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海贸诸人
董先的承诺让管天下心花怒放,虽然这不是宋人的官职,但这好歹也算的上是一个官职,作为一个前盗匪,他对于这些事情完全不挑剔。
得到承诺的他奉承话反而少了很多,他郑重的向董先行了一个礼。
他的表现让董先对他刮目相看,如果管天下既然奉承于他,董先自己就会轻视于管天下,但是管天下的表现证明了他是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人。
“或许我们之后就是同僚了。”董先说道,“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打跑朱罗人吧。”
在两个人闲聊之际,船上的水手报告说已经看到陆地了,他们打算登陆作战。
他们的目标是一座称为占碑的小城市,按照情报,那边应该没有多少朱罗人的守军存在。
和与金人交战的情况不同,宋人这一次一开始就动用了自己的主力军队,韩彦质和岳霖带领着韩家和岳家的家将,作为第一批登陆的军队,和他们一起登陆的还有从张浚府上来的过去三佛齐的使者。
踏上三佛齐的土地,让梁臣颇有感慨。当年他被留在了大宋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任何的人接他回去,他在当时大宋的“丞相”府上过的也越来越差,从一个普通的客人变成了一个不受到重视的客人,最后竟然成为了府上的奴仆。
颇有天赋的他为了让自己过的好下去,竟然给自己取了一个汉名,叫做梁臣,还自称南海人士,让自己变成了汉人的“一员”。即使这样,他的日子也并没有好过,作为一名“蛮夷”,他依然是府中奴仆的最底层。
当张浚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的时候,他的待遇更差了,府中被遣散的仆人很多,如果不是他身上还顶着三佛齐使者随从的这样一个头衔,说不定他也会被遣散。他的待遇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突然张浚接见了他。
他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忠臣,一个为了自己的国度在异国他乡坚持下来的忠臣,他受到了张浚的赞扬。
虽然他只是三佛齐的使者仆从,但是张浚一口咬定他就是三佛齐向大宋求援的使者,随后他见到了张俊和何白旗。
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号称大宋最为聪慧的人物也搞错了他的身份,也咬死了他就是三佛齐的使者,甚至他还顶着这个身份在大宋见到了大宋的皇帝陛下。
大宋的皇帝陛下为他的遭遇写了一封文书给朱罗的统治者,要求朱罗人从三佛齐的土地上退出去,然后赔偿三佛齐人的损失,甚至大宋的皇帝还要求朱罗的拉金德拉统治者退位,认为他不够仁德。
在文书的最后,大宋的皇帝还用上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封措词强硬的文书被交到了一个三佛齐商人的手上,让他交给朱罗的统治者,至于那个三佛齐商人的死活,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
等到董先等人靠岸的时候,先头的海贸者们已经占领了占碑了。
董先和管天下在占碑看到了张家的负责人张建,还有管天下的老朋友何白旗。虽然过去何白旗和管天下的地位相当,甚至何白旗的地位还在管天下之下。
但是现在两个人的地位天差地别,管天下好听一点叫做受器重的前盗匪,难听一点叫做贼配军。
而现在的何白旗可以说是陛下的特使,是很多朝臣的座上宾。
张建鄙夷的看着这座在当地人口中的城市,在他的眼中这就是一座县城,甚至连大宋的县城都不如。
张建是过去张家的家将之一,有一天张俊到后花园散步时,看到他躺在太阳底下,就用脚踢了踢他,问他何以慵倦到这种程度?张建爬起来从容地回答说,没事可做,只好睡觉。
张俊询问张建会做什么,张建表示,就像回易之类的事,也略微通晓。随后张俊给了一万缗铜钱,让张建去做贸易,但是张建觉得钱少,至少也要五十万才能成功。张俊欣赏他的勇气,立即给他五十万,任其支配。
张建首先打造了一艘极其华丽的大船,招聘了能歌善舞的美女及乐师百余人,到处收购绫锦奇玩、珍馐佳果及金银器皿等,征募了一些水手,按照拜访海外诸国的宴乐礼节,演练了一个月后,扬帆渡海而去。
一年后满载而归,除珍珠、犀角、香料、药材外,还有骏马,获利几十倍。当时诸将都缺马,唯张俊有马,军容显得特别雄壮。
张俊非常高兴,问张建,你怎么做得这样好?张建便把这次海外贸易的经历详细作了汇报。张俊嗟叹称许不已,赏赐特别优厚,问他能否再去。张建回答说,这是闹着玩的,再去就要失败了,您还是让我回到后花园照旧养老吧。
作为一个家将,张建凭借着这一次的海外贸易甚至被写入了史书之中,只不过在史书之中,他不配留下姓名,只能以老兵替代。
这一次他本来打算要颐养天年的,但是张俊却请他加入这一次的“海贸”之中,因为张建对于南洋诸国和正常的海贸非常的了解。
“何先生,我认为我们的计划要有所改变。”张建对何白旗建议说,“对于我们来说占碑似乎比巨港更为的合适。”
这一次的“海贸”也是大宋少有的放权之一,关于海贸的一切由代表陛下的何白旗,代表张俊的张建和负责军事的董先共同决定,不需要回禀。
董先一直不参与决策,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和那两个人差的太多了,对于他来说他只要负责军事就可以了。
占碑也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良港。不直接贴近海岸的独特位置,让城市不容易被舰队所轻易触及。仅仅靠航行条件较好的占碑河,就能将四方商贾的船只都从海上吸引过来。除补充澹水、口粮或就地交易,还能直接将河道充当天然的避风港,更重要的是,比起巨港在三佛齐人的眼中,占碑似乎更容易被接受。
