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不欢而散
呼延寿眼神微眯,看着四皇子,似笑非笑道:“你说你是来求和的?当年就是武掣突然举兵大举侵犯的我朝,被朕御驾亲征一举击退后,依然贼心不死,这么多年来屡屡犯我边境。
他会这么好心,专程派你过来求和?”
“不错。”
四皇子不卑不亢道:“正是因为两朝交战日久,双方将士全都死伤惨重,边关之地也因两国常年交战,以致民不聊生,父皇对此痛心不已,所以近年来已经未再派军来犯,如今又派小王亲自前来,为的就是表明诚意。
父皇如今确实真心实意想与贵国化敌为友,彻底止干息戈,永结盟好。
不知呼延国主意下如何?”
呼延寿淡淡道:“武掣想怎么个和法?”
四皇子眼睛一亮,道:“缔结盟约,从今往后永不互犯,呼延国主觉得如何?”
呼延寿看了他一眼,脸上露出一抹冷笑:“三十年前武掣突然举兵侵犯,将我十万大军屠戮殆尽,之后依然屡屡派兵来犯,致使我朝无数将士死伤,边关百姓生灵涂炭。
这笔血债,现在他一句缔结盟约、永不互犯就想一笔勾销?他想的也太美了吧?”
四皇子眉头微皱:“我朝将士同样死伤惨重,边关百姓同样民不聊生,要说血债,我朝丝毫不亚于呼延国,如何不能一笔勾销?”
“当然不能,不要忘了,战事可是武掣先挑起的!”
呼延寿看着四皇子,冷声道:“想求和可以,先让武掣把我朝死伤的将士,因此被连累的边关百姓,还有我朝这些年和武军交战消耗掉的饷银粮秣全部赔偿到位,再来和朕谈。”
四皇子顿时脸色一沉,看着呼延寿,知道他是在狮子大开口,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这根本不是银两的问题,而是尊严!
不管还到多少,哪怕只有一文钱,也代表着他在赔款求和。
而只有战败国,才需要赔款!
四皇子断然拒绝:“父皇已经主动停战,如今又派我亲自前来,已经足够体现诚意了,呼延国主若执意如此,请恕小王不能接受。”
“那就不用谈了。”呼延寿脸色一冷,淡淡道:“朕有些乏了,韩尚书,替朕招待好武国使臣。”
“臣遵旨。”韩兴拱手领命。
呼延寿直接起身,离开了大殿。
韩兴看向四皇子,举杯微笑道:“今日不谈国事了,四皇子殿下难得来访,本官敬你一杯。”
四皇子举杯遥敬,一饮而尽,呼延寿中途离场,他也没了再待下去的必要,放下酒杯淡淡道:“本王一路舟车劳顿来到京城,身体也略有疲惫,今晚多谢诸位招待,本王就先失陪了。”
韩兴刚想开口寒暄,活跃一下气氛,闻言倒是不用多费口舌了,刚才已经谈崩,在待下去确实尴尬,他也没有挽留,顺势道:“身体要紧,既然四皇子觉得疲惫,那便先回驿馆歇息吧,等改日本官再招待四皇子。”
说完看向一旁的宦官:“送四皇子出宫。”
宦官领命。
四皇子起身,跟着宦官出了大殿。
“猜了这么久,没想到武国这次派遣使者来访,竟然是来求和的,这可当真是没想到啊。”刘道云咂了咂嘴,一脸感慨。
关成和冷笑道:“武国一向野心勃勃,怎么可能突然转性,我看这只不过是他的借口,背后一定另有谋划。”
韩兴等人全都颔首,武国的狼子野心他们都知道,这些年虽然没有再和朝廷交战,但是从未停止过对外用兵,怎么可能主动求和?
