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强汉的两板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满城的烟花声中,章武十三年如约到来,洛阳城举城欢庆,过年气氛到了顶点。
刘备在却非殿举行了盛大的晚宴,除了必须要当值的官员以外,洛阳五品以上的官员、勋贵、诸侯、散官悉数到场,共度新年。
晚宴一直持续到午夜,朱雀门外的那一盏明灯也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清晨,前来围观的百姓络绎不绝,议论纷纷。
整个华夏文明历史上只有两次半让世界瞩目的浩瀚文明,一次强汉,一次盛唐,明初也仅只能算半次。
因为明代除了郑和下西洋以外,几乎就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完全不像汉唐那样海纳百川。
而汉唐进行对比的话,唐朝不管是对外影响还是综合整体实力,还要强过大汉。
汉朝是对外影响的开拓者,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商品贸易远达罗马。
盛唐则是发扬光大者,真正的海纳百川。
那个是时代帝王轻生死,英雄重然诺。人民有血性,诗歌铸盛唐。
自信包容开放,文化饮食璀璨辉煌。礼教的束缚还不像宋代以后那么变态,妇女得到空前的尊重。
类似于后世的美利坚,很多人都以成为大唐人为荣,高丽王族宁愿成为大唐的一個小小将军,西域国王赖在长安不想回家。
按照杜甫的说法“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
由此可见,大唐无论是在经济、文化、军事、农业、外交、科技上,都几乎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
相比之下,大汉还是差了一点。
主要也是因为大唐两次盛世实在是太璀璨。
大汉虽有丝绸之路,也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社会秩序远不如盛唐那么繁荣,汉武帝后期还差点翻车。
但时至今日,强汉再次崛起。
被后世称为章武大帝的刘备成为皇帝之后;重用陈暮、荀彧、沮授等贤臣,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强汉的盛世面貌。
政治上刘备改革机构;恢复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对吏治进行了整治,削弱地方主官权力,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
经济上,刘备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庄园地主,大力发展农业。
文化上,采取开放的积极政策;不打压佛道,要求佛道正常纳税;不阻止百姓有正常的信仰,打击邪魔歪道;提倡教育治国,法制治国;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妇女。
并且通过印刷业普及知识,推动诗词歌赋等文化载体发展;发展戏剧、歌舞、体育,引进国外乐器,发展本民族乐器,开拓新文化,以此娱乐大众。
教育上,在全国实行六年免费教育制度;发展乡学、县学、郡学以及州学。要求女性和男性一样正常上学读书;积极发展名为科学的新式学问,提出口号“教育兴国,科技强国。”
军事上,刘备对兵制进行改革,设立六大军区,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积极扩张疆域,北击匈奴鲜卑,南破交州蛮越,西平川蜀彝夷,东据三韩倭奴,将大汉领土增加了上百万平方公里。
还有其它一系列改革,比如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推动科技发展,开挖大运河促进国内经济繁荣,加上从倭奴岛流入的大量白银黄金,通过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得大汉迎来了一次盛况。
这是大汉自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以来又一次盛世。而且比之前面五次,这次盛世更加空前繁荣,已经有向着唐朝开元之治的盛况靠拢的趋势。
不过目前来说,刘备创造的繁荣盛世还并没有达到开元盛世的高度。因为开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以及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
从唐太宗贞观之治结束的西历649年到唐玄宗开元之治的起始西历713年,中间相距64年。除了武则天时期出现了政局动荡以外,国家并无整体衰落。
通过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奠定基础,当唐玄宗时期政局恢复稳定,又采取了一系列高明的为政措施之后,厚积薄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反观刘备接手的是个什么烂摊子?
