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金人要南侵?
金人想要再一次撕毁和约,准备南侵。这样的消息被正式报告到了朝廷之上。
尽管宋金之间知道,他们的和约只是暂时性的休战,但是作为一个天朝上国和一个打算学习天朝上国的国家,他们还是懂得一些礼节的。
比如在正月的时候,宋金两国就不约而同的送出了贺使,祝贺对方顺利活过了一年,如果对方没有活过一年,说不定庆祝的规模会更大。
完颜宗弼想要侵略宋国,虽然他尽量到了保密,但是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保密的可能性,有一部分金人知道了完颜宗弼的这个计划,甚至有人将这件事情透露给了宋人。
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金人应该休养生息,而不是和宋人进行血战,完颜宗弼虽然在金国说话一言九鼎,但是却不能无视这些私底下的反对意见。
这些人为了阻止完颜宗弼的冒险,将情况透入给了宋人,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宋人有备,那么他们英明的太傅就不会冒险。
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国后即报告了金国有南侵之意,而就是这样的报告引起了整个大宋朝堂的轩然大波。
“伪报,这一定是伪报!”
“金人疯了吗?”
“完颜宗弼到底是怎么了?”
“这怎么可能,金人怎么可能还打得动。”
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这不可能,即使是孙权也认为这样的可能性不高,因为这完全就是疯子行为。
即使是曹贼也不可能打完赤壁之战后再来一场赤壁之战,像一个疯子一样的赌上一切,更何况大宋比过去的吴国稍微强上那么一点,而金人也远远不如曹贼。
毕竟对于一个坏消息,人的本能就是进行否认,现在仅仅凭借着宋朝贺金正旦使回国后的几句言语就认定了金人想要攻打大宋,这是非常不智的行为。
“此一时,彼一时,我们已经不是靖康年的大宋了。”在众人的议论结束之后,赵鼎率先发言了,作为枢密院使,他必须要对整个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
事实证明,赵鼎的能力比起张浚来好上了不少,何铸更是和他在两个水平线上。
“金人的战斗力在我们之上,但是我们有两淮和巴蜀在手,我们必然占有很大的地利。”赵鼎说道。
“兵法有云,守江必守淮,有了两淮地区,对方没有办法直接从长江的下游渡过长江,直接威胁我们江南的腹地,过去金人多次进攻两淮,为的就是改变这样的情形。千年以前,东吴多次攻打合肥,即使多次在合肥吃上大亏依然要打下去,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鼎的话语让孙权连连翻白眼。
当年他要是有大宋那点家当,他早就击败孙备和孙操,统一三国了。
随后,赵鼎围绕着现在大宋和金国的态势对比,分析起现在的战略事态。
他认为过去东吴可以在没有两淮的情况下守住从北方而来的敌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点是荆州在他的守上,有了荆州,东吴就全据长江,魏国就没有办法顺流而下,而只能从正面突破,这大大增加了攻击东吴的难度。
“所以,即使孙权无耻的背刺了自己的盟友,但是不得不说,他在荆州的行动确保了东吴的安全。”赵鼎难得的为过去的孙权开脱了一句,只不过孙权觉得这句话不是那么中听。
赵鼎觉得过去东吴能够守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巴蜀在他的盟友手上,一旦巴蜀失守,那么东吴必须要在荆州布置重兵,这样就才能够防御从两方面的袭击,但是一旦这样做了,扬州的防御势必就会被削弱。
“我们除了有淮河在手外,荆州和巴蜀皆在我们手上,过去东吴可以守住,那么我们一样可以守住。”赵鼎说道,东吴的结局他知道,但是他认为东吴的失败和东吴本身的内斗有关,和东吴的军事部署无关,如果东吴可以不内斗,安稳进行防守,那么即使蜀国灭亡了,他们依然可以守上很久。
赵鼎的话语引起了众多朝臣的赞叹,的确他说的非常有道理,赵鼎考虑的并不是金人会不会打过来,而是金人打过来他们守不守得住,而现在赵鼎的结论已经出来了,那就是守得住。
“陛下英明神武远超过去孙权那个只会背刺的小人,当年曹丞相攻打东吴,在赤壁之前孙权那个小人还蛇鼠两端,依然可以守住,现在陛下多次以少击众,屡次挫败兀术那个蛮夷,有陛下在我们必能高枕无忧。”何铸恭维说。
他在朝中还有是一定的影响力的,在他的带头下,众人恭维起了“赵构”。
对于文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写上一篇文章更为重要的,如果有也只要海贸这样一件事情了。
今年刚考取进士,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的汤思退当场出口成章,“写”出了一篇雄文,他以过去孙权和赵构的对比,证明了孙权那个“废物”都在英明神武的“曹丞相”手上守住江东,更何况比孙权优秀上一千倍的陛下。整篇文章通过孙权和赵构两人的对比,体现出了完颜宗弼的无智。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真的很不错,当场所做的水准也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冥思苦想,让殿上的众人啧啧称奇,汤思退不愧是“博学宏词”第一名。
只不过这篇雄文在孙权的耳朵之中变成了“熊文”,毕竟非常的不中听。
“虽然完颜宗弼并非无智之人,我们不可不防。”韩世忠说道。
他其实也赞成赵鼎的观点,那就是完颜宗弼不会明知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强行进攻,毕竟完颜宗弼作为金人的太傅,绝对不会是一个赌鬼。
不过他要趁此机会为大宋的军队争取一点利益。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警惕完颜宗弼突然之间犯了湖涂,孤注一掷,我建议我们应该加紧备战,扩充御前诸军的规模,以应对可能而来的战事。”
韩世忠的话语让朝堂中议论纷纷。
尽管宋金之间知道,他们的和约只是暂时性的休战,但是作为一个天朝上国和一个打算学习天朝上国的国家,他们还是懂得一些礼节的。
比如在正月的时候,宋金两国就不约而同的送出了贺使,祝贺对方顺利活过了一年,如果对方没有活过一年,说不定庆祝的规模会更大。
完颜宗弼想要侵略宋国,虽然他尽量到了保密,但是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保密的可能性,有一部分金人知道了完颜宗弼的这个计划,甚至有人将这件事情透露给了宋人。
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金人应该休养生息,而不是和宋人进行血战,完颜宗弼虽然在金国说话一言九鼎,但是却不能无视这些私底下的反对意见。
这些人为了阻止完颜宗弼的冒险,将情况透入给了宋人,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宋人有备,那么他们英明的太傅就不会冒险。
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国后即报告了金国有南侵之意,而就是这样的报告引起了整个大宋朝堂的轩然大波。
“伪报,这一定是伪报!”
