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我们都将青史留名
营建新都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其本质上又是一件利益巨大的事情。南方派系委实是不愿意再由萧诚来主持这件事,这些年来,他们在与萧诚的利益博弈之中屡战屡败,使得萧诚一系已经在江南稳稳地站住了脚跟,与他们分庭抗礼。再加上萧诚在两广、云贵等地的扎实底盘,使得江南派系不得不低头顺目。
只是一番争斗之后,南方派系再一次臊眉耷眼地败下阵来。
没办法,便是在江南系内部,他们也无法完全统一意见,像罗士诚、郑则仕这些人,便一直是支持萧诚的。
唯一能让司军超等人安慰的是,萧诚这个人一向还是不吃独食的,他们吃了肉,也总会留一些汤水给别人喝。
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之上,萧诚很少对人赶尽杀绝,除非这个人与他出现了原则上的矛盾,或者是踏破了底线。
所以这些年来,司军超一向是非常注意这几点的。
斗而不破。
特别是在萧诚承诺了十年之约之后,那就更没有必要作殊死搏斗了。
萧诚北来,营建新都只是任务之一,统合整个北方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才是重中之重,在大名府营建新都,与这些事情相符相称,一好俱好。
以陪都江宁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方区域,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稳定的时期,政治稳中有序,内部即便有矛盾,那也可以算得上是内部问题,能商量着解决,而在经济之上,不管是内部发展还是外部贸易,都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态势。
特别是随着大宋对辽国的压倒性胜利之后,南境本来有些骚动的局面,顿时便安静了下来,如今大宋的开拓团,已经愈走愈远了。甚至已经有的开拓团在外面竖起了旗子,与当地本土势力开始分庭抗力,大有自立之势。
境外乱一些,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件好事。
有许多事情,甚至是大宋的皇城司以及知秋院亲自策划的。
外头那些小国家内部乱子一起,本身又无力镇压或者平息,便只能求告上国,这便极好拿捏他们了。
别看大宋现在取得了对辽的决定性胜利,但在大宋内部,大家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瘦死的驼骆比马大,辽国是伤了元气,但远远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阶段,而且受伤时候的勐兽,往往能爆发出最大的能力。
谁在这个时候小觑了辽国,遭到的反噬,肯定是让你痛彻心扉的。
这也是张城明明在最后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攻下真定府,关上大名府等地辽军撤退的门户,将他们锁在国内的时候,却偏生慢慢地等着直到大名府等地辽军主力尽数撤退之后,这才攻下了真定府。
陷阱里关了一头狼,是可以轻易拿下,但关上一头勐虎,猎人就算能获胜,也很有可能受伤。
有时候,纵敌不见得便是胆怯,往往需要往更深一层考虑。
放耶律隆绪耶律乙辛这些人率部离去,曾在朝堂之上让司军超等人对萧诚好一顿攻击,但随后传来的消息,却又让司军超好生没有面子。
辽国内讧。
皇帝与承天皇太后闹瓣了。
结果就是,承天皇太后不得不宣布西行捺钵,而皇帝也下了罪己诏,算是给了皇太后一个面子。
宋国这边有理由相信,承天皇太后不得不退让承认失败,与耶律隆绪耶律己辛带回去的十几万大军非常有关系。
如果没有这十几万大军,只怕辽国的皇帝,压根儿就不敢在承天皇太后面前叫嚣。
对于大宋君臣来说,他们更加忌惮的是承天皇太后,而不是那个刚满十八岁的辽国小皇帝。
承天皇太后西行还代表着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隶属于皇太后的精锐的属珊军,将随太后离去,接下来大宋北伐,没有了这块拦路石,将会顺利很多。
至于太后会不会回来?
