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章 孽障
众将皆断言,吃了风鼻岭一场败仗后,李茂勋必然会学着李茂贞一样,据城坚守,出城野战的可能性极低。
但李晔谨慎起见,宁可牺牲行军速度,仍是大量散派游骑,按标准的行军模式朝陇州城步步逼近。
有些游骑散得比较远,还在远处山林里发现了躲匿的当地难民,并带回来了几批。
据这些当地难民们讲,早在半月之前,就从汧源(陇州治所,即陇州城)方向来了大量官兵,践踏了他们的庄稼,强夺了他们的粮食,拆毁了他们的房屋,再逼着他们都往汧源迁徙……他们这些躲在山林的,都是提前听闻了风声,才抢先拖家携口、牵上牛羊牲畜躲进山林,逃过一劫……
这也再次印证了,李茂勋打的正是坚壁清野的主意。
行军两日后。
朝廷大军抵达陇州城南门外。
陇州城高约一丈四尺,墙体纯以夯土制成,只城门处包有青砖,城墙上,除南门城楼外,正南面只有两处马面和箭楼,左右分布于距城楼十步处,城下没有护城河,也没有羊马墙,只临时挖掘有三道壕沟,壕沟旁树有鹿角、木栅栏,织有渔网,充作障碍……
总的来说,算不得一座防御坚固的城池,更无法与高大坚固的凤翔城相比。
眼前朝廷大军滚滚而来,陇州城头上明显有过一阵惊慌,人影憧憧处,又是击鼓,又是喊叫,连忙吊起城门。还有未来得及入城的将卒和居民,只有朝城头上连声哀嚎,希望上面能放根绳索下来,将他们吊上去……
城内却始终未派兵马出来迎战。
李晔也不急于攻城。
半年多的行伍历练,再结合脑袋里的古代兵书,已让他积累下了不少行军作战的经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诸葛一生唯谨慎」。
行军打仗,只有切身体会过后方知,非同儿戏,胜负往往只在旦夕间,所以无论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李晔下令,全军先于城外八里处一处高地为中心,再以倒锋矢阵,前三后一(同州、顺昌、赤颜三部营垒在前,监门卫部营寨在后),扎下营寨。如此,即便城内出兵反击,或趁夜偷袭,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调度兵马。
接着,再广散游骑,先将城外扫荡干净,确保附近没有贼兵的其他据点。
如此一番后,李晔才将所有重心都倾注在陇州城上。
依据先礼后兵的传统,李晔依旧派了使臣入城去劝说。
可效果不佳,李茂勋甚至都不敢让朝廷使臣入内,反以箭矢威胁,逼迫使臣半道而返。
李晔接着又派出了李继筠。
于是,陇州城下便有了这一幕,昔日陇州城内的长公子李继筠,在两名朝廷军卒的「看护」下,叉腰立于陇州城门前,对着城楼上破口大骂:「你们这些不长眼睛的东西,脑后勺长反骨的逆贼,看见本郎君大驾,为何不速速打开城门!」
一会儿又骂道:「父亲大人,你好狠的心啊,我可是你的亲生儿,如今连我的生死也不顾了么,就看着别人来折磨我,还让别人杀我……」
一会儿又骂道:「你们这些活该掉脑袋的可都看清楚了,我是他李茂勋的亲生儿,尚且不顾我的生死,更别说你们这些虾兵蟹将了,机灵点的,就赶紧放下兵刃,打开城门,向朝廷投诚吧,当今圣上仁德,肯定会饶你们一条小命的……」
城头上的陇州将卒自然不敢开城门。因为李继筠身后,可远远跟着数队手持利刃的朝廷兵马,就等着城门一开,立即扑杀进来。
但他们也不敢为难李继筠,毕竟那是刺史老爷李茂勋的长子。
所以他们只有任李继筠在城下叫骂,然后议论纷纷……
最后还是李茂勋口骂着「孽障」亲自赶过来,夺过来一把长弓便射,才吓得李继筠掉头便跑,远离了城门……
此事传回了朝廷营地,很快成为了将卒们枯燥生活里的一大笑料。
时间竟有如此忤逆子,当着所有人的面骂自己的身生父亲!
