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惶惶不安
关了院门,许老太太让戚世军进屋暖和,戚世军摇摇头,摆摆手,他怕进了屋就会犯困,如果院外没事发生还可以,如果有事,他怕见了巴爷无法交代。
堂屋的东卧室里,进门右侧,火炕与外间有一截隔断墙,墙上方挂着一盏煤油灯,直溜溜的灯苗把屋子照得敞亮,屋子里摆设简简单单,干干净净,除了南边窗户下有一个大炕,靠东墙根有一张梨花木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茶盘,茶盘上摆着茶壶茶碗,桌子两头各放着一把扶手椅。
许老太太把小九儿放在炕上,一双脚拽着两条沉重的腿往左侧退了几步,扶着炕沿把身体塞进了椅子里,脊背紧紧靠着椅背,她一边用手捶打着腿,一边嘟囔:“不服老不行呀,腿肚子打哆嗦,后脚跟胀疼。”
赵妈碾着小脚往前走了几步,靠近老人的脚边蹲下身子,把双手握成拳头,轻轻落在老人的腿上,自责说:“老太太,让俺来,您眯会儿,您累了一天了,中午也没躺会儿,俺也没给您烧壶茶喝,都怪俺,都怪俺照顾不周,在郭家庄住时这是哪有的事儿?”
“赵妈,这怎么能怪你呢?你也跟着俺许家吃苦吃累,忙忙叨叨,没有一刻闲着,俺心里不落忍啊。”
赵妈昂起头看着老人的眼睛说:“老太太,您老话重了,这都是俺分内的事儿,老太太您想喝茶吗?俺给您去烧点水沏壶茶喝。”
许老太太摇摇头,伸出手抚摸着赵妈的头发,心里酸酸的,眼前的女人也奔五十岁的人了,鬓角两边和额头早早生出了白发。自从离开许家大院,身边只有这个女人,出门买菜、做饭洗衣服,也成了她的事儿,坐下也不闲着,还要缝缝补补,给孩子们做点手工,给没出世的孩子做虎头鞋,真真的不容易。上次江德州来说,许连姣也怀孕了,赵妈高兴地合不上嘴,比她这个祖母都高兴……想到这儿,许老太太眼眶湿润,抬起手呼啦一下脸,说:“他赵妈,俺好多了,你瞅瞅炕上的孩子,他半天没咿呀,是不是尿了?你先照顾这孩子吃点饭吧,大人好说,不要饿着孩子。”
小九儿已经九个多月了,不仅能坐,扶着墙还能往前走几步。一双小眼睛在煤油灯下闪着晶莹的光,这儿看看,那儿瞧瞧,一点睡意也没有。时不时仰起头,咧着小嘴讨好地笑一笑,下巴颏上流着一串哈喇子。
赵妈站起身,翘着脚后跟从炕柜上层拿下一个针线笸箩,从里面摸出一块四四方方的手巾,对角折起来,系在小九儿的脖子上。小九儿满眼稀奇,拽着耷拉在胸前的手巾玩耍。
赵妈放下笸箩,从炕柜里扯出一床被褥,一边把小九儿抱到褥子上,嘴里一边喋喋不休:“这孩子懂事,让人稀罕。俺的宝根也到结婚的年龄了,如果今年结婚,明年这个时候俺也抱孙子了。”
许老太太知道赵妈想她的孩子了,宽慰道:“赵妈,宝根和夏蝉还年轻,结了婚就会有孩子,如果夏蝉有了孩子,让孩子留在许家,俺和你一起照顾。”
“好,俺巴不得呢,您老一定要爱惜自己,身体硬朗朗的,瞧瞧您许家,子孙满堂,羡煞旁人。”
许老太太喘了一口粗气,借着煤油灯的光端详着小九儿,痛心地说:“……唉,这孩子可怜,没有妈妈,俺听那个白袍少年说,这孩子刚出生一个月他的妈妈就被鬼子杀害了,这个世道,孩子们生在这个世道真是不容易啊,以后就让这个孩子留在许家吧,孩子太小怎么能跟着他的爹风里雨里四处奔波。”
“嗯,俺听说了。”赵妈吸溜吸溜鼻子,声音哽咽:“那个女人给巴爷留下一个依靠,挺好,挺好。”
“赵妈,堂屋里的炉火还旺吗?不要灭了。年根下,这天怎么越来越冷?俺觉得今年最冷,你说呢?”
“是,老太太,堂屋里的炉子先前还旺着呢,俺再去瞅一眼。”赵妈拽拽衣襟,把双手揣进袄袖里,又说:“俺顺路去火房看看,锅里煮的黄豆早熟了,本来是想给孙大少爷他们……”赵妈的脚丫停在屋门槛旁边,使劲咽了一下口水,把剩下的话吞进了肚子里,她很怕哪句话触到敏感的话题,戳疼老人的心。
赵妈没说完的话让许老太太跼蹐(juji)不安,煤油灯的光照在她苍白的脸上,她眉头紧锁,双眉之间多了一条深深的褶皱,一天的工夫老人清瘦了好多,一绺惨白的头发遮住了她的眼睛,看不清她眼里含着什么?闪着婆娑的光,像是眼泪。
在许老太太心里,许家的孩子是她的骄傲,老大许洪涛虽然懦弱,他和万瑞姝恩恩爱爱,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明,一个暗,把持着许家的局面,即使码头没有了,桂花茶楼掌控在手里,不是为了钱,为了给孙儿们一个落脚的地儿;老二许洪亮聪明,言行圆滑,能说惯道,为人处世不失涵养,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街坊邻居问起来,她脸上也有光,只是他那个媳妇李氏刁钻刻薄,诡谲怪诞,利欲熏心,败坏门风,这都是她做母亲的错,千挑万选给老二选了那样一个媳妇,钱没少花,人也丢尽了,幸好那女人为许家生了一个孙子,否则,她死了都无法与许家祖宗交代。
许老太太不知道许洪亮两口子吸大烟的事情,没有人敢告诉她,她已经是六十多岁奔七十岁的老人了,经不起打击,眼目前,许连成带着戚老大他们在庄外打鬼子,出去半天了也没有回来,她心里害怕,觉得冷,一股股寒气从脚底升到她的头顶,袭击了她的全身。
“赵妈,一定把炉子再添点煤,烧得旺旺的……”许老太太在赵妈身后絮絮叨叨:“赵妈,你给那个少年送一碗煮黄豆,他赶了一天的路,一定早饿了。”
“是,老太太,俺马上去。”
过了一会儿,赵妈从火房回来了,冻红的手里多了一个蒜臼子,一碗煮黄豆,一把勺子。
赵妈用衣襟擦擦手,把煮熟的黄豆放进蒜臼里捣碎,一勺一勺喂给小九儿吃。间隙,她扭着身子,把目光瞄向桌前的许老太太,只见老人把胳膊肘杵在桌子上,半握着拳头托着一侧的脸颊,哈欠连连,睡眼朦胧,头从胳膊上滑落,猛地睁开眼睛瞄一眼炕头,再迷迷瞪瞪向挂着布帘的窗户上瞅一眼,满眼紧张。