王朝末年呀。
上一次大汉盛世还是120多年前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的明章之治,无法给刘备留下任何政治遗产。
所以眼下的繁华,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算是迅速催生出来的虚假繁华。
因为从农业上刘备是从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快速提高了国内的生产力,达到了短时间内养育大汉百姓的成果。
在经济上是从海外掠夺金银铜矿来弥补本国的亏空,相当于走罗马帝国不断抢夺劫掠来填补国内的路子。
一旦停止对海外进行掠夺,那么国内由于修运河而造成的巨大财政亏空,能瞬间让这个帝国崩塌。
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繁荣鼎盛,还需要大运河全面开通,国内经济真正做到完美内循环,再加上西域平定,丝绸之路以及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启。
如此才能做到生生不息,利用强大的制造业维持经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短时间内靠采矿来维持国家运营成本,有些坐吃山空的意味。
不过离这个时间也已经不远,因为等到章武十三年的时候,南方运河基本已经完全通航,广州成为大汉自青州之后第二个通航口岸。
大汉的船队南下东南亚,从那里统治了当地土著,在东南亚寻找矿产、香料、木料,同时让当地人在东南亚种植水稻、橡胶、水果,以填补国内空缺。
同时船队继续向海外探索,有通过东南亚地区,继续南下前往澳大利亚的,有往西顺着海岸线绕过新加坡,到达了孟加拉湾的,甚至还有绕过印度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到达中东和非洲的。
像这样的远洋船队在如今的大汉已经是常态,因为朝廷是支持这样的活动。随着青州两次海外探索成功,一次在日本发现大量金银铜矿,一次在美洲发现金银铜矿以及各种产物。
大汉民间对于出海的热情十分高涨,广州港、青州港、琼州港,每年出海的人络绎不绝,逐渐开始衍生出了海上丝绸贸易,虽然贸易规模还不大,但至少这是个好的开始。
不过有一样东西朝廷严厉禁止,那就是奴隶贸易。
大汉废除奴隶制度,提出人人平等。因此不允许有人前往日本、东南亚、三韩以及东北地区抓捕奴隶来衍生黑暗与罪恶。
倒不是朝廷有多光明正义,而是在朝廷的眼中,这些地方将来都是大汉领土,地方土著也将是大汉百姓。
像上述地区土著长相都与汉人相差不大,完全可以纳入统治范围,没必要进行三光政策。
至于黑奴贸易就更加不存在,目前朝廷也仅仅只是探索到了海外,知道了有这么个地方。连接触都还没有接触,更说搞什么三角贸易。
反倒是如果大汉不禁止奴隶贸易的话,美洲土著就有可能遭殃。
因为印第安人是纯纯的傻白甜,北美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不太友好,南美的印第安人却跟汉人的关系非常不错,想抓捕或者欺骗他们来大汉当奴隶,轻而易举。
但大汉朝廷对于北美也是看作是囊中之物,印第安土著未来也将成为大汉子民和打工人,所以自然严令禁止。
同时朝廷还在开发北美,与北美西海岸修建城市,鼓吹同一民族论,编造故事说印第安人和汉人一万年前是一家,对印第安人进行思想教育,雇佣他们来汉人的北美庄园打工。
甚至如今朝廷已经在北美设置了美洲都督府,在北美实行民族融合统治,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首领合作,对他们进行文明开化教育,共同发展繁荣。
虽然过程肯定也会伴随着一些武力冲突和流血牺牲,但相比于盎撒野蛮人的屠杀政策,大汉的政策已经算是非常温和的了。
当然。
这个过程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扎根于北美的汉人只是少数,真正的大汉本土依旧持续着辉煌和昌盛。
随着章武十三年的新年刚过,又是一年忙碌的日子。
朝廷官员们该休年假的休年假,该顶班的来顶班。百姓们该种地的种地,该修渠的修渠,大汉帝国首都依旧维持着它往日的秩序。
到三月份,春暖花开。
已经九个月没有消息的西域战报总算是姗姗来迟。
关羽和张飞合围了匈奴人和鲜卑人,大批北方少数民族投降,大汉此次出兵西域获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张郃于龟兹一带狙击了贵霜帝国的东进,顽强抵挡了数十日,最终配合骑兵里应外合,大破大月氏的军队,挫败了贵霜帝国远征西域,想囊括中亚的阴谋。
