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圣明的皇帝
这个年关,百姓过得困苦,勋贵和文官也过得急躁。甄家,冯家等不提,其他一样人心慌慌。
皇帝做事没有章法,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雷厉风行。
交代一件差事,只看结果,做的不好,或者但凡不顺其心意,轻者免官,重则去职,甚至于降罪下牢。
才一年的时间,内阁就换了几名阁老,其他部司更不用提,连刘一儒都看不懂皇帝了。
以前的皇帝不是这样啊,如今的形势,连他都不敢去劝戒。
下面的人做事,习惯了原来的章程,皇帝要改章程,众人无法,可是又没有新的章程。
人人没有头绪,痛苦不堪,各自无心差事,只攀结关系,准备以自保。
冯紫英的父亲还算结局好的,不过是外放到了广西,算不得降罪。
京城里,如甄家一样的人家,才是最坐立不安,急的满头是汗,又不知道该做什么来缓和。
说来也奇怪。
明明受到朝廷猜忌的金江镇,平辽侯的奏疏,常常引得皇帝大悦。
什么五年平辽,已经到了末尾,必定为皇上恢复旧域,传播皇上的文治武功。
什么国内百姓虽然天灾而困顿,但是遍观历史,哪有经久不消的天灾。
而圣人掌权,不定明年就能天下太平,可见是顺应天命。
又有朝鲜的使者入京,先是恭贺皇帝等等,又是说金江镇的百姓,如何心向上朝皇帝等等。
总之,唐清安的奏疏。
话里话外都是好话,也不管后果,例如没有完成怎么办,反正只往好了说。
倒是有明眼人看出来了,哭笑不得。
平辽侯是把皇帝当做不懂事的年轻人哄。
“国家大事,如何能这般轻慢。”
已经归家养老的璠皓,对于国事还是很担忧的,因此向着自己的门生们摇了摇头,对平辽侯不负责任的行为极为不满。
可是他的门生却不这么想。
庶吉士陆仲恒,他如何会甘心从原来的万众瞩目,到如今开始坐上冷板凳。
不光他如此,更多的人,随着平辽侯的奏疏,恍然大悟,同样看穿了皇帝的心性。
做事本就艰难,还吃力不讨好,反而被处罚,倒是用不负责的言语,能让皇帝满意。
比起做事来,说这些乖巧话,不费吹灰之力。
谁都不傻,唐清安的举动瞒不了人,很快就开始有人学习他,各地的奏疏通篇的好话。
原来的什么灾情啊,将领啊,军户啊等等不好的奏疏都消失了,越来越多关于祥瑞的奏疏变多了。
“天下事只要用心,如何会得不到解决。”
宫殿里。
皇帝把奏疏放下,一脸的得意。
他掌大权时,接手的是太上皇遗留下来的烂摊子,自己才用了多久,就把诸事理清。
夏守忠还未说话,裘世安就跪行靠前。
“皇爷爷圣明,京城的百姓,都说日子比以前要好了,以前百姓家中餐桌上吃不到米,如今同样吃不到米。”
裘世安的话,令皇帝震惊,连忙垂问。
“现在的百姓不吃米了,都吃肉了。”
“哈哈哈。”
皇帝大笑。
一旁的夏守忠,嘴角动了动,到底还是忍住了。
“太上皇疑心太重,不懂得用人,那金州的唐将军,明明是个忠臣,却受到太上皇的打压。
正如书中所言,昏君亲小人远贤臣,我当引以为戒。”
皇帝说道。
唐清安多年前就让三弟陈德言在京城奔走,又有贾府的帮助,拉拢了大量的人。
至少贿赂了不少大臣,勋贵,太监。
皇宫里的大太监一个不落,都得到过金江镇的孝敬。
裘世安笑着说道。
“好好的五年平辽,却一直落实不了,还是圣人出面才行。
不是圣人支持平辽侯,平辽侯喊了这么多年的事,如何就一下子要办成了呢。”
皇帝这人比较极端,信任人的时候,就非常信任,不信任人的时候,就丝毫不信。
本来唐清安这些年,从来没有表态过支持太上皇。
所以皇帝对此人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不过叔叔忠顺王反对此人,皇帝才没有重用此人。