李晔据此还私下里表扬了左车儿,把李继筠调教得如此听话。
左车儿不敢贪功,如实回道,不是奴婢调教有方,纯是那李继筠贪生怕死,说只要不再把他关进牛棚,无论吩咐什么,他都照做。
李晔又问,既然他已经照你的话做了,那你还会把他关进牛棚吗?
左车儿想了想后回道,偶尔还是得关一关的。
李晔很认可左车儿的这个回答。
因为对付李继筠这种人,本就得这么做。
他私下里另听闻,李继筠现在已为了苟活完全不要脸面,哪怕是营地里有军卒当面嘲笑他,他也只笑脸相迎,连声喊爷……
这不就是关牛棚的效果么?
既然有效果,那干嘛不用呢?
或是李晔的催促起了作用,又过了两日,就在朝廷兵马已做足准备,预备攻城时,韩逊的人马也从北面攻至陇州城下。
韩逊领着长子韩洙,亲自赴营来拜见天子。
李晔也在中军帐中设下薄宴,略表款待之意。
韩逊未着戎装,反穿了一身朝服,乌纱幞头、绯色大袍,看着已须发苍白,却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连胡须都精心修剪过,似乎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向天子行礼时,也是一丝不苟,完全符合君臣礼仪。
「臣,检校司徒、灵武节度使、灵州兼秦州刺史,韩逊,拜见圣上。恭祝圣上万年,社稷安康。」
「韩卿不必多礼。爱卿远道而来,辛苦了,快入座。」
李晔以礼相回。
「谢圣上。」
韩逊又一丝不苟地行完拜谢礼后,方端正入座。
席中另有张濬、刘崇望和孙惟晟三人,被天子叫来陪客,以活络氛围。
可韩逊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反倒让这三人一时不知当从何说起。
李晔倒无所谓,随意问起韩逊一路南来的情况。
韩逊端正以答,他们如何出灵州,如何渡漠海,又如何攻萧关,再如何反攻原州……看起来有问必答,可又言辞简略,只一句带过。
但李晔谨慎起见,宁可牺牲行军速度,仍是大量散派游骑,按标准的行军模式朝陇州城步步逼近。
有些游骑散得比较远,还在远处山林里发现了躲匿的当地难民,并带回来了几批。
据这些当地难民们讲,早在半月之前,就从汧源(陇州治所,即陇州城)方向来了大量官兵,践踏了他们的庄稼,强夺了他们的粮食,拆毁了他们的房屋,再逼着他们都往汧源迁徙……他们这些躲在山林的,都是提前听闻了风声,才抢先拖家携口、牵上牛羊牲畜躲进山林,逃过一劫……
这也再次印证了,李茂勋打的正是坚壁清野的主意。
行军两日后。
朝廷大军抵达陇州城南门外。
陇州城高约一丈四尺,墙体纯以夯土制成,只城门处包有青砖,城墙上,除南门城楼外,正南面只有两处马面和箭楼,左右分布于距城楼十步处,城下没有护城河,也没有羊马墙,只临时挖掘有三道壕沟,壕沟旁树有鹿角、木栅栏,织有渔网,充作障碍……
总的来说,算不得一座防御坚固的城池,更无法与高大坚固的凤翔城相比。
眼前朝廷大军滚滚而来,陇州城头上明显有过一阵惊慌,人影憧憧处,又是击鼓,又是喊叫,连忙吊起城门。还有未来得及入城的将卒和居民,只有朝城头上连声哀嚎,希望上面能放根绳索下来,将他们吊上去……
城内却始终未派兵马出来迎战。
李晔也不急于攻城。
半年多的行伍历练,再结合脑袋里的古代兵书,已让他积累下了不少行军作战的经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诸葛一生唯谨慎」。
行军打仗,只有切身体会过后方知,非同儿戏,胜负往往只在旦夕间,所以无论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李晔下令,全军先于城外八里处一处高地为中心,再以倒锋矢阵,前三后一(同州、顺昌、赤颜三部营垒在前,监门卫部营寨在后),扎下营寨。如此,即便城内出兵反击,或趁夜偷袭,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调度兵马。
