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崔昶说詹台
自从五胡的叛乱被平息之后,曾经的匈奴少年,如今的汉朝将军.詹台,便舍弃了朝廷一切的封赏,仅仅带着皇帝陛下.曹丕给他的,一纸诰命夫人的诏书,单人单骑的回到了冀州北部的赵家屯。
后来,他也正是凭着这封诰命夫人的诏书,成功的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从此之后,詹台和王莺儿在赵家屯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好不幸福。只可惜树大招风,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又怎么会被允许安稳的过日子呢。
詹台虽然在野,不任职也不参事,但是朝廷钦对于赐他的那个骁骑游击将军,四品实权武将的牌子,却没有收回。这个将军的位子,也一直在给他保留着。因此,其余的众人,自然知道朝廷这是什么意思。朝廷无非就是想着,有朝一日,需要詹台效力的时候,可以将其再随时召回罢了。
因此,詹台虽然在赵家屯甘心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当地的郡守和冀州刺史府的官员们,可不敢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百姓。毕竟一个正四品的武将,在天下任何一个州郡可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了。
詹台当年成亲之时,幽州双虎幽州刺史.毌[guàn]丘俭和右将军.夏侯玄,身为一州的封疆大吏,却不远千里的赶过来,甘心一个给他当马夫牵马坠蹬,一个给他做轿夫。虽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私人情分在里面,但是也不排除詹台本身的地位并不比他们低的原因。
詹台的个人能力肯定是有目共睹的,当年时任征北大将军的曹彰北征匈奴的时候,他跟姑夕王.善宾一起帮大军找到了水源,解救了十数万大军的姓名。此次平叛,他更是在幽州右北平的海边,生擒了魁首.公孙渊,彻底结束了叛乱。
要不然皇帝.曹丕和任城王.曹彰,也不会把他拿出来全军的典范。他那个骁骑游击将军的位子,可是皇帝陛下钦赐的。更为重要的是,当他辞官不受,并一心想要回乡之时,皇帝陛下竟然答应了,而且还顺了他本人的意思,破格给他未过门的妻子封了一个一品诰命夫人。由此可见,皇帝陛下和任城王.曹彰对他可是百般疼爱,真正的喜欢啊。
最最重要的是,詹台他本人还很年轻,想必皇帝和朝廷所看重的也正是这个,年轻即代表着无限可能。当初叛乱平息他被册封骁骑游击将军之时,也才刚刚及冠没多久。即便是现如今,他也才二十五岁罢了。在如今的帝国之内,如果是一个正四品的实权将军,绝对可以到任何一个郡里面去做太守了,甚至去到一些稍微小一点的州里,都可以担任二把手州别驾和州治中了。
想想一个二十五岁便封了侯的四品大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位列三公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样一个前途无限美好的在野将军,不趁着现在巴结巴结,等日后了可就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机会了。
因此,自从詹台回乡的消息被泄露出去之后,当地郡守、官吏以及名门望族的士绅们,来拜访他的就几乎一直没断过,这个大山之中来来往往的马车更是络绎不绝。所以,其实詹台虽然远在偏僻大山的赵家屯中,但似乎也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
好在后来,冀州刺史.崔琰.崔季珪知晓了这件事情之后,专门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不得打扰詹台的清净,这种情形才少了一些,赵家屯也慢慢地才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在大魏黄初三年开春之后,太学、国子学以及信都书院陆陆续续的建成投用,并成为了帝国境内第一批开始招收适龄少年和青年的学院。秉持着丞相.钟繇所提出的“集百家之长”的理念,这太学和国子学,自然要想方设法的找寻各学派的大家,来学院担任教瑜授课了。
而信都书院,作为天下第一私立书院,而且又有着当今皇帝陛下.曹丕,和司徒.陈群的亲笔提匾,对于朝廷的这些个理念,肯定也是要紧跟步伐的贯彻和实施了。
当然,朝廷对此也有很大的支持,一些个朝中的大院和将军们,以及州郡里的刺史、太守、县令们,闲暇之时都会到学院里,为学子们执教。可毕竟天下一十四州,学院在几年里蓬勃发展,数量更是多如牛毛,恐怕再多的教瑜也不够用啊。像太学和国子学还好,一来它位于帝都.洛阳,二来它乃是帝国规格最高的学府,因此在各方面上,朝廷所给予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所以教瑜和经学典籍之上并不怎么缺乏。