不过前番忠顺王突然改口,夸赞了平辽侯一分,那就不得了了,相当于去掉了皇帝心里的负担。
忠顺王明明只夸赞了一分,皇帝却信了十分。
“当年此人就有偌大的好名声,被百姓们称为本朝冠军侯,可惜父皇。”
皇帝摇了摇头。
“不过朕不会让忠臣良将吃亏,只要他能解决朕的烦心事,定让他留下史册佳话。”
难怪皇帝如此心情大悦。
各地都在报太平,他如何又能不欢愉。
虽然如此,对于原来支持太上皇的人的清算,他却毫不松口,十分的坚定。
既然做大事,当然要有坚定,不可轻易动摇。
以前辽东的局势,谁都不愿意去,可是如今的辽东,成了避风港,人人抢着去。
山东的登来码头,开始聚集物资,各仓库都开始有了积蓄。
有苏观负责山东,虽然只是二把手,唐清安对此人放下,不担忧物资运送金州会被拖延克扣太多。
而辽东都司的人选,唐清安不放心。
在红楼中,贾雨村升职入京做京官,唐清安想到了此人,写了信询问他是否愿意来辽东。
贾雨村此人,官僚气息十足。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对于目前的金江镇来说,如果来一名清官,对于金江镇才是不好的事情。
倒是贾雨村,他越是官僚,对金江镇越是有好处。
除非金江镇和贾府一样衰败,不然贾雨村对金江镇,只会大开方便之门,方便你我他。
番茄
此人比贾政来辽东都要合适。
贾政虽然是唐清安的岳丈,可是以他的呆板,是不会越过底线的帮助金江镇。
倒是贾雨村,底线远比贾政要低。
贾雨村收到平辽侯的书信,当然愿意去辽东了,立刻联系故旧来奔走此事。
加上贾府,王家等勋贵的策应,以及唐清安的支持。
贾雨村很快就收到了新的调令,去金州重建辽东都司,有了这份资历,贾雨村未来入京,底气十足。
林如海被流放,甄家难以自保,贾雨村再一走,金陵的势力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新的人选,不光贾府在思考,唐清安也在思考。
一个是贾雨村的同僚张如圭。
贾雨村因为革职,流落到林府教书时,正是此人带来的消息,才得以第一时间求到林如海,最后到京城靠着贾府王府的实力而起复。
张如圭有功名,有资历。
还有一个就是通判傅试,至于其他贾府的门生,要么资历不足,要么科举排名太落后,要么像赖大家的县令官职太低等等。
傅试此人完全没有底线。
为了巴结权贵,把自己的妹妹耽误到了二十几岁,可以说完全不要脸面,没有一丝的底线。
论起此人,连唐清安都有点怕,此人功利心太强,又不在乎私情,虽然操作的好,能为金江镇带来大利。
可是这等人的背叛太让人防不胜防,太膈应人了。
因此唐清安建议了张如圭。
如此费劲力气,终于一一操作成功。
贾雨村去金州重建辽东都司,不少的官员抢着要去,例如户部的张云承。
因为是璠皓的门生,日子十分的难过。
御史韩昊倒是没有去金州,而是离开京城,去山东担任登来巡抚,其中也亏了他父亲殉职于锦州的原因。
都察院经历龚泽,此人也离开了京城,成为了新的巡盐御史。
至于陆仲恒。
此人名气太大,脱不开身,被发配到了冷板凳上。
……
诸事唐清安都在一一敲定。
他和历史上的毛文龙同样起家于辽左,而金江镇有如今的局面,不同的是,他在京城有勋贵的大力支持。
因此金江镇能得到朝廷的军饷粮饷,然后才能做到收复失地,又逐步恢复民生,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个过程中,贾府对于唐清安,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不论是他到辽东的百户之职,以及背靠大树而在辽东顺利的站稳脚跟,或者出海获得的支持。
