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章 贡赋
对朝廷而言,关中的局势才是重中之重。
华州被京城和同州西北两面包围,而东南两面隔潼关与河洛遥望,韩建既不敢招惹朝廷,也没胆量与关东强藩们争地,因而,华州的领地已被封死,没了可扩张的地方,韩建眼下只老老实实经营华州六县。
历史上那个欺凌朝廷与天子的韩建,大概再也没机会出现了……
鄜坊依旧一片混乱。
李思孝既无族兄李思恭的兵马与才干,又继承了党项羌人初入中原的弊病,完全不懂得如何治理地方民政,加之渭北山区地形割裂,鄜坊彻底沦为了地方豪强和山匪们的乐园。
对朝廷来说,最大的隐患反倒是盘踞于坊州凤凰谷一带的山匪,时常下山来侵扰关中百姓。但朝廷目前只以防御为主,多抓抓华原、同官等地的乡练,靠各地乡丁自行抗击山匪。
毕竟凤凰谷身处鄜坊境内,朝廷暂时不便兴兵……
邠宁境内,杨守信和苏文建缠斗不休。
杨守信凭借着兵马的优势,终于占得了邠州,可却始终解决不掉苏文建。
朝廷也不能一味拖延下去,便授杨守信邠州刺史,授苏文建宁州刺史,明面上让这二人罢兵。可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如邠州要地三水,至今仍掌控在苏文建手中,而据宁州里的宁平县,又被玉山军的人马抢占。看来两人还得继续缠斗下去。
倒是有一点,邠宁长期兵乱,导致当地农户或逃入山林,或纷纷涌入关中的奉天、醴县等地,反倒为朝廷带来了大量流民和户口……
泾原紧邻凤翔。
可要指望泾原节帅张钧一同压制凤翔,显然不靠谱。
张濬成功说服王行约后,信心倍增,曾向天子请命出使泾州,欲效仿同州之事,说服张钧也纳土入朝。
李晔没有准奏。
泾原可不是同州,这里是凤翔的后花园,泾原的幕僚将领也大多成了李茂贞的人,张钧的长子在凤翔为人质,张钧又新娶了李茂贞的侄女为妻,怎么可能再向朝廷纳土?即便张钧有心,也已无力。
听说张濬不死心,私下招募有说客去往泾州。
可同样没有喜讯传回……
满存则更指望不上了。
自丢了凤州后,他便只能沦落山野,开始了占山为王的山匪日子。
好在凤、兴二地全是崇山峻岭,李继徽一时奈何不了他。
不过这倒也能说明满存此人虽遭百姓痛恨,却还是能得部下拥戴的,照如今这个世道的大趋势,一般藩帅落难后,部下会立即砍了他的脑袋去向新主子邀功……
遍观关中形势,可为朝廷依仗的,只有灵武韩氏和夏绥的党项人。
李晔心中有个大概的计划,等来年春后,收割了大麦,再种上粟、稻,彼时各军与各县也已休养足够,加之乡练的持续推行,可有更充足的民力补充到军中……便就是朝廷出兵的时候。
李晔相信,给了朝廷这大半年休养时间,注定会是李茂贞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当然这也不是说李茂贞愚蠢,毕竟他不能像李晔一样预知后事,不知道当今天子正一心要铲除他。
届时,灵武韩氏和夏绥李氏必定会前来帮忙。
前者已无需多说,他们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只需朝廷一纸诏令,便会率兵前来。
而夏绥李氏,一心想要泾原二州,为了除掉李茂贞,李晔可以先答应给他。
临近岁末,各地贡品络绎送至京城。
大抵是金银珠宝一类。
当然也有地方名贵特产。
如,夏绥进献的是麝香、鹿革、野猪黄;河中在金银之外,另
上贡精盐百车;河东另献有豹尾、雕羽;淮南、浙西等地进献有大量锦缎、名茶;岭南进献犀角、犀皮、象牙、彩藤、蚺蛇胆,等等。
连李茂贞这种饱受朝廷挤压的藩帅也都有上贡,只是贡品较其他藩帅少。
毕竟在这个粉饰君臣和睦、天下太平的时节,可不能一个人扫了全天下人的兴。
李晔当然更得带头粉饰。
他不能跟钱过不去。
如今朝廷赋税断绝,每年年底的贡品几乎可占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是来年维持皇宫及朝廷运转的重要经费,丝毫马虎不得。
每有地方贡赋运至承天门外,李晔都会亲临城楼,当面接受贡品,并言语表彰。
事后还会让朝廷书信回礼,托各地使臣再带回至各藩镇。
李晔如今很重视宣传。
所以朝廷给各地的回信,他都要求翰林院再誊抄一份,张榜于宫城外,顺带将各地的贡品清单也张贴一份附在下方。
若这份清单被世人看见后广议,再传至各地藩帅耳中,让他们起了攀比心理,想着多给天子上贡点礼品以换取天下人共鉴忠心,那就更好了……
总之,自进入岁末以来,京城里处处洋溢着见钱眼快的喜悦气氛。整个大唐天下,似乎也没了战乱哀嚎,没了功伐杀戮,君君臣臣,一派盛世祥和。..
