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又收下一名循吏
朱元璋看到终于有读书人不肯同流合污了,来了兴致,坐在官帽椅上不走了。
高恂知道他所要抨击的那人是谁,也知道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依旧是义无反顾:“高某说的难道不对吗!”
“你们这些浙东文官,把持着官场也就算了,还把持着科举考试。”
“整天一副为国为民的样子,瞧瞧你们究竟在干些什么,嘴上骂着娘手里还摸着姑娘。”
“说的好!”朱元璋早就看这帮江南读书人不顺眼了,也预感到了一定的危机。
自从洪武初年的科举考试开始,考中科举的江南读书人日渐增多。
从洪武初年的六成,到如今已经到八成了。
再这么发展下去,以后大明官场上只会有江南读书人了,再也不会有北方读书人和西南读书人的一席位子。
朱元璋现在需要浙东文官来对抗淮西勋贵,腾不出手来收拾浙东读书人。
没想到这么一个寒门读书人,居然是说出了很多六部官员都不敢说的话。
一个衣着寒酸的寒门读书人倒是比六部官员有骨气多了,不像那些官员心里虽然不满,却一直是忍气吞声的当个小媳妇儿。
方孝孺本来只是想毁了高恂的仕途,免得以后随便冒出来一个读书人就敢顶撞他。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已经不是对方孝孺污蔑那么简单了,这是在污蔑整个江南的官僚缙绅。
“住口,你一个小小的举人有什么资格说这些话。”
“可笑,我等江南读书人凭本事考上的科举,怎么就成了把持科场。”
“是你们这些北方读书人没有用,没有才学,以至于考不上科举。”
浙东试馆、江西试馆等江南读书人们,开始呵斥高恂。
面对这么多有权有势读书人同时对自己的抨击,高恂没有像一般读书人那样,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高恂的腰杆子更加笔挺,没有丝毫的畏惧:“才学?你们也有脸说才学这两个字,要不是你们这些江南的官僚缙绅把持着各种经史子集,不肯把圣人的学说传出去。”
“自私自利的把在手里,我等北方读书人连看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考得中科举。”
朱元璋很早就看到了高恂所说的这一点,圣人讲究一个教化,江南的官员就是为了把持科场把自私自利这四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作为皇帝依然是无可奈何,他不可能把所有的江南官僚缙绅都杀光,拿走他们视作命根子的经史子集。
除了把江南的官僚缙绅们全部杀光以外,绝没有第二个办法拿走所有的经史子集。
方孝孺因为高恂的这一番话,不免对他有些高看了:“看来你还是有一些见识。”
“难道这能怪我等江南读书人,是这是因为祖宗的荫蔽,一代代的传承到了今天才拥有这么多的经史子集。”
高恂说到这里不想再多说一句了,和这些擅长卖弄口舌的江南读书人说话,只是在浪费时间徒增烦恼罢了。
高恂理也没理一副温润如玉君子模样的方孝孺,起身离开了教坊司这个小名利场。
连夜收拾了行李,准备去泾县寻找胡汉山。
只有遭到浙东读书人各种辱骂抨击的胡汉山,能与高恂志同道合了。
朱元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真实情况,还有个另一种更大的收获,看清了方孝孺的真正嘴脸。
朱元璋在回皇宫的路上,对着旁边的唯一那人说道:“咱要是一个只会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还真的是被这帮浙东官员们给蒙蔽了。”
“自从方孝孺正式拜了宋濂为恩师以后,也算是正儿八经踏入了官场,对于他的鼓吹整天不断,差点都把他说成是诸葛孔明那般的经天纬地之才了。”
“咱本来还想着把这个人才留给太子,现在看来他在治国方面只不过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了。”
朱元璋最擅长的就是物尽其用,方孝孺在治国方面不行,难以委派重任。
不过倒是可以把他推到台前来,等到合适的时机为下一代皇帝打造出第二个胡惟庸。
高恂来到泾县,很快就在通政司检校的指引下,找到了正在亲自监督麸糠发放的胡汉山。
这一位受到金陵官宦小姐们念念不忘的风流才子,满脸的疲惫,嘴唇都有些干裂了。
高恂作为一名寒门读书人,很清楚胡汉山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肯定是因为亲自劳心劳力的参与赈灾。
胡汉山这两天累的是浑浑噩噩,睁眼是灾民,闭眼做梦也是灾民。
已经很多天没有睡一个好觉了,刚准备合上眼休息一会儿,听说有一个叫高恂的来找他。
胡汉山强忍着睡意,让通政司检校把高恂叫了过来:“你就是高恂。”
高恂没有多说半句话,直接从胡汉山的手里接过来用来分发麸糠的水瓢,替他给灾民分发麸糠。
胡汉山从检校那里知道了高恂的详细情况,又看到他完全没有浙东读书人只会无病呻吟的做派,确定这个高恂就是像张友闻那样载入史册的一名循吏了。
高恂的到来,对于胡汉山来说真是一个意外之喜,睡了一个安心觉。
等到胡汉山再次想过来,天色已经黑了,高恂满脸疲惫的坐着地上等着他醒来。
胡汉山招呼了高恂一声,一起蹲在库房门口,吃着用来发给灾民的麸糠:“你这个人挺不错。”
“本县马也不是一个拐弯抹角的人,有话跟你明说了吧,看上你这个人了。”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给本县马做一个师爷。”
高恂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放下手里的碗筷,站起身来郑重下拜:“学生,拜见东主。”
胡汉山怎么也没想到,只说了一句话,就让高恂做了他的师爷。
前一段时间为了折服张友闻,可是费了很大的功夫。
胡汉山不免有些好奇的问了一句:“高先生怎么会答应的这么痛快。”
“本县马知道高先生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难道就不怕别人说你为了谄媚小丞相,想要借此升官发财过来烧冷灶吗。”
高恂知道他所要抨击的那人是谁,也知道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依旧是义无反顾:“高某说的难道不对吗!”