此举背后一定有目的。
庞公公突然走了进来,看向众人道:“各位大人,陛下有请。”
武国突然求和,背后动机不明,呼延寿虽然中途离席,但是肯定不会置之不理。
听到庞公公的话,韩兴等人倒是没有意外,起身跟着他出了大殿,一路来到御书房,看着正坐在公案后的呼延寿,齐齐躬身行礼:
“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吧。”呼延寿看了眼众人,开门见山道:“叫你们来的目的,你们想必都知道,朕就不废话了,武国突然来求和,诸位爱卿觉得他们究竟意欲何为?”
韩兴拱手道:“刚才臣等已经简单交流过,一致觉得武国一向野心勃勃,不可能真心实意求和,背后一定有所谋划。
微臣斗胆猜测,他们很可能是想借此来让我们放松警惕,说是求和,其实背后真正的目的,正是为了重启边衅。
一旦我们真的信了,他们就可以趁机再次大举来犯,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林雁江点头附和:“韩尚书说的没错,武国为了实现野心,向来不择手段,这次也很有可能是想借求和之名,来让我们放松警惕,好方便他们行事,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刘道云道:“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可能是,武国的确想要用兵,但目标不是我们,而是其它国家。
现在突然来求和,其实是想来安抚住我们,免得我们到时趁机出兵,让他们腹背受敌。”
吏部尚书吴庸微微颔首:“几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如果是前者,武国真想再对我朝用兵,那他这次来访,一定不止是为了求和,很可能还有其它谋划,为用兵做准备,这一点我们也得提防。”
“不错。”
“不能放任他谋划布局,我们得提前派人调查清楚才行。”
关成和几人纷纷附和提议。
呼延寿淡淡道:“朕之前已经交代了镇魔司派人盯着他们,查清他们此来的真正目的,这一点不用担心。”
镇魔司吗?
李修然就是镇魔司的人,而且现在已经回到京城,皇帝既然安排镇魔司来盯着使团,那镇魔司一定会把此事交给李修然来查。
而对于李修然的办案能力,众人早已心悦诚服,即便是一向跟他关系不睦的关成和,也不能不承认,想要调查清楚武国的谋划,李修然就是最好的人选。
有他出手调查,他们倒是真的不用担心了。
韩兴等人同时躬身行礼:“陛下英明。”
他会这么好心,专程派你过来求和?”
“不错。”
四皇子不卑不亢道:“正是因为两朝交战日久,双方将士全都死伤惨重,边关之地也因两国常年交战,以致民不聊生,父皇对此痛心不已,所以近年来已经未再派军来犯,如今又派小王亲自前来,为的就是表明诚意。
父皇如今确实真心实意想与贵国化敌为友,彻底止干息戈,永结盟好。
不知呼延国主意下如何?”
呼延寿淡淡道:“武掣想怎么个和法?”
四皇子眼睛一亮,道:“缔结盟约,从今往后永不互犯,呼延国主觉得如何?”
呼延寿看了他一眼,脸上露出一抹冷笑:“三十年前武掣突然举兵侵犯,将我十万大军屠戮殆尽,之后依然屡屡派兵来犯,致使我朝无数将士死伤,边关百姓生灵涂炭。
这笔血债,现在他一句缔结盟约、永不互犯就想一笔勾销?他想的也太美了吧?”
四皇子眉头微皱:“我朝将士同样死伤惨重,边关百姓同样民不聊生,要说血债,我朝丝毫不亚于呼延国,如何不能一笔勾销?”
“当然不能,不要忘了,战事可是武掣先挑起的!”
呼延寿看着四皇子,冷声道:“想求和可以,先让武掣把我朝死伤的将士,因此被连累的边关百姓,还有我朝这些年和武军交战消耗掉的饷银粮秣全部赔偿到位,再来和朕谈。”
四皇子顿时脸色一沉,看着呼延寿,知道他是在狮子大开口,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这根本不是银两的问题,而是尊严!
不管还到多少,哪怕只有一文钱,也代表着他在赔款求和。
而只有战败国,才需要赔款!
