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戏人生
老朱家很穷,家里有个儿子。为了供儿子上学,老朱夫妇决定养猪。
老朱经常对媳妇说:“不能让儿子像我一样,一辈子窝在山沟里。”
老朱媳妇将衣柜从上翻到下,在最底下的包裹里小心翼翼的抽出一块叠成四方的手帕,然后看着老朱,眼神里充满了犹豫和迷茫。
老朱看着媳妇,重重的点了点头。
老朱媳妇缓慢的将手帕打开,漏出里面陈旧但被缕的直直的人民币。最大面额的是十元,其余的都是一元。
老朱看着十元人民币上的那群人,眼神流漏出了羡慕之情。心想:“他们看来应该就是城里人了,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刚要出去劳作,还是劳作归来,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估计赚了不少这样的十元钱。”
手帕里只有5张这样的十元钱,其他的都是开着拖拉机的一元钱。老朱没见过拖拉机,但听村长说,一个拖拉机顶十头牛的力气。
老朱怀揣着家里几年积攒下来的钱走出了大山。看着青山绿水,心里想着年前村头朱二小儿跟他说的:城里头有很多高楼大厦。
老朱已经很久没去过县城了,不知道县城的变化,只是听说马路变得更宽了,有比拖拉机跑的还快的汽车。城里的人们不种庄家,不烧柴火,不点油灯。可是城里头吃的好,穿的好,城里人养的白白净净的。老朱不知道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景象,也无法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滋味,想必那一定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将来自己的儿子要过那样的日子,儿子过上了,自己也就跟着过上了。
老朱来到了镇里,镇子很小,没有高楼,看不到汽车,但很热闹,这里有个大集,就在镇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老朱每年过年前都会来这里置办年货,今年过完年还是第一次来。这次来的比较庄重,老朱穿上了只有参加红白喜事才穿的军绿色的套装,除了没有徽章,俨然就是一套军装。
老朱出生的时候老朱父亲就给他取名叫朱建军,希望他长大了可以参军,做一名光荣的军人,走出大山扬眉吐气。
老朱在18岁那年,村里确实来了招兵的军官,在镇里体检的时候,老朱被筛了下来,原因是扁平足。军官说扁平足不适合长途跋涉,这孩子的脚比较严重。当兵的梦想破灭了,老朱父亲长长的叹了口气,拍拍老朱的肩膀:“走,回家,爹给你说房媳妇!”
老朱其实年龄不大,过年才36岁。只不过在山里风吹日晒,看着显老。老朱这个称呼只有老朱媳妇才这么叫他。老朱儿子已经7岁了,老朱父亲看着自己的孙子活泼可爱,脸上总是露着慈祥的微笑,无论多么累,只要看到孙子,就仿佛一下子轻松起来,整个人都精神了。
一天,老朱父亲上山采药,不小心摔了下来,墩坏了尾骨,被找到的时候已经在山上过了一天一夜。老朱背着老朱父亲要进镇里看病,老朱父亲使劲搂着儿子,头不停的摇着。老朱只好把父亲背回家里,找村里的老中医给开了些汤药。药家里基本都有,都是老朱父亲自己上山采的。
老朱父亲躺在床上,喝了些米汤,多少了有了些力气。看着儿子、儿媳,然后把目光移到了孙子身上,就不在挪开。用微弱的声音说:“娃得上学,去镇里,不能指望当兵!我的身体自己清楚,采了这么多年药材,也算半个郎中了,去镇里看也是白搭,白白浪费钱,老天眷顾,能捡回一条命就算不错了,就是以后可能就要拖累你们啦。”
老朱听了,连忙说道:“爸,你说啥话呢,怎么算拖累呢,当儿女的都是应该的,只是孩子上学的事儿......”。
老朱父亲打断了他:“啥也别说了,听我的!”
