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三年
辛弃疾有些怀念过去在山东路的生活了,虽然他已经到了江南三年多了,但是他依然不习惯在江南的生活。
对于他来说,江南的生活过于的安逸了。
特别是经过了三年的时间,江南的那些民众似乎已经忘记了过去金人的残暴了。
“少爷,水已经打好了。”辛弃疾并没有起床多久,他的侍女就操着一口不怎么流利的汉话说道。
原来是他雇佣的三佛齐女佣打好了洗脸水。
对于大多数的宋人来说,家中有几个三佛齐女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知道为什么三佛齐的女人特别适合当仆人,虽然说大多数的三佛齐女佣长的不怎么样,但是她们心灵手巧,受到了众多宋人的一致好评。
再加上三佛齐女佣所需要的报酬很低,结果几乎所有人的家中都用上了三佛齐女佣。
在辛弃疾洗漱完成之后女佣端上了朝食。
看着其中的大米饭,辛弃疾不由感叹着大宋的富裕,过去在山东路的时候,即使是他都不能每顿饭吃上大米饭,特别是金人盘剥凶狠的时候,就连他的朝食之中有时候也会混入一些粗粮。
这还是辛家在山东道算得上豪族的情况了,在最艰苦的岁月中,山东道的不少人,甚至只能吃麸皮过日子。
他现在的地位很不错,被要求到资善堂学习,资善堂可是太子读书的地方,他在一定情况下是作为太子的班底被培养的。但是这个读书有一点坏处,那就是他没有官身在身,所有的吃穿用度只有一点点的补贴,大部分的开支都需要自己来。
如果不是三佛齐女佣的价格够低,他甚至连佣人都用不起。毕竟辛赞不止有他一个孙子,辛家离开山东后,开销也不少。
再加上他去了资善堂之后,秦桧突然就断了给他的资助。虽然秦桧经常会见他,甚至给他一些吃食和玩物,但是秦桧却不和他有金钱上的往来。
聪慧如同辛弃疾很明白秦桧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秦桧不会和太子的人走太近。
“这个米价也太低了吧。”辛弃疾并不是不分五谷的书呆子,他反而喜欢深入乡间,探查社会的百态,当听他的女佣说道最近买米的价格之后,他不禁滴咕了一句。
辛弃疾觉得,江南的米价持续走低,价格都比以前山东路的糠便宜了。
“我听说有不少海商运了粮食过来,所以米价又低了。”三佛齐侍女回答说。
“这要多谢陛下。”因为这是船舶司所设定的政策的缘故。
虽然南洋的粮食非常的便宜,但是那些商人可不会运粮食,因为有超过太多东西的利润超过粮食。
但是船舶司却有规定,从南洋回来的船上必须带四分之一船的粮食。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因为即使带了这些粮食,那些船只的利润也非常大,而且如果是非大宋船只,他们必须要带上半船的粮食才可以。
这就直接将整个大宋的米价打了下来,造成了江南粮价低的现象。
当然这样的行为并没有造成江南粮食价格的崩溃,因为江南最大的地主张俊搞出来一个概念。
那就是江南的米才是上等米,南洋的米难吃不养人。
如果哪个官员的家中吃的是南洋米,那就好比穿着布的衣服,让他在同僚之中都抬不起头。
在用完了朝食之后,辛弃疾打算去走一走,看一看临安的大好景致。
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妇人带着小孩哭哭啼啼的在送别一个显然是自己丈夫的男人。
从他们的对话之中,辛弃疾知道,那个丈夫要下南洋。
这三年,大宋的并没有大规模产生流民,因为那些活不下去的人有了一个出路,那就是下南洋。
除了三佛齐之外,大量的船舶司需要人才。
农民可以去那边肥的流油的土地耕种,南洋有的是肥沃的土地,在那里稻谷可以成熟三次,那边缺的是擅长耕种的农民。
手艺匠可以在那边从事造船和修理等工作,比起当地的土人,那些船舶司和商人显然更信赖同种的宋人。
甚至如果什么都不会,都可以在南洋当一名学徒,学习需要的技能。可以这样说,这样不是一个懒人,在南洋总能过的很不错。
这几年整个大宋也没有什么动荡。大宋和金人处于暂时的休战状态。外患没有了。
至于一直有的盗匪之类的内忧也没有了,因为比起抢劫这种事情,还不如去南洋冒险,花点钱捐给清微派,从清微派的手中搞上一张传道的许可,随便找个小国家去那边传道,风险小,收益还更大。
那些清微派的道官甚至还可以出借武器和船只,就怕没有人去传播他们的教义。
低廉的粮食价格,有托底的出路再加上安定的社会环境,让大宋的平民过上了好日子。
而大宋当权人士的日子过的也相当不错。
南洋海贸的利润自然是朝廷占了大头,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的饼是分给朝廷的各个官员的。
即使他们在这其中他们占有的份额小,但是在总额很大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够分上很多钱。
再加上朝廷之中的党争没有过去那么激烈了。
朝廷之中的势力最大的就是秦桧,而紧接着秦桧的就是何铸和韩世忠的一文一武组合。
如果说只有两股势力,那么这两股势力势必会斗的非常的频繁,但是在朝廷之中还有第三股势力的存在,那就是当年大举攻宋之后,和现在已经改名叫做赵昚一起跑路的以赵鼎为首的官员。
之所以说这些人不是太子党,因为赵昚完全看不上这些人,除了赵鼎之外,他觉得这些人只是一些不学无术没有忠义之徒,过去他们是钦宗的人,现在他们找到了靠山之后,竟然自认为是他赵昚的人。
就是这些人,结成了朝廷的第三股势力。
