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440章 宋国华向之乱
经历过了子产的辞世,让李然也更加的开始珍惜眼前人。
他不由自主的将祭乐给一把挽入怀中,他甚至都希望能够就这样,一直挽着她,直至天荒地老……
所幸,郑国此后在游吉的操持下,一时倒也是风平浪静。而李然也得以能够继续安静的陪伴在祭乐身边。
虽然是有了片刻的宁静,但祭氏的仇,李然却还是始终放在心中的。
除了鸮翼探寻鲁侯稠的下落之外,眼下郑邑其实也有两件事是一直困扰着李然——四国大火,以及伯有鬼魂的真相!
按照李然的推测,所谓的“四国大火”十有八九就是暗行众在其背后操纵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恐怖气氛,打击异己,就如同当时丰段打击子产那样。
而他们既然已经动了手,那么就断然没有再停下来的道理。
至于“伯有鬼魂”,李然倒觉得又或许是“道纪”的手笔。不过说白了,李然现在对此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些,一切都只能是继续于暗中观察。
其实李然也知道,无论是“暗行众”还是“道纪”,其背后的势力都是极其庞大的,而他目前对于这两股势力,可以说都只是一知半解。
李然虽是从庆封口中知道了“暗行众”的一些信息,但毕竟那时候庆封已经不是七君之一,有些事他也已然被排除在外,很多内情也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对于“暗行众”其背后所蕴含着的能量,李然也是十分清楚的。
他们行事缜密,又最善于暗处使诈,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其他几个成员究竟是何身份,所以李然对其也是完全没有头绪。
相比较而言,“道纪”固然也是势力遍布天下,但是相对也更为低调了一些。
而这种“低调”,或许是因为他老子所信奉的“无为而治”,又或许,这些个“知识分子”本就显得是更为佛系。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横向比较起来,“暗行众”乃是各国公卿组成的一个联盟,其参与者几乎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几乎各个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狠角色。
而“道纪”的成员构成,则多为各国的巫、医、卜、乐、史等职位,堪称是最古老的情报机构。往往是只能从另一种渠道,去努力维系关乎“道义”的话语权,并借由天命,来左右各国决策者的意志。
而李然有时候也是不由庆幸,亏得他们两者之间所秉持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互相角力之势。
要不然,他们若是强强联手,这天下究竟会变成个什么模样?
这是李然所不敢想象的。
李然当然知道,“四国大火”也只是一个开始,后续一定还会发生更大的事。
这天晚上,李然正陪着祭乐行走在庄园内赏月,她现在固然还无法忘怀灭门之仇,但是起码表面上,她已没了之前那么深的执念和戾气了。
或许因为她相信,她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一定会替她报仇的。
李然看着她,微微一笑: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是出自《诗经》的句子,意思是“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祭乐闻言,朱唇皓齿: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祭乐所回应的,也是《诗经》中的诗词,其意为: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有一高雅君子,学问精湛,品德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宽广,地位显赫。”
李然正要开口说话,却又听到不远处有一人上前说道:
“先生,蠡有要事禀告。”
李然随即招了招手。
“好,请近上前来!”
范蠡走了过来,躬身便是一礼:
“见过先生和夫人!”
“少伯,在自己家中便不必如此拘礼,就如同家人一般即可。”
范蠡对此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尊卑有序,既然他自愿跟随李然,那自然该尊其为主。
“先生,宋国前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李然心中一沉,他有让范蠡关注其他各国的动向,君卿之间的争斗日趋白热,他需要时刻掌握各国的情况。
李然乍一听到宋国出事,本能的认为“暗行众”恐怕又有所动作。
难不成宋国的国君又如同鲁侯稠一般出了事?