按常理,这些贡品都是地方官员献给天子的孝心,归天子一人享用。
但李晔显然不是这种自私的人,他叫来杜让能与黄海,核对完朝廷和宫廷的开支后,将所有贡品三七分成,三成运入宫内藏库,七成交户部存储。
李晔如此慷慨还有一个原因,自巨寇黄巢入关中那年算起,近十年以来,今年收到的地方贡赋最多。
按市价粗略估算,约有三百万贯之数。
以杜让能为首的百官纷纷上贺表,颂赞天子圣明。在他们的贺表中,正因为天子圣明,威加四海,所以各地藩帅才不敢怠慢,纷纷进献贡赋。
这又是另一种粉饰了。
李晔心里自是清楚,就朝廷下半年打的那场不痛不痒的小胜仗,以及收复一小小同州,根本不会被地方大佬们瞧在眼里,更别提什么威加四海了。
单凭印象来说,朝廷今年发往地方藩镇的诏令,其中涉及到节度使或刺史职位变动的,不下一百条,而又其中真正被地方奉行的,怕是一条也没有。真正是天子诏令如同废纸,何来威严?
华州被京城和同州西北两面包围,而东南两面隔潼关与河洛遥望,韩建既不敢招惹朝廷,也没胆量与关东强藩们争地,因而,华州的领地已被封死,没了可扩张的地方,韩建眼下只老老实实经营华州六县。
历史上那个欺凌朝廷与天子的韩建,大概再也没机会出现了……
鄜坊依旧一片混乱。
李思孝既无族兄李思恭的兵马与才干,又继承了党项羌人初入中原的弊病,完全不懂得如何治理地方民政,加之渭北山区地形割裂,鄜坊彻底沦为了地方豪强和山匪们的乐园。
对朝廷来说,最大的隐患反倒是盘踞于坊州凤凰谷一带的山匪,时常下山来侵扰关中百姓。但朝廷目前只以防御为主,多抓抓华原、同官等地的乡练,靠各地乡丁自行抗击山匪。
毕竟凤凰谷身处鄜坊境内,朝廷暂时不便兴兵……
邠宁境内,杨守信和苏文建缠斗不休。
杨守信凭借着兵马的优势,终于占得了邠州,可却始终解决不掉苏文建。
朝廷也不能一味拖延下去,便授杨守信邠州刺史,授苏文建宁州刺史,明面上让这二人罢兵。可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如邠州要地三水,至今仍掌控在苏文建手中,而据宁州里的宁平县,又被玉山军的人马抢占。看来两人还得继续缠斗下去。
倒是有一点,邠宁长期兵乱,导致当地农户或逃入山林,或纷纷涌入关中的奉天、醴县等地,反倒为朝廷带来了大量流民和户口……
泾原紧邻凤翔。
可要指望泾原节帅张钧一同压制凤翔,显然不靠谱。
张濬成功说服王行约后,信心倍增,曾向天子请命出使泾州,欲效仿同州之事,说服张钧也纳土入朝。
李晔没有准奏。
泾原可不是同州,这里是凤翔的后花园,泾原的幕僚将领也大多成了李茂贞的人,张钧的长子在凤翔为人质,张钧又新娶了李茂贞的侄女为妻,怎么可能再向朝廷纳土?即便张钧有心,也已无力。
听说张濬不死心,私下招募有说客去往泾州。
可同样没有喜讯传回……
满存则更指望不上了。
自丢了凤州后,他便只能沦落山野,开始了占山为王的山匪日子。
好在凤、兴二地全是崇山峻岭,李继徽一时奈何不了他。
不过这倒也能说明满存此人虽遭百姓痛恨,却还是能得部下拥戴的,照如今这个世道的大趋势,一般藩帅落难后,部下会立即砍了他的脑袋去向新主子邀功……
遍观关中形势,可为朝廷依仗的,只有灵武韩氏和夏绥的党项人。
