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章 恩鬻钱与香火费
杜让能明白了张濬的意思。
非是勋贵和僧侣应当被化为课户,而是相较于其他不课人群,这两类人,能够闹出来的动静,应当会小一些。
所谓勋族,即功勋世族,如国公、郡公等等。
时值残唐时节,这些所谓的勋爵也早不值钱了。杜让能扪心自问,他何德何能,又有何功劳,能被敕封为晋国公?便是他的七世祖杜如晦,为大唐定国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又深得太宗文皇帝器重,画像高挂凌烟阁上,也只是在死后才被追赠为国公。
不过是如今国势衰微,天子威信不再,便只有通过滥封爵位来换取臣下的支持。如朱全忠、李克用、时溥、李茂贞等等,但凡是每个能叫得上名字的藩帅,都早早地被朝廷册封为了郡王,他们又于大唐又何功勋?
勋爵之泛滥,乃至于斯。
相应的,如今的勋爵也就是顶着个名衔,实际并无多少权势殊荣(指朝廷派下的权势,而非自身本已具备的),更无法称之为功勋世族。
此处所谓的勋族,指那些真正以功勋传世的家族,多集中在武德、贞观年间,大唐定国时册封的勋贵,也包括安史之乱后,册封了一批。他们的家族爵位代代相传,世代享受大唐的荣华富贵,每至年岁节日,天家还得按时赏赐,以感激他们先祖为大唐的贡献,更别说那点赋税征役了。
可其实,这些勋族多已败落,后世子弟也鲜有成才者,只靠着先祖荫庇做个闲散贵人、整日飞鹰走狗罢了,拿他们下手,并不会有多大阻力。
只是面子上,不大好听……
僧侣其实并不好对付,更不是可以随意欺负的对象。
杜让能本人便精研释经,他尚健在的八十老母更是虔诚礼佛,每日吃斋诵经,每逢节假再去寺观里孝敬。以此推之,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市井走贩,佛家无孔不入,它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大,对人们思想钳制之深,前所未有。
但就眼下看来,僧侣又不难对付。
多亏了去年年底的灭佛行动,大批寺庙被毁、佛经被烧、田产被夺、僧侣还俗……佛家的权势和影响已大打折扣,更主要是天子的态度明朗,就是抑制佛家。
佛家至此后也规矩了许多,包括许多朝中显贵,得知天子的态度后也疏远了佛家,此时再朝他们征税,应不难实现……
仅凭私心来说,不管是勋族还是僧侣,杜让能都不想与他们为难。
可这是天子的意思,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其余那些不课户,他更是得罪不起。
等到户部大衙,一贯随和的杜让能罕见地发了一通火,将所有人镇住,吓得他们不断咋舌,然后才提出重拟赋税。
如此,便是侍郎、郎中们有意见,也不敢再发声,只得照办。
如此又过了四日。
杜让能带着新拟的税赋种目及税额呈禀天子。
李晔细细看了一遍。
丁税和租税数额大幅度减少,田产和户税数额增加,这便是将征税倾向于财产,以财产众寡来定税额,而非人丁。看来杜让能听进去了自己的劝告。
李晔另大致估算了一下,杜让能所呈交这份新税法中,最终按财产征收的税钱,与按人丁所征收的税钱,约四六比例。仍有些低,不过较之先前所有的税法,已大有提升。.