张建也一眼看出占碑的优势,“有道理,不过我们要先击溃朱罗人再说。”
得到承诺的他奉承话反而少了很多,他郑重的向董先行了一个礼。
他的表现让董先对他刮目相看,如果管天下既然奉承于他,董先自己就会轻视于管天下,但是管天下的表现证明了他是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人。
“或许我们之后就是同僚了。”董先说道,“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打跑朱罗人吧。”
在两个人闲聊之际,船上的水手报告说已经看到陆地了,他们打算登陆作战。
他们的目标是一座称为占碑的小城市,按照情报,那边应该没有多少朱罗人的守军存在。
和与金人交战的情况不同,宋人这一次一开始就动用了自己的主力军队,韩彦质和岳霖带领着韩家和岳家的家将,作为第一批登陆的军队,和他们一起登陆的还有从张浚府上来的过去三佛齐的使者。
踏上三佛齐的土地,让梁臣颇有感慨。当年他被留在了大宋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任何的人接他回去,他在当时大宋的“丞相”府上过的也越来越差,从一个普通的客人变成了一个不受到重视的客人,最后竟然成为了府上的奴仆。
颇有天赋的他为了让自己过的好下去,竟然给自己取了一个汉名,叫做梁臣,还自称南海人士,让自己变成了汉人的“一员”。即使这样,他的日子也并没有好过,作为一名“蛮夷”,他依然是府中奴仆的最底层。
当张浚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的时候,他的待遇更差了,府中被遣散的仆人很多,如果不是他身上还顶着三佛齐使者随从的这样一个头衔,说不定他也会被遣散。他的待遇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突然张浚接见了他。
他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忠臣,一个为了自己的国度在异国他乡坚持下来的忠臣,他受到了张浚的赞扬。
虽然他只是三佛齐的使者仆从,但是张浚一口咬定他就是三佛齐向大宋求援的使者,随后他见到了张俊和何白旗。
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号称大宋最为聪慧的人物也搞错了他的身份,也咬死了他就是三佛齐的使者,甚至他还顶着这个身份在大宋见到了大宋的皇帝陛下。
大宋的皇帝陛下为他的遭遇写了一封文书给朱罗的统治者,要求朱罗人从三佛齐的土地上退出去,然后赔偿三佛齐人的损失,甚至大宋的皇帝还要求朱罗的拉金德拉统治者退位,认为他不够仁德。
在文书的最后,大宋的皇帝还用上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封措词强硬的文书被交到了一个三佛齐商人的手上,让他交给朱罗的统治者,至于那个三佛齐商人的死活,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
等到董先等人靠岸的时候,先头的海贸者们已经占领了占碑了。
董先和管天下在占碑看到了张家的负责人张建,还有管天下的老朋友何白旗。虽然过去何白旗和管天下的地位相当,甚至何白旗的地位还在管天下之下。
但是现在两个人的地位天差地别,管天下好听一点叫做受器重的前盗匪,难听一点叫做贼配军。
而现在的何白旗可以说是陛下的特使,是很多朝臣的座上宾。
张建鄙夷的看着这座在当地人口中的城市,在他的眼中这就是一座县城,甚至连大宋的县城都不如。
张建是过去张家的家将之一,有一天张俊到后花园散步时,看到他躺在太阳底下,就用脚踢了踢他,问他何以慵倦到这种程度?张建爬起来从容地回答说,没事可做,只好睡觉。
张俊询问张建会做什么,张建表示,就像回易之类的事,也略微通晓。随后张俊给了一万缗铜钱,让张建去做贸易,但是张建觉得钱少,至少也要五十万才能成功。张俊欣赏他的勇气,立即给他五十万,任其支配。
张建首先打造了一艘极其华丽的大船,招聘了能歌善舞的美女及乐师百余人,到处收购绫锦奇玩、珍馐佳果及金银器皿等,征募了一些水手,按照拜访海外诸国的宴乐礼节,演练了一个月后,扬帆渡海而去。
一年后满载而归,除珍珠、犀角、香料、药材外,还有骏马,获利几十倍。当时诸将都缺马,唯张俊有马,军容显得特别雄壮。
张俊非常高兴,问张建,你怎么做得这样好?张建便把这次海外贸易的经历详细作了汇报。张俊嗟叹称许不已,赏赐特别优厚,问他能否再去。张建回答说,这是闹着玩的,再去就要失败了,您还是让我回到后花园照旧养老吧。
作为一个家将,张建凭借着这一次的海外贸易甚至被写入了史书之中,只不过在史书之中,他不配留下姓名,只能以老兵替代。
这一次他本来打算要颐养天年的,但是张俊却请他加入这一次的“海贸”之中,因为张建对于南洋诸国和正常的海贸非常的了解。
“何先生,我认为我们的计划要有所改变。”张建对何白旗建议说,“对于我们来说占碑似乎比巨港更为的合适。”
这一次的“海贸”也是大宋少有的放权之一,关于海贸的一切由代表陛下的何白旗,代表张俊的张建和负责军事的董先共同决定,不需要回禀。
董先一直不参与决策,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和那两个人差的太多了,对于他来说他只要负责军事就可以了。
占碑也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良港。不直接贴近海岸的独特位置,让城市不容易被舰队所轻易触及。仅仅靠航行条件较好的占碑河,就能将四方商贾的船只都从海上吸引过来。除补充澹水、口粮或就地交易,还能直接将河道充当天然的避风港,更重要的是,比起巨港在三佛齐人的眼中,占碑似乎更容易被接受。
张建也一眼看出占碑的优势,“有道理,不过我们要先击溃朱罗人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