“先生也知道,宋国的国君和华向二族互换人质,君臣互换人质,也算是天下奇闻了!宋公将太子栾与他的同母兄弟辰和地作为人质送到华家,华亥也将儿子无惑、向宁的儿子罗、华定的儿子启作为人质送入宫中。”
“宋公爱子心切,和夫人一起每天送饭给太子,来回奔波,以至于后来宋公左实在忍耐不住,便不管不顾的发兵攻打华向两家!因为宋公左一直表现的是对儿子的疼爱,这一下出乎华向两家的意料之外,故而脆败,宋公不仅是救了儿子,华亥和向宁等人也皆逃去了吴国。”
李然听完之后,反倒是舒了口气。
“如此说来,宋公在此君卿之乱中是取得了胜利?”
范蠡却摇了摇头。
“本来事已至此,那确实是宋公左胜了,但是事情还没有完,征讨华向二家的华费遂这边出了乱子,华费遂有三子,分别是貙、多僚和登,华登受牵连和华亥一起逃到了吴国,华貙、华多僚分别担任少司马和卿士的职务。但作为卿士的老二华多僚与自家的老大有些矛盾,在宋公左面前说老大的坏话,甚至是牵连到华费遂。”
“宋公左对华费遂还是非常倚重和信任的,便交由华费遂来处理,华费遂为了避免生乱,最终决定让华貙出国,避避风头,以保全华家,岂料华貙准备向父亲告别,正好遇到华多僚,其手下突然动手杀了华多僚。”
“华貙眼看如此情形,于是只得顺势劫持父亲发动叛变,而且还召集外逃之人共同作乱,不几日华、向两家的人便回到宋国,占据卢门!局势可谓是乱成了一团。”
“宋公后又派丰愆、华牼等人抵御叛乱,而身在吴国的华登则率领一支吴军前去声援兄长的叛乱,最终突袭宋军得手,致使宋军挫败。宋公现如今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后续会如何发展,也未可知!”
李然听完范蠡的话,在心中盘算一阵,这件事确实足够荒唐、混乱而诡异,各种事态的发展,总是朝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华貙是否当真有谋反之心,人心难测,尚不好说,但是华、向两家的及时赶回,而且华登还能够带领吴军入宋作战,如果说这背后没有“暗行众”的身影,李然说什么也不会相信。
“暗行众”在吴国的势力庞大,显然他们也一直有意扶持吴国成为他们的刀刃。所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以说一目了然。
既然如今楚国已被吴国拖垮了,那暗行众再利用吴国来制衡宋国的国君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宋公左如今究竟能不能安然度过此劫,也就属实难说了。
且无论最终宋国的走向如何,只怕接下来还会有大事发生。
对此,李然一时也是倍感无力。
——
第440章_观从来投
祭乐虽是不甚明了,但看得李然面带忧色,便是插嘴道:
“此事说到底,终究是别国的事。远水如何救得了近火?所以夫君即便有心也是无力,乐儿看夫君还是不必太过伤神为好。”
李然听罢,不由作得苦笑一声:
“呵呵,夫人说的是,如今也唯有是静观其变,只是……希望不要波及到我们这边才好……其实我现在所担心的,倒反而是距我们只近在迟尺的周王室那边。”
范蠡闻言,对此却是颇为不解:
“哦?先生是说……此事难道还会波及到周王室吗?”
“嗯,也委实难说啊。如今中原大乱,表面上看,各国之间似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实则是环环相扣啊!”
说白了,此间种种,既然无一不是“暗行众”暗中搞的鬼。那这些事情的背后又怎可能没有关联呢?
而范蠡毕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所以对于李然说的这些却还不能得其要领。
此言说罢,他自然也不敢再多叨扰,便是极为识趣的退了下去。
李然和祭乐眼看时候也确是不早了,也就起身回房休息去了。
是夜晚,祭乐睡得倒也香甜,而李然侧身看着面前的佳人,心中也是思绪万千,并在心中是下定了决心。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李然定会护你周全!让你能够就像如今这般的安枕无忧……”
宋国之乱,局势的发展也总是出人意料。
暗行众此番的作为,仿佛也并不顺利,或许正是这其中还有“道纪”在从中运作,两方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这才会出现如今僵持的这种局面。
既然天下大势已经悄然在发生着变化,那他李然呢?还能置身事外,守住这一份宁静祥和吗?
