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PS:本章已经修复,可以订阅了。
同样是一国之主,但是一国之主跟一国之主是不一样的。
光格贱仁身为倭国之主,真正能控制的地盘也就只有倭国京畿以及近畿几个亲近倭国朝廷的藩,想要摸查整个倭国的麻风病情况,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但是当朱皇帝决定要让各个地方官府摸查麻风病的情况后,地方上的那些官老爷们就立即行动起来,官府里的衙役们直接把消息带到各地的农会,随后再由各个地方的官老爷们整合消息,将之反馈到内阁。
只是反馈回来的消息让朱皇帝很是懵圈。
大明有没有麻风病?
有。
但是跟倭国那边没几天时间就传了一大片相比,大明这边儿的麻风病就很迷。
大明本土的人口密度确实不算高,毕竟只有五亿多点儿的人口,占据的地盘却高达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完全称得上是地广人稀,麻风病传不起来倒也能理解。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大明的人口流动性可是要远远超出倭国的。
随着铁路、公路的慢慢普及,大明百姓的流动性也随之而增加,尤其是大明还废除了路引制,这也就使得大明的人口流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人口流动性大,往往又意味着麻风病的传播速度会增加。
按照大明现有的人口流动性来计算,传播性相当强的麻风病居然没能传播起来,这就真的很神奇了。
直到拿着各地方官府的奏疏和锦衣卫的情况互相印证之后,朱皇帝才算是搞清楚了问题的关键。
得益于朱皇帝摸着兔子过河的好习惯,各地方官府在发现治下有麻风病人出现的第一时间就会直接选择封锁村子,附近能够调动的医生、药材和粮食直接堆过去,直到把麻风病人都治好才会解除封锁,麻风病自然是想传也传不起来。
更重要的是,大明百姓的生活条件比之大清要强出了无数倍。
所谓生活条件方面的强,并不仅仅指的是粮食储备方面,而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比如说衣,大清时候的农村,普通人的家里别说人人有新衣穿了,一个五口之家能找几两件完好的衣裳都那纯属做梦,鞋子更是以只能草鞋为主,很多人在下地干活的时候干脆选择赤脚,被草划伤、被石子硌伤简直就再正常不过。
再比如说食,大清那时候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一点儿油腥,盐也属于死贵死贵的战略物资,百姓长期处于缺油少油的状态,就算家里有只老母鸡,下的蛋也要拿去换其他日常所需的东西,身体的抵抗力自然也高不到哪儿去。
现在的倭国就处于这么一个阶段——经常被划伤,身体的抵抗力又不高,真要是出现麻风病传染的情况当然就会一传一大片,而大明百姓虽然离人人能穿绫罗绸缎、顿顿吃肉吃到腻的生活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但是却也过上了人人有衣穿、偶尔能吃肉的日子,身体的抵抗力自然也要高的多。
众所周知,麻风病这玩意之所以被称之为穷病,不光是因为这玩意能掏空患者的家底,贫穷地区多发也是其被称之为穷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旦遇上大明这种百姓生活条件比较好而且官府还极其不讲理的喜欢拿医生、药材砸人的氪金玩家,麻风病就算想快速传播也没办法。
当然,这并不代表大明百姓的生活都已经跑步进入了大同社会。
现在的大明,也同样存在富的地方比较富,穷的地方特别穷的情况。
只是相对于后世十几亿的人口密度以致于只能各种精准对点扶持的情况,大明的操作手段就多少有点儿不讲道理了。
山沟沟里交通不便,不好发展不好挣钱?
没关系,直接把人转移到交通例利的地方就行了,反正大明现在别的没有,就是手里的土地特别多而且人特别少,把人都聚在一起,不光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兴许还能提高人口增长速度,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各个地方的官老爷们上下其手,压迫的百姓生活困难?
这就更不是个事儿了,毕竟朱皇帝给官老爷们的俸禄并不算低,甚至可以说是历代之冠,而且大明律还有贪腐六十两白银就要剥皮实草的祖制,另外还有锦衣卫、东厂的那些密探,御史衙门和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们也恨不得拿着放大镜盯住那些官老爷们,再加上各地农会以及各种工会的存在,官老爷们想要伸手捞点儿银子还真就没那么容易。
对于朱皇帝和大明朝廷来说,能花钱解决的事儿那就不算个事儿。
这种趴在整个小破球上吸血然后反过来给大明输血的感觉,实在是爽到无法言喻。
唯一让朱皇帝感觉到闹心的问题,就在于锦衣卫这次回报上来的问题比较多。
众所周知,朱劲松朱皇帝并不多么待见商人,毕竟前有八大蝗商联手给建夷输血卖大明,后有马不爱钱转嫁几万亿的风险,中间还有一赐乐业的老爷们各种玩弄德国然后又各种卖惨博同情,甚至连当时的中国都差点儿被他们给祸害掉,要想让朱皇帝给商人或者说资本好脸色看,那也确实太为难朱皇帝了。
但是朱皇帝不想给资本好脸色看,资本也同样不太喜欢朱皇帝——面对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影响甚至夺走自个儿身家性命的皇帝,哪个商人不得小心翼翼提防着?
