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勇认祖归宗
当皇帝.曹丕跟高勇讲完之后,并没有让他即刻做出决定,反而是让他先行回去思考几日。曹丕并且当着他的面,诚恳的跟他说道,无论是做出何种决定,都不会怪他。就那样,高勇像丢了魂似的离开了皇宫,只留下了身后长叹一声的皇帝。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高勇便顶着一双熊猫眼进宫朝见了。皇帝.曹丕以为,他这么快就做了决定,肯定是拒绝了他的建议,不想回归张家,可后来事情所发展的结果,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进了昭阳殿后,高勇随即开门见山的向曹丕表露了自己的心意。高勇表示,自己愿意回归张家,接受振军大将军.张郃鄚[mào]侯的爵位,并认祖归宗。不过这不是因为自己贪恋张家的爵位,或者在乎功名利禄,而是觉得像张郃将军这样的国家名将和民族英雄,不能让其断了后。但是,自己却不想因此而接受朝廷对自己的进封,最终留在帝都安享荣华和太平。
再怎么说自己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又是名震天下的张郃老将军的后人。如果自己就这样接受了父辈的余荫,别说天下人了,就算自己也会看不起自己的。自己的祖辈们打了一辈子仗,自己的爷爷最终更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自己作为一个军人,也决然不能丢他们的脸。自己愿意再次回到瀚海城去,为帝国为朝廷北上戍边,止到马革裹尸,或者无力再上马了,到时在返回洛阳来。
皇帝.曹丕被眼前这个,仅仅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震惊了,就好似当年张郃给他的震撼一样。最终,曹丕并没有强行要求他什么,反而同意了他的请求。其亲自下诏,并让江陵王.太傅.曹植,亲自为他主持了认祖归宗的仪式。从此,人间再无高勇,而是有了一个张勇。那尘封多年的鄚[mào]侯府,也得以重见天日。
由于当初张郃死后还没一年,张氏五子便跟着自尽而去了。因此,张勇回归张家以后,并没有直接北上,而是主动提出要去张氏一族的坟前,为自己的父亲、叔叔以及爷爷守孝一年。后来,皇帝曹丕更是以长辈的身份,为张勇亲自指定了一门婚事,女方乃是河南邑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子。
再后来,张勇便又舍下了新婚燕尔的妻子,再次北上瀚海城了。皇帝因为答应了他,所以并没有给他太大的上次,而是按照他的功劳,将他的护鲜卑校尉加官半级,进封为了护鲜卑中郎将。
就这样,张勇的事情,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
多年后,他接替曹真担任了北庭都护镇守瀚海城,成为了北庭都护府名副其实的瀚海柱石。
当初的三位黑马,如今要说最低调的,当然便是那位不要功名利禄,一心只想回家务农的骁骑游击将军.盧[lú]奴侯.詹台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魏黄初五年的秋天,时任冀州刺史的崔昶[g],亲自北上,最终成功说服了这位,连皇帝诏命都敢违抗的年轻人。后来,詹台率领着全家老小,举家离开了赵家屯,来到了信都书院,担任书院兵家教瑜一职。
这个消息自然瞒不住的,不久之后相邻的州郡,以及远在帝都洛阳的皇帝.曹丕也就知道了。有人趁机进言,说詹台不奉皇命,不听征召,反而听从了崔昶,去到一个书院里面当教瑜,这是对朝廷和皇帝的亵渎。应当将詹台和崔昶二人押解进京,治他们两个的大不敬之罪。
皇帝.曹丕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过激的动作来。反而悄然一笑,对着众人说道,“詹骁骑的性情朕是知道的,他这个人不爱功名,不喜利禄。他去信都书院也不过是另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罢了,又不是受了冀州刺史府的征召。再者说,信都书院乃是朕亲自提匾的书院,他在信都书院做事,不也就相当于为朕做事嘛。好了,好了,这件事到此打住,诸位休要再提。”
于是这样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就这样被曹丕给化解了。
其实从某纵横程度上来讲,曹丕对詹台出人信都书院兵家教瑜一职,打心眼里还是挺高兴的。这样最起码说明这个人并不是无欲无求,或者说没有家国情怀。相反这反而已经能够说明,此时的詹台其实已经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外来的匈奴人,而是将自己当做了一个真正的魏国人来看待了。
当然,詹台举家南下信都城之后,崔昶也确实遵守了他自己的诺言。只让詹台担任书院的兵家教瑜,顺手管理一些书院的事情,而决不参与其它州郡内的任何政事。