不知不觉间,李然也进入梦乡。
……
次日清晨,李然刚刚起床,却得到范蠡的通报,说是府外又有人来求见,问其姓名却是不说,只说和李然乃是旧识。
李然有些奇怪,便当即召见,等到那人前来,李然心中不由得一沉,来者不是别人,竟是观从!
观从笑脸相迎,并甚是恭恭敬敬的朝李然行了一个大礼:
“少主别来无恙!”
李然对观从心中是有气的,姑且撇开他与楚灵王之间的情谊不说。就说这天下大势,若不是此人从中作梗,致使楚灵王一败涂地,如今这天下的局势又如何会变得这般混乱?
借用往昔楚灵王所说过一句极对的话——这个天下,不会因为楚国的沉沦而变得更好!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楚国的羸弱,以至于各国的权卿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最终导致中原大乱。而如今的楚国,在楚王弃疾的带领下也是愈发的衰退下去。
也正因此,似丰段、竖牛等人,才有了为祸郑国的时机!
而如今出现在眼前的这个观从,若要说起来,说他就是间接害死了祭氏一族的元凶,也毫不为过。
所以,对于“道纪”,李然其实也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哪怕这个“道纪”的阁主就是他的父亲!
其实,对于他这一世的父亲,李然也确实是没什么印象,更谈不上什么父子之情。
李然也无法想象,当自己见到他的那一刻,又会是如何的反应。
观从见李然寒着个脸不言不语,也知道他心中所想,便是迎着笑道:
“少主,眼下局势虽是纷乱,但总也不能都怪在观从的身上吧?再说,楚灵王之败,本就是咎由自取,又岂是观从一人能为?更何况,在下也不过是按照老阁主的意思去办而已。纵是观从在此是挟私报复,可这天下之事,又岂能是我一人所为的呢?”
“家父虽不曾谋面,但我李然亦素知其‘无为’,你这为祸楚国之举,当真是老阁主的意思?”
“少主明鉴,老阁主他虽未明言,但其意也十分明显。况且是那熊围自己倒行逆施,穷兵黩武,纵是观从不出手,他也是迟早会自取其败的。少主当初之所以选择不告而别,又何尝不是作得如此之想?观从也仅仅是顺势而为,若当真无势可造,观从也断然成不了事啊!”
李然也知道观从的一些话还是有些道理的,而且事已至此,若还执念不放,也完全没有必要。
楚灵王已死,而王子弃疾也是按部就班的登上了王位,楚国的消沉已成定局,而中原的乱象也已经显现出来。
李然沉默不语,有点不想再搭理他。毕竟,这个观从从始至终,都给他的感觉不是很好,哪怕这个观从曾经主动向李然示好,并且也有意投靠。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因为他李然有少主这一身份的缘故?
两人无论是性格上,还是行事风格上都可谓是差异巨大。观从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是李然是他如今所认定的主公,这一点他想的也还是非常清楚的。
而且,他的所作所为,都可假借老阁主之口,李然就算是再不满,总不至于和自己的父亲为敌吧?
“四国大火之事,你究竟知道多少?”
关于四国同时起火,而且事先有“预言”,这件事绝不简单,李然虽猜测是暗行众所为,但是终究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
所以,李然还是向观从发问,想来他身为“道纪”的人,能知晓一些内幕,也不足为奇。
“关于四国大火,其实观从不仅是知道一些内情。而且,道纪上下其实也都早已知晓了的!”
“既是早已知晓,为何不加以阻止,反而坐等悲剧在四国同时发生?如此大的灾难,我想你就算是没有手段阻止,也能够及时示警,减少些无辜的伤亡吧?”
