕,穿过成贤街等众多街道,终于来到全节坊街。
这里离皇城很远,再前走几步就是清凉门,都要出南京城了。
住在此处的人多不富裕。
朱榑和朱标下了马车,放眼望去名楼客店少了许多,走进巷子深处就是低矮的屋舍。
朱榑道:“九,带这几个家伙进去瞧瞧,找到陈济的宅子再回来引路。”
刘九笑了笑,带着几个人跑进了巷子里,不多时,就邀功似的跑回来。
“太子殿下,齐王殿下,就是这里了。”
一座老旧的宅子,杂草成了庭院的绿化,有破屋子三间,屋檐前掉落的瓦砾碎了一地,用茅草将屋顶补上。
这时,一个戴着斗笠的老翁,蹲在墙角下,捧着手里的泥巴往墙上糊。
朱标皱眉:“陈济也是七品官员,怎会住这种地方。”
朱榑轻叹一声。
朱标看向他:“七弟有话直言,我又不像父皇,你叹个什么气?”
朱榑摇头:“我说了,徒增兄长的烦恼。”
“不会,说吧!”
“朝廷给七品官员的俸禄,月俸七石,岁俸共九十石,官员的大半钱银都纳给了房子。”
官员们一样需要房子住。
除了徐达、李善长和李文忠等开国功臣得到房子,大部分官员都需要自己解决房子问题。
若是孑然一身,可以与人合租客店。
可大部分官员都有家室,这部分官员以典房居多,所谓典房,就是百姓将自己家的房屋典当借银子,契约上有质押的日期,这段时间,牙行将房子出租。
一旦朝廷延迟发放俸禄,或者折色过多,就会在客店看到这样的一幕,官员搓着手,脸色僵硬尴尬,恳求客店掌柜宽限一段时日。
朝廷规定了官员马车的规格,可没给每个官员送一辆马车,就像规定士绅不能穿丝绸,没给贫苦百姓发放丝绸衣裳。
此时,朱标心里想反驳几句,可话到嘴边却改了口风,深吸了一口气:“七弟,你是如何知道的?”
他身为太子,是储君,竟然连这个也不知。
朱标心底感到难受。
朱榑知道,这位兄长在为刚才的话而感到汗颜,“早年兄长还未被准许主持朝政,并不知晓。
“又不是兄长的错,陈济有三间屋舍,已经很充足了,又何必自责?”
“七石……不足以生活吗?”朱标茫然问。
朱榑认真道:“父皇认真仔细算过每个官员的生活费……一人生活,是足够的。”
“不过,前提是…俸禄足额发放、准时、不拖欠。”
这一点,在就算是在后世……在其他朝代,也无法做到!
他没睡懵,昨夜的事还记得。
冬伊站在香楠木桌旁,低垂眉,嚅声嚅气道:“殿下…皇子十二岁之后会有侍女教…”
侍女不能在皇子塌边过夜,会有尚寝监的女官提醒。
她昨夜子时就回去了。
“没错。”
“齐……齐王殿下,奴婢能回去了吗?”
朱榑发现,冬伊雪白的眼眸下,隐隐有些浮肿和朦胧,昨晚她估计没睡。
“昨夜的事,一个字也不能告诉娘和母妃!不然,本王会把你送到教坊司,你知道那个地方吧?”
“嗯~”
冬伊看向朱榑,问:“奴今日要做什么?”
“你白天不用做事,晚上才要。”
朱榑起身穿衣,在冬伊的服侍下用过早膳,出了皇家府邸就来到春和宫。
四哥大婚,短期内不会离开京城,等他去北平府,他父皇就会逐渐将兵权转移给四哥。
他来春和宫瞧瞧,是否有机会将刘伯温弄回朝堂。
殿前的检校拦住朱榑,“齐王需得到通报,才能觐见太子殿下。”
“以前没有这个规矩,我大哥说的?”
那检校道:“毛千户刚下的命令,卑职也不清楚。”
“那你愣着干嘛?”刘九拿出豪奴恶犬的气势,为朱榑开道,在宫里,主人被阻拦,当心腹太监的总是要说一两句的。
那检校进去通报了。
朱榑往殿里走去,“兄长,来春和宫也要通报了?”
朱标正批阅堆积如山的疏奏,方才就听到殿外的动静,抬起头:
“父皇定下的礼仪,凡文武大臣要见太子,需觐见过皇帝,才能来东宫禀报,不过,七弟就不必如此繁琐了。”
朱榑道:“四哥他何时去北平府?”