因此,五年过去了,如今的詹台,也只不过是书院的一个副院长罢了。只不过他这个副院长,似乎有点儿特殊,他不必像其它的教瑜和副院长一样,见到了州郡内的官吏们点头哈腰,相反那些官员们见了他,一个个的对他都尊敬不已。而詹台本人在书院里,也很受学生和其它教瑜们的喜欢和爱戴。
虽然他们在詹台来书院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他这个人了,可是当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是被震住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正四品的实权将军竟然可以那个的年轻,而且没有一丝的官架子,亲民的很。
一个正四品的大员,在冀州完全可以做到一郡的太守了,而那些个官老爷们,哪一个不是三四十岁,甚至更大的年龄了。而且除了少数几个外,其它个个儿出门都是清水泼街,黄土垫道的,而且还有一堆的随从和卫士,那架子可大的很。可詹台,却偏偏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竟然在当年解救了北征十数万将士的性命,更是在不久前生擒活捉了叛乱的魁首辽东.公孙渊,还拒绝了皇帝陛下的征召。
(本章未完,请翻页)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詹台的大部分本领,都是在战场上学到的,所以在跟学生们讲起课来,更是能够深入浅出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兵书之中一些晦涩难懂的道理讲出来。再加上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因此学生们也特别喜欢听他的课,他每次授课的时候,都能够座无虚席,甚至窗外都挤满了人。这也使得,詹台在冀州更加的声名远扬了。
......
当然,自五胡乱华的叛乱被平息后的七八年里,帝国中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时到如今,帝国最让人称赞,也最拿得出手的成绩,自然也还是在黄初元年,皇帝.曹丕刚刚继位之后便下诏推行的兴学令了。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同理,得民心的政令,自然也就能更受老百姓的爱戴。
现如今已经是黄初十年了,那也意味着这兴学的诏令,已经推行了十年。天下一十四州,无论是中原之地的司隶、冀州、豫州、兖州,还是偏远一些的交州、并州、幽州以及雍凉二州,如今十年过去,都已经颇有成效了。
虽然在黄初元年,辽东公孙渊率众叛乱,使得北方各州的脚步满了那么一些,可是如今北方也早已经恢复元气,各地的州立校馆也好,还是私立书院也罢,早已经是遍布天下了。
如今的帝国之内,就像当初交州番禺城外,满宠和谯周、郤正他们几人所看到的那样,即便是在农忙时节,也很难看到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在田间帮家里做农事了,他们都已经进入了帝国的校馆,和那些氏族们的书院当中读书去了,好一片其乐融融的太平盛世。
当然,无论到什么时候,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时候,它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情况,任何组织,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时代。
天下纷争将近五十年,最终被大魏太祖武皇帝.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天下得以再次归一。任何时候,一个人即便再圣贤,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只能说是满足大部分人的。
而天下的再次一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然是好的,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也才有了不久后的西蜀王平叛乱,以及曹丕继位登基之后,以辽东公孙渊为首的五胡叛乱。
因为对于北方的这群人来说,只有中原大乱,他们才能够趁火打劫,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利益。后来,皇帝.曹丕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在北方大漠设立北庭都护府,并且兴建了两座大城,用来给北方的胡人们通商贸市。也正是因为他们生存和吃喝的问题被解决了,胡人们才不再南下掳掠了。当然,在边境之地还有零星的抢夺,但那都是一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这种人无论你做的再好,都不会认可的。
