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王师自有清梅骨
见到来者,王肃也大概猜到了对方的身份,于是露出笑容,一改往日江湖中人习惯的抱拳,而是用了相对文雅一些的拱手行礼。
“想必您就是寒书斋的王先生了,有幸拜见,久仰久仰。”
王先生见状也回了一礼,说道:“您客气了。您来此是为了?”
王肃笑着说道:“我家侄子到了读书的年纪,但家中并不富裕,幸而听闻了寒书斋的大名,所以慕名而来,还望王先生不要觉着唐突。”
此处王肃故意卖了个破绽。
王先生听闻此言,哦了一声,表示了然,请王肃坐下之后便上下打量了王肃一番。
王肃也不避讳,就仍由王先生观察自己,等王肃喝完一口茶水,将茶杯重新放回到桌子上,王先生才开口说道:“您家里,恐怕不缺钱吧?”
王肃来了兴致,笑着问道:“王先生何以见得?”
似乎是察觉到了王肃有些戏弄之心,王先生脸上有些不愉,但终归是年纪大了,火气并没有年轻时候这么旺盛,还是出言解释道:“虽然您穿着简陋。”
的确,王肃落水之时穿着自己的衣服,但后来在陈老爷子家里也没有再买换洗的衣服,所以一直穿的都是陈老爷子的旧衣服。大多都是粗布短衣,甚至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补丁,都是陈老爷子一针一线缝上去的。
看着委实穷苦。
“但你这样子,却不像是干粗活的。”
王先生话就说到这里了,希望王肃能够知难而退,不要再冒充什么穷苦人家了,言尽于此,也算是给王肃留了点面子。
这都算是他现在在养气,有意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免得发怒。
其实王先生也不是说一定要收穷苦人家的孩子,这未免有些太过迂腐。开学教书,遵循的就是一个有教无类,只不过寒书斋有规矩,穷苦人家的孩子自然就少收点学费,富人家的就多收点。
当然了,一般真是富人家的子弟,也不会来这间小小的寒书斋念书。
但王先生与其他两位教书先生在平通城里维系这间寒书斋也有不少念头了,真要算起来,估摸着是比王肃的年龄还大。王先生在这期间,也见过不少日子还过得去,家里有那么些闲钱的人家,他们位置就比较尴尬。
想让孩子读书,可平通城里其他私塾,虽然也能去,但就是学费高昂,觉着太贵了。而寒书斋的收费就比较灵活,有钱的就多收点,没钱的就少收点,于是乎那些人就想了个法子,借一身粗衣,想要在他面前装穷卖惨,以此来交更少的学费。
这是王先生看不下去的,他再年轻一些的时候,性子火爆,没什么读书人的那股子静气,遇上这种人,那他便有辱斯文,报以老拳了。
此时王先生就觉着王肃就是这样的人。
别看王肃现在穿着粗布短衣,衣服上面满是补丁。但王先生这么多年,眼光早就练出来了,不说是火眼金睛,但也勉强可以做到明察秋毫。
他只需看上一眼,就能知道王肃到底是真穷苦,还是假卖惨。
王肃衣着破烂,但整个人神采奕奕,身姿挺拔,不像是为生计所累之人。
肤色较白,微微偏向于古铜色,这也说明了他不是什么种田的农夫之类的,不然肤色应该更加偏向于黝黑。
而方才王肃端起茶杯喝水的动作以及和王先生交谈时的用语,王肃其实有故意卖个破绽,没有掩饰,所以王先生一眼就看出了王肃肯定是度过一定的书,也接受过一定礼议等方面的教导。
而这些,可都不是穷苦人家能够做到的。
因此,王先生也就在心里断定了眼前的王肃,定然不是什么清贫之人,又是个来装穷卖惨想要缴纳更少学费的无耻之人。
王先生又补上一句,说道:“我们学生招满了,最近都不再收新的学生了。”
王肃何等聪明,一下子就听出了王先生的弦外之音,知道对方这是在下逐客令了,于是脸上装出一副被人拆穿后的羞恼模样,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辞了。”
王先生也没再搭理他,从正堂到门口,甚至不过几步路的距离,他也不愿意送一送王肃。只是在王肃说要走了的时候,起身微微拱手,就算是礼数到了。
不过临走时,王肃指着有些没有排队领取黑面馍而背着小书包径直走出私塾外的学生,问王先生道:“他们怎的不留下来吃饭?”
