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关铃的心路历程
不仅是虞允文的心中充满了对于陛下的惊叹,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关铃也同样充满了对于陛下的惊叹。
他不由回想起了刚出发时候的情景。
作为陛下手下的头号悍将,大宋最为出名的将领,关羽的后代,关铃非常的自豪,因为他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尊敬的称他一身关将军。甚至有熟悉的人恭维的称呼他:“汉寿亭侯”。
关铃获得这样崇高的地位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每一次有困难的任务,陛下总是第一个找到他,认为他可以完成任务。
比如这一次紧急前往整肃军队,陛下就直接命令他带着他的本部军马前往当涂,控制住那边的军队。
陛下告诉他,这一次金人很有可能会发动进攻,所以要求关铃做好准备。
虽然关铃不知道和州的金人有多少人,但是他清楚的知道和州的金人比他的手下多得多,即使他手下的五百校刀手将自己的刀都砍卷了,估计都没有办法彻底杀光那些金人。
他并不想去和州,特别是他只有自己的情况下,这一次他的手下诸葛锦和伍黑龙并没有陪着他,因为他们还另有任务,毕竟临安的守军已经抽走了很多,殿前司在临安的防守上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是他不得不去,一是由于有命令,这可以正儿八经的军令,他关铃可做不出抗令的事情。二是由于他是关羽的后代,如果他被人知道了由于害怕而拒绝执行命令,他丢的可是祖宗的脸,他的祖宗在马弓手时代就敢挑战强敌。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了成为汉寿亭侯的希望,这一次金人倾全国之力来攻,如果他能够在战场上赢得功勋,那么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还有一点就是关铃觉得自己的运气其实是非常不错的,金人并不一定马上会进攻,只要他到达当涂完成了军队的整肃,等来了接替他的倒霉蛋,他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功绩,从容退场。
当然他并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自己的幸运上,因为幸运这种东西不可能每一次都起效,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陛下身上。
“陛下,金人势大,我势孤,如果金人攻来,我怎么办?我战死事小,耽误了陛下的计划才是大事情。”关铃在临行前问孙权。
如果不是有众人在旁,孙权必然会告诉关铃,等金人到来你死战就可。只要有着和江防共存亡的心思,那么他一定能够守住的。
但是此刻的孙权却不能这么说,毕竟看的人多,处理的稍有不慎就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关铃已经不是过去那个默默无闻的团练使了。
他拿出了自己的孙字旗帜,对关铃说道:“这面旗帜代表着我,你拿着这面旗帜和金人战斗,金人一定会望风而逃的。”
虽然关铃心中这面旗帜的作用没有大的信心,但是被陛下授予旗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荣耀,而且如果驳斥这陛下的说法,这是典型的政治不正确的行为。
关铃带着旗帜和五百校刀手上任去了,他的心中还存在着侥幸心理。
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他离采石矶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他就听说了此刻金人正在渡江,和大宋的军队打成一团。
如果是韩世忠等人,他们必然会立刻前往,因为这时候多一份人就多一份力量,说不定多一些军队最后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关铃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只有五百人,如果贸然加入战局起到的效果并不好,万一输了他自己的名声毁了没有关系,但是他的身上还是陛下的“孙”字旗帜,他代表着的是陛下,毁掉陛下善战的名声他可吃罪不起。
所以他将自己的军队隐藏在了溧水附近的方山上,等待着采石矶大战分出胜负。
他等了一天,等来的是宋人最终胜利的消息,关铃有些后悔,金人的战斗力并没有他想象当中的那么强,如果他前往战场,说不定在陛下的“旗帜”和他的努力下,就能够当场扭转局势,在他下令休息一夜之后,他匆忙从方山赶往了采石矶。
他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整顿那边的宋人军队。
结果走到半路上的时候,他听说金人又一次打过来了。但是这一次关铃没有退,因为他没有退路了,现在退只能算得上是临阵脱逃了。
他硬着头皮带领了四百校刀手向战场走去,他当然心中还留了一个后手,那就是他让剩下的一百校刀手带着孙字的旗帜走在后面。
他的心中多长了一个心眼,他知道陛下的旗帜非常重要,他什么都可以丢掉,但是不能将陛下的旗帜丢掉,为了保住陛下的旗帜,战场上的得失可以放在一边。
这就是大宋武人的逻辑,战场上的胜负是第二位的,而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为了保护陛下的威名和陛下的旗帜,撤退是正确的,即使是再苛刻的言官也没有办法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
等关铃到达长江岸边的时候,刚好就是虞允文死中求活之计失败的时候,而他的出现刚好让金人产生了很大的误判。令金人产生更大误判的是,他将“孙”字旗当做了自己的后队了,因为按照大宋的“政治正确”,“孙”字旗应该放在第一面的。
而就是这样的误会惊退了金人,而更是由于这样的误会,让关铃发出了“陛下真的是非常人,他说自己的旗帜可以惊退金人,他的旗帜就惊退了金人的感叹。”
下一次关铃下定了一个决心,那就是好好听陛下的话,绝对不要有自己的小心思,当然这个决心能够持续多久就不好说了。
当然和虞允文的交谈之中,他可不会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暴露出来,他对虞允文说道:“我是奉陛下的命令日夜兼程前来支援的,刚好达到这边的时候,惊退了金人。”