在章武十二年下半年,关羽张飞大军回援,主力部队趁势西进,一路连破大月氏占领的十余个国家和城池,把他们打退至大宛国的贵山城。
贵山城易守难攻,汉军攻打了十多天,最终还是没有攻克。
毕竟他们这次远征只是带了一定数量的火器,没有带大炮这种攻坚装备,导致面对贵山城这种城高墙厚的堡垒,很难正常突破。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粮草补给,虽然光粮草囤积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最够大军在西域两三年的用度。
可西域实在太大了。
从西域最东端的玉门关一带,到西域最西端的葱岭、大宛、乌孙地区,直线距离接近两千公里。
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即便是大军粮草充足,想短时间内运过去也没那么容易。
反观贵霜帝国也面临着补给线问题,可随着他们被一路打退,越往后面退就越接近自己的国土,补给反而更加容易。
因此关羽和张飞在围攻了贵山城十多天,因为粮草即将耗尽而退兵之后,先屯兵于疏勒国,以待粮草。
从章武十一年初,到如今章武十三年,关羽和张飞已经兵出西域两年的时间。
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赶路上,真打的战役却很少。
战报抵达朝廷。
刘备知道关羽张飞已经大胜,现在正屯兵继续进攻,便与内阁商议让他们回来。
他认为既然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贵霜帝国已经无力再东进,那么继续西进也没有意义,徒劳消耗国力,还不如先回师,只派少量汉军驻扎西域,统筹西域诸国的兵力,继续对贵霜帝国进行打击。
这个提议得到了内阁大部分人的赞同,包括沮授、荀彧、贾诩、钟繇、荀攸以及从并州回来的田丰都觉得没有问题,唯独陈暮认为应该继续进攻,消灭大月氏来犯之敌。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贵霜帝国对西域虎视眈眈,现在仅仅只是把他们击退,而不是把他们歼灭。等汉军退后,他们很有可能席卷重来,再骚扰西域。
到时候如果再出兵,就更加耗费国力。还不如趁此机会,直捣黄龙,把来犯之敌尽数歼灭。
最好是能够威胁到贵霜帝国本土,让他们感觉到害怕。
只有这样,西域才能换来百年太平。
就好像汉武帝时期,明明已经把漠南的匈奴人驱逐走,可他还是要耗费国力远征漠北一样,只有把敌人全部消灭掉,让周边处于短暂真空期,才能维持帝国的稳定。
陈暮的提议说出来之后,内阁众人就都不反对了。刘备虽然心中挂念着老二和老三,最终也认为陈暮说得不无道理,因而应下。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陈暮剖析问题研究本质,他告诉众人,汉朝强盛离不开丝绸之路。
虽说如今丝绸之路已经可有可无,因为靠着劫掠日本,大汉国内的金银铜暂时不缺。然而经济繁荣自然不应该只靠掠夺,对外贸易产生顺差才是大国崛起的资本。
打西域就是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稳定,至少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就不可能靠航运,绕过好望角也太远了些。
而在大汉这个时代,人类社会从西到东只有罗马——安息——贵霜——大汉这四个帝国正处于封建时代。
其余世界完全就是原始社会。
恰好丝绸之路就连接了这四个帝国之间的贸易路线。
也就是说,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丝绸之路是唯一能够展开贸易的道路。
控制了西域,就掌控了整个亚洲的贸易体系。
如果能够继续西征,把贵霜帝国打服,把西域完全控制在手里。
那么大汉在西方靠丝绸之路攫取从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以及贵霜帝国来的金银铜币。
在东方靠海上远洋挖掘从日本、三韩来的铁矿、金矿、银矿、铜矿,再南下去澳大利亚挖矿,再去美洲挖矿。
左手拿茶叶、丝绸、瓷器。右手拿矿铲、矿车、矿帽。一边做买卖,一边开新矿。从东西方两个世界赚钱,滋养大汉本土。
然后国内发展科技和教育,开挖运河加强南北经贸流通。这两板斧下去,帝国想不强大都难。
在满城的烟花声中,章武十三年如约到来,洛阳城举城欢庆,过年气氛到了顶点。
刘备在却非殿举行了盛大的晚宴,除了必须要当值的官员以外,洛阳五品以上的官员、勋贵、诸侯、散官悉数到场,共度新年。
晚宴一直持续到午夜,朱雀门外的那一盏明灯也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清晨,前来围观的百姓络绎不绝,议论纷纷。