赵妈试探着说:“老太太,您去睡吧,您不要担心,炉子的火旺着呢……俺看那个巴爷不是一般人,一定会让孙少爷他们化险为夷。”
“但愿如此。”许老太太把胳膊肘从桌子上移开,双手叠放在小腹上,忧心忡忡:“俺怎么能睡安稳了?孩子们,孩子们手里没有像样的武器呀……”
在许家大院时,舅老爷让她把许家的金银财宝拿出一部分,给抗日队伍买武器,她犹豫,那是她留给孩子们的家底,怎么能撒手送人?今天想想,如果没有了人,留着那一些财宝做什么?如果有机会回郭家庄,不,她一定想办法回到郭家庄,把那把钥匙交给罗一品他们,手里只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才能打跑小鬼子。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激烈的“轰隆”声,像打雷,擦亮了天井,窗户上投下梧桐树的影子,像披头散发的幽魂随着灯影飘忽,迟迟不愿意离去。随即从屋顶上落下一层灰尘,在眼前沸沸扬扬,久久不散。桌上的茶具咣当咣当响,煤油灯摇摇晃晃,忽明忽灭。
许老太太打了一个激灵,撕扯着嗓子喊了一声:“赵妈,灯要灭了,不,不要让它灭。”
赵妈慌乱地放下手里的碗勺,踢蹬掉脚上的鞋子,爬上炕,靠近煤油灯,从头上拔下一个铁夹子,一手捂着灯,一手用铁夹子挑着那点灯苗。
煤油瓶子里的灯油还有多半,火苗依然不大,奄奄一息,赵妈试探地把手从煤油灯上移开,回头看看许老太太,想与老人商量商量给煤油灯添加点油,一个字没吐出口,一时罔知所措。
许老太太直勾勾盯着煤油灯上的火苗,两行清楚楚的泪水从老人脸上滑落,这是赵妈第二次看到老人如此伤心难过,第一次是三小姐徐婉婷失踪,老人茶饭不思,躲在卧室里抱头痛哭。
赵妈在脑子里竭力寻找安慰老人的话,话没出口,她自己哭了,这是什么世道呀?越想越心酸,直接用胳膊捂着嘴巴呜咽起来。
半会儿,许老太太从衣襟旁抽出一方手帕,拭去脸上的泪水,哽噎着:“赵妈,俺,俺给你商量点事儿。”
赵妈急忙跪着腿,退到炕沿边上,摁着炕沿出溜下炕,踢踏上鞋子,捧起炕沿上的碗,捂在手心里,矜持地站直身体,小心翼翼地说:“老太太,您说,俺听着呢。”
“赵妈,待会儿,你跟着那个白袍少年,带着这孩子去庄子南边的碾房躲一躲,如果鬼子进了庄子,你们从碾房后面上山,躲进山里,眼下天寒地冻,拿两床被子,身上再穿一件棉袍,柜子里有俺一件新棉袍,是一品给俺做的,新表新里新棉花,穿着暖和。”
听到许老太太这些说,赵妈手一哆嗦,碗里的黄豆汁撒在炕沿上,她慌忙用抹布擦着炕,两行眼泪再次顺着她惶惶不安的脸上流了下来,滴落在炕上,这十多年,她寸步不离地跟在许老太太身边,论感情超出了主仆关系,确切地说情同姐妹。
赵妈自小失去双亲,跟着嫂嫂与哥哥生活,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还有干不完的活,哥嫂没把她当自家妹子,而是不花钱的奴隶。长大后,一个做棉花生意的男人路过村口,嫂嫂独断专行把她卖给了这个小生意人,两人结为夫妻,在赵庄安了家。丈夫虽然大她几岁,知冷知热,那段有人疼、有人爱的日子维持了几年,丈夫去了北平,把她和孩子送到了许家,从此以后丈夫杳无音信。许家的舅老爷和许老太太对她如同亲妹子,许家小辈对她尊重有加,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如今,许家面临困境,要留下也是她一个下人留下,替主家挡风遮雨是她的责任。
“不,俺不能走,老太太,俺不能撇下您。”赵妈把手里的碗放在了炕上,她害怕她端不动这只碗,害怕的脸上肌肉抽搐,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老太太,您不要撵俺走,俺跟在您身边十多年了,许家就是俺的家,您,您就是俺的亲人……”
“赵妈,鬼子不是混星子,俺可以震慑住混星子,俺没有能力阻止丧心病狂的鬼子杀人,鬼子不仅卑鄙无耻,更泯灭人性。庄外面的鬼子很难缠,你听听,如果顺手的话,孩子们应该早回来了,那个巴爷他们也去了,去了半个时辰了……只听到了枪声……赵妈,……如果,如果俺不在了,你去湾头村找夏婆子,夏婆子在蟠龙山睡不安稳,又回了湾头村,她惦念着她家的两间草屋,怕有人一把火给她点了,那是她花十个铜板买的。她还惦念着她接生的营生,湾头村有几个邻居家的媳妇要生了……过几天她会回蟠龙山,她要给一品接生,那个赵老大会安排人下山接她,你们就一起走……”
赵妈用手抓着袄袖抹抹脸上的泪水,又抓起手巾给小九儿擦擦下巴颏上的口水,故作轻松地说:“老太太,俺一双小脚爬不动山路,您好歹一双大脚,走路比俺快,还是您走吧,俺留下来等孙大少爷他们,孙大少爷他们福大命大,不会有任何差池。”
“连成和连瑜是俺的孙儿,俺留下来是应该的。”
“不,俺,俺一直把许家当自己的家,许家的孩子也是,也是……”赵妈想说她心里把许家孩子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不出口,毕竟主仆有别。
“赵妈,连成、连盛、连娇、还有婉婷他们没有把你当外人,你是知道的,以后,以后,我不在了,还望你替我照顾他们……”许老太太说着说着涕不成声。
赵妈更是泪如雨下。
又一声比刚才还响的爆炸声划过了院子和屋顶,许老太太“腾”从椅子旁边站起身,往前疾走了一步,经过赵妈的身边,伸出手拍了拍赵妈的肩头,没有说一句话,蹒跚着脚步来到了屋门口,打开了屋门,一阵风吹来,不由自主打了一个冷战,她把袄襟往胸前拢了拢,把双颊两边的头发往耳后抿了抿,听着耳边一阵阵的轰隆声,她的心一揪一揪的。