走时容易,想要回来,那却是难了。
岑重这位次辅留守江宁辅左小皇帝,而萧诚则带着兵部尚书吕文焕、工部尚书李格、吏部尚书成绍、刑部尚书张振、监察院胡杞等重臣北行大名府,在江宁,只余下了户部尚书徐向奇和礼部尚书韩端等人。
兵部尚书需要统后整个北方军队,眼下大宋的主力,可都压在了北方,张城所部驻真定府,王柱魏武所部驻河南地区,高迎祥所部驻河北地区,刘益国所部驻山东地区,便连江宁守备军,也分出了一半跟着萧诚到了大名府,放眼整个南方,精锐军队已经不剩下什么了。
这个时候的大宋,除了防备辽国困兽犹斗,突然来个逆袭之外,自然就要开始为未来的北伐开始布局了。
虽然这还需要时日,但完成整个布署,做好一切准备,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当务之急,自然还是恢复对北方的有效统治事宜。
恢复民生,恢复治安,重振经济,那一件都不是容易事。
留下户部尚书徐向奇,是因为接下来北方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徐向奇需要统筹银钱。
按着萧诚的大致路子,接下来肯定便是要国家大兴土木的,无数的大型工程会陆续上马,道路也好,水利也好,甚至于修建一个奢华的皇宫,都会在萧诚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投入的大型工程,会极大地拉动地方上的经济,以工代赈等方法,也比单纯地赈济要好得太多。
当然,恢复治安,惩治叛贼也是当务之急。
多年战乱,北方可以说是已经乱成了一团,匪贼遍地,再加上辽人败退之后,当初跟随辽人的很多人来不及跑,知道投降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便也划地为王,占山为寇,这些人,自然也要收拾。
所以刑部张振也跟着来了。
看起来一团乱麻的事情,但对于萧诚来说,这却正是他最拿手的事情,在纷乱之中整治出秩序,这些年来他已经做得极其顺手了。
随着萧诚抵达大名府,这里一下子便热闹了起来。
说起来跟着萧诚来的只有兵部、吏部、工部等,其实每个有头有脸的衙门,都派了有身份的人一起跑了过来。
首辅来营建的可是未来的都城呢!
以萧诚做事的速度,只怕要不了三五年,新都城就会拔地而起,难不成等到新都建起了再搬过来吗?
自然不行!
真到了那时候,只怕篮子里早就没有了鱼,好地方都被人抢光了,只剩下一些边边角角让你窝憋了。
不仅仅是各衙各部门都来了,江南那边的那些豪绅大户,也都屁颠屁颠地跟着来了。过去南方派系在朝堂之中势力不强,但现在可不一样了,收复中原,驱除鞑虏,他们可是绝对的主力,所以这一次,自然也要在新都城的营建之中分得最大的一杯羹。
萧诚踏进李格的公廨的时候,他正俯着身子与幕僚们在认真地审视着一份图纸。
在这间公廨里,一箱箱的图纸几乎将所有的空间都占得满满当当,留给人活动的空间,着实有限得很。
看到萧诚进来,李格挥挥手,示意幕僚们出去。
“你这里现在可是最热门的地方,好多人可都是揣着联合钱庄的大额交子想收获点儿消息呢!”萧诚笑道。
“相公放心!”李格笑着道:“这一次跟着臣下来的,都是绝对信得过的人,不会为了一点银钱而坏了自己的钱途。”
“大名府的地价、房价一日数涨啊!”萧诚道:“好多人已经开始大规模收购了!”
“那些家伙们不差钱儿!”李格大笑:“他们以为新都一定会在大名府城的基础之上营建,必竟这样是最省钱的嘛,等到新都地址正式公布,那些人得吐血!首辅,我可听说吴可提前都弄到了大量的大名府的地契,这一进一出之间,他得赚多少哦!”
“知秋院还有皇城司都需要钱,而他们用的很多钱,有时候又不能正大光明的出现,所以有时候,也只能通过某些手段来获取一些利益。”萧诚笑道:“这你边如何了?”
“我这边除了公田,就是荒地,再就是那些没收的卖国贼的庄园、土地,平民百姓的地产,少得可怜!”
“不过还是要注意保密,要尽可能多地拿到地,到时候咱们可以卖地挣钱,咱们南方那些大商人,最不差的就是钱儿了!”萧诚笑道:“不能老指望徐向奇拨款,那个老小子与司军超一个鼻孔出气,能为难我们的时候,他绝对是要为难的,所以嘛,咱们还得想更多的路子自己多挣钱。”
“挣钱的事情,自然是首辅去干,我这个工部尚书,只管用钱!”李格拍着手边上一摞摞的图纸,笑道:“新都建成,未来的发展前景,必然会远超昔日东京城,首辅,一想到这样的一座城市将由我来督建完成,我就觉得这一辈子,真是没有白活!”