四皇子断然拒绝:“父皇已经主动停战,如今又派我亲自前来,已经足够体现诚意了,呼延国主若执意如此,请恕小王不能接受。”
“那就不用谈了。”呼延寿脸色一冷,淡淡道:“朕有些乏了,韩尚书,替朕招待好武国使臣。”
“臣遵旨。”韩兴拱手领命。
呼延寿直接起身,离开了大殿。
韩兴看向四皇子,举杯微笑道:“今日不谈国事了,四皇子殿下难得来访,本官敬你一杯。”
四皇子举杯遥敬,一饮而尽,呼延寿中途离场,他也没了再待下去的必要,放下酒杯淡淡道:“本王一路舟车劳顿来到京城,身体也略有疲惫,今晚多谢诸位招待,本王就先失陪了。”
韩兴刚想开口寒暄,活跃一下气氛,闻言倒是不用多费口舌了,刚才已经谈崩,在待下去确实尴尬,他也没有挽留,顺势道:“身体要紧,既然四皇子觉得疲惫,那便先回驿馆歇息吧,等改日本官再招待四皇子。”
说完看向一旁的宦官:“送四皇子出宫。”
宦官领命。
四皇子起身,跟着宦官出了大殿。
“猜了这么久,没想到武国这次派遣使者来访,竟然是来求和的,这可当真是没想到啊。”刘道云咂了咂嘴,一脸感慨。
关成和冷笑道:“武国一向野心勃勃,怎么可能突然转性,我看这只不过是他的借口,背后一定另有谋划。”
韩兴等人全都颔首,武国的狼子野心他们都知道,这些年虽然没有再和朝廷交战,但是从未停止过对外用兵,怎么可能主动求和?
此举背后一定有目的。
庞公公突然走了进来,看向众人道:“各位大人,陛下有请。”
武国突然求和,背后动机不明,呼延寿虽然中途离席,但是肯定不会置之不理。
听到庞公公的话,韩兴等人倒是没有意外,起身跟着他出了大殿,一路来到御书房,看着正坐在公案后的呼延寿,齐齐躬身行礼:
“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吧。”呼延寿看了眼众人,开门见山道:“叫你们来的目的,你们想必都知道,朕就不废话了,武国突然来求和,诸位爱卿觉得他们究竟意欲何为?”
韩兴拱手道:“刚才臣等已经简单交流过,一致觉得武国一向野心勃勃,不可能真心实意求和,背后一定有所谋划。
微臣斗胆猜测,他们很可能是想借此来让我们放松警惕,说是求和,其实背后真正的目的,正是为了重启边衅。
一旦我们真的信了,他们就可以趁机再次大举来犯,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林雁江点头附和:“韩尚书说的没错,武国为了实现野心,向来不择手段,这次也很有可能是想借求和之名,来让我们放松警惕,好方便他们行事,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刘道云道:“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可能是,武国的确想要用兵,但目标不是我们,而是其它国家。
现在突然来求和,其实是想来安抚住我们,免得我们到时趁机出兵,让他们腹背受敌。”
吏部尚书吴庸微微颔首:“几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如果是前者,武国真想再对我朝用兵,那他这次来访,一定不止是为了求和,很可能还有其它谋划,为用兵做准备,这一点我们也得提防。”
“不错。”
“不能放任他谋划布局,我们得提前派人调查清楚才行。”
关成和几人纷纷附和提议。
呼延寿淡淡道:“朕之前已经交代了镇魔司派人盯着他们,查清他们此来的真正目的,这一点不用担心。”
镇魔司吗?
李修然就是镇魔司的人,而且现在已经回到京城,皇帝既然安排镇魔司来盯着使团,那镇魔司一定会把此事交给李修然来查。
而对于李修然的办案能力,众人早已心悦诚服,即便是一向跟他关系不睦的关成和,也不能不承认,想要调查清楚武国的谋划,李修然就是最好的人选。
有他出手调查,他们倒是真的不用担心了。
韩兴等人同时躬身行礼:“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