赵妈手里抱着一件棉坎肩追到老人身边,抖了抖,轻轻披在老人的身上,“老太太,天冷,您注意身体。”
许老太太一手抓着棉坎肩,一手扶着门框,昂起头眺望着远处,硝烟扯着厚厚的乌云弥漫,像张牙舞爪的鬼怪,吞噬着那丝月光,转瞬间,满眼猩红飞溅……她使劲摇头,想把那个画面摇走,她多么希望那是一场梦啊。
倏倏忽忽,眼前出现了她的丈夫,一个满腹经纶的男人,她仓猝双手合十,呢喃细语:“老东西,原谅俺,原谅俺好久没有给您上香了,等回到许家大院,俺双倍奉上……请您保佑许家的子孙,保佑他们逢凶化吉,一切劫难有俺一个人承担。”
当年海家与许家定亲,她刚满十五岁,她满心不愿意,她不愿意给人家做小,可,海家长辈很称心这门亲事,更骄傲,这是皇上赐婚,许家也是皇亲国戚,不仅有万贯家财,还得皇上赏识。她被迫无奈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坐进了许家的花轿。
新人进门,许家比过年还热闹,前堂喜幛高挂,红烛高烧,五颜六色的彩灯在院里、长廊里、屋檐下游荡,一桌桌酒席前坐满道贺的亲朋好友,从前院摆到了后院,只留下长长的走廊。丫鬟下人的脚步声、长辈骄傲放纵的呼唤声、地方县丞官僚献媚逢迎声、声声入耳,看热闹的四邻把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巴头巴脑等着许家人出来分喜糖。
走近院门口,偷偷从红盖头下面瞄着身旁,看到了一顶装饰华丽的花轿,轿围垂着金丝闪闪的彩缎,上面绣满了牡丹图案,四角悠荡着景泰蓝坠饰物和金珠子穗头,轿子旁边,走着一个健壮的男人,肩披十字红绸花,双喜字长袍的下摆处露出一条白色锦缎衬裤,一双崭新的绣钩藤缉米珠朝马靴……她没敢往男人脸上看。听着、看着四周的喜庆,她也没有意识到她是今天的新娘,听着大院子里的笑声,她也想笑,但笑不出来。
嫁进许家之前,许家大太太已经过世好几年了,听说死的不明不白,当时还身怀有孕。街上流言蜚语说许家大少爷虽然文韬武略,性格暴躁,封建思想顽固不化,男女授受不亲,只因为大太太出门买布料与店铺里老板搭讪了几句,第二天就一命呜呼。
洞房花烛之夜她见到了她的丈夫,一个仪表堂堂的男人,她以为走错了门,丈夫不仅知书达理,对待闹洞房的下人心平气和,没有一句埋怨。
在她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后,许家二太太有孕在身,丈夫让丫鬟、下人好生看护,没有一丝怠慢,只是他从不踏入二太太的院子,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在许家大院是一个谜。
二太太临死把许洪黎托付给她,她承诺不把许洪黎身世说出去,直到丈夫死,她也没说。
丈夫躺在病榻上,弥留之际支开下人,有气无力地说:“我对不起大太太,没能保护她周祥,当时她已有身孕,老祖母听了闲言碎语,扔给她一根绳子,这是我心里最大的疼……我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三个孙儿……还有你肚子里不知男孩,还是女孩?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们许家留下了这么多子嗣,我知足,死而无憾……”
最后千叮咛万嘱咐:“我把许家交给你,一定把咱们子子孙孙照顾好,人丁兴旺……把许家买卖交给许家的人,不要落入外姓人手里。”
看着奄奄一息的丈夫,她豁然大彻大悟,丈夫度量有多大,多么宽容,他早已经知道许洪黎是外姓人,临死都没有揭穿。他怕二太太像大太太一样自杀,他安排人好好保护,直到二太太把孩子生在许家,他也没有把许洪黎当外人,许洪黎一直蒙在鼓里。
今儿,她做到了什么?不仅把许家生意双手交给了许洪黎,也没能阻止许家子孙后代拿着命去抗日。
“老东西,您不要责怪俺,俺能力有限,不能保住许家的买卖,没能阻止孩子们出生入死打倭寇……”
飕飕的寒风劫持着枪声,在大街上,在巷子里,在梧桐树上呼啸,滑进了院子,搜刮着地皮,冲击着墙壁,形成了一阵阵强大的、白茫茫的旋风,卷着玉米秸子与雪片漫天飞舞。
这个时辰,大街小巷除了远处的枪声,风声,狗吠,孩子哭,没有多余的声音。
她记得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时,许多人爬上了屋顶、站在墙头看光景,皇城根下的炮火似乎不是杀人的武器,而是过年的爆竹。
今儿,人都聪明了,不仅没有人爬上墙头看光景的,靠街的院门关得紧紧的,窗户也被棉被塞住了,透不出一点光。八里庄有五六百户人家,家里能拿的动打狗棒的至少有两三人,如果大家都拿起武器,不用带铁的家伙,只一根烧火棍子足以吓跑那几个侏儒,许老太太把日本人叫侏儒,她见过日本人,一个个腿短身子长,三尺多高,他们矮小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北平大街小巷,鼻子下面留着一撮仁丹胡,身上穿着不男不女的长裙衫,脚上踩着木屐。
日本人在二十年以前来到了中国,占领了东北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如今大半个国土都被日寇侵占,那一些老百姓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他们曾经受到官府欺压,耿耿入怀当地政府袒护作恶多端的保长,家不和外人欺。唉,如果放下个人恩怨,把家国放在第一位,团结一致,坚如磐石,日寇怎敢逞强?