整个华夏文明历史上只有两次半让世界瞩目的浩瀚文明,一次强汉,一次盛唐,明初也仅只能算半次。
因为明代除了郑和下西洋以外,几乎就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完全不像汉唐那样海纳百川。
而汉唐进行对比的话,唐朝不管是对外影响还是综合整体实力,还要强过大汉。
汉朝是对外影响的开拓者,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商品贸易远达罗马。
盛唐则是发扬光大者,真正的海纳百川。
那个是时代帝王轻生死,英雄重然诺。人民有血性,诗歌铸盛唐。
自信包容开放,文化饮食璀璨辉煌。礼教的束缚还不像宋代以后那么变态,妇女得到空前的尊重。
类似于后世的美利坚,很多人都以成为大唐人为荣,高丽王族宁愿成为大唐的一個小小将军,西域国王赖在长安不想回家。
按照杜甫的说法“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
由此可见,大唐无论是在经济、文化、军事、农业、外交、科技上,都几乎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
相比之下,大汉还是差了一点。
主要也是因为大唐两次盛世实在是太璀璨。
大汉虽有丝绸之路,也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社会秩序远不如盛唐那么繁荣,汉武帝后期还差点翻车。
但时至今日,强汉再次崛起。
被后世称为章武大帝的刘备成为皇帝之后;重用陈暮、荀彧、沮授等贤臣,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强汉的盛世面貌。
政治上刘备改革机构;恢复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对吏治进行了整治,削弱地方主官权力,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
经济上,刘备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庄园地主,大力发展农业。
文化上,采取开放的积极政策;不打压佛道,要求佛道正常纳税;不阻止百姓有正常的信仰,打击邪魔歪道;提倡教育治国,法制治国;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妇女。
并且通过印刷业普及知识,推动诗词歌赋等文化载体发展;发展戏剧、歌舞、体育,引进国外乐器,发展本民族乐器,开拓新文化,以此娱乐大众。
教育上,在全国实行六年免费教育制度;发展乡学、县学、郡学以及州学。要求女性和男性一样正常上学读书;积极发展名为科学的新式学问,提出口号“教育兴国,科技强国。”
军事上,刘备对兵制进行改革,设立六大军区,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积极扩张疆域,北击匈奴鲜卑,南破交州蛮越,西平川蜀彝夷,东据三韩倭奴,将大汉领土增加了上百万平方公里。
还有其它一系列改革,比如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推动科技发展,开挖大运河促进国内经济繁荣,加上从倭奴岛流入的大量白银黄金,通过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得大汉迎来了一次盛况。
这是大汉自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以来又一次盛世。而且比之前面五次,这次盛世更加空前繁荣,已经有向着唐朝开元之治的盛况靠拢的趋势。
不过目前来说,刘备创造的繁荣盛世还并没有达到开元盛世的高度。因为开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以及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
从唐太宗贞观之治结束的西历649年到唐玄宗开元之治的起始西历713年,中间相距64年。除了武则天时期出现了政局动荡以外,国家并无整体衰落。
通过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奠定基础,当唐玄宗时期政局恢复稳定,又采取了一系列高明的为政措施之后,厚积薄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反观刘备接手的是个什么烂摊子?