观从却不由得笑了起来。
“少主有所不知,其实诸如鲁国的梓慎,郑国的焷灶,此前都已发出了警告。只不过,这种事情又岂能是放到台面上明说?”
“更何况,天下之势,一切皆有其定数。从也以为,一切还是顺势而为比较好!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若得了病,病势能发迹出来,有时候也并非什么坏事。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好好的,反倒是不知道病了,待到再发现之时便已病入膏肓,岂不糟糕?”
“人尚且如此,少主请恕从冒昧直言,治世就如治人,只一味治标,却不想着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怕并非明智之举啊!”
观从这些话从字面上来看,没有任何毛病,但是矛头却是直指李然,更有意指责李然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这,难道不是李然最大的问题所在?
再说直白一点,那就是李然不懂得顺势而为,才会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辛!
李然本就心中窝火,此刻更是勃然大怒:
“四国大火,多少黎民百姓无辜受难?多少人直接葬身火海?又有多少奸恶之人借此耀武扬威?李某纵然不肖,又岂能容得如此大恶?你们既事先得知,却不想方设法消弭此祸,反而说得是如此轻巧!观从!李某今日若不处置你,天理难容!”
观从闻言,却依旧是毫无惧色,只顾是呵呵笑道:
“呵呵,少主许不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观从的这句话,让李然不由为之一怔。
这句话显然就是出自其父李耳之口,观从也无非是转述而已。
对于他的这个父亲,李然此刻只感觉到心寒。为了顺应天下的大势,任何人都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哪怕是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
然而,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又无一不是如此。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这样理念,很显然并不为现在的李然所接受。
李然在心中暗叹一声,也不愿再在此事上与他纠缠下去。
“观从,你此前不是在楚国辅助楚国新君么?为何到此?难不成,是被楚王给赶出来的?”
李然这句话也是有揶揄之意,观从却坦然道:
“呵呵,并非是被赶出来的。而是从自行离开的,若不早日离开,恐已有性命之忧啊!”
他不由自主的将祭乐给一把挽入怀中,他甚至都希望能够就这样,一直挽着她,直至天荒地老……
所幸,郑国此后在游吉的操持下,一时倒也是风平浪静。而李然也得以能够继续安静的陪伴在祭乐身边。
虽然是有了片刻的宁静,但祭氏的仇,李然却还是始终放在心中的。
除了鸮翼探寻鲁侯稠的下落之外,眼下郑邑其实也有两件事是一直困扰着李然——四国大火,以及伯有鬼魂的真相!
按照李然的推测,所谓的“四国大火”十有八九就是暗行众在其背后操纵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恐怖气氛,打击异己,就如同当时丰段打击子产那样。
而他们既然已经动了手,那么就断然没有再停下来的道理。
至于“伯有鬼魂”,李然倒觉得又或许是“道纪”的手笔。不过说白了,李然现在对此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些,一切都只能是继续于暗中观察。
其实李然也知道,无论是“暗行众”还是“道纪”,其背后的势力都是极其庞大的,而他目前对于这两股势力,可以说都只是一知半解。
李然虽是从庆封口中知道了“暗行众”的一些信息,但毕竟那时候庆封已经不是七君之一,有些事他也已然被排除在外,很多内情也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对于“暗行众”其背后所蕴含着的能量,李然也是十分清楚的。
他们行事缜密,又最善于暗处使诈,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其他几个成员究竟是何身份,所以李然对其也是完全没有头绪。
相比较而言,“道纪”固然也是势力遍布天下,但是相对也更为低调了一些。
而这种“低调”,或许是因为他老子所信奉的“无为而治”,又或许,这些个“知识分子”本就显得是更为佛系。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横向比较起来,“暗行众”乃是各国公卿组成的一个联盟,其参与者几乎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几乎各个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狠角色。
而“道纪”的成员构成,则多为各国的巫、医、卜、乐、史等职位,堪称是最古老的情报机构。往往是只能从另一种渠道,去努力维系关乎“道义”的话语权,并借由天命,来左右各国决策者的意志。
而李然有时候也是不由庆幸,亏得他们两者之间所秉持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互相角力之势。
要不然,他们若是强强联手,这天下究竟会变成个什么模样?