月光冲破了雾霾,露出一点点亮儿,落在天井里,落在院中间的水缸里,水缸里结了一层冰,把月光冰封在缸里,封不住,又跑到了天上,反射在被雪覆盖的墙头和屋檐上。
后院墙外面传来了脚步声和说话声,戚世军瞪大了清澈的瞳孔,双手紧紧握住了枪柄,警惕地注视着院门口的风吹草动。
一个男人说:“连瑜,到家了,这儿是黛府,你祖母就住在这儿。”
另一个男人哑着嗓子抽抽噎噎:“祖母,祖母……俺是连瑜呀……”
许老太太猛地一哆嗦,棉坎肩滑落到了地上,她顾不得捡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踉跄到了天井,惊喜若狂地喊:“赵妈,俺,俺听到连瑜在叫俺,他们回来了。”
赵妈皱皱眉头,耳边有风声,有枪声,有“轰隆隆”的爆炸声,没有听到异样的声音,她以为许老太太惦念孙子,耳朵出现了幻觉。“老太太,您是不是听岔了,您的耳朵……”
“不,俺听到了俺孙儿的呼唤,是他,是他,快,快扶俺去后院……”
戚世军打开了院门,只见一高一矮两个男人出现在门口台阶下。
大个子是许连瑜,他一身狼狈,大衣上黏着冰碴子和草叶子;一脸泪,鼻涕邋遢。
闵文智见到戚世军愣了片刻,低声问:“你是?”
看着许连瑜魂不附体的样子,戚世军把头高高昂起,一副漠然置之不理的表情,视如敝屣。
闵文智知道,眼前意气风发、俊郎的白袍少年不是坏人,是谁?他没时间刨根问底,当务之急是从鬼子包围圈里救回许连成。
“连瑜,是,是你吗?”许老太太从前院踉踉跄跄窜了出来,老远伸出了双手,直扑许连瑜,嘴里喊着:“连瑜,我的孙儿,让祖母看看你……”
听到熟悉的呼唤声,许连瑜“扑通”跪了下去,双手爬在地上往前跪着走了几步,走到许老太太身边,抱住老人的腿,痛哭失声。
“连瑜,我的孙儿,你,你可好?”老人把她的孙儿紧紧揽在怀里,激动地泪如泉涌。
即刻,老人抬起泪眼往院门口方向瞅过去,她只看到了站在戚世军身旁的闵文智,她的目光飞快地往院门口外移动,只有风摇曳着敞开的两片门扇,门槛外面不见她大孙儿许连成的身影,她的心猛地颤栗了一下,顿时生起一种恐慌,磕磕巴巴问:“连瑜,你,你看到你大哥连成了吗?他去找你了……”
“祖母,俺看,俺看到了,他在村口打鬼子……”
闵文智没时间听许连瑜哭哭啼啼,他走近许老太太,轻轻喊了一声:“妈,您别着急,俺去看看连成,连瑜交给您了,俺走了……”
“文智,文智,你,你……”许老太太的话音没落,闵文智的身影钻出了院子,只留下了一阵风。
一个多小时之前,
假扮车夫的吕安拉着黄包车上坐着的许连瑜,与假扮挑夫的王晓,顺利跑出了坊茨小镇,在半路上休息了三十多分钟,然后继续赶路。为了躲避在沙河街驻扎的鬼子,他们从湾头村南边的小河道绕路去八里庄,由此耽误了一个多时辰。
冬天的夜来的早,冰冷的夜晚,冰冷的湾头河,河水本来就不深,每逢冬季河水结成了冰,在夜色里银光闪闪,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银链子把附近的几个村庄拴在了一起。
湾头村和八里庄与郭家庄都属于坊子地界,只有一条官路,直通临近弥河支流边的赵庄。
山间小路上人影绰绰,赶路的几乎都是往赵庄方向而去的小商贩。
赵庄在八里庄西面,沙河街的南面,靠近一个小码头,是一个渔村,也是一个交易市场。家家用的煤油和洋火,甚至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由小渔船从弥河大码头运过来的。这个时辰小船刚刚靠岸,赵庄交易市场非常热闹,远远地看过去,赵庄的灯最亮,虽没有沙河街的街灯亮,比四周村子的灯光要亮好几倍。
衣着褴褛的行人肩上搭着褡裢、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一个个、三三两两,借着朦胧的夜色匆匆往前走。空旷的原野,风更大,北风呼啸,雪尘滚滚,天和地浑然一体,灰蒙蒙的,如果没有那层雪的白,简直看不清前方的路。
隐隐约约看到了八里庄的轮廓,这时耳边传来了懒懒散散的脚步声,脚步声来自沙河街的方向。
王晓一惊,凭他多年战斗经验,嘈杂的脚步声告诉他,至少有三十多个人。站住脚步,撩起额头上草帽,手搭凉棚看过去,一队模模糊糊的人影出现在旋转的风里,看着、听着像是鬼子和二鬼子。
鬼子喝过酒,嘴里吐着酒话,叽里咕噜不知说些什么?二鬼子肩上扛着刺刀,晃着膀子咋咋呼呼、哼唧哼唧着不成调的小曲,歌词被风撕碎,零零散散飘在半空里,一句也听不明白。
王晓和吕安互相看了一眼,此时跑已经来不及了,鬼子的大皮鞋砸在坚硬的冰路上,越来越急,越来越响,甚至听到了拉枪栓的声音。
他们心里清楚,这帮鬼子黑灯瞎火溜出沙河街是有目的的,出来做什么?只有一个可能,杀人抢劫。
的的确确,鬼子和二鬼子是冲着去赵庄的人来的。鬼子身边的二鬼子大多都是附近的刁徒泼皮、恶叉白赖、奸诈之人,了解当地的境况,他们知道这条路上行人怀里几乎都揣着大洋。
“什么人?站住。”这是二鬼子嘴里喊出来的人话,一句听得懂的话,这句话后面夹着“哗啦哗啦”拉枪栓的声音。
堂屋的东卧室里,进门右侧,火炕与外间有一截隔断墙,墙上方挂着一盏煤油灯,直溜溜的灯苗把屋子照得敞亮,屋子里摆设简简单单,干干净净,除了南边窗户下有一个大炕,靠东墙根有一张梨花木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茶盘,茶盘上摆着茶壶茶碗,桌子两头各放着一把扶手椅。
许老太太把小九儿放在炕上,一双脚拽着两条沉重的腿往左侧退了几步,扶着炕沿把身体塞进了椅子里,脊背紧紧靠着椅背,她一边用手捶打着腿,一边嘟囔:“不服老不行呀,腿肚子打哆嗦,后脚跟胀疼。”
赵妈碾着小脚往前走了几步,靠近老人的脚边蹲下身子,把双手握成拳头,轻轻落在老人的腿上,自责说:“老太太,让俺来,您眯会儿,您累了一天了,中午也没躺会儿,俺也没给您烧壶茶喝,都怪俺,都怪俺照顾不周,在郭家庄住时这是哪有的事儿?”