乃至光复金州,以小小的备御之职位,和参将赵缑用,两人间还未开始的主导权之争,就因为贾府的操作而尘埃落定。
等等事情,贾府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他穿越前的时代,朝中有人好做官,读过书的人都当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没有直接去辽东从军,而是选择拜入贾府。
贾府的庸才很多,哪怕有宝山也能被挥霍一空。
可是贾府还有一个大才。
山观中。
贾敬越来越像一个修道之人,穿着宽松的道袍,坐在太极蒲团之上,面对神像一言不发。
一朝天子一朝臣。
更可怕的是新朝的天子,敌视旧朝的大臣勋贵。
他在等。
唐清安多年来,在人前都是一副知恩图报的面孔,深的人们的信任。
以前是他有求于贾府,贾敬看不准。
现在是他伸手支撑贾府的时候了,这种时候,才能彻底看清楚一个人。
他不怕唐清安不伸手。
贾府是勋贵的旗帜。
甄家大致会被抄家,贾府可能会被抄家,也可能不会被抄家。
可是不管贾府会不会被抄家,贾府不会倒。
勋贵不会允许。
贾府可以换当家人,但是旗帜不能倒。
犹如当年的他。
倒是能趁机看清楚唐清安,到底是重情重义之人,还是伪装的小人。
陈德言趁夜来了。
他的手下们,早已探好了路。
虽然有锦衣军的监视,可是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只要用些手段,还是能混进来。
“我大哥说,明年和蛮族决战后,迎娶三小姐。”
听到陈德言的话,贾敬才露出了笑容。
“我这里有一份名单,关于军队的,哪些是能打的,哪些是不能打的,可以提供金江镇参考,以请调入金州,支援明年的大战。”
皇帝做事没有章法,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雷厉风行。
交代一件差事,只看结果,做的不好,或者但凡不顺其心意,轻者免官,重则去职,甚至于降罪下牢。
才一年的时间,内阁就换了几名阁老,其他部司更不用提,连刘一儒都看不懂皇帝了。
以前的皇帝不是这样啊,如今的形势,连他都不敢去劝戒。
下面的人做事,习惯了原来的章程,皇帝要改章程,众人无法,可是又没有新的章程。
人人没有头绪,痛苦不堪,各自无心差事,只攀结关系,准备以自保。
冯紫英的父亲还算结局好的,不过是外放到了广西,算不得降罪。
京城里,如甄家一样的人家,才是最坐立不安,急的满头是汗,又不知道该做什么来缓和。
说来也奇怪。
明明受到朝廷猜忌的金江镇,平辽侯的奏疏,常常引得皇帝大悦。
什么五年平辽,已经到了末尾,必定为皇上恢复旧域,传播皇上的文治武功。
什么国内百姓虽然天灾而困顿,但是遍观历史,哪有经久不消的天灾。
而圣人掌权,不定明年就能天下太平,可见是顺应天命。
又有朝鲜的使者入京,先是恭贺皇帝等等,又是说金江镇的百姓,如何心向上朝皇帝等等。
总之,唐清安的奏疏。
话里话外都是好话,也不管后果,例如没有完成怎么办,反正只往好了说。
倒是有明眼人看出来了,哭笑不得。
平辽侯是把皇帝当做不懂事的年轻人哄。
“国家大事,如何能这般轻慢。”
已经归家养老的璠皓,对于国事还是很担忧的,因此向着自己的门生们摇了摇头,对平辽侯不负责任的行为极为不满。
可是他的门生却不这么想。
庶吉士陆仲恒,他如何会甘心从原来的万众瞩目,到如今开始坐上冷板凳。
不光他如此,更多的人,随着平辽侯的奏疏,恍然大悟,同样看穿了皇帝的心性。