兵家,作为百家学派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自然便成为了众多国立校馆和私立书院的必授之课。
只是当代的兵家大师,多为在朝的和在边疆戍守的名门宿将。这类人,平日里军务繁忙的很,哪有功夫来书院担任专门的教瑜呢,最多也就是闲暇之时挤时间才能来。另外,这些个将军们,要不就是在帝都洛阳,要不就是边疆或者某些军事重镇,其它普通的州郡里,想找他们的身影恐怕都找不到。
因此,像詹台这种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过大功,有过不菲战绩,而且又赋闲在家的名将,自然便也就成了各方州府所抢夺的对象了。冀州各郡的官员和各个学院就不必说了,甚至隔壁的并州、青州都有派使者,诚挚满满的带着礼物前来。要不是幽州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暂时无力兴学的话,恐怕刺史.毌丘俭就会亲自来请了。
只是,詹台连当今皇帝陛下的册封都推掉了,也要回家务农,又怎么会答应这些人的请求呢。
而那号称天下第一的信都书院,在学院建成逐步进入正轨之后,也曾多次派出使者登门拜访,不过毫不意外的都被詹台给婉拒了,多次无果之后,信都书院的众人也只能暂时放下了此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如果明知事不可为,还非要一直上前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他们暂时将这事情搁置,等后面了再从长计议。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信都书院的他们对詹台这位少年名将的招揽之意,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给放下了。
再后来,故冀州刺史.崔琰,因功被征召去了洛阳,担任司隶校尉之后。这冀州刺史的位子,朝廷并没有让冀州别驾顺位担任,也没有从其它的州里面调任,而是让清河崔氏的族长,也是信都书院的第一任院长崔昶[g],崔子度来继续担任了。
当然,朝廷这么做自然有它的道理,皇帝陛下又派遣了一位崔氏中人继续担任冀州刺史,这其中之深意不言而喻。无外于,以此来安抚北方各大名门望族之心,另外也对崔氏一族建立信都书院予以回报。也好似是在对各大家族说,“你们看,只要你们也能够像崔氏一样为帝国出力,朝廷是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
就这样,崔氏一族的人再次继续执掌冀州刺史一职,而新任的刺史.崔昶,暂时还继续担任着信都书院院首一职。崔昶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家族能够同时有两人在朝内担任大员,尤其是自己能够担任冀州刺史,完全是因为信都书院。因此,他对信都书院的事情,自然也就更加的卖力和上心了。
一个书院的能力强弱,一来自然是看财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比较底蕴的。这底蕴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校馆或者书院的藏书,和为学子们授课的教瑜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财力还是有的,经籍典故倒是也有不少,但是那同样也很是重要的教瑜,书院之中现在还是很缺。
因为,现如今各地的国立校馆,和私立和书院比比皆是,教瑜聘请的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而且当代的一些个大儒和学派大家们,并不是钱就可以请的动的。
在仔细思索了一番之后,崔昶决定,还是亲自北上中山郡,去拜访一下这位年轻的将军。自从这位年轻的将军回到冀州以来,也已经有两年多的光景了,可自己却也还一直没有见过他,于情于理也都该去见一趟他。而冀州州府信都城,到中山郡北部的赵家屯,其实也没有多远,两地相隔不过三四百里的路程,快马加鞭的话一日便能到,就算是马车慢慢悠悠的走,两日的时间也绝对够了。
在打定了主意之后,崔昶便准备动身北上了。只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像书院前几次所派出的使者那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而只是轻车简从的只带了一名车夫和一名书童便北上了。