“赵妈,这怎么能怪你呢?你也跟着俺许家吃苦吃累,忙忙叨叨,没有一刻闲着,俺心里不落忍啊。”
赵妈昂起头看着老人的眼睛说:“老太太,您老话重了,这都是俺分内的事儿,老太太您想喝茶吗?俺给您去烧点水沏壶茶喝。”
许老太太摇摇头,伸出手抚摸着赵妈的头发,心里酸酸的,眼前的女人也奔五十岁的人了,鬓角两边和额头早早生出了白发。自从离开许家大院,身边只有这个女人,出门买菜、做饭洗衣服,也成了她的事儿,坐下也不闲着,还要缝缝补补,给孩子们做点手工,给没出世的孩子做虎头鞋,真真的不容易。上次江德州来说,许连姣也怀孕了,赵妈高兴地合不上嘴,比她这个祖母都高兴……想到这儿,许老太太眼眶湿润,抬起手呼啦一下脸,说:“他赵妈,俺好多了,你瞅瞅炕上的孩子,他半天没咿呀,是不是尿了?你先照顾这孩子吃点饭吧,大人好说,不要饿着孩子。”
小九儿已经九个多月了,不仅能坐,扶着墙还能往前走几步。一双小眼睛在煤油灯下闪着晶莹的光,这儿看看,那儿瞧瞧,一点睡意也没有。时不时仰起头,咧着小嘴讨好地笑一笑,下巴颏上流着一串哈喇子。
赵妈站起身,翘着脚后跟从炕柜上层拿下一个针线笸箩,从里面摸出一块四四方方的手巾,对角折起来,系在小九儿的脖子上。小九儿满眼稀奇,拽着耷拉在胸前的手巾玩耍。
赵妈放下笸箩,从炕柜里扯出一床被褥,一边把小九儿抱到褥子上,嘴里一边喋喋不休:“这孩子懂事,让人稀罕。俺的宝根也到结婚的年龄了,如果今年结婚,明年这个时候俺也抱孙子了。”
许老太太知道赵妈想她的孩子了,宽慰道:“赵妈,宝根和夏蝉还年轻,结了婚就会有孩子,如果夏蝉有了孩子,让孩子留在许家,俺和你一起照顾。”
“好,俺巴不得呢,您老一定要爱惜自己,身体硬朗朗的,瞧瞧您许家,子孙满堂,羡煞旁人。”
许老太太喘了一口粗气,借着煤油灯的光端详着小九儿,痛心地说:“……唉,这孩子可怜,没有妈妈,俺听那个白袍少年说,这孩子刚出生一个月他的妈妈就被鬼子杀害了,这个世道,孩子们生在这个世道真是不容易啊,以后就让这个孩子留在许家吧,孩子太小怎么能跟着他的爹风里雨里四处奔波。”
“嗯,俺听说了。”赵妈吸溜吸溜鼻子,声音哽咽:“那个女人给巴爷留下一个依靠,挺好,挺好。”
“赵妈,堂屋里的炉火还旺吗?不要灭了。年根下,这天怎么越来越冷?俺觉得今年最冷,你说呢?”
“是,老太太,堂屋里的炉子先前还旺着呢,俺再去瞅一眼。”赵妈拽拽衣襟,把双手揣进袄袖里,又说:“俺顺路去火房看看,锅里煮的黄豆早熟了,本来是想给孙大少爷他们……”赵妈的脚丫停在屋门槛旁边,使劲咽了一下口水,把剩下的话吞进了肚子里,她很怕哪句话触到敏感的话题,戳疼老人的心。
赵妈没说完的话让许老太太跼蹐(juji)不安,煤油灯的光照在她苍白的脸上,她眉头紧锁,双眉之间多了一条深深的褶皱,一天的工夫老人清瘦了好多,一绺惨白的头发遮住了她的眼睛,看不清她眼里含着什么?闪着婆娑的光,像是眼泪。
在许老太太心里,许家的孩子是她的骄傲,老大许洪涛虽然懦弱,他和万瑞姝恩恩爱爱,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明,一个暗,把持着许家的局面,即使码头没有了,桂花茶楼掌控在手里,不是为了钱,为了给孙儿们一个落脚的地儿;老二许洪亮聪明,言行圆滑,能说惯道,为人处世不失涵养,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街坊邻居问起来,她脸上也有光,只是他那个媳妇李氏刁钻刻薄,诡谲怪诞,利欲熏心,败坏门风,这都是她做母亲的错,千挑万选给老二选了那样一个媳妇,钱没少花,人也丢尽了,幸好那女人为许家生了一个孙子,否则,她死了都无法与许家祖宗交代。
许老太太不知道许洪亮两口子吸大烟的事情,没有人敢告诉她,她已经是六十多岁奔七十岁的老人了,经不起打击,眼目前,许连成带着戚老大他们在庄外打鬼子,出去半天了也没有回来,她心里害怕,觉得冷,一股股寒气从脚底升到她的头顶,袭击了她的全身。
“赵妈,一定把炉子再添点煤,烧得旺旺的……”许老太太在赵妈身后絮絮叨叨:“赵妈,你给那个少年送一碗煮黄豆,他赶了一天的路,一定早饿了。”
“是,老太太,俺马上去。”
过了一会儿,赵妈从火房回来了,冻红的手里多了一个蒜臼子,一碗煮黄豆,一把勺子。
赵妈用衣襟擦擦手,把煮熟的黄豆放进蒜臼里捣碎,一勺一勺喂给小九儿吃。间隙,她扭着身子,把目光瞄向桌前的许老太太,只见老人把胳膊肘杵在桌子上,半握着拳头托着一侧的脸颊,哈欠连连,睡眼朦胧,头从胳膊上滑落,猛地睁开眼睛瞄一眼炕头,再迷迷瞪瞪向挂着布帘的窗户上瞅一眼,满眼紧张。
赵妈试探着说:“老太太,您去睡吧,您不要担心,炉子的火旺着呢……俺看那个巴爷不是一般人,一定会让孙少爷他们化险为夷。”
“但愿如此。”许老太太把胳膊肘从桌子上移开,双手叠放在小腹上,忧心忡忡:“俺怎么能睡安稳了?孩子们,孩子们手里没有像样的武器呀……”