“我们都将名垂史册!”萧诚指了指他,又指了指自己,昂然道:“当初你跟着我的时候,我便跟你承诺过的,怎么样,我没有骗你吧?”
“那时候还认为首辅你骗人来着!”两人对视,哈哈大笑。
只是一番争斗之后,南方派系再一次臊眉耷眼地败下阵来。
没办法,便是在江南系内部,他们也无法完全统一意见,像罗士诚、郑则仕这些人,便一直是支持萧诚的。
唯一能让司军超等人安慰的是,萧诚这个人一向还是不吃独食的,他们吃了肉,也总会留一些汤水给别人喝。
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之上,萧诚很少对人赶尽杀绝,除非这个人与他出现了原则上的矛盾,或者是踏破了底线。
所以这些年来,司军超一向是非常注意这几点的。
斗而不破。
特别是在萧诚承诺了十年之约之后,那就更没有必要作殊死搏斗了。
萧诚北来,营建新都只是任务之一,统合整个北方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才是重中之重,在大名府营建新都,与这些事情相符相称,一好俱好。
以陪都江宁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方区域,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稳定的时期,政治稳中有序,内部即便有矛盾,那也可以算得上是内部问题,能商量着解决,而在经济之上,不管是内部发展还是外部贸易,都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态势。
特别是随着大宋对辽国的压倒性胜利之后,南境本来有些骚动的局面,顿时便安静了下来,如今大宋的开拓团,已经愈走愈远了。甚至已经有的开拓团在外面竖起了旗子,与当地本土势力开始分庭抗力,大有自立之势。
境外乱一些,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件好事。
有许多事情,甚至是大宋的皇城司以及知秋院亲自策划的。
外头那些小国家内部乱子一起,本身又无力镇压或者平息,便只能求告上国,这便极好拿捏他们了。
别看大宋现在取得了对辽的决定性胜利,但在大宋内部,大家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瘦死的驼骆比马大,辽国是伤了元气,但远远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阶段,而且受伤时候的勐兽,往往能爆发出最大的能力。
谁在这个时候小觑了辽国,遭到的反噬,肯定是让你痛彻心扉的。
这也是张城明明在最后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攻下真定府,关上大名府等地辽军撤退的门户,将他们锁在国内的时候,却偏生慢慢地等着直到大名府等地辽军主力尽数撤退之后,这才攻下了真定府。
陷阱里关了一头狼,是可以轻易拿下,但关上一头勐虎,猎人就算能获胜,也很有可能受伤。
有时候,纵敌不见得便是胆怯,往往需要往更深一层考虑。
放耶律隆绪耶律乙辛这些人率部离去,曾在朝堂之上让司军超等人对萧诚好一顿攻击,但随后传来的消息,却又让司军超好生没有面子。
辽国内讧。
皇帝与承天皇太后闹瓣了。
结果就是,承天皇太后不得不宣布西行捺钵,而皇帝也下了罪己诏,算是给了皇太后一个面子。
宋国这边有理由相信,承天皇太后不得不退让承认失败,与耶律隆绪耶律己辛带回去的十几万大军非常有关系。
如果没有这十几万大军,只怕辽国的皇帝,压根儿就不敢在承天皇太后面前叫嚣。
对于大宋君臣来说,他们更加忌惮的是承天皇太后,而不是那个刚满十八岁的辽国小皇帝。
承天皇太后西行还代表着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隶属于皇太后的精锐的属珊军,将随太后离去,接下来大宋北伐,没有了这块拦路石,将会顺利很多。
至于太后会不会回来?