这是李然所不敢想象的。
李然当然知道,“四国大火”也只是一个开始,后续一定还会发生更大的事。
这天晚上,李然正陪着祭乐行走在庄园内赏月,她现在固然还无法忘怀灭门之仇,但是起码表面上,她已没了之前那么深的执念和戾气了。
或许因为她相信,她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一定会替她报仇的。
李然看着她,微微一笑: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是出自《诗经》的句子,意思是“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祭乐闻言,朱唇皓齿: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祭乐所回应的,也是《诗经》中的诗词,其意为: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有一高雅君子,学问精湛,品德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宽广,地位显赫。”
李然正要开口说话,却又听到不远处有一人上前说道:
“先生,蠡有要事禀告。”
李然随即招了招手。
“好,请近上前来!”
范蠡走了过来,躬身便是一礼:
“见过先生和夫人!”
“少伯,在自己家中便不必如此拘礼,就如同家人一般即可。”
范蠡对此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尊卑有序,既然他自愿跟随李然,那自然该尊其为主。
“先生,宋国前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李然心中一沉,他有让范蠡关注其他各国的动向,君卿之间的争斗日趋白热,他需要时刻掌握各国的情况。
李然乍一听到宋国出事,本能的认为“暗行众”恐怕又有所动作。
难不成宋国的国君又如同鲁侯稠一般出了事?
“先生也知道,宋国的国君和华向二族互换人质,君臣互换人质,也算是天下奇闻了!宋公将太子栾与他的同母兄弟辰和地作为人质送到华家,华亥也将儿子无惑、向宁的儿子罗、华定的儿子启作为人质送入宫中。”
“宋公爱子心切,和夫人一起每天送饭给太子,来回奔波,以至于后来宋公左实在忍耐不住,便不管不顾的发兵攻打华向两家!因为宋公左一直表现的是对儿子的疼爱,这一下出乎华向两家的意料之外,故而脆败,宋公不仅是救了儿子,华亥和向宁等人也皆逃去了吴国。”
李然听完之后,反倒是舒了口气。
“如此说来,宋公在此君卿之乱中是取得了胜利?”
范蠡却摇了摇头。
“本来事已至此,那确实是宋公左胜了,但是事情还没有完,征讨华向二家的华费遂这边出了乱子,华费遂有三子,分别是貙、多僚和登,华登受牵连和华亥一起逃到了吴国,华貙、华多僚分别担任少司马和卿士的职务。但作为卿士的老二华多僚与自家的老大有些矛盾,在宋公左面前说老大的坏话,甚至是牵连到华费遂。”
“宋公左对华费遂还是非常倚重和信任的,便交由华费遂来处理,华费遂为了避免生乱,最终决定让华貙出国,避避风头,以保全华家,岂料华貙准备向父亲告别,正好遇到华多僚,其手下突然动手杀了华多僚。”
“华貙眼看如此情形,于是只得顺势劫持父亲发动叛变,而且还召集外逃之人共同作乱,不几日华、向两家的人便回到宋国,占据卢门!局势可谓是乱成了一团。”
“宋公后又派丰愆、华牼等人抵御叛乱,而身在吴国的华登则率领一支吴军前去声援兄长的叛乱,最终突袭宋军得手,致使宋军挫败。宋公现如今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后续会如何发展,也未可知!”
