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四)
越向西行,越感觉到人口的稠密和经济的发达,尽管,欧洲的气质总体上是古典和传统的,可是越西进,你就越能感觉到一些反传统和前卫的情绪了。
我无法定义一些开放过于开放的思潮是否进步,因为有不少所谓前卫的观念让我不敢苟同,更或鄙视和厌恶。
我崇尚自由,平等,博爱,我对提倡这样理念的欧洲颇为尊重。
然而,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所以,我对有些所谓的解放人性的说辞很是不屑。特别是当它开始挑战我的道德底线时,我简直对它深恶痛绝。
和传统浪漫的东欧不同的是,西欧的社会氛围显得更加实用,功利,甚至是堕落。
诚然,这里有进步的一面,教育发达,人民富裕,科技水平高,理念先进,思想活跃,包容程度高等。
我感觉自己越来越靠近安德烈的成长和工作的环境了。
和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相比,欧洲的国家好像都小的可怜了。不经意间就穿越了好几个国家,这一站,我来到了荷兰。
荷兰本称尼德兰王国,因其荷兰省最为出名,故尼德兰(尼德兰文:Nederland,英文:Netherland)多被世界称为荷兰。
我印象中的荷兰都有什么呢?我问自己:
是在17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度?是海堤、风车、郁金香?是那闻名遐迩的荷兰画派?是我熟悉的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还是那宽容的社会风气?这里在对待毒品、***和堕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为自由化的。还是全球第一个同性婚姻与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怀着对这个国家极度的好奇心,我来到了阿姆斯特丹。
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
阿姆斯特丹更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桥梁相连。漫游城中,桥梁交错,河渠纵横。
阿姆斯特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
从空中鸟瞰,波光如缎,状似蛛网。
市内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独特的景观使阿姆斯特丹的旅游业十分发达。
阿姆斯特丹运河边街景: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房屋建于17世纪中期,大多为红砖建筑,梯阶尖顶外型精致优雅。运河边的酒吧、餐馆、礼品店鳞次栉比。
运河沿岸及桥上都会点亮灯光,充满了浪漫气息。
在工艺品店里摆满了木屐和风车。有的店门面也以风车做装饰。
这座填海而成的“水下城市”曾用风车抽干堤坝内的积水,风车为荷兰创造了陆地,所以荷兰也被称为“风车之国”。
几个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一直都像个磁铁般,不断吸引欧洲各国的受迫害的人前来寻求庇护,特别是从法国或其他天主教国家而来的犹太人或异教徒。
阿姆斯特丹人先后信奉天主教和新教,此地一直是各种不同民族的大熔炉。
而由于与异国交涉的经验丰富,贸易也非常频繁,阿姆斯特丹人早已具备世界主义的气度。
数百年来,岁月带给荷兰人更博大的胸襟,同时也形成一个宽容异端的伟大传统。
因此,阿姆斯特丹对众多异乡人、移民和知识分子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每个人都渴望加入这个迷人而多元的世界。
更有人便把阿姆斯特丹比喻为寻求庇护者的“诺亚方舟“。
对于我这个博物馆狂来讲,荷兰的啤酒,奶酪,美食远不如这里的美术馆对我有吸引力。
阿姆斯特丹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就有六十多座。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都集中在博物馆广场。包括收藏了伦勃朗的“夜警”及维米尔等其它17世纪荷兰名画家作品的国立博物馆,以及以收藏梵高作品居世界第一位的国立梵高美术馆,还有收藏高更、毕加索及其它印象派名画家作品的市立博物馆。
当然,我是绝对不会错过“与大师跨时空对话”的机会,参拜那些大师作品对我来说永远是最神圣的时刻。
梵高美术馆展出的梵高(Van Gogh 1853-1890)两百多件油画和600多件绘画作品,如“向日葵”、“罂粟花”、有耳朵的和没有耳朵的自画像,以及他生命中最后一年中所作的四幅油画;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那幅无以伦比的“繁星之夜”便不在此处。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的画作展出,都是历史上“荷兰画派”的代表作。
荷兰画派为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百年来他们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假如,没有伦勃朗,维米尔,梵高这些艺术巨匠,我还真的要质疑,荷兰人是不是只热衷于色情和美食了。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伦勃朗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不独是荷兰的,他在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造成伦勃朗伟大的,是他的特殊绘画技术——明暗法。
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氏的“光暗“的真迹。
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
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
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
这幅《自画像》作于1660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其时,他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在亨德里治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蒂土斯掌管“美术品处理公司“里以一个“雇员“身份,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差使。这幅画,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
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
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像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