父亲的想法老朱再清楚不过了。父亲之所以不让他背去镇里瞧病,就是不想让他花钱,把钱留给孙子,让孙子去镇上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至于不能指望当兵,当然不是说他没出息,连兵都当不上,而是怕孙子像他一样出现意外,当不上兵。只有上学,自己学本事,才能走出大山。这是父亲的决心,也是一种寄托,更是一个希望。
如今老朱儿子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老朱揣着这些年父亲攒的钱,来到了镇上。先找到了小舅子,联系了镇里的学校。
学校坐落在镇子的最北面,依山而建,是一个两层的小楼,楼上住宿,楼下上课。教室总共十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班级,每个班级一个教室,还有一间教师办公室,一间校长室,一间食堂,一间打更室。楼上有四间学生宿舍,两间教师宿舍,一个大的活动室。
学校操场不大,操场中间靠近二楼的地方插着一根竹竿,竹竿上的五星红旗随风招展,猎猎作响,在整个学校里显得特别醒目,也格外神圣。
学校两侧各有两排厢房,一排是存教学设备、杂物的,一排是存柴禾、粮食、蔬菜等日常生活品。
在二楼的右后方还有两间房,两侧开门,窗户上没有窗框,也没有玻璃,只是用砖块堆砌出几个十字状的小窗户。两侧的门也同样是砖砌的,像个半回字,正面分别写了一个字。老朱知道那是厕所,两个字应该写的是“男”和“女”,只是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男”字哪个是“女”字。按照习俗,男左女右,老朱大概猜的出。
校长接待了老朱和老朱的小舅子。老朱小舅子表明了来意,校长看了一眼老朱,很高兴,不停的称赞老朱:“看来你是个有觉悟的家长,孩子上学是个大事,你能把孩子送来上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将来孩子走出大山,为国家四化做贡献,你也跟着沾光啦。”
老朱听的不太明白,但最后沾光两字他很清楚,将来能借儿子的光。
从学校里出来,老朱又回到集市,抓了三头小猪,两公一母。公的卖肉,母的下崽,这是老朱的长远计划。老朱将猪崽装进麻袋,搭在肩上。带出来的钱交完学费,买了猪基本都花光了,临走前又将最后剩下的一点钱买了一小包冰糖,小心翼翼的揣进了怀里。
回来的路多数都是向上爬的山路,路虽难走,但老朱却走的轻快,一边走一边哼着不知名、也没什么调调的小曲儿。肩上的三头小猪或许是因为憋闷或者是拥挤而不停的哼哼唧唧,老朱听着小猪的声音更是来了劲头。走的满身大汗,毫不顾忌自己衣衫被自己的汗水,猪的屎尿水浸的发黄。他就像凯旋归来的士兵,背着战利品衣锦还乡。
老朱经常对媳妇说:“不能让儿子像我一样,一辈子窝在山沟里。”
老朱媳妇将衣柜从上翻到下,在最底下的包裹里小心翼翼的抽出一块叠成四方的手帕,然后看着老朱,眼神里充满了犹豫和迷茫。
老朱看着媳妇,重重的点了点头。
老朱媳妇缓慢的将手帕打开,漏出里面陈旧但被缕的直直的人民币。最大面额的是十元,其余的都是一元。
老朱看着十元人民币上的那群人,眼神流漏出了羡慕之情。心想:“他们看来应该就是城里人了,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刚要出去劳作,还是劳作归来,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估计赚了不少这样的十元钱。”
手帕里只有5张这样的十元钱,其他的都是开着拖拉机的一元钱。老朱没见过拖拉机,但听村长说,一个拖拉机顶十头牛的力气。
老朱怀揣着家里几年积攒下来的钱走出了大山。看着青山绿水,心里想着年前村头朱二小儿跟他说的:城里头有很多高楼大厦。
老朱已经很久没去过县城了,不知道县城的变化,只是听说马路变得更宽了,有比拖拉机跑的还快的汽车。城里的人们不种庄家,不烧柴火,不点油灯。可是城里头吃的好,穿的好,城里人养的白白净净的。老朱不知道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景象,也无法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滋味,想必那一定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将来自己的儿子要过那样的日子,儿子过上了,自己也就跟着过上了。
老朱来到了镇里,镇子很小,没有高楼,看不到汽车,但很热闹,这里有个大集,就在镇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老朱每年过年前都会来这里置办年货,今年过完年还是第一次来。这次来的比较庄重,老朱穿上了只有参加红白喜事才穿的军绿色的套装,除了没有徽章,俨然就是一套军装。
老朱出生的时候老朱父亲就给他取名叫朱建军,希望他长大了可以参军,做一名光荣的军人,走出大山扬眉吐气。
老朱在18岁那年,村里确实来了招兵的军官,在镇里体检的时候,老朱被筛了下来,原因是扁平足。军官说扁平足不适合长途跋涉,这孩子的脚比较严重。当兵的梦想破灭了,老朱父亲长长的叹了口气,拍拍老朱的肩膀:“走,回家,爹给你说房媳妇!”