王先生本不想再搭理王肃,但见他指的是那几个离开的孩子,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他们都是交不起中午饭钱的孩子,于是就不在私塾里面吃午饭了,而且,他们下午还得帮家里面做农活。”
王肃心中叹气,但脸上却笑着问道:“怎么?连三个糠团子的钱都没有吗?”
王先生斜视了他一眼,不再看王肃,双眼望天,权当对方不存在好了。
王肃依旧死缠烂打,笑着问道:“王先生,如果我一年能给您十两银子,不知是否可以收下我家侄子?”
说罢,王肃就从兜里取出一张十两银子的银票,递到了王先生的面前。
却不想王先生只是看了一眼那张银票,冷哼了一声就挥袖离开了,怕是不想和王肃再呆在同一屋檐下。
王肃虽是被王先生冷落,但都是他故意而为之的,对王先生用上了激将法。
看样子效果还不错,王肃将银票收回兜里,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寒书斋,回过头来看了一眼牌匾上写着地“寒书斋”三个大字。
虽然牌匾很久都没有翻新过了,但这三个字依然能够看出当初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笔力雄劲,苍劲有力,可谓是笔下有傲骨。
行了,这间寒书斋还不错,二狗这臭小鬼还算是有福,陈老爷子随便瞎找的都能瞎猫碰见死耗子,给他找到这么一间还不错的私塾。
二狗要是好好读,说不准还真能混个秀才。
王肃见寒书斋不错,也替二狗开心起来。
天寒食寒家世寒,唯有书页添暖炭。
“想必您就是寒书斋的王先生了,有幸拜见,久仰久仰。”
王先生见状也回了一礼,说道:“您客气了。您来此是为了?”
王肃笑着说道:“我家侄子到了读书的年纪,但家中并不富裕,幸而听闻了寒书斋的大名,所以慕名而来,还望王先生不要觉着唐突。”
此处王肃故意卖了个破绽。
王先生听闻此言,哦了一声,表示了然,请王肃坐下之后便上下打量了王肃一番。
王肃也不避讳,就仍由王先生观察自己,等王肃喝完一口茶水,将茶杯重新放回到桌子上,王先生才开口说道:“您家里,恐怕不缺钱吧?”
王肃来了兴致,笑着问道:“王先生何以见得?”