让那些商人直接举起大旗造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君不见一赐乐业老爷们都混成那个鸟样子了也没有造反,君不见马不爱钱被敲打之后多老实?
说白了,资本这个玩意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只注意利益而不是打打杀杀,操控着资本的商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推动别人打打杀杀。
就比如现在,大明的这些商人们已经很不满意朱皇帝一直以来的霸道作风——不允许私设钱庄,不允许放息子钱,不允许商人开赌场,不允许福寿膏进入大明,不允许工人加班,不允许商人开设报纸,总之就是一大堆的不允许,而且商税规定的还特别高,这岂是明君之所为?
既然不是明君,那就只能是昏君。
既然是昏君……
直接举旗造反的胆子是没有的,但是把昏君想要办的事情搞砸,搞到民怨沸腾的胆子不光有,而且还很大。
比如说这次的麻风病。
想要治疗麻风病,光有足够的医生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得有足够的药材——大明朝廷储备的药材就算再怎么多,也绝不可能多过商人手中的储备量。
除了想要在麻风病这件事情上给朱皇帝添堵,某些狗胆包天的家伙甚至打算扶植倭国与英格兰的一众蛮子们,准备复刻当初八大蝗商向建夷输血的老套路。
毕竟你朱皇帝和朝廷再怎么封锁书籍外流也无法彻底封锁住人吧?
另外还有一群手头本钱比较雄厚的豪商则是盯上了房子。
或者说,他们盯上的根本就不是百姓买不买房子这事儿,而是盯上了地方的规划——随着大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小县城原本的城墙和坊市之类的存在不仅不能提供正向助力,反而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许多地方官府现在也正为这个事儿头疼。
这种起步就涉及到一个县城的变动,对于任何一个商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商人们对朱皇帝不满,朱皇帝倒也不会太在意这个事儿。
真正让朱皇帝感到不满的,还是当初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老兄弟,很多人都有一种“打天下时我流过血,治天下时我流过汗,如今国泰民安,也该让我享受享受”的心态。
更让朱皇帝不爽的是那些老兄弟的家人,尤其是他们的子侄辈。
有些比较老实的倒还好,有些性子比较野的就已经开始鲜衣怒马、走狗斗鸡,更有一些自觉高人一等的混账东西干脆欺行霸市,甚至还有胆敢强抢民女的。
这踏马是想大明再亡一回?
当然,以上商人和那些老兄弟及其子侄子们干出来的破事儿,多少还在朱皇帝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作大死,满足了他们作死的爱好也就是了,问题还不算太大。
真正让朱皇帝无法接受的,是各地的农会和工会也开始出现变质的情况——说一千道一万,农会和工会还是需要人来运行的机构,而某个堕落文人曾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人就会有私欲。
趁着丈量土地的机会给自己家多量一分地算是常规操作,收到礼物之后再替工人出头也算是常规操作,不靠能力而是靠送礼多少往上爬还是常规操作。
大明亡了是不是也属于常规操作?
朱皇帝面无表情的将锦衣卫递上来的题本甩到柯志明身前,皮笑肉不笑的说道:“锦衣卫内部先自查一遍吧,看看有多少有已经忘了他们的身份。”
柯志明心中一惊,随即便躬身应了下来。
皇帝陛下既然这么说了,那就说明隔壁的东厂已经察觉到了些什么,很可能已经抓到了锦衣卫的小尾巴——锦衣卫和东厂从来都是互相配合以及互相制衡的关系,两者在对外的时候还能做到团结一心,在陛下他老人家面前的时候就恨不得立刻弄死对方好独得宠信。
柯志明有时候都搞不清楚,当今皇帝明明只是出身农家,怎么这些帝王心术就玩的那么溜?