王朝末年呀。
上一次大汉盛世还是120多年前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的明章之治,无法给刘备留下任何政治遗产。
所以眼下的繁华,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算是迅速催生出来的虚假繁华。
因为从农业上刘备是从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快速提高了国内的生产力,达到了短时间内养育大汉百姓的成果。
在经济上是从海外掠夺金银铜矿来弥补本国的亏空,相当于走罗马帝国不断抢夺劫掠来填补国内的路子。
一旦停止对海外进行掠夺,那么国内由于修运河而造成的巨大财政亏空,能瞬间让这个帝国崩塌。
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繁荣鼎盛,还需要大运河全面开通,国内经济真正做到完美内循环,再加上西域平定,丝绸之路以及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启。
如此才能做到生生不息,利用强大的制造业维持经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短时间内靠采矿来维持国家运营成本,有些坐吃山空的意味。
不过离这个时间也已经不远,因为等到章武十三年的时候,南方运河基本已经完全通航,广州成为大汉自青州之后第二个通航口岸。
大汉的船队南下东南亚,从那里统治了当地土著,在东南亚寻找矿产、香料、木料,同时让当地人在东南亚种植水稻、橡胶、水果,以填补国内空缺。
同时船队继续向海外探索,有通过东南亚地区,继续南下前往澳大利亚的,有往西顺着海岸线绕过新加坡,到达了孟加拉湾的,甚至还有绕过印度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到达中东和非洲的。
像这样的远洋船队在如今的大汉已经是常态,因为朝廷是支持这样的活动。随着青州两次海外探索成功,一次在日本发现大量金银铜矿,一次在美洲发现金银铜矿以及各种产物。
大汉民间对于出海的热情十分高涨,广州港、青州港、琼州港,每年出海的人络绎不绝,逐渐开始衍生出了海上丝绸贸易,虽然贸易规模还不大,但至少这是个好的开始。
不过有一样东西朝廷严厉禁止,那就是奴隶贸易。
大汉废除奴隶制度,提出人人平等。因此不允许有人前往日本、东南亚、三韩以及东北地区抓捕奴隶来衍生黑暗与罪恶。
倒不是朝廷有多光明正义,而是在朝廷的眼中,这些地方将来都是大汉领土,地方土著也将是大汉百姓。
像上述地区土著长相都与汉人相差不大,完全可以纳入统治范围,没必要进行三光政策。
至于黑奴贸易就更加不存在,目前朝廷也仅仅只是探索到了海外,知道了有这么个地方。连接触都还没有接触,更说搞什么三角贸易。
反倒是如果大汉不禁止奴隶贸易的话,美洲土著就有可能遭殃。
因为印第安人是纯纯的傻白甜,北美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不太友好,南美的印第安人却跟汉人的关系非常不错,想抓捕或者欺骗他们来大汉当奴隶,轻而易举。
但大汉朝廷对于北美也是看作是囊中之物,印第安土著未来也将成为大汉子民和打工人,所以自然严令禁止。
同时朝廷还在开发北美,与北美西海岸修建城市,鼓吹同一民族论,编造故事说印第安人和汉人一万年前是一家,对印第安人进行思想教育,雇佣他们来汉人的北美庄园打工。
甚至如今朝廷已经在北美设置了美洲都督府,在北美实行民族融合统治,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首领合作,对他们进行文明开化教育,共同发展繁荣。
虽然过程肯定也会伴随着一些武力冲突和流血牺牲,但相比于盎撒野蛮人的屠杀政策,大汉的政策已经算是非常温和的了。
当然。
这个过程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扎根于北美的汉人只是少数,真正的大汉本土依旧持续着辉煌和昌盛。
随着章武十三年的新年刚过,又是一年忙碌的日子。
朝廷官员们该休年假的休年假,该顶班的来顶班。百姓们该种地的种地,该修渠的修渠,大汉帝国首都依旧维持着它往日的秩序。
到三月份,春暖花开。
已经九个月没有消息的西域战报总算是姗姗来迟。
关羽和张飞合围了匈奴人和鲜卑人,大批北方少数民族投降,大汉此次出兵西域获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张郃于龟兹一带狙击了贵霜帝国的东进,顽强抵挡了数十日,最终配合骑兵里应外合,大破大月氏的军队,挫败了贵霜帝国远征西域,想囊括中亚的阴谋。