李然听完范蠡的话,在心中盘算一阵,这件事确实足够荒唐、混乱而诡异,各种事态的发展,总是朝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华貙是否当真有谋反之心,人心难测,尚不好说,但是华、向两家的及时赶回,而且华登还能够带领吴军入宋作战,如果说这背后没有“暗行众”的身影,李然说什么也不会相信。
“暗行众”在吴国的势力庞大,显然他们也一直有意扶持吴国成为他们的刀刃。所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以说一目了然。
既然如今楚国已被吴国拖垮了,那暗行众再利用吴国来制衡宋国的国君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宋公左如今究竟能不能安然度过此劫,也就属实难说了。
且无论最终宋国的走向如何,只怕接下来还会有大事发生。
对此,李然一时也是倍感无力。
——
第440章_观从来投
祭乐虽是不甚明了,但看得李然面带忧色,便是插嘴道:
“此事说到底,终究是别国的事。远水如何救得了近火?所以夫君即便有心也是无力,乐儿看夫君还是不必太过伤神为好。”
李然听罢,不由作得苦笑一声:
“呵呵,夫人说的是,如今也唯有是静观其变,只是……希望不要波及到我们这边才好……其实我现在所担心的,倒反而是距我们只近在迟尺的周王室那边。”
范蠡闻言,对此却是颇为不解:
“哦?先生是说……此事难道还会波及到周王室吗?”
“嗯,也委实难说啊。如今中原大乱,表面上看,各国之间似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实则是环环相扣啊!”
说白了,此间种种,既然无一不是“暗行众”暗中搞的鬼。那这些事情的背后又怎可能没有关联呢?
而范蠡毕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所以对于李然说的这些却还不能得其要领。
此言说罢,他自然也不敢再多叨扰,便是极为识趣的退了下去。
李然和祭乐眼看时候也确是不早了,也就起身回房休息去了。
是夜晚,祭乐睡得倒也香甜,而李然侧身看着面前的佳人,心中也是思绪万千,并在心中是下定了决心。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李然定会护你周全!让你能够就像如今这般的安枕无忧……”
宋国之乱,局势的发展也总是出人意料。
暗行众此番的作为,仿佛也并不顺利,或许正是这其中还有“道纪”在从中运作,两方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这才会出现如今僵持的这种局面。
既然天下大势已经悄然在发生着变化,那他李然呢?还能置身事外,守住这一份宁静祥和吗?
不知不觉间,李然也进入梦乡。
……
次日清晨,李然刚刚起床,却得到范蠡的通报,说是府外又有人来求见,问其姓名却是不说,只说和李然乃是旧识。
李然有些奇怪,便当即召见,等到那人前来,李然心中不由得一沉,来者不是别人,竟是观从!
观从笑脸相迎,并甚是恭恭敬敬的朝李然行了一个大礼:
“少主别来无恙!”
李然对观从心中是有气的,姑且撇开他与楚灵王之间的情谊不说。就说这天下大势,若不是此人从中作梗,致使楚灵王一败涂地,如今这天下的局势又如何会变得这般混乱?
借用往昔楚灵王所说过一句极对的话——这个天下,不会因为楚国的沉沦而变得更好!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楚国的羸弱,以至于各国的权卿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最终导致中原大乱。而如今的楚国,在楚王弃疾的带领下也是愈发的衰退下去。
也正因此,似丰段、竖牛等人,才有了为祸郑国的时机!
而如今出现在眼前的这个观从,若要说起来,说他就是间接害死了祭氏一族的元凶,也毫不为过。
所以,对于“道纪”,李然其实也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哪怕这个“道纪”的阁主就是他的父亲!
其实,对于他这一世的父亲,李然也确实是没什么印象,更谈不上什么父子之情。
李然也无法想象,当自己见到他的那一刻,又会是如何的反应。
观从见李然寒着个脸不言不语,也知道他心中所想,便是迎着笑道:
“少主,眼下局势虽是纷乱,但总也不能都怪在观从的身上吧?再说,楚灵王之败,本就是咎由自取,又岂是观从一人能为?更何况,在下也不过是按照老阁主的意思去办而已。纵是观从在此是挟私报复,可这天下之事,又岂能是我一人所为的呢?”