只是再怎么想不明白,柯志明也只能慢慢去想甚至不敢去想——当务之急还是赶紧让南镇抚司好好查一查锦衣卫,真要是等到陛下他老人家把东厂派来调查锦衣卫,那可就彻底完犊子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厂、御史台、都察院等衙门。
或者可以这么说:大明现在出现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一部分,而是整个大明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甚至连五军都督府也未能幸免。
“蛀虫啊,”朱皇帝长叹一声,望着曾诚和刘鹤鸣说道:“大明立国至今不过三十载,就已经出现了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要是再过上几十年,朕都不敢想象他们能干出什么事儿?”
曾诚和刘鹤鸣没敢接茬。
只是再怎么不敢接茬,曾诚和刘鹤鸣也不可能一直装死——曾诚身为内阁首辅,乃是大明的文官之首,刘鹤鸣身为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乃是大明的武将之首,现在文官系统出问题,武将集团也出问题,曾诚和刘鹤鸣这两个文官武将集团的扛把子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靠装死根本就躲不过去。
沉默了好半晌后,曾诚才无可奈何的躬身拜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当派遣御史台与都察院众御史加强巡视,同时请锦衣卫和东厂配合,严格按照京察来办。”
刘鹤鸣也跟着躬身拜道:“臣请陛下派遣锦衣卫和东厂协助审查军府。”
严格意义上来说,曾诚和刘鹤鸣这也算是怂了——无论是文官体系还是武将集团,正常情况下即便有问题也该是自个儿处理,比如文官体系的要由御史台和都察院来办,五军都督府当然也有类似的机构,并不存在主动引入锦衣卫和东厂调查的情况。
众所周知,锦衣卫和东厂虽然都算得上是天子亲军,但是无论哪个都算得上是臭名昭著,主动引入锦衣卫和东厂去调查,曾诚和刘鹤鸣这两个文武官员的扛把子可算是丢了大脸。
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眼前这些破事儿都摆着呢,不主动引入锦衣卫和东厂调查,难道要等锦衣卫和东厂直接绕开御史台和都察院一类的机构,把所有官员的罪证都摆到朱皇帝面前?
真要到了那时候,丢脸不丢脸的另算,要是再掀起一场洪武年间的大案才是真要命!
然而让曾诚和刘鹤鸣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两人认怂了,朱皇帝的脸色也没有丝毫的缓和。
朱皇帝的心里很清楚,现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朝堂上或者五军都督府当中的一些人,而是包括锦衣卫和东厂在内的整个大明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本章完)
同样是一国之主,但是一国之主跟一国之主是不一样的。
光格贱仁身为倭国之主,真正能控制的地盘也就只有倭国京畿以及近畿几个亲近倭国朝廷的藩,想要摸查整个倭国的麻风病情况,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但是当朱皇帝决定要让各个地方官府摸查麻风病的情况后,地方上的那些官老爷们就立即行动起来,官府里的衙役们直接把消息带到各地的农会,随后再由各个地方的官老爷们整合消息,将之反馈到内阁。
只是反馈回来的消息让朱皇帝很是懵圈。
大明有没有麻风病?
有。
但是跟倭国那边没几天时间就传了一大片相比,大明这边儿的麻风病就很迷。
大明本土的人口密度确实不算高,毕竟只有五亿多点儿的人口,占据的地盘却高达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完全称得上是地广人稀,麻风病传不起来倒也能理解。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大明的人口流动性可是要远远超出倭国的。
随着铁路、公路的慢慢普及,大明百姓的流动性也随之而增加,尤其是大明还废除了路引制,这也就使得大明的人口流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人口流动性大,往往又意味着麻风病的传播速度会增加。
按照大明现有的人口流动性来计算,传播性相当强的麻风病居然没能传播起来,这就真的很神奇了。
直到拿着各地方官府的奏疏和锦衣卫的情况互相印证之后,朱皇帝才算是搞清楚了问题的关键。
得益于朱皇帝摸着兔子过河的好习惯,各地方官府在发现治下有麻风病人出现的第一时间就会直接选择封锁村子,附近能够调动的医生、药材和粮食直接堆过去,直到把麻风病人都治好才会解除封锁,麻风病自然是想传也传不起来。
更重要的是,大明百姓的生活条件比之大清要强出了无数倍。
所谓生活条件方面的强,并不仅仅指的是粮食储备方面,而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比如说衣,大清时候的农村,普通人的家里别说人人有新衣穿了,一个五口之家能找几两件完好的衣裳都那纯属做梦,鞋子更是以只能草鞋为主,很多人在下地干活的时候干脆选择赤脚,被草划伤、被石子硌伤简直就再正常不过。
再比如说食,大清那时候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一点儿油腥,盐也属于死贵死贵的战略物资,百姓长期处于缺油少油的状态,就算家里有只老母鸡,下的蛋也要拿去换其他日常所需的东西,身体的抵抗力自然也高不到哪儿去。
现在的倭国就处于这么一个阶段——经常被划伤,身体的抵抗力又不高,真要是出现麻风病传染的情况当然就会一传一大片,而大明百姓虽然离人人能穿绫罗绸缎、顿顿吃肉吃到腻的生活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但是却也过上了人人有衣穿、偶尔能吃肉的日子,身体的抵抗力自然也要高的多。
众所周知,麻风病这玩意之所以被称之为穷病,不光是因为这玩意能掏空患者的家底,贫穷地区多发也是其被称之为穷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旦遇上大明这种百姓生活条件比较好而且官府还极其不讲理的喜欢拿医生、药材砸人的氪金玩家,麻风病就算想快速传播也没办法。
当然,这并不代表大明百姓的生活都已经跑步进入了大同社会。
现在的大明,也同样存在富的地方比较富,穷的地方特别穷的情况。
只是相对于后世十几亿的人口密度以致于只能各种精准对点扶持的情况,大明的操作手段就多少有点儿不讲道理了。
山沟沟里交通不便,不好发展不好挣钱?