在许家大院时,舅老爷让她把许家的金银财宝拿出一部分,给抗日队伍买武器,她犹豫,那是她留给孩子们的家底,怎么能撒手送人?今天想想,如果没有了人,留着那一些财宝做什么?如果有机会回郭家庄,不,她一定想办法回到郭家庄,把那把钥匙交给罗一品他们,手里只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才能打跑小鬼子。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激烈的“轰隆”声,像打雷,擦亮了天井,窗户上投下梧桐树的影子,像披头散发的幽魂随着灯影飘忽,迟迟不愿意离去。随即从屋顶上落下一层灰尘,在眼前沸沸扬扬,久久不散。桌上的茶具咣当咣当响,煤油灯摇摇晃晃,忽明忽灭。
许老太太打了一个激灵,撕扯着嗓子喊了一声:“赵妈,灯要灭了,不,不要让它灭。”
赵妈慌乱地放下手里的碗勺,踢蹬掉脚上的鞋子,爬上炕,靠近煤油灯,从头上拔下一个铁夹子,一手捂着灯,一手用铁夹子挑着那点灯苗。
煤油瓶子里的灯油还有多半,火苗依然不大,奄奄一息,赵妈试探地把手从煤油灯上移开,回头看看许老太太,想与老人商量商量给煤油灯添加点油,一个字没吐出口,一时罔知所措。
许老太太直勾勾盯着煤油灯上的火苗,两行清楚楚的泪水从老人脸上滑落,这是赵妈第二次看到老人如此伤心难过,第一次是三小姐徐婉婷失踪,老人茶饭不思,躲在卧室里抱头痛哭。
赵妈在脑子里竭力寻找安慰老人的话,话没出口,她自己哭了,这是什么世道呀?越想越心酸,直接用胳膊捂着嘴巴呜咽起来。
半会儿,许老太太从衣襟旁抽出一方手帕,拭去脸上的泪水,哽噎着:“赵妈,俺,俺给你商量点事儿。”
赵妈急忙跪着腿,退到炕沿边上,摁着炕沿出溜下炕,踢踏上鞋子,捧起炕沿上的碗,捂在手心里,矜持地站直身体,小心翼翼地说:“老太太,您说,俺听着呢。”
“赵妈,待会儿,你跟着那个白袍少年,带着这孩子去庄子南边的碾房躲一躲,如果鬼子进了庄子,你们从碾房后面上山,躲进山里,眼下天寒地冻,拿两床被子,身上再穿一件棉袍,柜子里有俺一件新棉袍,是一品给俺做的,新表新里新棉花,穿着暖和。”
听到许老太太这些说,赵妈手一哆嗦,碗里的黄豆汁撒在炕沿上,她慌忙用抹布擦着炕,两行眼泪再次顺着她惶惶不安的脸上流了下来,滴落在炕上,这十多年,她寸步不离地跟在许老太太身边,论感情超出了主仆关系,确切地说情同姐妹。
赵妈自小失去双亲,跟着嫂嫂与哥哥生活,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还有干不完的活,哥嫂没把她当自家妹子,而是不花钱的奴隶。长大后,一个做棉花生意的男人路过村口,嫂嫂独断专行把她卖给了这个小生意人,两人结为夫妻,在赵庄安了家。丈夫虽然大她几岁,知冷知热,那段有人疼、有人爱的日子维持了几年,丈夫去了北平,把她和孩子送到了许家,从此以后丈夫杳无音信。许家的舅老爷和许老太太对她如同亲妹子,许家小辈对她尊重有加,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如今,许家面临困境,要留下也是她一个下人留下,替主家挡风遮雨是她的责任。
“不,俺不能走,老太太,俺不能撇下您。”赵妈把手里的碗放在了炕上,她害怕她端不动这只碗,害怕的脸上肌肉抽搐,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老太太,您不要撵俺走,俺跟在您身边十多年了,许家就是俺的家,您,您就是俺的亲人……”
“赵妈,鬼子不是混星子,俺可以震慑住混星子,俺没有能力阻止丧心病狂的鬼子杀人,鬼子不仅卑鄙无耻,更泯灭人性。庄外面的鬼子很难缠,你听听,如果顺手的话,孩子们应该早回来了,那个巴爷他们也去了,去了半个时辰了……只听到了枪声……赵妈,……如果,如果俺不在了,你去湾头村找夏婆子,夏婆子在蟠龙山睡不安稳,又回了湾头村,她惦念着她家的两间草屋,怕有人一把火给她点了,那是她花十个铜板买的。她还惦念着她接生的营生,湾头村有几个邻居家的媳妇要生了……过几天她会回蟠龙山,她要给一品接生,那个赵老大会安排人下山接她,你们就一起走……”
赵妈用手抓着袄袖抹抹脸上的泪水,又抓起手巾给小九儿擦擦下巴颏上的口水,故作轻松地说:“老太太,俺一双小脚爬不动山路,您好歹一双大脚,走路比俺快,还是您走吧,俺留下来等孙大少爷他们,孙大少爷他们福大命大,不会有任何差池。”
“连成和连瑜是俺的孙儿,俺留下来是应该的。”
“不,俺,俺一直把许家当自己的家,许家的孩子也是,也是……”赵妈想说她心里把许家孩子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不出口,毕竟主仆有别。
“赵妈,连成、连盛、连娇、还有婉婷他们没有把你当外人,你是知道的,以后,以后,我不在了,还望你替我照顾他们……”许老太太说着说着涕不成声。
赵妈更是泪如雨下。
又一声比刚才还响的爆炸声划过了院子和屋顶,许老太太“腾”从椅子旁边站起身,往前疾走了一步,经过赵妈的身边,伸出手拍了拍赵妈的肩头,没有说一句话,蹒跚着脚步来到了屋门口,打开了屋门,一阵风吹来,不由自主打了一个冷战,她把袄襟往胸前拢了拢,把双颊两边的头发往耳后抿了抿,听着耳边一阵阵的轰隆声,她的心一揪一揪的。
赵妈手里抱着一件棉坎肩追到老人身边,抖了抖,轻轻披在老人的身上,“老太太,天冷,您注意身体。”
许老太太一手抓着棉坎肩,一手扶着门框,昂起头眺望着远处,硝烟扯着厚厚的乌云弥漫,像张牙舞爪的鬼怪,吞噬着那丝月光,转瞬间,满眼猩红飞溅……她使劲摇头,想把那个画面摇走,她多么希望那是一场梦啊。