在章武十二年下半年,关羽张飞大军回援,主力部队趁势西进,一路连破大月氏占领的十余个国家和城池,把他们打退至大宛国的贵山城。
贵山城易守难攻,汉军攻打了十多天,最终还是没有攻克。
毕竟他们这次远征只是带了一定数量的火器,没有带大炮这种攻坚装备,导致面对贵山城这种城高墙厚的堡垒,很难正常突破。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粮草补给,虽然光粮草囤积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最够大军在西域两三年的用度。
可西域实在太大了。
从西域最东端的玉门关一带,到西域最西端的葱岭、大宛、乌孙地区,直线距离接近两千公里。
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即便是大军粮草充足,想短时间内运过去也没那么容易。
反观贵霜帝国也面临着补给线问题,可随着他们被一路打退,越往后面退就越接近自己的国土,补给反而更加容易。
因此关羽和张飞在围攻了贵山城十多天,因为粮草即将耗尽而退兵之后,先屯兵于疏勒国,以待粮草。
从章武十一年初,到如今章武十三年,关羽和张飞已经兵出西域两年的时间。
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赶路上,真打的战役却很少。
战报抵达朝廷。
刘备知道关羽张飞已经大胜,现在正屯兵继续进攻,便与内阁商议让他们回来。
他认为既然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贵霜帝国已经无力再东进,那么继续西进也没有意义,徒劳消耗国力,还不如先回师,只派少量汉军驻扎西域,统筹西域诸国的兵力,继续对贵霜帝国进行打击。
这个提议得到了内阁大部分人的赞同,包括沮授、荀彧、贾诩、钟繇、荀攸以及从并州回来的田丰都觉得没有问题,唯独陈暮认为应该继续进攻,消灭大月氏来犯之敌。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贵霜帝国对西域虎视眈眈,现在仅仅只是把他们击退,而不是把他们歼灭。等汉军退后,他们很有可能席卷重来,再骚扰西域。
到时候如果再出兵,就更加耗费国力。还不如趁此机会,直捣黄龙,把来犯之敌尽数歼灭。
最好是能够威胁到贵霜帝国本土,让他们感觉到害怕。
只有这样,西域才能换来百年太平。
就好像汉武帝时期,明明已经把漠南的匈奴人驱逐走,可他还是要耗费国力远征漠北一样,只有把敌人全部消灭掉,让周边处于短暂真空期,才能维持帝国的稳定。
陈暮的提议说出来之后,内阁众人就都不反对了。刘备虽然心中挂念着老二和老三,最终也认为陈暮说得不无道理,因而应下。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陈暮剖析问题研究本质,他告诉众人,汉朝强盛离不开丝绸之路。
虽说如今丝绸之路已经可有可无,因为靠着劫掠日本,大汉国内的金银铜暂时不缺。然而经济繁荣自然不应该只靠掠夺,对外贸易产生顺差才是大国崛起的资本。
打西域就是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稳定,至少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就不可能靠航运,绕过好望角也太远了些。
而在大汉这个时代,人类社会从西到东只有罗马——安息——贵霜——大汉这四个帝国正处于封建时代。
其余世界完全就是原始社会。
恰好丝绸之路就连接了这四个帝国之间的贸易路线。
也就是说,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丝绸之路是唯一能够展开贸易的道路。
控制了西域,就掌控了整个亚洲的贸易体系。
如果能够继续西征,把贵霜帝国打服,把西域完全控制在手里。
那么大汉在西方靠丝绸之路攫取从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以及贵霜帝国来的金银铜币。
在东方靠海上远洋挖掘从日本、三韩来的铁矿、金矿、银矿、铜矿,再南下去澳大利亚挖矿,再去美洲挖矿。
左手拿茶叶、丝绸、瓷器。右手拿矿铲、矿车、矿帽。一边做买卖,一边开新矿。从东西方两个世界赚钱,滋养大汉本土。
然后国内发展科技和教育,开挖运河加强南北经贸流通。这两板斧下去,帝国想不强大都难。