再往下,勋族和僧侣也被列入了课收范围。
按这份税法草案所说,勋族纳的叫「恩鬻钱」,按户征收,国公爵位每户五十贯,郡公四十贯,县公三十贯……
僧侣所纳为「香火费」,只对寺庙道观征收,大庙大观需向朝廷纳香火费三百贯,小庙小观一百贯。另僧侣个人也得纳「牒纸钱」
凡持有度牒者,每年纳百钱。
杜让能有此觉悟,增加课税范围,也算难得了。
只是范围仍太小了,而且所定税额,也太低了,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看来,单放手交与杜让能,很难拟出自己想要的税法。
李晔打算自己出面了。
九月初一,紫宸殿外朝大会。
李晔已重启旧制,只要他身在京城,便每月初一、十五举行朝会,与外朝百官会面。
按制,朝廷各司及京兆衙门内从五品及以上官员皆得与会。
而且李晔也改变了这种外朝朝会的风气,给予了所有与会官员在殿内向天子言事的权力,并于礼制上进一步放宽,尽量让这种外朝会也多谈实事。
今日朝会过半,李晔忽问向持宝玺侍立的黄海:「黄监令,去岁底,四方共进献贡品,折钱财几何?」
黄海压低声音回道:「大家,有近三百万贯哩。」
黄海虽不明白天子为何忽然有此一问,但他知道,这时宫里的钱财,是天子的私财,还是尽量别让外朝官员知道的好。
可李晔却摆了摆头:「朕听不见。」
黄海懂了。
他忙清了一下喉咙,以尽量发出雄厚的声音,大声道:「回大家,去岁共收得四方藩镇贡赋两百九十一万余贯。」
此言一出,又由于朝会礼制放宽,殿内难免有过一阵小声议论,大抵是说天子有钱……
李晔不予理会,接着问黄海:「朕曾有谕令,分七成贡赋与户部账上,你可曾照办?」
黄海忙回道:「奴婢只敢按大家的吩咐办事,绝不敢有半点差池。」
殿下排首列的杜让能也出列道:「户部共收得宫中一百九十余万贯贡品钱,分毫不少,全都输运进了户部库房,今年外朝百官薪俸及赏赐钱,也皆来源于此,户部账簿上均有记载,可随时查账。圣上仁德,以一己私财供养朝中百官,扶持天下民生,如此壮举,必为千载传颂。圣上万年。」
满殿官员听得,也争相颂赞道:「圣上万年!」
这便是杜让能的精明之处了,朝廷今年开支巨大,但都用的是往年积攒下来的盈余,唯独百官薪俸这一块,用的是天子捐献的贡赋钱。
那朝中百官,何人能不对天子感恩戴德。
非是勋贵和僧侣应当被化为课户,而是相较于其他不课人群,这两类人,能够闹出来的动静,应当会小一些。
所谓勋族,即功勋世族,如国公、郡公等等。
时值残唐时节,这些所谓的勋爵也早不值钱了。杜让能扪心自问,他何德何能,又有何功劳,能被敕封为晋国公?便是他的七世祖杜如晦,为大唐定国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又深得太宗文皇帝器重,画像高挂凌烟阁上,也只是在死后才被追赠为国公。
不过是如今国势衰微,天子威信不再,便只有通过滥封爵位来换取臣下的支持。如朱全忠、李克用、时溥、李茂贞等等,但凡是每个能叫得上名字的藩帅,都早早地被朝廷册封为了郡王,他们又于大唐又何功勋?