倏倏忽忽,眼前出现了她的丈夫,一个满腹经纶的男人,她仓猝双手合十,呢喃细语:“老东西,原谅俺,原谅俺好久没有给您上香了,等回到许家大院,俺双倍奉上……请您保佑许家的子孙,保佑他们逢凶化吉,一切劫难有俺一个人承担。”
当年海家与许家定亲,她刚满十五岁,她满心不愿意,她不愿意给人家做小,可,海家长辈很称心这门亲事,更骄傲,这是皇上赐婚,许家也是皇亲国戚,不仅有万贯家财,还得皇上赏识。她被迫无奈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坐进了许家的花轿。
新人进门,许家比过年还热闹,前堂喜幛高挂,红烛高烧,五颜六色的彩灯在院里、长廊里、屋檐下游荡,一桌桌酒席前坐满道贺的亲朋好友,从前院摆到了后院,只留下长长的走廊。丫鬟下人的脚步声、长辈骄傲放纵的呼唤声、地方县丞官僚献媚逢迎声、声声入耳,看热闹的四邻把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巴头巴脑等着许家人出来分喜糖。
走近院门口,偷偷从红盖头下面瞄着身旁,看到了一顶装饰华丽的花轿,轿围垂着金丝闪闪的彩缎,上面绣满了牡丹图案,四角悠荡着景泰蓝坠饰物和金珠子穗头,轿子旁边,走着一个健壮的男人,肩披十字红绸花,双喜字长袍的下摆处露出一条白色锦缎衬裤,一双崭新的绣钩藤缉米珠朝马靴……她没敢往男人脸上看。听着、看着四周的喜庆,她也没有意识到她是今天的新娘,听着大院子里的笑声,她也想笑,但笑不出来。
嫁进许家之前,许家大太太已经过世好几年了,听说死的不明不白,当时还身怀有孕。街上流言蜚语说许家大少爷虽然文韬武略,性格暴躁,封建思想顽固不化,男女授受不亲,只因为大太太出门买布料与店铺里老板搭讪了几句,第二天就一命呜呼。
洞房花烛之夜她见到了她的丈夫,一个仪表堂堂的男人,她以为走错了门,丈夫不仅知书达理,对待闹洞房的下人心平气和,没有一句埋怨。
在她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后,许家二太太有孕在身,丈夫让丫鬟、下人好生看护,没有一丝怠慢,只是他从不踏入二太太的院子,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在许家大院是一个谜。
二太太临死把许洪黎托付给她,她承诺不把许洪黎身世说出去,直到丈夫死,她也没说。
丈夫躺在病榻上,弥留之际支开下人,有气无力地说:“我对不起大太太,没能保护她周祥,当时她已有身孕,老祖母听了闲言碎语,扔给她一根绳子,这是我心里最大的疼……我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三个孙儿……还有你肚子里不知男孩,还是女孩?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们许家留下了这么多子嗣,我知足,死而无憾……”
最后千叮咛万嘱咐:“我把许家交给你,一定把咱们子子孙孙照顾好,人丁兴旺……把许家买卖交给许家的人,不要落入外姓人手里。”
看着奄奄一息的丈夫,她豁然大彻大悟,丈夫度量有多大,多么宽容,他早已经知道许洪黎是外姓人,临死都没有揭穿。他怕二太太像大太太一样自杀,他安排人好好保护,直到二太太把孩子生在许家,他也没有把许洪黎当外人,许洪黎一直蒙在鼓里。
今儿,她做到了什么?不仅把许家生意双手交给了许洪黎,也没能阻止许家子孙后代拿着命去抗日。
“老东西,您不要责怪俺,俺能力有限,不能保住许家的买卖,没能阻止孩子们出生入死打倭寇……”
飕飕的寒风劫持着枪声,在大街上,在巷子里,在梧桐树上呼啸,滑进了院子,搜刮着地皮,冲击着墙壁,形成了一阵阵强大的、白茫茫的旋风,卷着玉米秸子与雪片漫天飞舞。
这个时辰,大街小巷除了远处的枪声,风声,狗吠,孩子哭,没有多余的声音。
她记得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时,许多人爬上了屋顶、站在墙头看光景,皇城根下的炮火似乎不是杀人的武器,而是过年的爆竹。
今儿,人都聪明了,不仅没有人爬上墙头看光景的,靠街的院门关得紧紧的,窗户也被棉被塞住了,透不出一点光。八里庄有五六百户人家,家里能拿的动打狗棒的至少有两三人,如果大家都拿起武器,不用带铁的家伙,只一根烧火棍子足以吓跑那几个侏儒,许老太太把日本人叫侏儒,她见过日本人,一个个腿短身子长,三尺多高,他们矮小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北平大街小巷,鼻子下面留着一撮仁丹胡,身上穿着不男不女的长裙衫,脚上踩着木屐。
日本人在二十年以前来到了中国,占领了东北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如今大半个国土都被日寇侵占,那一些老百姓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他们曾经受到官府欺压,耿耿入怀当地政府袒护作恶多端的保长,家不和外人欺。唉,如果放下个人恩怨,把家国放在第一位,团结一致,坚如磐石,日寇怎敢逞强?
