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 百年方略
东征是大事,筹备东征的过程冗长且繁琐,不是李治一句东征,朝廷就能立马发兵的。
一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其中筹备和善后的过程往往要比正式的战役过程更长久。
如今的大唐算不上国富民强,只能说比贞观年间好一些。
贞观年间,李世民对外用兵频繁,导致民间疾苦愈深,李治登基后,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登基十几年来,大唐对外用兵的次数鲜少,民间百姓终于恢复了几分元气。
按照李治原本的计划,东征或许还会再拖延几年,让民间的人口粮食和财富更上一个台阶后,再考虑东征的事。
然而,李钦载引进的番薯,给了李治充足的信心。
李治深思熟虑后,觉得大唐已经有了底气,可以对外狠狠干一次了。
有了亩产五千斤的番薯,国库很快会充盈起来,国内最大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对外用兵的火候已经成熟。
说到底,让李治改变既定国策的人,是李钦载。
不仅是东征,李治还想征服吐蕃,一东一西两大强敌若能在他当天子的时期全部歼灭,史书上对他将是何等的盛誉如潮,叫他一声「千古一帝」不过分吧?
「先征高句丽,再伐吐蕃,十年内除此两大强敌,朕可高枕无忧矣!」李治脸颊微红,已有了几分醉意,笑起来亦有些狂态了。
李钦载皱了皱眉,但还是举盏敬道:「大唐社稷千秋万代,陛下皇威泽服四海,臣为陛下贺。」
李治高兴地痛饮了一盏,大笑道:「这还得多亏了景初啊,朕很庆幸国朝有景初这等忠臣良将,为朕解忧,为社稷建功。」
然而李钦载刚才短暂一瞬的皱眉表情,却被一旁安静的武后看在眼里。
武后突然笑道:「景初是否有谏?」
李钦载急忙道:「臣无谏。」
武后又道:「今日殿中无外人,陛下向来视景初为兄弟,兄弟之间怎可饰过掩非,有言而不言,非兄友之道也。」
李钦载咂咂嘴,暗自分析武后这句话的意图是善是恶。
啧,介娘们儿不像好人呐。
武后说了这句话后,李治的酒意也醒了几分,认真打量了李钦载一眼,道:「景初有话直说,你与朕之间还用遮掩么?还是说,怕说错了话,朕会责罚你?哈哈,大可放心,朕岂是气量狭小之辈。」
李钦载叹了口气,其实大多数时候,他并不喜欢多嘴,更不喜欢对国事指指点点,这样做既容易惹祸,又会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很多时候,他的实话都是被人逼出来的,比如此刻。
想了想,既然李治晋他为县公,这份人情终归还是不小,该说实话的时候不妨说几句。
如果说到一半,发现李治有翻脸的迹象,就立马停止,然后对他大唱赞歌。
人情世故嘛,懂!
于是李钦载沉吟半晌,道:「既然陛下和皇后非要臣说,那么,臣有谏。」
李治含笑道:「景初尽管道来。」
李钦载缓缓道:「臣今日之谏,关乎大唐百年方略……」
话没说完,李治和武后一惊,互相对视一眼后,李治摆手打断了他,对殿外扬声道:「来人,召中书舍人入殿书记奏对。」
李钦载急忙道:「不必如此正式,臣随口说说,陛下随便听听,若不入耳,就当臣是酒后乱语,切莫当真……」
李治和武后却同时调整了坐姿,变得严肃且端正,李治摇头,肃然道:「景初的谏言,朕向来重视,今日景初谏大唐百年方略,此为国朝大事,君臣奏对,必有仪态和规矩。」
这时武后自觉地
坐到李治身侧后方,离李治一肩之距,并自己整理了衣冠仪容,神情严肃,眼神平静。
未多时,舍人崔升匆匆入殿,对李治和武后行臣礼后,宫人搬来矮桌和纸笔,崔升一声不吭地坐在不远处,执笔蘸墨,静等奏对。
仪式感太强,李钦载都整不会了,不自在地扭了扭身子,总觉得浑身刺挠。
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就不能像前世烧烤摊一样,一边撸串儿一边喝冰啤酒,然后各种牛皮,各种指点江山,各种国际局势娓娓道来,那样的场景才放松。
见李钦载表情不自在,李治笑了:「景初,你我奏对不止一次了,不必如此紧张,想说什么但说无妨。」
李钦载咧了咧嘴,强笑几声,扭头望向崔升。
「大舅哥……你妹妹生娃,你咋没来看看?对了,你送礼了吗?」
崔升翻了个白眼,淡淡地道:「送礼了,人没空,过几日再去看。」