做事本就艰难,还吃力不讨好,反而被处罚,倒是用不负责的言语,能让皇帝满意。
比起做事来,说这些乖巧话,不费吹灰之力。
谁都不傻,唐清安的举动瞒不了人,很快就开始有人学习他,各地的奏疏通篇的好话。
原来的什么灾情啊,将领啊,军户啊等等不好的奏疏都消失了,越来越多关于祥瑞的奏疏变多了。
“天下事只要用心,如何会得不到解决。”
宫殿里。
皇帝把奏疏放下,一脸的得意。
他掌大权时,接手的是太上皇遗留下来的烂摊子,自己才用了多久,就把诸事理清。
夏守忠还未说话,裘世安就跪行靠前。
“皇爷爷圣明,京城的百姓,都说日子比以前要好了,以前百姓家中餐桌上吃不到米,如今同样吃不到米。”
裘世安的话,令皇帝震惊,连忙垂问。
“现在的百姓不吃米了,都吃肉了。”
“哈哈哈。”
皇帝大笑。
一旁的夏守忠,嘴角动了动,到底还是忍住了。
“太上皇疑心太重,不懂得用人,那金州的唐将军,明明是个忠臣,却受到太上皇的打压。
正如书中所言,昏君亲小人远贤臣,我当引以为戒。”
皇帝说道。
唐清安多年前就让三弟陈德言在京城奔走,又有贾府的帮助,拉拢了大量的人。
至少贿赂了不少大臣,勋贵,太监。
皇宫里的大太监一个不落,都得到过金江镇的孝敬。
裘世安笑着说道。
“好好的五年平辽,却一直落实不了,还是圣人出面才行。
不是圣人支持平辽侯,平辽侯喊了这么多年的事,如何就一下子要办成了呢。”
皇帝这人比较极端,信任人的时候,就非常信任,不信任人的时候,就丝毫不信。
本来唐清安这些年,从来没有表态过支持太上皇。
所以皇帝对此人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不过叔叔忠顺王反对此人,皇帝才没有重用此人。
不过前番忠顺王突然改口,夸赞了平辽侯一分,那就不得了了,相当于去掉了皇帝心里的负担。
忠顺王明明只夸赞了一分,皇帝却信了十分。
“当年此人就有偌大的好名声,被百姓们称为本朝冠军侯,可惜父皇。”
皇帝摇了摇头。
“不过朕不会让忠臣良将吃亏,只要他能解决朕的烦心事,定让他留下史册佳话。”
难怪皇帝如此心情大悦。
各地都在报太平,他如何又能不欢愉。
虽然如此,对于原来支持太上皇的人的清算,他却毫不松口,十分的坚定。
既然做大事,当然要有坚定,不可轻易动摇。
以前辽东的局势,谁都不愿意去,可是如今的辽东,成了避风港,人人抢着去。
山东的登来码头,开始聚集物资,各仓库都开始有了积蓄。
有苏观负责山东,虽然只是二把手,唐清安对此人放下,不担忧物资运送金州会被拖延克扣太多。
而辽东都司的人选,唐清安不放心。
在红楼中,贾雨村升职入京做京官,唐清安想到了此人,写了信询问他是否愿意来辽东。
贾雨村此人,官僚气息十足。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对于目前的金江镇来说,如果来一名清官,对于金江镇才是不好的事情。
倒是贾雨村,他越是官僚,对金江镇越是有好处。
除非金江镇和贾府一样衰败,不然贾雨村对金江镇,只会大开方便之门,方便你我他。
番茄
此人比贾政来辽东都要合适。
贾政虽然是唐清安的岳丈,可是以他的呆板,是不会越过底线的帮助金江镇。
倒是贾雨村,底线远比贾政要低。
贾雨村收到平辽侯的书信,当然愿意去辽东了,立刻联系故旧来奔走此事。
加上贾府,王家等勋贵的策应,以及唐清安的支持。
贾雨村很快就收到了新的调令,去金州重建辽东都司,有了这份资历,贾雨村未来入京,底气十足。
林如海被流放,甄家难以自保,贾雨村再一走,金陵的势力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新的人选,不光贾府在思考,唐清安也在思考。