没关系,直接把人转移到交通例利的地方就行了,反正大明现在别的没有,就是手里的土地特别多而且人特别少,把人都聚在一起,不光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兴许还能提高人口增长速度,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各个地方的官老爷们上下其手,压迫的百姓生活困难?
这就更不是个事儿了,毕竟朱皇帝给官老爷们的俸禄并不算低,甚至可以说是历代之冠,而且大明律还有贪腐六十两白银就要剥皮实草的祖制,另外还有锦衣卫、东厂的那些密探,御史衙门和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们也恨不得拿着放大镜盯住那些官老爷们,再加上各地农会以及各种工会的存在,官老爷们想要伸手捞点儿银子还真就没那么容易。
对于朱皇帝和大明朝廷来说,能花钱解决的事儿那就不算个事儿。
这种趴在整个小破球上吸血然后反过来给大明输血的感觉,实在是爽到无法言喻。
唯一让朱皇帝感觉到闹心的问题,就在于锦衣卫这次回报上来的问题比较多。
众所周知,朱劲松朱皇帝并不多么待见商人,毕竟前有八大蝗商联手给建夷输血卖大明,后有马不爱钱转嫁几万亿的风险,中间还有一赐乐业的老爷们各种玩弄德国然后又各种卖惨博同情,甚至连当时的中国都差点儿被他们给祸害掉,要想让朱皇帝给商人或者说资本好脸色看,那也确实太为难朱皇帝了。
但是朱皇帝不想给资本好脸色看,资本也同样不太喜欢朱皇帝——面对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影响甚至夺走自个儿身家性命的皇帝,哪个商人不得小心翼翼提防着?
让那些商人直接举起大旗造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君不见一赐乐业老爷们都混成那个鸟样子了也没有造反,君不见马不爱钱被敲打之后多老实?
说白了,资本这个玩意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只注意利益而不是打打杀杀,操控着资本的商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推动别人打打杀杀。
就比如现在,大明的这些商人们已经很不满意朱皇帝一直以来的霸道作风——不允许私设钱庄,不允许放息子钱,不允许商人开赌场,不允许福寿膏进入大明,不允许工人加班,不允许商人开设报纸,总之就是一大堆的不允许,而且商税规定的还特别高,这岂是明君之所为?
既然不是明君,那就只能是昏君。
既然是昏君……
直接举旗造反的胆子是没有的,但是把昏君想要办的事情搞砸,搞到民怨沸腾的胆子不光有,而且还很大。
比如说这次的麻风病。
想要治疗麻风病,光有足够的医生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得有足够的药材——大明朝廷储备的药材就算再怎么多,也绝不可能多过商人手中的储备量。
除了想要在麻风病这件事情上给朱皇帝添堵,某些狗胆包天的家伙甚至打算扶植倭国与英格兰的一众蛮子们,准备复刻当初八大蝗商向建夷输血的老套路。
毕竟你朱皇帝和朝廷再怎么封锁书籍外流也无法彻底封锁住人吧?