看来,此次崔昶北上,已然是胸有成竹了。不过想想也是,要不然詹台后来也不会就那么同意了他,反而还拖家带口的南下信都书院任职教瑜了。
————————
(本章完)
7017k
后来,他也正是凭着这封诰命夫人的诏书,成功的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从此之后,詹台和王莺儿在赵家屯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好不幸福。只可惜树大招风,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又怎么会被允许安稳的过日子呢。
詹台虽然在野,不任职也不参事,但是朝廷钦对于赐他的那个骁骑游击将军,四品实权武将的牌子,却没有收回。这个将军的位子,也一直在给他保留着。因此,其余的众人,自然知道朝廷这是什么意思。朝廷无非就是想着,有朝一日,需要詹台效力的时候,可以将其再随时召回罢了。
因此,詹台虽然在赵家屯甘心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当地的郡守和冀州刺史府的官员们,可不敢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百姓。毕竟一个正四品的武将,在天下任何一个州郡可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了。
詹台当年成亲之时,幽州双虎幽州刺史.毌[guàn]丘俭和右将军.夏侯玄,身为一州的封疆大吏,却不远千里的赶过来,甘心一个给他当马夫牵马坠蹬,一个给他做轿夫。虽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私人情分在里面,但是也不排除詹台本身的地位并不比他们低的原因。
詹台的个人能力肯定是有目共睹的,当年时任征北大将军的曹彰北征匈奴的时候,他跟姑夕王.善宾一起帮大军找到了水源,解救了十数万大军的姓名。此次平叛,他更是在幽州右北平的海边,生擒了魁首.公孙渊,彻底结束了叛乱。
要不然皇帝.曹丕和任城王.曹彰,也不会把他拿出来全军的典范。他那个骁骑游击将军的位子,可是皇帝陛下钦赐的。更为重要的是,当他辞官不受,并一心想要回乡之时,皇帝陛下竟然答应了,而且还顺了他本人的意思,破格给他未过门的妻子封了一个一品诰命夫人。由此可见,皇帝陛下和任城王.曹彰对他可是百般疼爱,真正的喜欢啊。
最最重要的是,詹台他本人还很年轻,想必皇帝和朝廷所看重的也正是这个,年轻即代表着无限可能。当初叛乱平息他被册封骁骑游击将军之时,也才刚刚及冠没多久。即便是现如今,他也才二十五岁罢了。在如今的帝国之内,如果是一个正四品的实权将军,绝对可以到任何一个郡里面去做太守了,甚至去到一些稍微小一点的州里,都可以担任二把手州别驾和州治中了。
想想一个二十五岁便封了侯的四品大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位列三公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样一个前途无限美好的在野将军,不趁着现在巴结巴结,等日后了可就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机会了。
因此,自从詹台回乡的消息被泄露出去之后,当地郡守、官吏以及名门望族的士绅们,来拜访他的就几乎一直没断过,这个大山之中来来往往的马车更是络绎不绝。所以,其实詹台虽然远在偏僻大山的赵家屯中,但似乎也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
好在后来,冀州刺史.崔琰.崔季珪知晓了这件事情之后,专门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不得打扰詹台的清净,这种情形才少了一些,赵家屯也慢慢地才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在大魏黄初三年开春之后,太学、国子学以及信都书院陆陆续续的建成投用,并成为了帝国境内第一批开始招收适龄少年和青年的学院。秉持着丞相.钟繇所提出的“集百家之长”的理念,这太学和国子学,自然要想方设法的找寻各学派的大家,来学院担任教瑜授课了。
而信都书院,作为天下第一私立书院,而且又有着当今皇帝陛下.曹丕,和司徒.陈群的亲笔提匾,对于朝廷的这些个理念,肯定也是要紧跟步伐的贯彻和实施了。
当然,朝廷对此也有很大的支持,一些个朝中的大院和将军们,以及州郡里的刺史、太守、县令们,闲暇之时都会到学院里,为学子们执教。可毕竟天下一十四州,学院在几年里蓬勃发展,数量更是多如牛毛,恐怕再多的教瑜也不够用啊。像太学和国子学还好,一来它位于帝都.洛阳,二来它乃是帝国规格最高的学府,因此在各方面上,朝廷所给予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所以教瑜和经学典籍之上并不怎么缺乏。