月光冲破了雾霾,露出一点点亮儿,落在天井里,落在院中间的水缸里,水缸里结了一层冰,把月光冰封在缸里,封不住,又跑到了天上,反射在被雪覆盖的墙头和屋檐上。
后院墙外面传来了脚步声和说话声,戚世军瞪大了清澈的瞳孔,双手紧紧握住了枪柄,警惕地注视着院门口的风吹草动。
一个男人说:“连瑜,到家了,这儿是黛府,你祖母就住在这儿。”
另一个男人哑着嗓子抽抽噎噎:“祖母,祖母……俺是连瑜呀……”
许老太太猛地一哆嗦,棉坎肩滑落到了地上,她顾不得捡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踉跄到了天井,惊喜若狂地喊:“赵妈,俺,俺听到连瑜在叫俺,他们回来了。”
赵妈皱皱眉头,耳边有风声,有枪声,有“轰隆隆”的爆炸声,没有听到异样的声音,她以为许老太太惦念孙子,耳朵出现了幻觉。“老太太,您是不是听岔了,您的耳朵……”
“不,俺听到了俺孙儿的呼唤,是他,是他,快,快扶俺去后院……”
戚世军打开了院门,只见一高一矮两个男人出现在门口台阶下。
大个子是许连瑜,他一身狼狈,大衣上黏着冰碴子和草叶子;一脸泪,鼻涕邋遢。
闵文智见到戚世军愣了片刻,低声问:“你是?”
看着许连瑜魂不附体的样子,戚世军把头高高昂起,一副漠然置之不理的表情,视如敝屣。
闵文智知道,眼前意气风发、俊郎的白袍少年不是坏人,是谁?他没时间刨根问底,当务之急是从鬼子包围圈里救回许连成。
“连瑜,是,是你吗?”许老太太从前院踉踉跄跄窜了出来,老远伸出了双手,直扑许连瑜,嘴里喊着:“连瑜,我的孙儿,让祖母看看你……”
听到熟悉的呼唤声,许连瑜“扑通”跪了下去,双手爬在地上往前跪着走了几步,走到许老太太身边,抱住老人的腿,痛哭失声。
“连瑜,我的孙儿,你,你可好?”老人把她的孙儿紧紧揽在怀里,激动地泪如泉涌。
即刻,老人抬起泪眼往院门口方向瞅过去,她只看到了站在戚世军身旁的闵文智,她的目光飞快地往院门口外移动,只有风摇曳着敞开的两片门扇,门槛外面不见她大孙儿许连成的身影,她的心猛地颤栗了一下,顿时生起一种恐慌,磕磕巴巴问:“连瑜,你,你看到你大哥连成了吗?他去找你了……”
“祖母,俺看,俺看到了,他在村口打鬼子……”
闵文智没时间听许连瑜哭哭啼啼,他走近许老太太,轻轻喊了一声:“妈,您别着急,俺去看看连成,连瑜交给您了,俺走了……”
“文智,文智,你,你……”许老太太的话音没落,闵文智的身影钻出了院子,只留下了一阵风。
一个多小时之前,
假扮车夫的吕安拉着黄包车上坐着的许连瑜,与假扮挑夫的王晓,顺利跑出了坊茨小镇,在半路上休息了三十多分钟,然后继续赶路。为了躲避在沙河街驻扎的鬼子,他们从湾头村南边的小河道绕路去八里庄,由此耽误了一个多时辰。
冬天的夜来的早,冰冷的夜晚,冰冷的湾头河,河水本来就不深,每逢冬季河水结成了冰,在夜色里银光闪闪,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银链子把附近的几个村庄拴在了一起。
湾头村和八里庄与郭家庄都属于坊子地界,只有一条官路,直通临近弥河支流边的赵庄。
山间小路上人影绰绰,赶路的几乎都是往赵庄方向而去的小商贩。
赵庄在八里庄西面,沙河街的南面,靠近一个小码头,是一个渔村,也是一个交易市场。家家用的煤油和洋火,甚至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由小渔船从弥河大码头运过来的。这个时辰小船刚刚靠岸,赵庄交易市场非常热闹,远远地看过去,赵庄的灯最亮,虽没有沙河街的街灯亮,比四周村子的灯光要亮好几倍。
衣着褴褛的行人肩上搭着褡裢、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一个个、三三两两,借着朦胧的夜色匆匆往前走。空旷的原野,风更大,北风呼啸,雪尘滚滚,天和地浑然一体,灰蒙蒙的,如果没有那层雪的白,简直看不清前方的路。
隐隐约约看到了八里庄的轮廓,这时耳边传来了懒懒散散的脚步声,脚步声来自沙河街的方向。
王晓一惊,凭他多年战斗经验,嘈杂的脚步声告诉他,至少有三十多个人。站住脚步,撩起额头上草帽,手搭凉棚看过去,一队模模糊糊的人影出现在旋转的风里,看着、听着像是鬼子和二鬼子。
鬼子喝过酒,嘴里吐着酒话,叽里咕噜不知说些什么?二鬼子肩上扛着刺刀,晃着膀子咋咋呼呼、哼唧哼唧着不成调的小曲,歌词被风撕碎,零零散散飘在半空里,一句也听不明白。
王晓和吕安互相看了一眼,此时跑已经来不及了,鬼子的大皮鞋砸在坚硬的冰路上,越来越急,越来越响,甚至听到了拉枪栓的声音。
他们心里清楚,这帮鬼子黑灯瞎火溜出沙河街是有目的的,出来做什么?只有一个可能,杀人抢劫。
的的确确,鬼子和二鬼子是冲着去赵庄的人来的。鬼子身边的二鬼子大多都是附近的刁徒泼皮、恶叉白赖、奸诈之人,了解当地的境况,他们知道这条路上行人怀里几乎都揣着大洋。
“什么人?站住。”这是二鬼子嘴里喊出来的人话,一句听得懂的话,这句话后面夹着“哗啦哗啦”拉枪栓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