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我无法定义一些开放过于开放的思潮是否进步,因为有不少所谓前卫的观念让我不敢苟同,更或鄙视和厌恶。
我崇尚自由,平等,博爱,我对提倡这样理念的欧洲颇为尊重。
然而,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所以,我对有些所谓的解放人性的说辞很是不屑。特别是当它开始挑战我的道德底线时,我简直对它深恶痛绝。
和传统浪漫的东欧不同的是,西欧的社会氛围显得更加实用,功利,甚至是堕落。
诚然,这里有进步的一面,教育发达,人民富裕,科技水平高,理念先进,思想活跃,包容程度高等。
我感觉自己越来越靠近安德烈的成长和工作的环境了。
和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相比,欧洲的国家好像都小的可怜了。不经意间就穿越了好几个国家,这一站,我来到了荷兰。
荷兰本称尼德兰王国,因其荷兰省最为出名,故尼德兰(尼德兰文:Nederland,英文:Netherland)多被世界称为荷兰。
我印象中的荷兰都有什么呢?我问自己:
是在17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度?是海堤、风车、郁金香?是那闻名遐迩的荷兰画派?是我熟悉的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还是那宽容的社会风气?这里在对待毒品、***和堕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为自由化的。还是全球第一个同性婚姻与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怀着对这个国家极度的好奇心,我来到了阿姆斯特丹。
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
阿姆斯特丹更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桥梁相连。漫游城中,桥梁交错,河渠纵横。
阿姆斯特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
从空中鸟瞰,波光如缎,状似蛛网。
市内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独特的景观使阿姆斯特丹的旅游业十分发达。
阿姆斯特丹运河边街景: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房屋建于17世纪中期,大多为红砖建筑,梯阶尖顶外型精致优雅。运河边的酒吧、餐馆、礼品店鳞次栉比。
运河沿岸及桥上都会点亮灯光,充满了浪漫气息。
在工艺品店里摆满了木屐和风车。有的店门面也以风车做装饰。
这座填海而成的“水下城市”曾用风车抽干堤坝内的积水,风车为荷兰创造了陆地,所以荷兰也被称为“风车之国”。
几个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一直都像个磁铁般,不断吸引欧洲各国的受迫害的人前来寻求庇护,特别是从法国或其他天主教国家而来的犹太人或异教徒。
阿姆斯特丹人先后信奉天主教和新教,此地一直是各种不同民族的大熔炉。
而由于与异国交涉的经验丰富,贸易也非常频繁,阿姆斯特丹人早已具备世界主义的气度。
数百年来,岁月带给荷兰人更博大的胸襟,同时也形成一个宽容异端的伟大传统。
因此,阿姆斯特丹对众多异乡人、移民和知识分子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每个人都渴望加入这个迷人而多元的世界。
更有人便把阿姆斯特丹比喻为寻求庇护者的“诺亚方舟“。
对于我这个博物馆狂来讲,荷兰的啤酒,奶酪,美食远不如这里的美术馆对我有吸引力。
阿姆斯特丹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就有六十多座。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都集中在博物馆广场。包括收藏了伦勃朗的“夜警”及维米尔等其它17世纪荷兰名画家作品的国立博物馆,以及以收藏梵高作品居世界第一位的国立梵高美术馆,还有收藏高更、毕加索及其它印象派名画家作品的市立博物馆。
当然,我是绝对不会错过“与大师跨时空对话”的机会,参拜那些大师作品对我来说永远是最神圣的时刻。
梵高美术馆展出的梵高(Van Gogh 1853-1890)两百多件油画和600多件绘画作品,如“向日葵”、“罂粟花”、有耳朵的和没有耳朵的自画像,以及他生命中最后一年中所作的四幅油画;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那幅无以伦比的“繁星之夜”便不在此处。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的画作展出,都是历史上“荷兰画派”的代表作。
荷兰画派为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百年来他们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假如,没有伦勃朗,维米尔,梵高这些艺术巨匠,我还真的要质疑,荷兰人是不是只热衷于色情和美食了。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伦勃朗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不独是荷兰的,他在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
造成伦勃朗伟大的,是他的特殊绘画技术——明暗法。
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氏的“光暗“的真迹。
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
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
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
这幅《自画像》作于1660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其时,他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在亨德里治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蒂土斯掌管“美术品处理公司“里以一个“雇员“身份,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差使。这幅画,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
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
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像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
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