————————
(本章完)
7017k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高勇便顶着一双熊猫眼进宫朝见了。皇帝.曹丕以为,他这么快就做了决定,肯定是拒绝了他的建议,不想回归张家,可后来事情所发展的结果,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进了昭阳殿后,高勇随即开门见山的向曹丕表露了自己的心意。高勇表示,自己愿意回归张家,接受振军大将军.张郃鄚[mào]侯的爵位,并认祖归宗。不过这不是因为自己贪恋张家的爵位,或者在乎功名利禄,而是觉得像张郃将军这样的国家名将和民族英雄,不能让其断了后。但是,自己却不想因此而接受朝廷对自己的进封,最终留在帝都安享荣华和太平。
再怎么说自己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又是名震天下的张郃老将军的后人。如果自己就这样接受了父辈的余荫,别说天下人了,就算自己也会看不起自己的。自己的祖辈们打了一辈子仗,自己的爷爷最终更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自己作为一个军人,也决然不能丢他们的脸。自己愿意再次回到瀚海城去,为帝国为朝廷北上戍边,止到马革裹尸,或者无力再上马了,到时在返回洛阳来。
皇帝.曹丕被眼前这个,仅仅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震惊了,就好似当年张郃给他的震撼一样。最终,曹丕并没有强行要求他什么,反而同意了他的请求。其亲自下诏,并让江陵王.太傅.曹植,亲自为他主持了认祖归宗的仪式。从此,人间再无高勇,而是有了一个张勇。那尘封多年的鄚[mào]侯府,也得以重见天日。
由于当初张郃死后还没一年,张氏五子便跟着自尽而去了。因此,张勇回归张家以后,并没有直接北上,而是主动提出要去张氏一族的坟前,为自己的父亲、叔叔以及爷爷守孝一年。后来,皇帝曹丕更是以长辈的身份,为张勇亲自指定了一门婚事,女方乃是河南邑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子。
再后来,张勇便又舍下了新婚燕尔的妻子,再次北上瀚海城了。皇帝因为答应了他,所以并没有给他太大的上次,而是按照他的功劳,将他的护鲜卑校尉加官半级,进封为了护鲜卑中郎将。
就这样,张勇的事情,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
多年后,他接替曹真担任了北庭都护镇守瀚海城,成为了北庭都护府名副其实的瀚海柱石。
当初的三位黑马,如今要说最低调的,当然便是那位不要功名利禄,一心只想回家务农的骁骑游击将军.盧[lú]奴侯.詹台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魏黄初五年的秋天,时任冀州刺史的崔昶[g],亲自北上,最终成功说服了这位,连皇帝诏命都敢违抗的年轻人。后来,詹台率领着全家老小,举家离开了赵家屯,来到了信都书院,担任书院兵家教瑜一职。
这个消息自然瞒不住的,不久之后相邻的州郡,以及远在帝都洛阳的皇帝.曹丕也就知道了。有人趁机进言,说詹台不奉皇命,不听征召,反而听从了崔昶,去到一个书院里面当教瑜,这是对朝廷和皇帝的亵渎。应当将詹台和崔昶二人押解进京,治他们两个的大不敬之罪。
皇帝.曹丕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过激的动作来。反而悄然一笑,对着众人说道,“詹骁骑的性情朕是知道的,他这个人不爱功名,不喜利禄。他去信都书院也不过是另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罢了,又不是受了冀州刺史府的征召。再者说,信都书院乃是朕亲自提匾的书院,他在信都书院做事,不也就相当于为朕做事嘛。好了,好了,这件事到此打住,诸位休要再提。”
于是这样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就这样被曹丕给化解了。
其实从某纵横程度上来讲,曹丕对詹台出人信都书院兵家教瑜一职,打心眼里还是挺高兴的。这样最起码说明这个人并不是无欲无求,或者说没有家国情怀。相反这反而已经能够说明,此时的詹台其实已经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外来的匈奴人,而是将自己当做了一个真正的魏国人来看待了。
当然,詹台举家南下信都城之后,崔昶也确实遵守了他自己的诺言。只让詹台担任书院的兵家教瑜,顺手管理一些书院的事情,而决不参与其它州郡内的任何政事。
因此,五年过去了,如今的詹台,也只不过是书院的一个副院长罢了。只不过他这个副院长,似乎有点儿特殊,他不必像其它的教瑜和副院长一样,见到了州郡内的官吏们点头哈腰,相反那些官员们见了他,一个个的对他都尊敬不已。而詹台本人在书院里,也很受学生和其它教瑜们的喜欢和爱戴。