“家父虽不曾谋面,但我李然亦素知其‘无为’,你这为祸楚国之举,当真是老阁主的意思?”
“少主明鉴,老阁主他虽未明言,但其意也十分明显。况且是那熊围自己倒行逆施,穷兵黩武,纵是观从不出手,他也是迟早会自取其败的。少主当初之所以选择不告而别,又何尝不是作得如此之想?观从也仅仅是顺势而为,若当真无势可造,观从也断然成不了事啊!”
李然也知道观从的一些话还是有些道理的,而且事已至此,若还执念不放,也完全没有必要。
楚灵王已死,而王子弃疾也是按部就班的登上了王位,楚国的消沉已成定局,而中原的乱象也已经显现出来。
李然沉默不语,有点不想再搭理他。毕竟,这个观从从始至终,都给他的感觉不是很好,哪怕这个观从曾经主动向李然示好,并且也有意投靠。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因为他李然有少主这一身份的缘故?
两人无论是性格上,还是行事风格上都可谓是差异巨大。观从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是李然是他如今所认定的主公,这一点他想的也还是非常清楚的。
而且,他的所作所为,都可假借老阁主之口,李然就算是再不满,总不至于和自己的父亲为敌吧?
“四国大火之事,你究竟知道多少?”
关于四国同时起火,而且事先有“预言”,这件事绝不简单,李然虽猜测是暗行众所为,但是终究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
所以,李然还是向观从发问,想来他身为“道纪”的人,能知晓一些内幕,也不足为奇。
“关于四国大火,其实观从不仅是知道一些内情。而且,道纪上下其实也都早已知晓了的!”
“既是早已知晓,为何不加以阻止,反而坐等悲剧在四国同时发生?如此大的灾难,我想你就算是没有手段阻止,也能够及时示警,减少些无辜的伤亡吧?”
观从却不由得笑了起来。
“少主有所不知,其实诸如鲁国的梓慎,郑国的焷灶,此前都已发出了警告。只不过,这种事情又岂能是放到台面上明说?”
“更何况,天下之势,一切皆有其定数。从也以为,一切还是顺势而为比较好!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若得了病,病势能发迹出来,有时候也并非什么坏事。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好好的,反倒是不知道病了,待到再发现之时便已病入膏肓,岂不糟糕?”
“人尚且如此,少主请恕从冒昧直言,治世就如治人,只一味治标,却不想着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怕并非明智之举啊!”
观从这些话从字面上来看,没有任何毛病,但是矛头却是直指李然,更有意指责李然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这,难道不是李然最大的问题所在?
再说直白一点,那就是李然不懂得顺势而为,才会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辛!
李然本就心中窝火,此刻更是勃然大怒:
“四国大火,多少黎民百姓无辜受难?多少人直接葬身火海?又有多少奸恶之人借此耀武扬威?李某纵然不肖,又岂能容得如此大恶?你们既事先得知,却不想方设法消弭此祸,反而说得是如此轻巧!观从!李某今日若不处置你,天理难容!”
观从闻言,却依旧是毫无惧色,只顾是呵呵笑道:
“呵呵,少主许不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观从的这句话,让李然不由为之一怔。
这句话显然就是出自其父李耳之口,观从也无非是转述而已。
对于他的这个父亲,李然此刻只感觉到心寒。为了顺应天下的大势,任何人都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哪怕是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
然而,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又无一不是如此。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这样理念,很显然并不为现在的李然所接受。
李然在心中暗叹一声,也不愿再在此事上与他纠缠下去。
“观从,你此前不是在楚国辅助楚国新君么?为何到此?难不成,是被楚王给赶出来的?”
李然这句话也是有揶揄之意,观从却坦然道:
“呵呵,并非是被赶出来的。而是从自行离开的,若不早日离开,恐已有性命之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