勋爵之泛滥,乃至于斯。
相应的,如今的勋爵也就是顶着个名衔,实际并无多少权势殊荣(指朝廷派下的权势,而非自身本已具备的),更无法称之为功勋世族。
此处所谓的勋族,指那些真正以功勋传世的家族,多集中在武德、贞观年间,大唐定国时册封的勋贵,也包括安史之乱后,册封了一批。他们的家族爵位代代相传,世代享受大唐的荣华富贵,每至年岁节日,天家还得按时赏赐,以感激他们先祖为大唐的贡献,更别说那点赋税征役了。
可其实,这些勋族多已败落,后世子弟也鲜有成才者,只靠着先祖荫庇做个闲散贵人、整日飞鹰走狗罢了,拿他们下手,并不会有多大阻力。
只是面子上,不大好听……
僧侣其实并不好对付,更不是可以随意欺负的对象。
杜让能本人便精研释经,他尚健在的八十老母更是虔诚礼佛,每日吃斋诵经,每逢节假再去寺观里孝敬。以此推之,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市井走贩,佛家无孔不入,它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大,对人们思想钳制之深,前所未有。
但就眼下看来,僧侣又不难对付。
多亏了去年年底的灭佛行动,大批寺庙被毁、佛经被烧、田产被夺、僧侣还俗……佛家的权势和影响已大打折扣,更主要是天子的态度明朗,就是抑制佛家。
佛家至此后也规矩了许多,包括许多朝中显贵,得知天子的态度后也疏远了佛家,此时再朝他们征税,应不难实现……
仅凭私心来说,不管是勋族还是僧侣,杜让能都不想与他们为难。
可这是天子的意思,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其余那些不课户,他更是得罪不起。
等到户部大衙,一贯随和的杜让能罕见地发了一通火,将所有人镇住,吓得他们不断咋舌,然后才提出重拟赋税。
如此,便是侍郎、郎中们有意见,也不敢再发声,只得照办。
如此又过了四日。
杜让能带着新拟的税赋种目及税额呈禀天子。
李晔细细看了一遍。
丁税和租税数额大幅度减少,田产和户税数额增加,这便是将征税倾向于财产,以财产众寡来定税额,而非人丁。看来杜让能听进去了自己的劝告。
李晔另大致估算了一下,杜让能所呈交这份新税法中,最终按财产征收的税钱,与按人丁所征收的税钱,约四六比例。仍有些低,不过较之先前所有的税法,已大有提升。.
再往下,勋族和僧侣也被列入了课收范围。
按这份税法草案所说,勋族纳的叫「恩鬻钱」,按户征收,国公爵位每户五十贯,郡公四十贯,县公三十贯……
僧侣所纳为「香火费」,只对寺庙道观征收,大庙大观需向朝廷纳香火费三百贯,小庙小观一百贯。另僧侣个人也得纳「牒纸钱」
凡持有度牒者,每年纳百钱。
杜让能有此觉悟,增加课税范围,也算难得了。
只是范围仍太小了,而且所定税额,也太低了,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看来,单放手交与杜让能,很难拟出自己想要的税法。
李晔打算自己出面了。
九月初一,紫宸殿外朝大会。
李晔已重启旧制,只要他身在京城,便每月初一、十五举行朝会,与外朝百官会面。
按制,朝廷各司及京兆衙门内从五品及以上官员皆得与会。
而且李晔也改变了这种外朝朝会的风气,给予了所有与会官员在殿内向天子言事的权力,并于礼制上进一步放宽,尽量让这种外朝会也多谈实事。
今日朝会过半,李晔忽问向持宝玺侍立的黄海:「黄监令,去岁底,四方共进献贡品,折钱财几何?」
黄海压低声音回道:「大家,有近三百万贯哩。」
黄海虽不明白天子为何忽然有此一问,但他知道,这时宫里的钱财,是天子的私财,还是尽量别让外朝官员知道的好。
可李晔却摆了摆头:「朕听不见。」
黄海懂了。
他忙清了一下喉咙,以尽量发出雄厚的声音,大声道:「回大家,去岁共收得四方藩镇贡赋两百九十一万余贯。」
此言一出,又由于朝会礼制放宽,殿内难免有过一阵小声议论,大抵是说天子有钱……
李晔不予理会,接着问黄海:「朕曾有谕令,分七成贡赋与户部账上,你可曾照办?」
黄海忙回道:「奴婢只敢按大家的吩咐办事,绝不敢有半点差池。」
殿下排首列的杜让能也出列道:「户部共收得宫中一百九十余万贯贡品钱,分毫不少,全都输运进了户部库房,今年外朝百官薪俸及赏赐钱,也皆来源于此,户部账簿上均有记载,可随时查账。圣上仁德,以一己私财供养朝中百官,扶持天下民生,如此壮举,必为千载传颂。圣上万年。」
满殿官员听得,也争相颂赞道:「圣上万年!」
这便是杜让能的精明之处了,朝廷今年开支巨大,但都用的是往年积攒下来的盈余,唯独百官薪俸这一块,用的是天子捐献的贡赋钱。
那朝中百官,何人能不对天子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