而这三个势力,现在正在朝堂之上争吵,他们争吵的议题就是,是否要进行北伐。
对于他来说,江南的生活过于的安逸了。
特别是经过了三年的时间,江南的那些民众似乎已经忘记了过去金人的残暴了。
“少爷,水已经打好了。”辛弃疾并没有起床多久,他的侍女就操着一口不怎么流利的汉话说道。
原来是他雇佣的三佛齐女佣打好了洗脸水。
对于大多数的宋人来说,家中有几个三佛齐女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知道为什么三佛齐的女人特别适合当仆人,虽然说大多数的三佛齐女佣长的不怎么样,但是她们心灵手巧,受到了众多宋人的一致好评。
再加上三佛齐女佣所需要的报酬很低,结果几乎所有人的家中都用上了三佛齐女佣。
在辛弃疾洗漱完成之后女佣端上了朝食。
看着其中的大米饭,辛弃疾不由感叹着大宋的富裕,过去在山东路的时候,即使是他都不能每顿饭吃上大米饭,特别是金人盘剥凶狠的时候,就连他的朝食之中有时候也会混入一些粗粮。
这还是辛家在山东道算得上豪族的情况了,在最艰苦的岁月中,山东道的不少人,甚至只能吃麸皮过日子。
他现在的地位很不错,被要求到资善堂学习,资善堂可是太子读书的地方,他在一定情况下是作为太子的班底被培养的。但是这个读书有一点坏处,那就是他没有官身在身,所有的吃穿用度只有一点点的补贴,大部分的开支都需要自己来。
如果不是三佛齐女佣的价格够低,他甚至连佣人都用不起。毕竟辛赞不止有他一个孙子,辛家离开山东后,开销也不少。
再加上他去了资善堂之后,秦桧突然就断了给他的资助。虽然秦桧经常会见他,甚至给他一些吃食和玩物,但是秦桧却不和他有金钱上的往来。
聪慧如同辛弃疾很明白秦桧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秦桧不会和太子的人走太近。
“这个米价也太低了吧。”辛弃疾并不是不分五谷的书呆子,他反而喜欢深入乡间,探查社会的百态,当听他的女佣说道最近买米的价格之后,他不禁滴咕了一句。
辛弃疾觉得,江南的米价持续走低,价格都比以前山东路的糠便宜了。
“我听说有不少海商运了粮食过来,所以米价又低了。”三佛齐侍女回答说。
“这要多谢陛下。”因为这是船舶司所设定的政策的缘故。
虽然南洋的粮食非常的便宜,但是那些商人可不会运粮食,因为有超过太多东西的利润超过粮食。
但是船舶司却有规定,从南洋回来的船上必须带四分之一船的粮食。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因为即使带了这些粮食,那些船只的利润也非常大,而且如果是非大宋船只,他们必须要带上半船的粮食才可以。
这就直接将整个大宋的米价打了下来,造成了江南粮价低的现象。
当然这样的行为并没有造成江南粮食价格的崩溃,因为江南最大的地主张俊搞出来一个概念。
那就是江南的米才是上等米,南洋的米难吃不养人。
如果哪个官员的家中吃的是南洋米,那就好比穿着布的衣服,让他在同僚之中都抬不起头。
在用完了朝食之后,辛弃疾打算去走一走,看一看临安的大好景致。
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妇人带着小孩哭哭啼啼的在送别一个显然是自己丈夫的男人。
从他们的对话之中,辛弃疾知道,那个丈夫要下南洋。
这三年,大宋的并没有大规模产生流民,因为那些活不下去的人有了一个出路,那就是下南洋。
除了三佛齐之外,大量的船舶司需要人才。
农民可以去那边肥的流油的土地耕种,南洋有的是肥沃的土地,在那里稻谷可以成熟三次,那边缺的是擅长耕种的农民。
手艺匠可以在那边从事造船和修理等工作,比起当地的土人,那些船舶司和商人显然更信赖同种的宋人。
甚至如果什么都不会,都可以在南洋当一名学徒,学习需要的技能。可以这样说,这样不是一个懒人,在南洋总能过的很不错。
这几年整个大宋也没有什么动荡。大宋和金人处于暂时的休战状态。外患没有了。
至于一直有的盗匪之类的内忧也没有了,因为比起抢劫这种事情,还不如去南洋冒险,花点钱捐给清微派,从清微派的手中搞上一张传道的许可,随便找个小国家去那边传道,风险小,收益还更大。
那些清微派的道官甚至还可以出借武器和船只,就怕没有人去传播他们的教义。
低廉的粮食价格,有托底的出路再加上安定的社会环境,让大宋的平民过上了好日子。
而大宋当权人士的日子过的也相当不错。
南洋海贸的利润自然是朝廷占了大头,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的饼是分给朝廷的各个官员的。
即使他们在这其中他们占有的份额小,但是在总额很大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够分上很多钱。
再加上朝廷之中的党争没有过去那么激烈了。
朝廷之中的势力最大的就是秦桧,而紧接着秦桧的就是何铸和韩世忠的一文一武组合。
如果说只有两股势力,那么这两股势力势必会斗的非常的频繁,但是在朝廷之中还有第三股势力的存在,那就是当年大举攻宋之后,和现在已经改名叫做赵昚一起跑路的以赵鼎为首的官员。
之所以说这些人不是太子党,因为赵昚完全看不上这些人,除了赵鼎之外,他觉得这些人只是一些不学无术没有忠义之徒,过去他们是钦宗的人,现在他们找到了靠山之后,竟然自认为是他赵昚的人。
就是这些人,结成了朝廷的第三股势力。
而这三个势力,现在正在朝堂之上争吵,他们争吵的议题就是,是否要进行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