似乎是察觉到了王肃有些戏弄之心,王先生脸上有些不愉,但终归是年纪大了,火气并没有年轻时候这么旺盛,还是出言解释道:“虽然您穿着简陋。”
的确,王肃落水之时穿着自己的衣服,但后来在陈老爷子家里也没有再买换洗的衣服,所以一直穿的都是陈老爷子的旧衣服。大多都是粗布短衣,甚至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补丁,都是陈老爷子一针一线缝上去的。
看着委实穷苦。
“但你这样子,却不像是干粗活的。”
王先生话就说到这里了,希望王肃能够知难而退,不要再冒充什么穷苦人家了,言尽于此,也算是给王肃留了点面子。
这都算是他现在在养气,有意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免得发怒。
其实王先生也不是说一定要收穷苦人家的孩子,这未免有些太过迂腐。开学教书,遵循的就是一个有教无类,只不过寒书斋有规矩,穷苦人家的孩子自然就少收点学费,富人家的就多收点。
当然了,一般真是富人家的子弟,也不会来这间小小的寒书斋念书。
但王先生与其他两位教书先生在平通城里维系这间寒书斋也有不少念头了,真要算起来,估摸着是比王肃的年龄还大。王先生在这期间,也见过不少日子还过得去,家里有那么些闲钱的人家,他们位置就比较尴尬。
想让孩子读书,可平通城里其他私塾,虽然也能去,但就是学费高昂,觉着太贵了。而寒书斋的收费就比较灵活,有钱的就多收点,没钱的就少收点,于是乎那些人就想了个法子,借一身粗衣,想要在他面前装穷卖惨,以此来交更少的学费。
这是王先生看不下去的,他再年轻一些的时候,性子火爆,没什么读书人的那股子静气,遇上这种人,那他便有辱斯文,报以老拳了。
此时王先生就觉着王肃就是这样的人。
别看王肃现在穿着粗布短衣,衣服上面满是补丁。但王先生这么多年,眼光早就练出来了,不说是火眼金睛,但也勉强可以做到明察秋毫。
他只需看上一眼,就能知道王肃到底是真穷苦,还是假卖惨。
王肃衣着破烂,但整个人神采奕奕,身姿挺拔,不像是为生计所累之人。
肤色较白,微微偏向于古铜色,这也说明了他不是什么种田的农夫之类的,不然肤色应该更加偏向于黝黑。
而方才王肃端起茶杯喝水的动作以及和王先生交谈时的用语,王肃其实有故意卖个破绽,没有掩饰,所以王先生一眼就看出了王肃肯定是度过一定的书,也接受过一定礼议等方面的教导。
而这些,可都不是穷苦人家能够做到的。
因此,王先生也就在心里断定了眼前的王肃,定然不是什么清贫之人,又是个来装穷卖惨想要缴纳更少学费的无耻之人。
王先生又补上一句,说道:“我们学生招满了,最近都不再收新的学生了。”
王肃何等聪明,一下子就听出了王先生的弦外之音,知道对方这是在下逐客令了,于是脸上装出一副被人拆穿后的羞恼模样,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辞了。”
王先生也没再搭理他,从正堂到门口,甚至不过几步路的距离,他也不愿意送一送王肃。只是在王肃说要走了的时候,起身微微拱手,就算是礼数到了。
不过临走时,王肃指着有些没有排队领取黑面馍而背着小书包径直走出私塾外的学生,问王先生道:“他们怎的不留下来吃饭?”
王先生本不想再搭理王肃,但见他指的是那几个离开的孩子,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他们都是交不起中午饭钱的孩子,于是就不在私塾里面吃午饭了,而且,他们下午还得帮家里面做农活。”
王肃心中叹气,但脸上却笑着问道:“怎么?连三个糠团子的钱都没有吗?”
王先生斜视了他一眼,不再看王肃,双眼望天,权当对方不存在好了。
王肃依旧死缠烂打,笑着问道:“王先生,如果我一年能给您十两银子,不知是否可以收下我家侄子?”
说罢,王肃就从兜里取出一张十两银子的银票,递到了王先生的面前。
却不想王先生只是看了一眼那张银票,冷哼了一声就挥袖离开了,怕是不想和王肃再呆在同一屋檐下。
王肃虽是被王先生冷落,但都是他故意而为之的,对王先生用上了激将法。
看样子效果还不错,王肃将银票收回兜里,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寒书斋,回过头来看了一眼牌匾上写着地“寒书斋”三个大字。
虽然牌匾很久都没有翻新过了,但这三个字依然能够看出当初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笔力雄劲,苍劲有力,可谓是笔下有傲骨。
行了,这间寒书斋还不错,二狗这臭小鬼还算是有福,陈老爷子随便瞎找的都能瞎猫碰见死耗子,给他找到这么一间还不错的私塾。
二狗要是好好读,说不准还真能混个秀才。
王肃见寒书斋不错,也替二狗开心起来。
天寒食寒家世寒,唯有书页添暖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