李晔心中有个大概的计划,等来年春后,收割了大麦,再种上粟、稻,彼时各军与各县也已休养足够,加之乡练的持续推行,可有更充足的民力补充到军中……便就是朝廷出兵的时候。
李晔相信,给了朝廷这大半年休养时间,注定会是李茂贞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当然这也不是说李茂贞愚蠢,毕竟他不能像李晔一样预知后事,不知道当今天子正一心要铲除他。
届时,灵武韩氏和夏绥李氏必定会前来帮忙。
前者已无需多说,他们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只需朝廷一纸诏令,便会率兵前来。
而夏绥李氏,一心想要泾原二州,为了除掉李茂贞,李晔可以先答应给他。
临近岁末,各地贡品络绎送至京城。
大抵是金银珠宝一类。
当然也有地方名贵特产。
如,夏绥进献的是麝香、鹿革、野猪黄;河中在金银之外,另
上贡精盐百车;河东另献有豹尾、雕羽;淮南、浙西等地进献有大量锦缎、名茶;岭南进献犀角、犀皮、象牙、彩藤、蚺蛇胆,等等。
连李茂贞这种饱受朝廷挤压的藩帅也都有上贡,只是贡品较其他藩帅少。
毕竟在这个粉饰君臣和睦、天下太平的时节,可不能一个人扫了全天下人的兴。
李晔当然更得带头粉饰。
他不能跟钱过不去。
如今朝廷赋税断绝,每年年底的贡品几乎可占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是来年维持皇宫及朝廷运转的重要经费,丝毫马虎不得。
每有地方贡赋运至承天门外,李晔都会亲临城楼,当面接受贡品,并言语表彰。
事后还会让朝廷书信回礼,托各地使臣再带回至各藩镇。
李晔如今很重视宣传。
所以朝廷给各地的回信,他都要求翰林院再誊抄一份,张榜于宫城外,顺带将各地的贡品清单也张贴一份附在下方。
若这份清单被世人看见后广议,再传至各地藩帅耳中,让他们起了攀比心理,想着多给天子上贡点礼品以换取天下人共鉴忠心,那就更好了……
总之,自进入岁末以来,京城里处处洋溢着见钱眼快的喜悦气氛。整个大唐天下,似乎也没了战乱哀嚎,没了功伐杀戮,君君臣臣,一派盛世祥和。..
按常理,这些贡品都是地方官员献给天子的孝心,归天子一人享用。
但李晔显然不是这种自私的人,他叫来杜让能与黄海,核对完朝廷和宫廷的开支后,将所有贡品三七分成,三成运入宫内藏库,七成交户部存储。
李晔如此慷慨还有一个原因,自巨寇黄巢入关中那年算起,近十年以来,今年收到的地方贡赋最多。
按市价粗略估算,约有三百万贯之数。
以杜让能为首的百官纷纷上贺表,颂赞天子圣明。在他们的贺表中,正因为天子圣明,威加四海,所以各地藩帅才不敢怠慢,纷纷进献贡赋。
这又是另一种粉饰了。
李晔心里自是清楚,就朝廷下半年打的那场不痛不痒的小胜仗,以及收复一小小同州,根本不会被地方大佬们瞧在眼里,更别提什么威加四海了。
单凭印象来说,朝廷今年发往地方藩镇的诏令,其中涉及到节度使或刺史职位变动的,不下一百条,而又其中真正被地方奉行的,怕是一条也没有。真正是天子诏令如同废纸,何来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