一个是贾雨村的同僚张如圭。
贾雨村因为革职,流落到林府教书时,正是此人带来的消息,才得以第一时间求到林如海,最后到京城靠着贾府王府的实力而起复。
张如圭有功名,有资历。
还有一个就是通判傅试,至于其他贾府的门生,要么资历不足,要么科举排名太落后,要么像赖大家的县令官职太低等等。
傅试此人完全没有底线。
为了巴结权贵,把自己的妹妹耽误到了二十几岁,可以说完全不要脸面,没有一丝的底线。
论起此人,连唐清安都有点怕,此人功利心太强,又不在乎私情,虽然操作的好,能为金江镇带来大利。
可是这等人的背叛太让人防不胜防,太膈应人了。
因此唐清安建议了张如圭。
如此费劲力气,终于一一操作成功。
贾雨村去金州重建辽东都司,不少的官员抢着要去,例如户部的张云承。
因为是璠皓的门生,日子十分的难过。
御史韩昊倒是没有去金州,而是离开京城,去山东担任登来巡抚,其中也亏了他父亲殉职于锦州的原因。
都察院经历龚泽,此人也离开了京城,成为了新的巡盐御史。
至于陆仲恒。
此人名气太大,脱不开身,被发配到了冷板凳上。
……
诸事唐清安都在一一敲定。
他和历史上的毛文龙同样起家于辽左,而金江镇有如今的局面,不同的是,他在京城有勋贵的大力支持。
因此金江镇能得到朝廷的军饷粮饷,然后才能做到收复失地,又逐步恢复民生,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个过程中,贾府对于唐清安,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不论是他到辽东的百户之职,以及背靠大树而在辽东顺利的站稳脚跟,或者出海获得的支持。
乃至光复金州,以小小的备御之职位,和参将赵缑用,两人间还未开始的主导权之争,就因为贾府的操作而尘埃落定。
等等事情,贾府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他穿越前的时代,朝中有人好做官,读过书的人都当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没有直接去辽东从军,而是选择拜入贾府。
贾府的庸才很多,哪怕有宝山也能被挥霍一空。
可是贾府还有一个大才。
山观中。
贾敬越来越像一个修道之人,穿着宽松的道袍,坐在太极蒲团之上,面对神像一言不发。
一朝天子一朝臣。
更可怕的是新朝的天子,敌视旧朝的大臣勋贵。
他在等。
唐清安多年来,在人前都是一副知恩图报的面孔,深的人们的信任。
以前是他有求于贾府,贾敬看不准。
现在是他伸手支撑贾府的时候了,这种时候,才能彻底看清楚一个人。
他不怕唐清安不伸手。
贾府是勋贵的旗帜。
甄家大致会被抄家,贾府可能会被抄家,也可能不会被抄家。
可是不管贾府会不会被抄家,贾府不会倒。
勋贵不会允许。
贾府可以换当家人,但是旗帜不能倒。
犹如当年的他。
倒是能趁机看清楚唐清安,到底是重情重义之人,还是伪装的小人。
陈德言趁夜来了。
他的手下们,早已探好了路。
虽然有锦衣军的监视,可是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只要用些手段,还是能混进来。
“我大哥说,明年和蛮族决战后,迎娶三小姐。”
听到陈德言的话,贾敬才露出了笑容。
“我这里有一份名单,关于军队的,哪些是能打的,哪些是不能打的,可以提供金江镇参考,以请调入金州,支援明年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