至于方山上的那一夜,关铃的记性并不好,他忘记了。
他不由回想起了刚出发时候的情景。
作为陛下手下的头号悍将,大宋最为出名的将领,关羽的后代,关铃非常的自豪,因为他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尊敬的称他一身关将军。甚至有熟悉的人恭维的称呼他:“汉寿亭侯”。
关铃获得这样崇高的地位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每一次有困难的任务,陛下总是第一个找到他,认为他可以完成任务。
比如这一次紧急前往整肃军队,陛下就直接命令他带着他的本部军马前往当涂,控制住那边的军队。
陛下告诉他,这一次金人很有可能会发动进攻,所以要求关铃做好准备。
虽然关铃不知道和州的金人有多少人,但是他清楚的知道和州的金人比他的手下多得多,即使他手下的五百校刀手将自己的刀都砍卷了,估计都没有办法彻底杀光那些金人。
他并不想去和州,特别是他只有自己的情况下,这一次他的手下诸葛锦和伍黑龙并没有陪着他,因为他们还另有任务,毕竟临安的守军已经抽走了很多,殿前司在临安的防守上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是他不得不去,一是由于有命令,这可以正儿八经的军令,他关铃可做不出抗令的事情。二是由于他是关羽的后代,如果他被人知道了由于害怕而拒绝执行命令,他丢的可是祖宗的脸,他的祖宗在马弓手时代就敢挑战强敌。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了成为汉寿亭侯的希望,这一次金人倾全国之力来攻,如果他能够在战场上赢得功勋,那么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还有一点就是关铃觉得自己的运气其实是非常不错的,金人并不一定马上会进攻,只要他到达当涂完成了军队的整肃,等来了接替他的倒霉蛋,他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功绩,从容退场。
当然他并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自己的幸运上,因为幸运这种东西不可能每一次都起效,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陛下身上。
“陛下,金人势大,我势孤,如果金人攻来,我怎么办?我战死事小,耽误了陛下的计划才是大事情。”关铃在临行前问孙权。
如果不是有众人在旁,孙权必然会告诉关铃,等金人到来你死战就可。只要有着和江防共存亡的心思,那么他一定能够守住的。
但是此刻的孙权却不能这么说,毕竟看的人多,处理的稍有不慎就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关铃已经不是过去那个默默无闻的团练使了。
他拿出了自己的孙字旗帜,对关铃说道:“这面旗帜代表着我,你拿着这面旗帜和金人战斗,金人一定会望风而逃的。”
虽然关铃心中这面旗帜的作用没有大的信心,但是被陛下授予旗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荣耀,而且如果驳斥这陛下的说法,这是典型的政治不正确的行为。
关铃带着旗帜和五百校刀手上任去了,他的心中还存在着侥幸心理。
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他离采石矶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他就听说了此刻金人正在渡江,和大宋的军队打成一团。
如果是韩世忠等人,他们必然会立刻前往,因为这时候多一份人就多一份力量,说不定多一些军队最后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关铃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只有五百人,如果贸然加入战局起到的效果并不好,万一输了他自己的名声毁了没有关系,但是他的身上还是陛下的“孙”字旗帜,他代表着的是陛下,毁掉陛下善战的名声他可吃罪不起。
所以他将自己的军队隐藏在了溧水附近的方山上,等待着采石矶大战分出胜负。
他等了一天,等来的是宋人最终胜利的消息,关铃有些后悔,金人的战斗力并没有他想象当中的那么强,如果他前往战场,说不定在陛下的“旗帜”和他的努力下,就能够当场扭转局势,在他下令休息一夜之后,他匆忙从方山赶往了采石矶。
他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整顿那边的宋人军队。
结果走到半路上的时候,他听说金人又一次打过来了。但是这一次关铃没有退,因为他没有退路了,现在退只能算得上是临阵脱逃了。
他硬着头皮带领了四百校刀手向战场走去,他当然心中还留了一个后手,那就是他让剩下的一百校刀手带着孙字的旗帜走在后面。
他的心中多长了一个心眼,他知道陛下的旗帜非常重要,他什么都可以丢掉,但是不能将陛下的旗帜丢掉,为了保住陛下的旗帜,战场上的得失可以放在一边。
这就是大宋武人的逻辑,战场上的胜负是第二位的,而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为了保护陛下的威名和陛下的旗帜,撤退是正确的,即使是再苛刻的言官也没有办法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
等关铃到达长江岸边的时候,刚好就是虞允文死中求活之计失败的时候,而他的出现刚好让金人产生了很大的误判。令金人产生更大误判的是,他将“孙”字旗当做了自己的后队了,因为按照大宋的“政治正确”,“孙”字旗应该放在第一面的。
而就是这样的误会惊退了金人,而更是由于这样的误会,让关铃发出了“陛下真的是非常人,他说自己的旗帜可以惊退金人,他的旗帜就惊退了金人的感叹。”
下一次关铃下定了一个决心,那就是好好听陛下的话,绝对不要有自己的小心思,当然这个决心能够持续多久就不好说了。
当然和虞允文的交谈之中,他可不会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暴露出来,他对虞允文说道:“我是奉陛下的命令日夜兼程前来支援的,刚好达到这边的时候,惊退了金人。”
至于方山上的那一夜,关铃的记性并不好,他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