走时容易,想要回来,那却是难了。
岑重这位次辅留守江宁辅左小皇帝,而萧诚则带着兵部尚书吕文焕、工部尚书李格、吏部尚书成绍、刑部尚书张振、监察院胡杞等重臣北行大名府,在江宁,只余下了户部尚书徐向奇和礼部尚书韩端等人。
兵部尚书需要统后整个北方军队,眼下大宋的主力,可都压在了北方,张城所部驻真定府,王柱魏武所部驻河南地区,高迎祥所部驻河北地区,刘益国所部驻山东地区,便连江宁守备军,也分出了一半跟着萧诚到了大名府,放眼整个南方,精锐军队已经不剩下什么了。
这个时候的大宋,除了防备辽国困兽犹斗,突然来个逆袭之外,自然就要开始为未来的北伐开始布局了。
虽然这还需要时日,但完成整个布署,做好一切准备,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当务之急,自然还是恢复对北方的有效统治事宜。
恢复民生,恢复治安,重振经济,那一件都不是容易事。
留下户部尚书徐向奇,是因为接下来北方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徐向奇需要统筹银钱。
按着萧诚的大致路子,接下来肯定便是要国家大兴土木的,无数的大型工程会陆续上马,道路也好,水利也好,甚至于修建一个奢华的皇宫,都会在萧诚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投入的大型工程,会极大地拉动地方上的经济,以工代赈等方法,也比单纯地赈济要好得太多。
当然,恢复治安,惩治叛贼也是当务之急。
多年战乱,北方可以说是已经乱成了一团,匪贼遍地,再加上辽人败退之后,当初跟随辽人的很多人来不及跑,知道投降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便也划地为王,占山为寇,这些人,自然也要收拾。
所以刑部张振也跟着来了。
看起来一团乱麻的事情,但对于萧诚来说,这却正是他最拿手的事情,在纷乱之中整治出秩序,这些年来他已经做得极其顺手了。
随着萧诚抵达大名府,这里一下子便热闹了起来。
说起来跟着萧诚来的只有兵部、吏部、工部等,其实每个有头有脸的衙门,都派了有身份的人一起跑了过来。
首辅来营建的可是未来的都城呢!
以萧诚做事的速度,只怕要不了三五年,新都城就会拔地而起,难不成等到新都建起了再搬过来吗?
自然不行!
真到了那时候,只怕篮子里早就没有了鱼,好地方都被人抢光了,只剩下一些边边角角让你窝憋了。
不仅仅是各衙各部门都来了,江南那边的那些豪绅大户,也都屁颠屁颠地跟着来了。过去南方派系在朝堂之中势力不强,但现在可不一样了,收复中原,驱除鞑虏,他们可是绝对的主力,所以这一次,自然也要在新都城的营建之中分得最大的一杯羹。
萧诚踏进李格的公廨的时候,他正俯着身子与幕僚们在认真地审视着一份图纸。
在这间公廨里,一箱箱的图纸几乎将所有的空间都占得满满当当,留给人活动的空间,着实有限得很。
看到萧诚进来,李格挥挥手,示意幕僚们出去。
“你这里现在可是最热门的地方,好多人可都是揣着联合钱庄的大额交子想收获点儿消息呢!”萧诚笑道。
“相公放心!”李格笑着道:“这一次跟着臣下来的,都是绝对信得过的人,不会为了一点银钱而坏了自己的钱途。”
“大名府的地价、房价一日数涨啊!”萧诚道:“好多人已经开始大规模收购了!”
“那些家伙们不差钱儿!”李格大笑:“他们以为新都一定会在大名府城的基础之上营建,必竟这样是最省钱的嘛,等到新都地址正式公布,那些人得吐血!首辅,我可听说吴可提前都弄到了大量的大名府的地契,这一进一出之间,他得赚多少哦!”
“知秋院还有皇城司都需要钱,而他们用的很多钱,有时候又不能正大光明的出现,所以有时候,也只能通过某些手段来获取一些利益。”萧诚笑道:“这你边如何了?”
“我这边除了公田,就是荒地,再就是那些没收的卖国贼的庄园、土地,平民百姓的地产,少得可怜!”
“不过还是要注意保密,要尽可能多地拿到地,到时候咱们可以卖地挣钱,咱们南方那些大商人,最不差的就是钱儿了!”萧诚笑道:“不能老指望徐向奇拨款,那个老小子与司军超一个鼻孔出气,能为难我们的时候,他绝对是要为难的,所以嘛,咱们还得想更多的路子自己多挣钱。”
“挣钱的事情,自然是首辅去干,我这个工部尚书,只管用钱!”李格拍着手边上一摞摞的图纸,笑道:“新都建成,未来的发展前景,必然会远超昔日东京城,首辅,一想到这样的一座城市将由我来督建完成,我就觉得这一辈子,真是没有白活!”
“我们都将名垂史册!”萧诚指了指他,又指了指自己,昂然道:“当初你跟着我的时候,我便跟你承诺过的,怎么样,我没有骗你吧?”
“那时候还认为首辅你骗人来着!”两人对视,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