老朱其实年龄不大,过年才36岁。只不过在山里风吹日晒,看着显老。老朱这个称呼只有老朱媳妇才这么叫他。老朱儿子已经7岁了,老朱父亲看着自己的孙子活泼可爱,脸上总是露着慈祥的微笑,无论多么累,只要看到孙子,就仿佛一下子轻松起来,整个人都精神了。
一天,老朱父亲上山采药,不小心摔了下来,墩坏了尾骨,被找到的时候已经在山上过了一天一夜。老朱背着老朱父亲要进镇里看病,老朱父亲使劲搂着儿子,头不停的摇着。老朱只好把父亲背回家里,找村里的老中医给开了些汤药。药家里基本都有,都是老朱父亲自己上山采的。
老朱父亲躺在床上,喝了些米汤,多少了有了些力气。看着儿子、儿媳,然后把目光移到了孙子身上,就不在挪开。用微弱的声音说:“娃得上学,去镇里,不能指望当兵!我的身体自己清楚,采了这么多年药材,也算半个郎中了,去镇里看也是白搭,白白浪费钱,老天眷顾,能捡回一条命就算不错了,就是以后可能就要拖累你们啦。”
老朱听了,连忙说道:“爸,你说啥话呢,怎么算拖累呢,当儿女的都是应该的,只是孩子上学的事儿......”。
老朱父亲打断了他:“啥也别说了,听我的!”
父亲的想法老朱再清楚不过了。父亲之所以不让他背去镇里瞧病,就是不想让他花钱,把钱留给孙子,让孙子去镇上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至于不能指望当兵,当然不是说他没出息,连兵都当不上,而是怕孙子像他一样出现意外,当不上兵。只有上学,自己学本事,才能走出大山。这是父亲的决心,也是一种寄托,更是一个希望。
如今老朱儿子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老朱揣着这些年父亲攒的钱,来到了镇上。先找到了小舅子,联系了镇里的学校。
学校坐落在镇子的最北面,依山而建,是一个两层的小楼,楼上住宿,楼下上课。教室总共十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班级,每个班级一个教室,还有一间教师办公室,一间校长室,一间食堂,一间打更室。楼上有四间学生宿舍,两间教师宿舍,一个大的活动室。
学校操场不大,操场中间靠近二楼的地方插着一根竹竿,竹竿上的五星红旗随风招展,猎猎作响,在整个学校里显得特别醒目,也格外神圣。
学校两侧各有两排厢房,一排是存教学设备、杂物的,一排是存柴禾、粮食、蔬菜等日常生活品。
在二楼的右后方还有两间房,两侧开门,窗户上没有窗框,也没有玻璃,只是用砖块堆砌出几个十字状的小窗户。两侧的门也同样是砖砌的,像个半回字,正面分别写了一个字。老朱知道那是厕所,两个字应该写的是“男”和“女”,只是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男”字哪个是“女”字。按照习俗,男左女右,老朱大概猜的出。
校长接待了老朱和老朱的小舅子。老朱小舅子表明了来意,校长看了一眼老朱,很高兴,不停的称赞老朱:“看来你是个有觉悟的家长,孩子上学是个大事,你能把孩子送来上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将来孩子走出大山,为国家四化做贡献,你也跟着沾光啦。”
老朱听的不太明白,但最后沾光两字他很清楚,将来能借儿子的光。
从学校里出来,老朱又回到集市,抓了三头小猪,两公一母。公的卖肉,母的下崽,这是老朱的长远计划。老朱将猪崽装进麻袋,搭在肩上。带出来的钱交完学费,买了猪基本都花光了,临走前又将最后剩下的一点钱买了一小包冰糖,小心翼翼的揣进了怀里。
回来的路多数都是向上爬的山路,路虽难走,但老朱却走的轻快,一边走一边哼着不知名、也没什么调调的小曲儿。肩上的三头小猪或许是因为憋闷或者是拥挤而不停的哼哼唧唧,老朱听着小猪的声音更是来了劲头。走的满身大汗,毫不顾忌自己衣衫被自己的汗水,猪的屎尿水浸的发黄。他就像凯旋归来的士兵,背着战利品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