“就藩的事不着急,近日北方偃旗息鼓,四弟怕要在京城呆上一段时日了……七弟你来得正好,陪我出宫一趟。”
朱标递过来一本疏奏。
朱榑瞥了眼,近城之地多荒芜,请乞延赋一年…赋税交不上来,可是要死官员的。
“是江浙之地赋税?”
朱标点头:“农桑衣食之本,江浙之地又是天下粮仓,竟请乞要延纳赋税,此事,我已压下来了。”
父皇知道,不知要死多少人。
“那大哥是想?”
“我想去宫外微访御史陈济,疏奏就是他呈递上来的。”
朱标不想让六个辅官跟着,担心传到朱元璋耳中。
坐上车撵。
朱榑才知道,他们即将要去见的陈济,乃负责监察浙江的御史,这趟专程入京,等待皇帝答复。
马车摇摇晃晃,穿过成贤大街。
朱标有感而发:“岁荒年饥,朝廷减岁租的数额,以舒缓民困,我担忧是江浙之地的官员,隐而不报,七弟你也知道,若是治理不当,父皇不会轻饶了他们。”
朱榑问:“兄长是害怕父皇问罪他们,所以,来微访陈济。”
朱标轻叹一声:“父皇实在杀了太多人了……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君主能够接受臣工的谏言,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此乃自古治国之法……父皇稍有不满,就怪罪到臣工们头上,臣工们一直不敢谏言。”
朱榑不满道:“若是父皇听见,定然会将大哥挂在奉天殿的金梁上,用胡人赶驾的鞭子,抽你一顿!”
朱标不理会他,轻叹一声,“君臣相得益彰,自古就很难。”
没有拱卫司的检校开路,马车行进很慢,七拐八绕,穿过成贤街等众多街道,终于来到全节坊街。
这里离皇城很远,再前走几步就是清凉门,都要出南京城了。
住在此处的人多不富裕。
朱榑和朱标下了马车,放眼望去名楼客店少了许多,走进巷子深处就是低矮的屋舍。
朱榑道:“九,带这几个家伙进去瞧瞧,找到陈济的宅子再回来引路。”
刘九笑了笑,带着几个人跑进了巷子里,不多时,就邀功似的跑回来。
“太子殿下,齐王殿下,就是这里了。”
一座老旧的宅子,杂草成了庭院的绿化,有破屋子三间,屋檐前掉落的瓦砾碎了一地,用茅草将屋顶补上。
这时,一个戴着斗笠的老翁,蹲在墙角下,捧着手里的泥巴往墙上糊。
朱标皱眉:“陈济也是七品官员,怎会住这种地方。”
朱榑轻叹一声。
朱标看向他:“七弟有话直言,我又不像父皇,你叹个什么气?”
朱榑摇头:“我说了,徒增兄长的烦恼。”
“不会,说吧!”
“朝廷给七品官员的俸禄,月俸七石,岁俸共九十石,官员的大半钱银都纳给了房子。”
官员们一样需要房子住。
除了徐达、李善长和李文忠等开国功臣得到房子,大部分官员都需要自己解决房子问题。
若是孑然一身,可以与人合租客店。
可大部分官员都有家室,这部分官员以典房居多,所谓典房,就是百姓将自己家的房屋典当借银子,契约上有质押的日期,这段时间,牙行将房子出租。
一旦朝廷延迟发放俸禄,或者折色过多,就会在客店看到这样的一幕,官员搓着手,脸色僵硬尴尬,恳求客店掌柜宽限一段时日。
朝廷规定了官员马车的规格,可没给每个官员送一辆马车,就像规定士绅不能穿丝绸,没给贫苦百姓发放丝绸衣裳。
此时,朱标心里想反驳几句,可话到嘴边却改了口风,深吸了一口气:“七弟,你是如何知道的?”
他身为太子,是储君,竟然连这个也不知。
朱标心底感到难受。
朱榑知道,这位兄长在为刚才的话而感到汗颜,“早年兄长还未被准许主持朝政,并不知晓。
“又不是兄长的错,陈济有三间屋舍,已经很充足了,又何必自责?”
“七石……不足以生活吗?”朱标茫然问。
朱榑认真道:“父皇认真仔细算过每个官员的生活费……一人生活,是足够的。”
“不过,前提是…俸禄足额发放、准时、不拖欠。”
这一点,在就算是在后世……在其他朝代,也无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