「我又晋县公了,莫忘了再补一次礼……」李钦载语气干巴地叮嘱道。
这次崔升都懒得理他了。
李治和武后噗嗤一笑,殿内凝重的气氛终于缓和了几分。
李钦载也渐渐不紧张了,于是深吸了口气,道:「陛下,臣以为,大唐百年方略,可从粮食而始,其次东征高句丽,再次西伐吐蕃,两场战争,我大唐有犀利火器,胜率颇高。」
「解决了大唐的两大强敌以后呢?陛下可还有进取之心?」
李治想了想,迟疑地道:「若解决了高句丽和吐蕃,朕觉得……继续西征?西域三十六国,还有更远的大食帝国,都可纳入大唐的版图。」
李钦载叹了口气,道:「陛下的心思还是落于疆土与版图,臣以为不妥。」
李治直起身道:「愿闻景初高见。」
李钦载沉吟片刻,道:「陛下觉得,番薯此物如何?」
李治点头:「简直可称天赐神物也,有了它,朕才有东征西伐的底气。」
李钦载又道:「陛下觉得,天下之大,难道仅仅只有这一种天赐神物?」
李治一愣,道:「景初的意思是……」
「陛下,臣以为帝王在位,开疆拓土固为功绩,但若能使子民千秋万代不愁吃喝,天下永无饥荒,才是一代英君圣主最大的功绩。」
「这份功绩若能成,天下世代百姓都将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之英名万年不衰,「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李治不解地道:「景初的意思是,朕应该暂缓开疆拓土,而应将国力放在寻找高产的新粮种上?」
李钦载摇头,道:「臣的意思是,帝王的目光不能仅仅放在陆地上,大唐的西边是无尽的大陆,东边是浩荡无垠的大海。」
「大海的尽头,才是大唐百年方略的目标。」
一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其中筹备和善后的过程往往要比正式的战役过程更长久。
如今的大唐算不上国富民强,只能说比贞观年间好一些。
贞观年间,李世民对外用兵频繁,导致民间疾苦愈深,李治登基后,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登基十几年来,大唐对外用兵的次数鲜少,民间百姓终于恢复了几分元气。
按照李治原本的计划,东征或许还会再拖延几年,让民间的人口粮食和财富更上一个台阶后,再考虑东征的事。
然而,李钦载引进的番薯,给了李治充足的信心。
李治深思熟虑后,觉得大唐已经有了底气,可以对外狠狠干一次了。
有了亩产五千斤的番薯,国库很快会充盈起来,国内最大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对外用兵的火候已经成熟。
说到底,让李治改变既定国策的人,是李钦载。
不仅是东征,李治还想征服吐蕃,一东一西两大强敌若能在他当天子的时期全部歼灭,史书上对他将是何等的盛誉如潮,叫他一声「千古一帝」不过分吧?
「先征高句丽,再伐吐蕃,十年内除此两大强敌,朕可高枕无忧矣!」李治脸颊微红,已有了几分醉意,笑起来亦有些狂态了。
李钦载皱了皱眉,但还是举盏敬道:「大唐社稷千秋万代,陛下皇威泽服四海,臣为陛下贺。」
李治高兴地痛饮了一盏,大笑道:「这还得多亏了景初啊,朕很庆幸国朝有景初这等忠臣良将,为朕解忧,为社稷建功。」
然而李钦载刚才短暂一瞬的皱眉表情,却被一旁安静的武后看在眼里。
武后突然笑道:「景初是否有谏?」
李钦载急忙道:「臣无谏。」
武后又道:「今日殿中无外人,陛下向来视景初为兄弟,兄弟之间怎可饰过掩非,有言而不言,非兄友之道也。」
李钦载咂咂嘴,暗自分析武后这句话的意图是善是恶。
啧,介娘们儿不像好人呐。
武后说了这句话后,李治的酒意也醒了几分,认真打量了李钦载一眼,道:「景初有话直说,你与朕之间还用遮掩么?还是说,怕说错了话,朕会责罚你?哈哈,大可放心,朕岂是气量狭小之辈。」
李钦载叹了口气,其实大多数时候,他并不喜欢多嘴,更不喜欢对国事指指点点,这样做既容易惹祸,又会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很多时候,他的实话都是被人逼出来的,比如此刻。
想了想,既然李治晋他为县公,这份人情终归还是不小,该说实话的时候不妨说几句。
如果说到一半,发现李治有翻脸的迹象,就立马停止,然后对他大唱赞歌。
人情世故嘛,懂!