虽然他们在詹台来书院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他这个人了,可是当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是被震住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正四品的实权将军竟然可以那个的年轻,而且没有一丝的官架子,亲民的很。
一个正四品的大员,在冀州完全可以做到一郡的太守了,而那些个官老爷们,哪一个不是三四十岁,甚至更大的年龄了。而且除了少数几个外,其它个个儿出门都是清水泼街,黄土垫道的,而且还有一堆的随从和卫士,那架子可大的很。可詹台,却偏偏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竟然在当年解救了北征十数万将士的性命,更是在不久前生擒活捉了叛乱的魁首辽东.公孙渊,还拒绝了皇帝陛下的征召。
(本章未完,请翻页)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詹台的大部分本领,都是在战场上学到的,所以在跟学生们讲起课来,更是能够深入浅出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兵书之中一些晦涩难懂的道理讲出来。再加上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因此学生们也特别喜欢听他的课,他每次授课的时候,都能够座无虚席,甚至窗外都挤满了人。这也使得,詹台在冀州更加的声名远扬了。
......
当然,自五胡乱华的叛乱被平息后的七八年里,帝国中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时到如今,帝国最让人称赞,也最拿得出手的成绩,自然也还是在黄初元年,皇帝.曹丕刚刚继位之后便下诏推行的兴学令了。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同理,得民心的政令,自然也就能更受老百姓的爱戴。
现如今已经是黄初十年了,那也意味着这兴学的诏令,已经推行了十年。天下一十四州,无论是中原之地的司隶、冀州、豫州、兖州,还是偏远一些的交州、并州、幽州以及雍凉二州,如今十年过去,都已经颇有成效了。
虽然在黄初元年,辽东公孙渊率众叛乱,使得北方各州的脚步满了那么一些,可是如今北方也早已经恢复元气,各地的州立校馆也好,还是私立书院也罢,早已经是遍布天下了。
如今的帝国之内,就像当初交州番禺城外,满宠和谯周、郤正他们几人所看到的那样,即便是在农忙时节,也很难看到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在田间帮家里做农事了,他们都已经进入了帝国的校馆,和那些氏族们的书院当中读书去了,好一片其乐融融的太平盛世。
当然,无论到什么时候,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时候,它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情况,任何组织,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时代。
天下纷争将近五十年,最终被大魏太祖武皇帝.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天下得以再次归一。任何时候,一个人即便再圣贤,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只能说是满足大部分人的。
而天下的再次一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然是好的,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也才有了不久后的西蜀王平叛乱,以及曹丕继位登基之后,以辽东公孙渊为首的五胡叛乱。
因为对于北方的这群人来说,只有中原大乱,他们才能够趁火打劫,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利益。后来,皇帝.曹丕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在北方大漠设立北庭都护府,并且兴建了两座大城,用来给北方的胡人们通商贸市。也正是因为他们生存和吃喝的问题被解决了,胡人们才不再南下掳掠了。当然,在边境之地还有零星的抢夺,但那都是一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这种人无论你做的再好,都不会认可的。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