“金人疯了吗?”
“完颜宗弼到底是怎么了?”
“这怎么可能,金人怎么可能还打得动。”
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这不可能,即使是孙权也认为这样的可能性不高,因为这完全就是疯子行为。
即使是曹贼也不可能打完赤壁之战后再来一场赤壁之战,像一个疯子一样的赌上一切,更何况大宋比过去的吴国稍微强上那么一点,而金人也远远不如曹贼。
毕竟对于一个坏消息,人的本能就是进行否认,现在仅仅凭借着宋朝贺金正旦使回国后的几句言语就认定了金人想要攻打大宋,这是非常不智的行为。
“此一时,彼一时,我们已经不是靖康年的大宋了。”在众人的议论结束之后,赵鼎率先发言了,作为枢密院使,他必须要对整个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
事实证明,赵鼎的能力比起张浚来好上了不少,何铸更是和他在两个水平线上。
“金人的战斗力在我们之上,但是我们有两淮和巴蜀在手,我们必然占有很大的地利。”赵鼎说道。
“兵法有云,守江必守淮,有了两淮地区,对方没有办法直接从长江的下游渡过长江,直接威胁我们江南的腹地,过去金人多次进攻两淮,为的就是改变这样的情形。千年以前,东吴多次攻打合肥,即使多次在合肥吃上大亏依然要打下去,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鼎的话语让孙权连连翻白眼。
当年他要是有大宋那点家当,他早就击败孙备和孙操,统一三国了。
随后,赵鼎围绕着现在大宋和金国的态势对比,分析起现在的战略事态。
他认为过去东吴可以在没有两淮的情况下守住从北方而来的敌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点是荆州在他的守上,有了荆州,东吴就全据长江,魏国就没有办法顺流而下,而只能从正面突破,这大大增加了攻击东吴的难度。
“所以,即使孙权无耻的背刺了自己的盟友,但是不得不说,他在荆州的行动确保了东吴的安全。”赵鼎难得的为过去的孙权开脱了一句,只不过孙权觉得这句话不是那么中听。
赵鼎觉得过去东吴能够守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巴蜀在他的盟友手上,一旦巴蜀失守,那么东吴必须要在荆州布置重兵,这样就才能够防御从两方面的袭击,但是一旦这样做了,扬州的防御势必就会被削弱。
“我们除了有淮河在手外,荆州和巴蜀皆在我们手上,过去东吴可以守住,那么我们一样可以守住。”赵鼎说道,东吴的结局他知道,但是他认为东吴的失败和东吴本身的内斗有关,和东吴的军事部署无关,如果东吴可以不内斗,安稳进行防守,那么即使蜀国灭亡了,他们依然可以守上很久。
赵鼎的话语引起了众多朝臣的赞叹,的确他说的非常有道理,赵鼎考虑的并不是金人会不会打过来,而是金人打过来他们守不守得住,而现在赵鼎的结论已经出来了,那就是守得住。
“陛下英明神武远超过去孙权那个只会背刺的小人,当年曹丞相攻打东吴,在赤壁之前孙权那个小人还蛇鼠两端,依然可以守住,现在陛下多次以少击众,屡次挫败兀术那个蛮夷,有陛下在我们必能高枕无忧。”何铸恭维说。
他在朝中还有是一定的影响力的,在他的带头下,众人恭维起了“赵构”。
对于文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写上一篇文章更为重要的,如果有也只要海贸这样一件事情了。
今年刚考取进士,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的汤思退当场出口成章,“写”出了一篇雄文,他以过去孙权和赵构的对比,证明了孙权那个“废物”都在英明神武的“曹丞相”手上守住江东,更何况比孙权优秀上一千倍的陛下。整篇文章通过孙权和赵构两人的对比,体现出了完颜宗弼的无智。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真的很不错,当场所做的水准也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冥思苦想,让殿上的众人啧啧称奇,汤思退不愧是“博学宏词”第一名。
只不过这篇雄文在孙权的耳朵之中变成了“熊文”,毕竟非常的不中听。
“虽然完颜宗弼并非无智之人,我们不可不防。”韩世忠说道。
他其实也赞成赵鼎的观点,那就是完颜宗弼不会明知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强行进攻,毕竟完颜宗弼作为金人的太傅,绝对不会是一个赌鬼。
不过他要趁此机会为大宋的军队争取一点利益。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警惕完颜宗弼突然之间犯了湖涂,孤注一掷,我建议我们应该加紧备战,扩充御前诸军的规模,以应对可能而来的战事。”
韩世忠的话语让朝堂中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