于是李钦载沉吟半晌,道:「既然陛下和皇后非要臣说,那么,臣有谏。」
李治含笑道:「景初尽管道来。」
李钦载缓缓道:「臣今日之谏,关乎大唐百年方略……」
话没说完,李治和武后一惊,互相对视一眼后,李治摆手打断了他,对殿外扬声道:「来人,召中书舍人入殿书记奏对。」
李钦载急忙道:「不必如此正式,臣随口说说,陛下随便听听,若不入耳,就当臣是酒后乱语,切莫当真……」
李治和武后却同时调整了坐姿,变得严肃且端正,李治摇头,肃然道:「景初的谏言,朕向来重视,今日景初谏大唐百年方略,此为国朝大事,君臣奏对,必有仪态和规矩。」
这时武后自觉地
坐到李治身侧后方,离李治一肩之距,并自己整理了衣冠仪容,神情严肃,眼神平静。
未多时,舍人崔升匆匆入殿,对李治和武后行臣礼后,宫人搬来矮桌和纸笔,崔升一声不吭地坐在不远处,执笔蘸墨,静等奏对。
仪式感太强,李钦载都整不会了,不自在地扭了扭身子,总觉得浑身刺挠。
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就不能像前世烧烤摊一样,一边撸串儿一边喝冰啤酒,然后各种牛皮,各种指点江山,各种国际局势娓娓道来,那样的场景才放松。
见李钦载表情不自在,李治笑了:「景初,你我奏对不止一次了,不必如此紧张,想说什么但说无妨。」
李钦载咧了咧嘴,强笑几声,扭头望向崔升。
「大舅哥……你妹妹生娃,你咋没来看看?对了,你送礼了吗?」
崔升翻了个白眼,淡淡地道:「送礼了,人没空,过几日再去看。」
「我又晋县公了,莫忘了再补一次礼……」李钦载语气干巴地叮嘱道。
这次崔升都懒得理他了。
李治和武后噗嗤一笑,殿内凝重的气氛终于缓和了几分。
李钦载也渐渐不紧张了,于是深吸了口气,道:「陛下,臣以为,大唐百年方略,可从粮食而始,其次东征高句丽,再次西伐吐蕃,两场战争,我大唐有犀利火器,胜率颇高。」
「解决了大唐的两大强敌以后呢?陛下可还有进取之心?」
李治想了想,迟疑地道:「若解决了高句丽和吐蕃,朕觉得……继续西征?西域三十六国,还有更远的大食帝国,都可纳入大唐的版图。」
李钦载叹了口气,道:「陛下的心思还是落于疆土与版图,臣以为不妥。」
李治直起身道:「愿闻景初高见。」
李钦载沉吟片刻,道:「陛下觉得,番薯此物如何?」
李治点头:「简直可称天赐神物也,有了它,朕才有东征西伐的底气。」
李钦载又道:「陛下觉得,天下之大,难道仅仅只有这一种天赐神物?」
李治一愣,道:「景初的意思是……」
「陛下,臣以为帝王在位,开疆拓土固为功绩,但若能使子民千秋万代不愁吃喝,天下永无饥荒,才是一代英君圣主最大的功绩。」
「这份功绩若能成,天下世代百姓都将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之英名万年不衰,「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李治不解地道:「景初的意思是,朕应该暂缓开疆拓土,而应将国力放在寻找高产的新粮种上?」
李钦载摇头,道:「臣的意思是,帝王的目光不能仅仅放在陆地上,大唐的西边是无尽的大陆,东边是浩荡无垠的大海。」
「大海的尽头,才是大唐百年方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