兵家,作为百家学派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自然便成为了众多国立校馆和私立书院的必授之课。
只是当代的兵家大师,多为在朝的和在边疆戍守的名门宿将。这类人,平日里军务繁忙的很,哪有功夫来书院担任专门的教瑜呢,最多也就是闲暇之时挤时间才能来。另外,这些个将军们,要不就是在帝都洛阳,要不就是边疆或者某些军事重镇,其它普通的州郡里,想找他们的身影恐怕都找不到。
因此,像詹台这种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过大功,有过不菲战绩,而且又赋闲在家的名将,自然便也就成了各方州府所抢夺的对象了。冀州各郡的官员和各个学院就不必说了,甚至隔壁的并州、青州都有派使者,诚挚满满的带着礼物前来。要不是幽州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暂时无力兴学的话,恐怕刺史.毌丘俭就会亲自来请了。
只是,詹台连当今皇帝陛下的册封都推掉了,也要回家务农,又怎么会答应这些人的请求呢。
而那号称天下第一的信都书院,在学院建成逐步进入正轨之后,也曾多次派出使者登门拜访,不过毫不意外的都被詹台给婉拒了,多次无果之后,信都书院的众人也只能暂时放下了此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如果明知事不可为,还非要一直上前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他们暂时将这事情搁置,等后面了再从长计议。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信都书院的他们对詹台这位少年名将的招揽之意,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给放下了。
再后来,故冀州刺史.崔琰,因功被征召去了洛阳,担任司隶校尉之后。这冀州刺史的位子,朝廷并没有让冀州别驾顺位担任,也没有从其它的州里面调任,而是让清河崔氏的族长,也是信都书院的第一任院长崔昶[g],崔子度来继续担任了。
当然,朝廷这么做自然有它的道理,皇帝陛下又派遣了一位崔氏中人继续担任冀州刺史,这其中之深意不言而喻。无外于,以此来安抚北方各大名门望族之心,另外也对崔氏一族建立信都书院予以回报。也好似是在对各大家族说,“你们看,只要你们也能够像崔氏一样为帝国出力,朝廷是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
就这样,崔氏一族的人再次继续执掌冀州刺史一职,而新任的刺史.崔昶,暂时还继续担任着信都书院院首一职。崔昶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家族能够同时有两人在朝内担任大员,尤其是自己能够担任冀州刺史,完全是因为信都书院。因此,他对信都书院的事情,自然也就更加的卖力和上心了。
一个书院的能力强弱,一来自然是看财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比较底蕴的。这底蕴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校馆或者书院的藏书,和为学子们授课的教瑜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财力还是有的,经籍典故倒是也有不少,但是那同样也很是重要的教瑜,书院之中现在还是很缺。
因为,现如今各地的国立校馆,和私立和书院比比皆是,教瑜聘请的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而且当代的一些个大儒和学派大家们,并不是钱就可以请的动的。
在仔细思索了一番之后,崔昶决定,还是亲自北上中山郡,去拜访一下这位年轻的将军。自从这位年轻的将军回到冀州以来,也已经有两年多的光景了,可自己却也还一直没有见过他,于情于理也都该去见一趟他。而冀州州府信都城,到中山郡北部的赵家屯,其实也没有多远,两地相隔不过三四百里的路程,快马加鞭的话一日便能到,就算是马车慢慢悠悠的走,两日的时间也绝对够了。
在打定了主意之后,崔昶便准备动身北上了。只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像书院前几次所派出的使者那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而只是轻车简从的只带了一名车夫和一名书童便北上了。
看来,此次崔昶北上,已然是胸有成竹了。不过想想也是,要不然詹台后来也不会就那么同意了他,反而还拖家带口的南下信都书院任职教瑜了。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