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章 誓师
次日,凌晨。
天上仍飘着小雨。
除康承业部三军和邓筠部出征在外,其余所有将卒汇聚于马嵬驿四周,再外围是随军民壮。一眼望去数万人,层层叠叠,铺满了四野,却全部噤声,更不得擅动。
誓师大会正在进行。
正中处,早搭起一座丈高的将台。将台四周树有十二面龙旗,一面京畿兵马府牙旗和一面兵马大元帅牙旗,一方天子大纛。将台下另围有数十面各军各将旗号。一起随风飘展,猎猎作响,威风凛凛……
先由张濬登台,代表朝廷、也代表兵马府宣读讨伐逆贼宋文通的诏令。
接着李晔亮相于众将士面前。
此时下面隐隐有些躁动,尤其是外围初见天颜又纪律较宽松的民夫们,纷纷前涌,想看得更清楚一些……立即有各部将校前去呵斥,才渐渐镇压下去。
李晔道:「朕,上承天命,下安庶民,今逆贼宋文通妄动干戈,欲祸乱四海,朕必伐之。尔等皆大唐忠勇健儿,自当随朕一道而往,杀贼报国,有死而已。」
「万岁!」
「万岁!」
「万岁!」
将卒们则以三声山呼相应,以示他们誓死报国之志。
随后崔安潜登台,宣读战时的奖惩条例。
其中又重点提到,凡擒杀贼首宋文通者,无论现今身居何职、或白衣之士,皆授正四品官阶,封县公爵位,食邑三百户,另有金银钱财赏赐。而擒杀李茂勋、李茂庄、李继徽、李继昭等主要贼从,官升三级,同样有大量金银赏赐……
再随后孙惟晟登台。
身为招讨副使、兵马都监,孙惟晟此时的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气,号召三军将士报效圣君,英勇杀敌。
这时军中噤声令已除,孙惟晟在台上喊一声「誓杀逆贼宋文通」,下面的将校及军士会跟着连喊三声「杀!杀!杀!」,孙惟晟再喊一声「誓杀贼人李茂勋」,四面同样回以震天的「杀!杀!杀!」……
虽是既定程序,可通过这一阵高过一阵的杀喊声,仍能感受到军中高昂的士气,及全军将士杀贼报国的决心。
正全军气势最盛时,会有人牵来献祭的牲畜上台。
然后孙惟晟接过递来的厚背大砍刀,亲手砍杀牲畜,再亲手将盛在木桶的鲜血泼到牙旗上,此为祭旗。
一系列流程走完。
孙惟晟再摇向天子请示后,抽刀直指凤翔所在的西方:出发!
武功能成为长安至凤翔的中转站,再修筑军城,成为防范凤翔的前哨,不只位于渭水岸、交通便利,还因为西南两面有隆起的高地,分别名西原和东原,可稍做屏障,具备了一定的防御地理。
李晔此刻便立于西原上。
在他脚下,是由近万名军卒和三万民夫组成的浩瀚人群。
李晔不想用蝼蚁这个比喻,可从他此时的位置望下去,那数万的人群,当真是如蠕动着的数万蝼蚁一般。
他甚至会想象,如果是敌军站在他此时的位置上,无需太多人马精悍骑卒足矣,俯冲下去,脚下的数万人唯有引颈待戮,根本无还手之力。
或许,这便是历史上为何有名将一说,这些人掌握了带兵的要义所在……跟人数众寡无关……
当然眼下并无杀戮,一眼望下去,是一副热闹而祥和的图画。
军卒们三三两两聚在一堆,手上擦拭着兵刃,嘴里吐着各种脏话,时不时放肆大笑一阵。
民夫们劳累了一日,都瘫坐在地上,伸长着脖子望着营中炊烟升起的地方,使劲地抽着鼻子,吸入面饼的香味。
其实此次出征凤翔,有渭水输运
原不用调动如此多民力,而李晔将他们带在军中,是存了磨炼之意,让他们切身感受回沙场杀伐,以便能真正成长为朝廷的后备军卒。
毕竟眼下这个时代,不是老老实实在田地里勤奋耕种,便能谋得一家安居、一国太平的……
军中如此放松,是因为早已探明四周并无凤翔贼兵。
前军也是一路顺利。
方才刚递回来捷报,邓筠部先锋收复郿县后,又接着收复了扶风,这两县皆无凤翔兵马驻守,邓筠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拿下。
当然也只是两座空城,里面的人户、粮食、钱财等已尽数被运走,连同城门一并烧毁。
目前司马邺部已接收了这两座县城,邓筠部则继续深入。
李晔选择停驻武功,只遣赤颜军部游奕骑卒往返于郿县与武功之间,以做巡逻之用。
想到这里,李晔终究把目光投向了西边。
接连的阴雨天后,天空仍是一片阴沉,实际上除了一片灰蒙,他什么也看不见。
但他知道,前方便是凤翔。
近在咫尺,只需他驰下西原。
李晔不得不思考,李茂贞究竟在耍什么诡计?