另外还有一群手头本钱比较雄厚的豪商则是盯上了房子。
或者说,他们盯上的根本就不是百姓买不买房子这事儿,而是盯上了地方的规划——随着大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小县城原本的城墙和坊市之类的存在不仅不能提供正向助力,反而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许多地方官府现在也正为这个事儿头疼。
这种起步就涉及到一个县城的变动,对于任何一个商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商人们对朱皇帝不满,朱皇帝倒也不会太在意这个事儿。
真正让朱皇帝感到不满的,还是当初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老兄弟,很多人都有一种“打天下时我流过血,治天下时我流过汗,如今国泰民安,也该让我享受享受”的心态。
更让朱皇帝不爽的是那些老兄弟的家人,尤其是他们的子侄辈。
有些比较老实的倒还好,有些性子比较野的就已经开始鲜衣怒马、走狗斗鸡,更有一些自觉高人一等的混账东西干脆欺行霸市,甚至还有胆敢强抢民女的。
这踏马是想大明再亡一回?
当然,以上商人和那些老兄弟及其子侄子们干出来的破事儿,多少还在朱皇帝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作大死,满足了他们作死的爱好也就是了,问题还不算太大。
真正让朱皇帝无法接受的,是各地的农会和工会也开始出现变质的情况——说一千道一万,农会和工会还是需要人来运行的机构,而某个堕落文人曾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人就会有私欲。
趁着丈量土地的机会给自己家多量一分地算是常规操作,收到礼物之后再替工人出头也算是常规操作,不靠能力而是靠送礼多少往上爬还是常规操作。
大明亡了是不是也属于常规操作?
朱皇帝面无表情的将锦衣卫递上来的题本甩到柯志明身前,皮笑肉不笑的说道:“锦衣卫内部先自查一遍吧,看看有多少有已经忘了他们的身份。”
柯志明心中一惊,随即便躬身应了下来。
皇帝陛下既然这么说了,那就说明隔壁的东厂已经察觉到了些什么,很可能已经抓到了锦衣卫的小尾巴——锦衣卫和东厂从来都是互相配合以及互相制衡的关系,两者在对外的时候还能做到团结一心,在陛下他老人家面前的时候就恨不得立刻弄死对方好独得宠信。
柯志明有时候都搞不清楚,当今皇帝明明只是出身农家,怎么这些帝王心术就玩的那么溜?
只是再怎么想不明白,柯志明也只能慢慢去想甚至不敢去想——当务之急还是赶紧让南镇抚司好好查一查锦衣卫,真要是等到陛下他老人家把东厂派来调查锦衣卫,那可就彻底完犊子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厂、御史台、都察院等衙门。
或者可以这么说:大明现在出现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一部分,而是整个大明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甚至连五军都督府也未能幸免。
“蛀虫啊,”朱皇帝长叹一声,望着曾诚和刘鹤鸣说道:“大明立国至今不过三十载,就已经出现了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要是再过上几十年,朕都不敢想象他们能干出什么事儿?”
曾诚和刘鹤鸣没敢接茬。
只是再怎么不敢接茬,曾诚和刘鹤鸣也不可能一直装死——曾诚身为内阁首辅,乃是大明的文官之首,刘鹤鸣身为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乃是大明的武将之首,现在文官系统出问题,武将集团也出问题,曾诚和刘鹤鸣这两个文官武将集团的扛把子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靠装死根本就躲不过去。
沉默了好半晌后,曾诚才无可奈何的躬身拜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当派遣御史台与都察院众御史加强巡视,同时请锦衣卫和东厂配合,严格按照京察来办。”
刘鹤鸣也跟着躬身拜道:“臣请陛下派遣锦衣卫和东厂协助审查军府。”
严格意义上来说,曾诚和刘鹤鸣这也算是怂了——无论是文官体系还是武将集团,正常情况下即便有问题也该是自个儿处理,比如文官体系的要由御史台和都察院来办,五军都督府当然也有类似的机构,并不存在主动引入锦衣卫和东厂调查的情况。
众所周知,锦衣卫和东厂虽然都算得上是天子亲军,但是无论哪个都算得上是臭名昭著,主动引入锦衣卫和东厂去调查,曾诚和刘鹤鸣这两个文武官员的扛把子可算是丢了大脸。
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眼前这些破事儿都摆着呢,不主动引入锦衣卫和东厂调查,难道要等锦衣卫和东厂直接绕开御史台和都察院一类的机构,把所有官员的罪证都摆到朱皇帝面前?
真要到了那时候,丢脸不丢脸的另算,要是再掀起一场洪武年间的大案才是真要命!
然而让曾诚和刘鹤鸣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两人认怂了,朱皇帝的脸色也没有丝毫的缓和。
朱皇帝的心里很清楚,现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朝堂上或者五军都督府当中的一些人,而是包括锦衣卫和东厂在内的整个大明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