“你们这些浙东文官,把持着官场也就算了,还把持着科举考试。”
“整天一副为国为民的样子,瞧瞧你们究竟在干些什么,嘴上骂着娘手里还摸着姑娘。”
“说的好!”朱元璋早就看这帮江南读书人不顺眼了,也预感到了一定的危机。
自从洪武初年的科举考试开始,考中科举的江南读书人日渐增多。
从洪武初年的六成,到如今已经到八成了。
再这么发展下去,以后大明官场上只会有江南读书人了,再也不会有北方读书人和西南读书人的一席位子。
朱元璋现在需要浙东文官来对抗淮西勋贵,腾不出手来收拾浙东读书人。
没想到这么一个寒门读书人,居然是说出了很多六部官员都不敢说的话。
一个衣着寒酸的寒门读书人倒是比六部官员有骨气多了,不像那些官员心里虽然不满,却一直是忍气吞声的当个小媳妇儿。
方孝孺本来只是想毁了高恂的仕途,免得以后随便冒出来一个读书人就敢顶撞他。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已经不是对方孝孺污蔑那么简单了,这是在污蔑整个江南的官僚缙绅。
“住口,你一个小小的举人有什么资格说这些话。”
“可笑,我等江南读书人凭本事考上的科举,怎么就成了把持科场。”
“是你们这些北方读书人没有用,没有才学,以至于考不上科举。”
浙东试馆、江西试馆等江南读书人们,开始呵斥高恂。
面对这么多有权有势读书人同时对自己的抨击,高恂没有像一般读书人那样,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高恂的腰杆子更加笔挺,没有丝毫的畏惧:“才学?你们也有脸说才学这两个字,要不是你们这些江南的官僚缙绅把持着各种经史子集,不肯把圣人的学说传出去。”
“自私自利的把在手里,我等北方读书人连看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考得中科举。”
朱元璋很早就看到了高恂所说的这一点,圣人讲究一个教化,江南的官员就是为了把持科场把自私自利这四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作为皇帝依然是无可奈何,他不可能把所有的江南官僚缙绅都杀光,拿走他们视作命根子的经史子集。
除了把江南的官僚缙绅们全部杀光以外,绝没有第二个办法拿走所有的经史子集。
方孝孺因为高恂的这一番话,不免对他有些高看了:“看来你还是有一些见识。”
“难道这能怪我等江南读书人,是这是因为祖宗的荫蔽,一代代的传承到了今天才拥有这么多的经史子集。”
高恂说到这里不想再多说一句了,和这些擅长卖弄口舌的江南读书人说话,只是在浪费时间徒增烦恼罢了。
高恂理也没理一副温润如玉君子模样的方孝孺,起身离开了教坊司这个小名利场。
连夜收拾了行李,准备去泾县寻找胡汉山。
只有遭到浙东读书人各种辱骂抨击的胡汉山,能与高恂志同道合了。
朱元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真实情况,还有个另一种更大的收获,看清了方孝孺的真正嘴脸。
朱元璋在回皇宫的路上,对着旁边的唯一那人说道:“咱要是一个只会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还真的是被这帮浙东官员们给蒙蔽了。”
“自从方孝孺正式拜了宋濂为恩师以后,也算是正儿八经踏入了官场,对于他的鼓吹整天不断,差点都把他说成是诸葛孔明那般的经天纬地之才了。”
“咱本来还想着把这个人才留给太子,现在看来他在治国方面只不过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了。”
朱元璋最擅长的就是物尽其用,方孝孺在治国方面不行,难以委派重任。
不过倒是可以把他推到台前来,等到合适的时机为下一代皇帝打造出第二个胡惟庸。
高恂来到泾县,很快就在通政司检校的指引下,找到了正在亲自监督麸糠发放的胡汉山。
这一位受到金陵官宦小姐们念念不忘的风流才子,满脸的疲惫,嘴唇都有些干裂了。
高恂作为一名寒门读书人,很清楚胡汉山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肯定是因为亲自劳心劳力的参与赈灾。
胡汉山这两天累的是浑浑噩噩,睁眼是灾民,闭眼做梦也是灾民。
已经很多天没有睡一个好觉了,刚准备合上眼休息一会儿,听说有一个叫高恂的来找他。
胡汉山强忍着睡意,让通政司检校把高恂叫了过来:“你就是高恂。”
高恂没有多说半句话,直接从胡汉山的手里接过来用来分发麸糠的水瓢,替他给灾民分发麸糠。
胡汉山从检校那里知道了高恂的详细情况,又看到他完全没有浙东读书人只会无病呻吟的做派,确定这个高恂就是像张友闻那样载入史册的一名循吏了。
高恂的到来,对于胡汉山来说真是一个意外之喜,睡了一个安心觉。
等到胡汉山再次想过来,天色已经黑了,高恂满脸疲惫的坐着地上等着他醒来。
胡汉山招呼了高恂一声,一起蹲在库房门口,吃着用来发给灾民的麸糠:“你这个人挺不错。”
“本县马也不是一个拐弯抹角的人,有话跟你明说了吧,看上你这个人了。”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给本县马做一个师爷。”
高恂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放下手里的碗筷,站起身来郑重下拜:“学生,拜见东主。”
胡汉山怎么也没想到,只说了一句话,就让高恂做了他的师爷。
前一段时间为了折服张友闻,可是费了很大的功夫。
胡汉山不免有些好奇的问了一句:“高先生怎么会答应的这么痛快。”
“本县马知道高先生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难道就不怕别人说你为了谄媚小丞相,想要借此升官发财过来烧冷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