凤翔的人马,究竟都藏在了何处?
「天命在我大唐!尔等若是不信,可瞧这赤血。」
说罢,郑畋握紧利刃用力一拉,鲜血从手掌中喷涌而出,他再扯来凤翔牙旗,以手掌做笔,以掌中血为墨,在旗帜上书下斗大的「唐」字。
当那面牙旗被树起来时,殷红的「唐」字飞扬,李昌言以下、所有凤翔将校无不触目惊心,无不胸中热血澎湃。
他们纷纷高喊,誓死追随郑相公,报效大唐。
随后郑畋安排于龙尾陂四下埋伏,而只留一百亲兵在侧,以他自己为诱饵,引诱数万伪齐草贼登上龙尾陂,朝自己杀来……
如今。
李茂贞也正临于龙尾陂上,往日情景浮现脑海,他未免有感慨。
他还记得,那日他曾再三劝说,相公何必以身犯险?
可就如他之前的多次劝说一样,郑畋固执己见,并不采纳。
最后,他们在龙尾陂上取得大胜,教草贼再不敢向凤翔轻言用兵。然而李茂贞却并未同旁人一样狂喜,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虽然郑畋打了这场胜仗,在凤翔军中树立起巨大的威望,但其实已距离开凤翔不远了。
仅半年后,果然,郑畋被驱逐出了凤翔。
天上仍飘着小雨。
除康承业部三军和邓筠部出征在外,其余所有将卒汇聚于马嵬驿四周,再外围是随军民壮。一眼望去数万人,层层叠叠,铺满了四野,却全部噤声,更不得擅动。
誓师大会正在进行。
正中处,早搭起一座丈高的将台。将台四周树有十二面龙旗,一面京畿兵马府牙旗和一面兵马大元帅牙旗,一方天子大纛。将台下另围有数十面各军各将旗号。一起随风飘展,猎猎作响,威风凛凛……
先由张濬登台,代表朝廷、也代表兵马府宣读讨伐逆贼宋文通的诏令。
接着李晔亮相于众将士面前。
此时下面隐隐有些躁动,尤其是外围初见天颜又纪律较宽松的民夫们,纷纷前涌,想看得更清楚一些……立即有各部将校前去呵斥,才渐渐镇压下去。
李晔道:「朕,上承天命,下安庶民,今逆贼宋文通妄动干戈,欲祸乱四海,朕必伐之。尔等皆大唐忠勇健儿,自当随朕一道而往,杀贼报国,有死而已。」
「万岁!」
「万岁!」
「万岁!」
将卒们则以三声山呼相应,以示他们誓死报国之志。
随后崔安潜登台,宣读战时的奖惩条例。
其中又重点提到,凡擒杀贼首宋文通者,无论现今身居何职、或白衣之士,皆授正四品官阶,封县公爵位,食邑三百户,另有金银钱财赏赐。而擒杀李茂勋、李茂庄、李继徽、李继昭等主要贼从,官升三级,同样有大量金银赏赐……
再随后孙惟晟登台。
身为招讨副使、兵马都监,孙惟晟此时的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气,号召三军将士报效圣君,英勇杀敌。
这时军中噤声令已除,孙惟晟在台上喊一声「誓杀逆贼宋文通」,下面的将校及军士会跟着连喊三声「杀!杀!杀!」,孙惟晟再喊一声「誓杀贼人李茂勋」,四面同样回以震天的「杀!杀!杀!」……
虽是既定程序,可通过这一阵高过一阵的杀喊声,仍能感受到军中高昂的士气,及全军将士杀贼报国的决心。
正全军气势最盛时,会有人牵来献祭的牲畜上台。
然后孙惟晟接过递来的厚背大砍刀,亲手砍杀牲畜,再亲手将盛在木桶的鲜血泼到牙旗上,此为祭旗。
一系列流程走完。
孙惟晟再摇向天子请示后,抽刀直指凤翔所在的西方:出发!