接着,再广散游骑,先将城外扫荡干净,确保附近没有贼兵的其他据点。
如此一番后,李晔才将所有重心都倾注在陇州城上。
依据先礼后兵的传统,李晔依旧派了使臣入城去劝说。
可效果不佳,李茂勋甚至都不敢让朝廷使臣入内,反以箭矢威胁,逼迫使臣半道而返。
李晔接着又派出了李继筠。
于是,陇州城下便有了这一幕,昔日陇州城内的长公子李继筠,在两名朝廷军卒的「看护」下,叉腰立于陇州城门前,对着城楼上破口大骂:「你们这些不长眼睛的东西,脑后勺长反骨的逆贼,看见本郎君大驾,为何不速速打开城门!」
一会儿又骂道:「父亲大人,你好狠的心啊,我可是你的亲生儿,如今连我的生死也不顾了么,就看着别人来折磨我,还让别人杀我……」
一会儿又骂道:「你们这些活该掉脑袋的可都看清楚了,我是他李茂勋的亲生儿,尚且不顾我的生死,更别说你们这些虾兵蟹将了,机灵点的,就赶紧放下兵刃,打开城门,向朝廷投诚吧,当今圣上仁德,肯定会饶你们一条小命的……」
城头上的陇州将卒自然不敢开城门。因为李继筠身后,可远远跟着数队手持利刃的朝廷兵马,就等着城门一开,立即扑杀进来。
但他们也不敢为难李继筠,毕竟那是刺史老爷李茂勋的长子。
所以他们只有任李继筠在城下叫骂,然后议论纷纷……
最后还是李茂勋口骂着「孽障」亲自赶过来,夺过来一把长弓便射,才吓得李继筠掉头便跑,远离了城门……
此事传回了朝廷营地,很快成为了将卒们枯燥生活里的一大笑料。
时间竟有如此忤逆子,当着所有人的面骂自己的身生父亲!
李晔据此还私下里表扬了左车儿,把李继筠调教得如此听话。
左车儿不敢贪功,如实回道,不是奴婢调教有方,纯是那李继筠贪生怕死,说只要不再把他关进牛棚,无论吩咐什么,他都照做。
李晔又问,既然他已经照你的话做了,那你还会把他关进牛棚吗?
左车儿想了想后回道,偶尔还是得关一关的。
李晔很认可左车儿的这个回答。
因为对付李继筠这种人,本就得这么做。
他私下里另听闻,李继筠现在已为了苟活完全不要脸面,哪怕是营地里有军卒当面嘲笑他,他也只笑脸相迎,连声喊爷……
这不就是关牛棚的效果么?
既然有效果,那干嘛不用呢?
或是李晔的催促起了作用,又过了两日,就在朝廷兵马已做足准备,预备攻城时,韩逊的人马也从北面攻至陇州城下。
韩逊领着长子韩洙,亲自赴营来拜见天子。
李晔也在中军帐中设下薄宴,略表款待之意。
韩逊未着戎装,反穿了一身朝服,乌纱幞头、绯色大袍,看着已须发苍白,却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连胡须都精心修剪过,似乎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向天子行礼时,也是一丝不苟,完全符合君臣礼仪。
「臣,检校司徒、灵武节度使、灵州兼秦州刺史,韩逊,拜见圣上。恭祝圣上万年,社稷安康。」
「韩卿不必多礼。爱卿远道而来,辛苦了,快入座。」
李晔以礼相回。
「谢圣上。」
韩逊又一丝不苟地行完拜谢礼后,方端正入座。
席中另有张濬、刘崇望和孙惟晟三人,被天子叫来陪客,以活络氛围。
可韩逊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反倒让这三人一时不知当从何说起。
李晔倒无所谓,随意问起韩逊一路南来的情况。
韩逊端正以答,他们如何出灵州,如何渡漠海,又如何攻萧关,再如何反攻原州……看起来有问必答,可又言辞简略,只一句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