武功能成为长安至凤翔的中转站,再修筑军城,成为防范凤翔的前哨,不只位于渭水岸、交通便利,还因为西南两面有隆起的高地,分别名西原和东原,可稍做屏障,具备了一定的防御地理。
李晔此刻便立于西原上。
在他脚下,是由近万名军卒和三万民夫组成的浩瀚人群。
李晔不想用蝼蚁这个比喻,可从他此时的位置望下去,那数万的人群,当真是如蠕动着的数万蝼蚁一般。
他甚至会想象,如果是敌军站在他此时的位置上,无需太多人马精悍骑卒足矣,俯冲下去,脚下的数万人唯有引颈待戮,根本无还手之力。
或许,这便是历史上为何有名将一说,这些人掌握了带兵的要义所在……跟人数众寡无关……
当然眼下并无杀戮,一眼望下去,是一副热闹而祥和的图画。
军卒们三三两两聚在一堆,手上擦拭着兵刃,嘴里吐着各种脏话,时不时放肆大笑一阵。
民夫们劳累了一日,都瘫坐在地上,伸长着脖子望着营中炊烟升起的地方,使劲地抽着鼻子,吸入面饼的香味。
其实此次出征凤翔,有渭水输运
原不用调动如此多民力,而李晔将他们带在军中,是存了磨炼之意,让他们切身感受回沙场杀伐,以便能真正成长为朝廷的后备军卒。
毕竟眼下这个时代,不是老老实实在田地里勤奋耕种,便能谋得一家安居、一国太平的……
军中如此放松,是因为早已探明四周并无凤翔贼兵。
前军也是一路顺利。
方才刚递回来捷报,邓筠部先锋收复郿县后,又接着收复了扶风,这两县皆无凤翔兵马驻守,邓筠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拿下。
当然也只是两座空城,里面的人户、粮食、钱财等已尽数被运走,连同城门一并烧毁。
目前司马邺部已接收了这两座县城,邓筠部则继续深入。
李晔选择停驻武功,只遣赤颜军部游奕骑卒往返于郿县与武功之间,以做巡逻之用。
想到这里,李晔终究把目光投向了西边。
接连的阴雨天后,天空仍是一片阴沉,实际上除了一片灰蒙,他什么也看不见。
但他知道,前方便是凤翔。
近在咫尺,只需他驰下西原。
李晔不得不思考,李茂贞究竟在耍什么诡计?
凤翔的人马,究竟都藏在了何处?
「天命在我大唐!尔等若是不信,可瞧这赤血。」
说罢,郑畋握紧利刃用力一拉,鲜血从手掌中喷涌而出,他再扯来凤翔牙旗,以手掌做笔,以掌中血为墨,在旗帜上书下斗大的「唐」字。
当那面牙旗被树起来时,殷红的「唐」字飞扬,李昌言以下、所有凤翔将校无不触目惊心,无不胸中热血澎湃。
他们纷纷高喊,誓死追随郑相公,报效大唐。
随后郑畋安排于龙尾陂四下埋伏,而只留一百亲兵在侧,以他自己为诱饵,引诱数万伪齐草贼登上龙尾陂,朝自己杀来……
如今。
李茂贞也正临于龙尾陂上,往日情景浮现脑海,他未免有感慨。
他还记得,那日他曾再三劝说,相公何必以身犯险?
可就如他之前的多次劝说一样,郑畋固执己见,并不采纳。
最后,他们在龙尾陂上取得大胜,教草贼再不敢向凤翔轻言用兵。然而李茂贞却并未同旁人一样狂喜,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虽然郑畋打了这场胜仗,在凤翔军中树立起巨大的威望,但其实已距离开凤翔不远了。
仅半年后,果然,郑畋被驱逐出了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